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居民储蓄倾向下滑原因、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9-05-15 09:22:26王美玲
市场论坛 2019年4期
关键词:消费信贷储蓄存款

王美玲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 南昌 330013)

一、近期中国居民储蓄概况:居民储蓄总量上升,居民储蓄存款倾向滑坡

中国人民银行统计:2018年4月份我国居民储蓄减少1.32万亿元,为历史单月最大跌幅,7月份再次出现负增长,但是2018年总体呈现存款总量增长趋势,且较之2017年有增长态势。2018年的居民储蓄总量走势正是我国20余年来的储蓄总量走势的缩影,居民储蓄总量虽然个别年份在1995至2017年之间呈现负增长趋势,但是总体呈现平缓上升趋势。然而伴之日益增长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存款倾向却在日益下降(居民储蓄存款/居民可支配收入)。居民储蓄存款倾向达到高点逾30%之后,呈现明显的趋势性下滑,截止目前居民储蓄存款倾向降至20%以下。这意味着居民收入中用于储蓄的占比越来越小,并且伴随居民储蓄存款倾向的下降,统计显示的居民家庭杠杆率在快速提升。

数据来源:Wind、国家统计局

二、居民储蓄倾向下滑的因素分析

居民储蓄倾向下滑存在着众多的原因,笔者通过经济数据的分析,发现与居民储蓄倾向下滑之间存在较为明显相关关系的经济因素有:通货膨胀、保险业发展程度、金融科技发展、房地产行情等。

(一)通胀率与居民储蓄倾向

首先,通胀率是影响储蓄倾向的因素之一。在一个通胀率较高的环境下,货币的购买力下降,理性消费者或者经济人都会选择把手中的货币换成商品以防止手中实际货币的减少,这样会间接减少储蓄。同时人们在社会生产要素没有闲置的情况下将储蓄转化为消费,将会导致商品货物供给的增加无法根据人们的需求做出相应调整,物价提高。人们预期通胀的心理将导致人们进一步将储蓄转为消费,在这样的情况下会造成“通胀——预期通胀加剧——通胀”的循环之中,储蓄率也即随之不断下降。我国2008年至2017年的居民储蓄倾向减少与通涨的趋势是紧密相关的。

(二)保险业的发达程度与居民储蓄倾向

保险业的发达程度与储蓄倾向具有反向关系。保险行业越发达,人们的储蓄率越低,这是因为居民储蓄除了增值以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自身、即以防止不时之需,因此有了保险,忧患意识下降的同时储蓄倾向也会下降。我国保险虽然较之其他国家较弱,但从2010年1086元的保险密度至2017年2638.34元保险密度可以看出其呈现出大体向好向快发展的趋势,因此导致我国居民储蓄倾向下降。

(三)金融科技理财产品分流居民储蓄,居民财富多元化

进入互联网时代,P2P的成长,众筹的发展,大量互联网证券线上端口的出现依托于科技的创新迎合了居民高收益、高流动性理财的需求,成为普适性的理财选择。《互联网理财指数报告》显示,2017年中国互联网理财的规模为3.15万亿元,2018年年底互联网理财规模有望达到5.36万亿,按照5亿多互联网理财客户计算,人均约1万元,这样的互联网理财风尚无疑将分散居民储蓄资金,转流向互联网理财平台。不仅如此,随着线下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创新与发展,保险、基金、票据、期货、债券、股票等等的多元化理财工具直接分流低息存款,使得居民储蓄倾向下降成为大概率事件。

(四)房地产市场吸引大量居民资金,消费信贷等促使居民杠杆率不断提升

自大批农村居民涌向城市,房产行业繁荣,于2017年,突破13万亿成为房地产的又一里程碑,政策企图通过限购来达到稳房价、稳预期的目的,但从数据来看,2018年1-11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额12.95万亿元,全年销售额大概率将突破14万亿元,达到峰值。同时一方面由于刚需与价格的推动,一方面由于消费信贷渠道增加、便利程度增强与消费信贷覆盖面增广,促使居民储蓄转向企业或者政府的储蓄,居民储蓄倾向被动降低,居民家庭杠杆率不断提升。

三、居民储蓄倾向持续负增长的经济隐患

首先,储蓄率过低一定程度上意味着消费过度,在消费信用发达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就很容易引发信用危机,甚至爆发全球性的经济问题,例如美国极低的储蓄率下,是大量的超过自身借贷能力的资金,且没有相应的资金来源,就会导致一些信贷危机的发生,引发金融危机。

