互联网背景下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创新思路和方法

2019-02-20 03:25吴才菊黄靖周骏骁
市场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职业指导就业指导用人单位

吴才菊 黄靖 周骏骁

(广西大学行建文理学院 广西 南宁 530022)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当前我国大学应届毕业生就业压力空前强大,未来几年预计,每年都将新增大约1500万的就业人员,因此如何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不仅仅是大学生本人和家庭为之困扰的难题,也逐渐演变成为衡量高校竞争力以及关乎社会民生的重要问题。而高校作为育人平台,承担着培养大学生具备社会需求的工作技能和能力的重要社会职责,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做得好不好,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择业和就业的成功率,因此很多高校越来越重视就业指导工作。

一、当前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现状

现下,许多高校都设立有就业指导部门,并展开相关就业指导工作。其工作重点一方面是向高校大学生进行就业方面的教育,包括就业相关知识启蒙、设计就业类课程、专题讲座等就业知识性铺垫和指导,如大学生就业形势指导、就业心理指导、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等课程;另一方面安排实习实践环节,提供双选会、人才招聘会等方面的引导服务。

就业指导部门在人员构成和职能方面,以行政教师为主,另有少数专职教师。“事务型”教师与专业就业指导教师之间的比例、专业就业指导教师与大学生人数之间的比例存在不合理现象,所提供的专业性就业指导不足,具体表现为就业指导队伍主要是由从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辅导员、分管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以及兼职老师为主,负责向学生授课,灌输就业类理论知识,少数就业指导人员则负责“后勤”工作,比如消息公告的发布、双选会的组织和安排等。

针对就业指导的方式和途径而言,就业指导部门对于大学生就业指导的理念仍比较保守和传统,所以在方式的选择上缺乏一定的灵活性。就业指导工作以授课为主,就业指导课程安排内容看似全面,然而缺乏针对性、系统性和连贯性,学生对于就业指导类课程一般从大三时才开始真正意义上接触,没有贯穿整个大学四年生活,并且就业指导形式单一,大部分就业指导课采用一对多的单方面教学形式。因为每位大学生所处的阶段和情况是不同步的,所以容易导致高校所提供的就业指导课程不能针对每个学生进行个性化就业指导,也不能满足不同大学生多样性就业指导的需要。同时高校就业指导的方式以知识灌输为主,缺乏与用人单位沟通交流,不能与社会用人单位形成长久“人才战略计划”,为高校大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体验机会,使得大学生与“外界”接触过少,削弱了就业竞争力。

根据目前就业指导的工作现状,特对其成效进行了问卷调查。高校大学生作为就业指导的受益者,其感受最能反映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成效。受访大学生中对就业工作人员的服务态度满意度均小于50%,其中,大三大四的学生不满意度高达43%,相比大一、大二学生占总比例最高;约有80%的受访大学生认为指导课程主要以灌输理论知识为主,其中学生们接触最多的就是职业生涯规划,而就业专题报告指导以及个别职业咨询辅导比例最低,间接说明高校就业指导成效仅停留在理论灌输层面。

二、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问题

就业指导作为一种专门的社会服务工作和研究课题,最早源自国外,我国高校就业指导起步较晚,经验借鉴非常有限。并且,其标准界定并不十分明晰,也导致了各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良莠不齐”。就业指导中心作为各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表现部门,在人员设置、工作职能以及工作管理过程中,因就业指导理念偏差、经验不足、工作方式欠妥等原因,使得就业指导工作开展不畅,效果不佳,同时也表明各大高校就业指导工作成效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一)就业指导内涵认知不足

