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高等教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问题与对策思考
——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例

2019-02-20 02:06鲁炜中卢忠远宋绵新吴佼玲
关键词:绵阳军民国防

鲁炜中 卢忠远 宋绵新 吴佼玲

(1.西南科技大学 四川绵阳 621010;2.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 四川绵阳 621010)

绵阳市是中国唯一的科技城,是我国重要的国防军工和科研生产基地,拥有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中国航发四川燃气涡轮研究院等国家级科研院所18家,西南科技大学等高等院校14所,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27个,国家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2家,国家省企业技术中心75家,“两院”院士27名,各类专业技术人才23万。“截至2017年底,绵阳已有军民融合企业321家、产值1530亿元,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近50%。其中在239家高新技术企业中有军民融合企业114家,军民融合企业占比达47.7%。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强劲带动下,2017年绵阳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74.75亿元,成为四川首个经济总量突破2000亿元的地级市;增速9.1%,经济增速时隔19年重返四川第一位。”[2]与此同时,随着军民融合的不断深化,绵阳高等教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矛盾也愈加凸显。因此,研究绵阳高等教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现状,剖析其成功经验和存在问题,对绵阳市稳步推进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绵阳高等教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成功经验与存在问题

(一)成功经验

1.以科技创新为先导,引领军民融合深度发展

在绵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促进军用技术、高新技术等科技成果在民用产业的转化和应用过程中,强化军品技术在研发的同时进行民用化拓展机制,鼓励民用领域将高新技术向军品移植,形成军用和民用两类产品互通互补,以军品推动民品质量,以民品拓宽军品视野的良好格局。同时建立了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战略联盟、产业联盟等,通过多方智力协同推进,科技创新的示范效应逐步显现。

2.搭建军民融合成果转化创新与孵化平台

2006年,西南科技大学成为国防科工委(局)与省政府共建高校。学校充分整合资源,在国防军工人才培养、国防科技协同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区域特色高端智库建设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特别是在国家点火工程、核应急处置与核辐射防护、含能材料与智能制造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创新成果,并顺利实现了部分优秀成果的转化孵化。2016年1月18日,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在绵阳举行挂牌仪式。该研究院由绵阳市与西南科技大学共建,双方将共同把研究院建成全省军民深度融合发展的战略库、思想库和人才培养、技术转移、协同创新的“特区”。双方在研究院进行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改革的先行先试,使其成为四川省高校、国防科研院所、军工企业、驻军部队在落实军民融合战略中的人才培养、协同创新、技术转移“特区”和战略研究智库。

3.军民融合发展研究智库建设成绩斐然

作为国内最早一批从事军民融合顶层设计的高校,早在2007年学校就组织专业团队开展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施、产业发展、政策体系研究等工作。2015年,四川获批国家全面改革创新试验区后,围绕“军民深度融合”的先行先试如何推开,团队提出了设立军民融合产业基金、开展军民融合企业认定等5条建议。目前,学校军民融合研究团队已被四川省社科联认定为四川省首批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团队“四川军民融合产业研究团队”;去年11月,张勇教授作为首席专家,带领团队联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组建的“军民融合发展研究智库”,成为四川省首批批复设立的22个新型智库之一。[3]

4.积极探索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当前,科技创新、国防知识产权对国防军工企事业发展的促进作用愈加显著。企业积极利用国防知识产权战略指导企业研发、生产、销售和经营,有助于国防知识产权效益达到最大化。虽然企业对实施转化的国防知识产权没有处置权,但是享有占有、使用和收益权。西南科技大学积极探索国防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取得的相关成果多次经四川省委政府批示,有助于增强科研人员的研发积极性和成果转化动力,有助于形成和促进“创新-转化-奖励-再创新”的良性循环。

(二)存在问题

1.国防建设研究“溢出效益”不明显

“发挥国防建设‘溢出效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不仅有利于国防资源的再开发和再利用,而且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国家的整体实力和全部潜力,为经济结构战略调整注入新的动力和活力,是一条解决我国目前扩大国内需求,稳定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所遇到问题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4]。当前,在绵高校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客观要求,认识、适应并引领新常态,但在有效发挥国防建设研究中的“溢出效应”,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上仍有提升的空间。

2.体制机制壁垒亟待突破

绵阳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还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难题和瓶颈。如军队、地方两种机制不互通、“军转民”热情不高、“民参军”壁垒重重等。如何坚决拆壁垒、破坚冰、去门槛?如何破除制度藩篱和利益羁绊?如何坚持融合共享,加快技术、资本、信息、人才、设备设施等资源要素的军民互动?如何建立新时期国防军工科技成果和国防知识产权转化评估机制等,都是当前在绵高校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3.协同创新环境亟待改善

除高校外,“政、军、产、学、研”等协同创新各主体都应在政策引导、产品研发、市场运营、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诸多方面发挥主观能动作用,配合形成协同创新的科学文化氛围和技术创新环境。

二、绵阳高等教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对策建议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富国和强军相统一,强化统一领导、顶层设计、改革创新和重大项目落实,深化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形成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格局,构建一体化的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5]绵阳作为国家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的区域重要城市,在四川省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中扮演着“排头兵”的角色。基于此,以西南科技大学为研究对象,深入探究绵阳高等教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现状就显得适时且必要。尤其是在此基础上深刻剖析存在问题和提出对策建议,对绵阳市稳步推进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实现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优化高等教育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政策环境