再者,由于居民在金融机构的储蓄倾向降低,会导致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短缺,最有代表性的即为商业银行,现行经济下,商业银行拉储难问题成为银行业从业人员的心声,一旦出现资金来源不足,商业银行的资产业务就难以运作,丰富的存款源是商业银行运作的根本,是调整期限结构的保障,极端条件下,一旦商业银行出现资金还款问题,可能会产生多米诺骨牌效应出现系统性风险。其次,2019年《经济蓝皮书》显示近两年居民向其他部门提供的储蓄资金大幅下降,出现居民储蓄不足,而家庭杠杆率有余的状况,在现行企业去杠杆的背景之下,无疑增加了企业的负债难度,商业银行考虑到有限的资金来源可能会考虑资产业务的方向调整,从而产生惜贷现象,实体经济由于难以获得低成本和低风险的资金来源而无法获得预期利润,这对于实体经济也会间接造成伤害。

最后,商业银行的零售存款业务是其主要业务之一 ,一旦该业务规模缩小,对于商业银行的就业需求也随之减少,不利于实现宏观调控目标,对于居民而言,用于归还债务的被动储蓄增加而用于增加资产的主动储蓄下降,则意味着其用于自我保障的资金减少,对于突发事件的资金需要则无法通过前期储蓄来满足,对于居民的生活保障水平也会降低。

四、应对居民储蓄倾向降低的对策

(一)金融机构:推进定位改革,推行个性化产品,推动存款业务发展

就目前经济形式来看,增速长期放缓的趋势较为清晰,对于金融机构资金来源与业务扩张是一大挑战,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的竞争压力趋大。鉴于长期低迷的居民储蓄倾向可能带来的众多影响,金融机构应结合居民储蓄倾向趋势进行针对性的经营策略调整和优化。居民零售存款是金融机构资金的重要来源。由于人们认可互联网理财产品丰富、灵活、收益较高等特点而将储蓄资金转流向互联网理财,因此传统金融机构应当特别注重发扬自身在信用方面的优势,更多地给予储户信用保障的同时利用金融科技工具开发更多个性化产品,提高便民、利民、惠民的优质服务产品,如开发结构性存款,与汇率、利率、指数挂钩,满足存款者的收益要求。对于不同阶段客户采用不同定位服务与产品推介,中高端客户的定位为保证其资产配置得到优化,资产得以实现保值增值,并适时提高大额存单利率,以激励居民存款;对于现行年轻受高等教育群体,有意识推介普适性个性化产品,以发现潜在的中高端客户资源。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管理和营销,利用大数据挖掘可能的存款资源,从而推动存款业务得到优化与发展,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推进居民储蓄倾向的增长,从而防止消极的经济影响产生。

(二)政府部门:抑制大幅通胀,稳定房价,推进利率市场化,宏观调控消费信贷政策

在2018年,“房住不炒”作为楼市调控总体方针被提出,全年全国发布调控住房政策400余次,以此来保障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稳定房价,稳定地价,稳定预期。《2018年楼市总结》报告指出,2019年楼市将进入“换挡期”,更注重地区差异,分类指导和调控,凡此种种均是政府部门努力地抑制房价畸形增长,房地产泡沫进一步膨胀的行动,不论是限购还是房地产税的优化改革,政策应当被坚持下去,以防止房价进一步增长,居民储蓄倾向进一步由于房产刚需而下滑;宏观政策调控部门应当紧抓利率市场化的步伐,从而使居民存款能够更多地流向安全性更强的银行业,使企业负债成本降低,促进实体经济健康稳定发展。同时由于现行消费信贷的扩张消费观念的改变,由此导致居民储蓄倾向下降,人均消费与人均负债逐年上涨,因此在居民储蓄倾向下降的形式下,政府部门有必要适当适时紧缩消费信贷规模,紧缩消费信贷规模可以通过对信贷利率的调整以达到目标,以及对于消费信贷额度提出约束;由于现行人民消费态度较为积极,对于通胀的抑制也需要严格把控,否则可能会导致进一步的储蓄倾向降低。

我国居民储蓄虽然在总量上呈现出逐年上升的趋势,但观其储蓄倾向却呈现出总体下滑的趋势,这是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导致的,如通胀、保险市场的发展、房地产市场分流、金融市场多元化理财、金融科技发展、消费信贷政策等。长久持续地居民储蓄倾向低迷会导致系列经济问题,因此需要政府与金融机构协同作用从而促进经济的长久稳定发展。

猜你喜欢
消费信贷储蓄存款
后疫情时代个人消费信贷对消费结构的影响研究
商展经济(2022年17期)2022-09-14 14:31:00
消费信贷对江苏省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基于期限结构视角
追回挪走的存款
爱心储蓄
快乐语文(2020年26期)2020-10-16 03:06:24
储蓄方法面面观
金融周刊(2020年7期)2020-07-23 06:18:47
负利率存款作用几何
中国外汇(2019年21期)2019-05-21 03:04:10
消费信贷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消费导刊(2018年23期)2018-07-14 14:37:35
试论民国时期外国在华有奖储蓄会
社会科学(2016年6期)2016-06-15 20:29:09
消费信贷与消费者行为研究述评:基于多学科视角
探索(2013年1期)2013-04-17 03:3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