各大高校就业指导部门开设就业指导课程等,以学生找到工作单位为目标,也以学生入职用人单位为终结。在指导的工作中高校更加侧重就业本身,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如举办双选会、招聘会等。但是事实上,就业的重点不只是就业机会本身,而是个人能力、素质的高低以及是否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要求。换言之,高校并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地把握和深入大学生指导的内涵,认为就业指导只与大三、大四的学生有关,因此在学生大三、大四时才开始进行真正意义的就业指导,从而不能将就业指导与职业指导相结合贯穿大学四年。高校对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内涵认知不足还表现在关注就业率,进而注重大学生的就业方面的指导,但是比较缺乏对大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的专业指导,而这势必会影响就业指导的渐进性和有效性,导致高校的就业指导流于形式或成效非常有限。

(二)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度不够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性普遍不够,相关人员职业指导水平参差不齐。高校职业指导人员队伍的构成基本是由任课的专职教师或者由高校行政人员担任,教师们一方面要承担着繁重的教学任务,向学生“授业解惑”,另一方面还要向学生进行职业指导的启蒙和教育,“身兼数职”、“一心二用”这势必会导致教师既无法全身心投入到教书育人中,也无法更专注投身于就业指导的工作。另外,不管是专职教师还是高校行政人员,所接触到其他社会用人单位或者有过其他社会任职经验的仍占少数,受阅历局限和专业的相关培训等原因,高校的就业指导人员不具备专业的就业指导水平,在面对精细化和系统性的职业指导时,显得力不从心,职业指导的质量和效果也难以保证。

(三)就业指导缺乏针对性,成效不佳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方式主要以开设职业指导或者职业生涯等课程为主,采取的是多人、大课堂的授课形式,一味地灌输、“大锅饭”式施教,针对性不强。此类填鸭式的职业指导课程,学生一般“不感冒”,自然而然提不起兴趣。 尽管高校在就业指导的工作中做出了相应的改善,但是由于主客观的因素,高校仍然不能开展针对学生的个性和差异化进行有针对性的引导。同时也缺乏比较系统的职业知识教育和指导,造成大学生“被迫”不能重视自身的职业指导,使得大部分学生没有做好进入职场的准备,在个人择业与岗位选择上,无所适从。同时还会造成自我认知过高、与实际偏差大,职业定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的情况,以至于形成盲目乐观、茫然或者眼高手低的“症状”。

(四)就业指导重理论灌输,少实践体验

高校在针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上,善于“乐此不疲”地注重就业理论知识的灌输,而未能很好地将工作重心分配在为大学生创造更多实践体验机会上,导致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将“理论联系实际”,容易造成大学生缺乏职前实践经验和必要的锻炼机会。缺乏相关实践经验,将会很大程度影响大学生所掌握的技能和能力的提升,进而削弱了他们在就业方面的竞争力,大学生出现“临阵磨枪”难以入职的窘境。尽管高校与社会用人单位建立合作关系,提供相应的实习岗位,但受众面非常小,学生的实践机会和专业对口的实习概率偏低;高校开拓的就业渠道比较狭窄、相关就业信息不对称,大学生所具备的能力与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要求不一致。很容易造成毕业季时,大学生因缺乏实践能力的主观原因以及信息不对称的客观原因影响下,在求职过程中屡屡碰壁。

三、职业指导APP在高校就业指导中的应用

(一)职业职导星APP应用的背景和条件

互联网时代大背景下,移动通讯得到了迅猛发展。与此同时,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也得到了潜移默化或者“颠覆式”的改变。当代大学生的学习观念和学习方式等“因时而变”打上了时代“烙印”,手机等通讯设备成为大学生接收生活方面、学习方面等各类讯息的载体。智能手机更新迭代,产品功能更全面、应用程序也越来越丰富。同时,“5G”试行以及在未来全面推广,将会大幅度提升整个用户体验,人们也将会更加依赖通讯设备;云计算、大数据等工具把数据的记录与留存形成了丰富的数字化资产,精细化运营时代的数据引擎,打下了坚实的数据基础。利好条件的支持下,对高校教育进行信息化,运用大数据进行大学生就业指导的工作,是引入职业职导类APP的良好契机,是高校利用“互联网红利”在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上提高成效所进行的思路创新和方式创新,也是顺应时代潮流和符合目前大学生接受方式和习惯的要求。