“健全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人才、财税、金融、产业等政策措施。建立健全军民需求对接、改革协作、规划联动、项目共促等机制。大力推动军地、院地、校地人才双向培养、干部交流互派和交叉任职。推动建立覆盖军地双方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6]进一步推动绵阳军民融合试点工作,统筹协调在绵高校积极参与绵阳军民融合大发展,打破以往军工企业单打独斗局面,形成“政、军、产、学、研”协同创新格局。通过创新军民融合机制、保障国防项目建设、强化科技协同创新、壮大军民融合产业集群、促进军民融合重点单位跨越发展。引导在绵高校深度参与军民融合深度发展,健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人才、财税、金融、知识产权、产业发展等政策。如西南科技大学和绵阳国防军工企事业可探索建立军民融合人才培养体系,构建一支政治坚定、专业过硬、创新能力过硬的军民融合专业人才队伍,及时为政府、企业提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对策和建议,有效解决绵阳军民融合领域的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同时,优化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环境,提升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在军民融合领域的参与率,着力提高财税、法律等服务的实效。

(二)探索建立科技城军民融合示范园区和国家军民融合示范高校

按照“政府搭台、民间唱戏;纵横联合、寻优发展,资源共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思路建设示范园区。充分利用绵阳市的军工资源,发挥军工科技对绵阳市产业的新产品研发和老产品更新的溢出效益;让国家重大专项更好地发挥人才聚集平台、科技创新平台、成果转化平台的作用;充分发挥高校在基础研究、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作用,形成协同创新的科学文化氛围和技术创新环境。依托军工院所国家任务项目和国家重大专项的科技发展和应用创新空间,建成绵阳市科技成果实时转移转化基地。联合长虹、九州等大型企业和中物院、827、624等军工科研院所,创建具有一定规模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研发平台。

探索建立国家军民融合示范高校。以西南科技大学为依托,逐步建成教育部军民融合分级分类的科学决策、咨询机构,培育建设成为军民融合示范高校,探索省部联动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模式。进一步推进在绵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平台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大重大项目策划与组织的力度。

具体可通过推行首席科学家、特聘教授、团队聘任机制,以强国兴军等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以团队合同聘任为管理手段,以实验室开放建设为平台,以高层次军民融合创新人才为纽带,以建立合理绩效为动力,探索建立完善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制度、专家咨询委员会制度、双首席科学家独立PI等制度,突破国防军工科研院所、部队、高校军民深度融合体制机制障碍,努力实现国防军工科研院所、部队、高校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军民深度融合创新的发展格局。

(三)完善科研人员考核方式和激励机制

首先,积极探索变革在绵高校一线科研人员考核方式,建立综合考量成果“质”和“量”的科学方法,不再单纯地以国防科技成果产出数量为考核标准。其次是完善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我国现有的国防知识产权主体相对单一,即以国家投资并所有,这就在某种程度上抑制了国防科技创新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合理的产权制度和激励制度明确了国防知识产权成果实施转化后对于单位和个人的利益分配,有助于引导科研人员在研发时更加注重对科研成果转化的科学规划。

(四)探索建立良性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

良好的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是知识产权实施转化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只有通过不断完善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机制,才能减少国防知识产权进入市场的障碍,促进国防知识产权公平交易,将国防知识产权转化为社会生产力。在绵高校要准确把握其内在价值,正确发挥国防知识产权价值评估和咨询中的主体作用,建立科学合理的价值评估体系,对国防知识产权进行合理定价,有针对性地制定有利于保护军工企业、科研人员、投资企业、中介等各方的利益。

(五)探索拓展国防知识成果转化渠道

探索建立运行政府、军方、科研院所、企业、中介多方联合转化机制,打造共通共用、共建共享的军民融合示范平台,建好四川军民融合大型科学仪器共享平台,开发运行国防知识产权转化信息平台,打破国防知识产权在军口和民口之间、不同地域之间、不同行业之间流动共享的壁垒,在平台内建立分类信息交流和产权交易板块。政府部门要大力宣传和推广已有的全军武器装备采购网、国家军民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中国军民融合平台、国防知识产权信息平台等特色平台,并不断充实这些平台的关键信息,完善这些平台的技术推广转化功能。通过这类平台,既可以充分展示企业的技术发展水平,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知识产权信息的军民共享,不仅有助于国防知识产权实施转化,所产生的国防知识产权实施转化数据也可以作为国防知识产权转化的大数据来源,有利于更好地开展效益评价工作。

结语

“实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战略是构建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实现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的必然选择,要加强战略引领,加强改革创新,加强军地协同,加强任务落实,努力开创新时代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提供强大动力和战略支撑。”[7]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绵阳的高校必须立足实际,紧跟党和国家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步调,深入贯彻落实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政策,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更加开放的思维和更加开放的手段,放眼全国全球,着力聚集更多科技创新、军民融合资源要素,积极探索适合本地的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路径,科学破解问题,进一步提出具有操作性的方案,着力开创绵阳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新局面。

最后,感谢四川省军民融合研究院一般项目 《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协同创新体系研究 ——— 以四川省为研究对象》 (18sxb007),《军民标准通用化生态环境构建探索》(18sxb003),西南科技大学高教研究专项 《高校军民融合协同创新体系建设研究》(17GJZX31)的资助。

猜你喜欢
绵阳军民国防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四川绵阳卷
四川绵阳卷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