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少梅
(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广东 佛山 528000)
肝门部胆管癌是由于肝管左右分叉部病变引起的,占据胆管癌总体的60%左右。进行根治性切除是现阶段最有效的治疗措施,但是存在比较大的风险性,会影响肝门不大血管,很多患者都需要进行联合扩大肝切除才可以进行根治,但是治疗效果并不显著。因此为了提高治疗效果,临床上逐渐在围手术期进行护理干预[1]。本文通过对100例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计划性肝切除治疗取得的效果做具体分析,内容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从2016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100例进行计划性肝切除的患者进行具体分析,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男66例,女34例,年龄41岁-69例,平均年龄(55.0±2.21)岁,主要症状为皮肤瘙痒16例,黄疸33例,腹痛51例。都经过影响学资料和临床症状被确诊,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症状等一般资料没有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两组患者都给予计划性肝切除手术,治疗措施如下:患者入院之后进行肿瘤评估和肝功能评估,根据患者病情发展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根据肝切除手术判断患者栓塞范围,首先对患者进行预保留肝叶选择性胆道引流,患者出现胆管炎之后进行全肝引流。患者进行手术2周-3周之后进行大部分肝切除根治切除术[2]。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包括用药指导、饮食指导、生命体征监测等。观察组进行护理干预,护理措施包括:护理人员观察患者心理状态,向家属针对患者病情发展进行解释,缓解患者以及家属心理负担,并且为患者介绍治疗方式、计划以及医生水平,减轻家属心理负担,提高患者以及家属在治疗过程中的配合程度;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皮肤瘙痒等症状,睡眠质量得不到保障,护理人员应该协助患者进行皮肤清洁,避免皮肤受到刺激,为患者建立良好的康复环境;患者会由于病症影响,出现营养不良以及贫血等现象,护理人员应该对患者进行营养护理,制定针对性饮食计划,加强患者机体对手术的耐受性;护理人员应该在护理过程中做好固定引流,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应该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针对疼痛症状的患者进行止疼剂注射,对患者抗生素服用合理指导;手术之后,家属需要缓解患者顾虑,对静脉栓塞术的相关情况进行讲解,要求患者减少活动,鼓励患者增加饮水量,缓解患者注意力,消除患者不良情绪,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患者病情发展情况。
1.3 观察指标 评定患者治疗效果,评价标准分为有效、显效以及无效。有效:患者腹痛、黄疸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相关检查结果显示正常。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检查结果具有明显改善。无效: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和检查结果没有改善[3]。对比两组患者术后胆道感染、腹腔积液合并感染、胆肠吻合口狭窄等症状发生情况进行治疗效果判断。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研究数据,只涉及到计数资料,用(n,%)表示,卡方检验。数据处理和统计使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结果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表示为P<0.05。
2.1 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95.00%,明显高于对照组80.00%,P<0.05,如表1所示。
2.2 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患者3例,无人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6.00%(4/50)。观察组患者出现并发症患者11例,其中有1例死亡,并发症发生率为22.00%(11/50),P<0.05(χ2=5.315,P=0.021)。
肝门部胆管癌是临床比较常见的胆道系统恶性肿瘤,长期以来肝门胆道癌是很难使用手术切除的癌肿,随着影像技术和医疗水平的发展,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和治疗取得了重大的治疗成果[4]。计划性肝切除手术在2005年就已经被提出,主要是指通过系统性的术前评估和计划性的肝切除手术,保证手术治疗的安全性。计划性肝切除的主要环节之一是胆道引流模式,从而保证肝叶胆道的充分引流,可以计划性的增加患者肝叶功能的保留,手术切除率得到明显提高,患者生存率以及手术安全性都得到显著的改善。
本文研究表示,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数据均优于对照组,P<0.05,表明计划性肝切除术对肝门部胆管癌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可以改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原因如下:①计划性肝切除术通过合理计划,扩大患者肝切除范围,达到改善肝门部胆管癌根除率提高的效果,有效降低了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具有显著的治疗效果。②在计划性肝切除过程中,对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措施,在护理过程中严格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情况的同时,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和科学合理的饮食指导,有效预防护理过程中潜在的并发症,是提高计划性肝切除术成功率的保证[5]。
综上所述,对肝门部胆管癌患者进行计划性肝切除手术治疗的同时进行并发症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效提高了手术成功率和治疗有效率,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值得应用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