(二)职业职导类APP的概况

如何弥补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存在的诸多不足,以及如何解决在新时代之下大学生迫切希望获得有针对性、个性化、专业化就业指导的痛点等现状之下,借助职业指导类APP平台无疑是个“最强助力”。

职业指导类APP平台以“做你职业的引路人”,成就大学生职业梦想为切入点。借助平台优势,将职业规划、就业指导两个环节贯穿大学四年,根据不同的年级而划分不同的服务内容,通过服务细分,满足不同年级群体个性化和差异化需求,缓解痛点。同时,通过构建第二课堂活动,扩建和丰富大学生的学习生活,设置实习兼职模块、企业参观机会,利于学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去应用;技能(职业)培训和应聘技巧模块,利于帮助大学生提升自身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以获得理想职业的目的;还可以通过职业地图导视资源库、互动社区,便于大学生与优秀的校友、学长、同学在工作履历和活动经历等方面进行交流,利于开阔视野和思路。

另外,职业指导类APP还能够在“职业地图导视资料库”中,与众多有用人需求、职业指导经验丰富的企业HR进行一对一的沟通机会,展现自我、推销自我,与心仪的用人单位进行精准交流、精准应聘。利于打破信息不对称的招工与就业的窘境,助力大学生的就业梦想,成就大学生的成功未来。

(三)职业指导类APP的主要服务模块和特色

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为了满足高校大学生在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方面的针对性和个性化需要,也为了辅助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有效开展,职业指导类APP应包含的模块有:第一,认知模块,即包括理论基础、专业认知、个人定位等;第二,实习模块,即包括企业见习、闲时兼职和寒暑期实习等;第三,规划、指导模块,即包括个人职业规划、就业指导、线上咨询室等;第四,技能习得模块,即包括相关职业技能培训、应聘技巧等;第五,信息共享模块,即包括相关招聘信息集中发布、“互动社区”等。

1、量身定制,“差异化”培养

大学生四年学习生涯里,专业的划分使得人才的培养方向和内容呈现出差异化和递进性,自然而然也影响大学生对就业指导的不同需求。职业指导类APP根据大学生专业划分、职业能力培养的目的和方向不同,对不同年级阶段的大学生群体,施以不同的指导和规划,摒弃就业指导与职业指导的“断层式思维认知”,将两者贯穿在大学四年中。即根据大一至大四年级进行就业指导、职业规划的细分安排,有针对性地、循序渐进地在不同大学学习阶段培养大学生在不同阶段所需的能力,满足不同年级群体个性化和差异化职业指导需求。即针对大一、大二学生,侧重培养其职业意识和就业观,使其明确自我定位以及职业定位,借助相关人才测评系统等工具,帮助大学生更客观、合理地认识自己;针对大三、大四学生,注重对其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分析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以及综合素质等方面的提高。

2、资源整合,提升专业度

通过职业指导类平台的搭建,构建高校、大学生、社会用人单位三方资源平台,在高校提升本校就业指导人员队伍素质和能力的基础上,引入企业资源、社会资源等,更进一步提升高校就业指导的专业度和指导的可行性,进而解决高校就业指导人员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即就业指导专业人才队伍除了由各大高校的原有指导老师担任之外,向学生施以指导者还可以是来自社会各大企业资深HR或是企业高管、人力资源师、职业指导专家等社会人士。高校与社会用人单位进行深度沟通,一方面有助于高校调整和完善所开展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另一方面,社会用人单位也能更进一步了解大学生群体,制定相关用人计划安排、合理调整本公司的人才战略,提高吸纳人才的质量和效率等。同时,学生能够从多方面获得咨询,利于大学生针对自身不同情况获得专业、合理的就业指导和制定自己专属的职业规划,利于构建“三方共赢”局面。

3、与时俱进,丰富就业指导形式

借助职业指导类APP的优势,可以打破传统就业指导在时间、空间和方式上的局限性。一方面“线上线下”相结合,高校借助职业指导类平台挖掘与就业指导相关的微课和教案融入职业指导的教学中,大学生就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自主选择学习就业指导方面的理论知识的方式,而不是只能按照学校特定的教学安排在特定的时间、地点去聆听老师非针对性的就业指导课,也不用在专业认知缺乏,职业方向不明的时候在迷茫中吸收理论知识。另一方面“理论联系实际”,职业指导类APP可以协助大学生在基于对自我认知、职业定位合理客观的分析基础上,构建双课堂协同育人机制,促进第二课堂教育与第一课堂教学相结合。即在职业指导类APP所构建的“学分银行”体系基础上,在平台内,大学生可以选择所需的第二课堂活动模块。平台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让大学生进行企业参观、实习、兼职、技能培训课程学习等实践活动。“学分银行”体系系统则可以根据学生参与的情况,相应累计学分,学生可以通过在平台的所获得的学分,与高校所修的学分进行一定比例的进行“换算”,以此来扩充和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同时,还可以形成“第二课堂活动学分成绩单”及相关分析报告,帮助学生了解自身优势和不足,实现能力素质均衡发展。

4、信息共享,智能“对接”

职业指导类平台上的功能模块能够打破招聘与就业意愿过程中“信息不对称”的窘境,平台上专门收集各类招聘信息并及时发布、实时更新,让毕业生随时随地地接收与就业相关的信息,以降低求职成本。例如在信息模块中,可以让高校毕业生无需在网络狂轰乱炸的就业广告和人潮拥挤的双选会中去寻找“伯乐”,还能够轻易的从平台上获取充分明确自己职业能力培养要求,掌握更为丰富的社会实习实践信息。另外,还应该最大限度利用互联网的“红利”,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工具实现大学生精准对接、用人单位精准招聘。该模块能够对在校大学生四年以来的学业和实践等情况形成个人资料库,大学生可以通过平台向感兴趣的用人单位进行精准交流,直接与该公司HR进行沟通联系、发送个人简历或求职VCR等,利于展示自我、“推销”自我,实现精准求职。另外,用人单位在权限许可下,在大学生的“职业地图导视资源库”中,通过大数据筛选,实现就业资源信息智能匹配,即在众多高校大学生中有意向求职,且又符合用人单位用人要求的,即可“匹配成功”,双方可进行沟通,直接到下一步的安排。同时,在“互动社区”中,便于大学生与优秀的校友、学长、同学在工作履历和活动经历中进行交流,有利于掌握更多资源进行自我“诊断”,合理规划个人的职业规划。

四、结语

随着时代发展,高校不应只是一味采取传统的就业指导和职业指导的方式,而是应该与时俱进,能够结合科技进步、社会、高校大学生等个方需求去突破原有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式,不断实践创新。由于各大高校存在差异性,在对人才培养目标、专业设置、专业职业发展路径以及就业方向等诸多方面存在不同,因此,将整个高校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纳入同一个系统之内存在较多的困难。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用全新的理念和新科技去带动大学生主动参与到高校的职业规划和就业指导工作中,才能真正的培养学生良好的就业能力,为他们踏入社会奠定更扎实的基础,使他们成长、成才,助力实现大学生的就业梦想。同时,也能促进高校就业指导工作的高效开展,构建多方“共赢”局面。

猜你喜欢
职业指导就业指导用人单位
案例教学法在翻转课堂中的应用初探——以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为例
大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工作开展对策探讨
性骚扰的用人单位法律责任研究
略谈开展大学生就业指导的重要性
餐厅经营模式多样 事先分清用人单位
试论如何推动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开展
浅谈职业指导推动高职动漫专业学生就业的作用
高校辅导员在就业指导工作中作用探究
集体合同纠纷,用人单位“三不能”
试论如何开展三层六段精细化职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