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景彬,赵毅兰,李香伟,罗丽,沈洁,潘艳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广西 南宁 530021)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atrial septal defect,ASD)作为临床常见的一类心脏疾病,占心脏疾病总数的70%,上述疾病早期治疗措施以封堵治疗为主,多数试验证实对临床ASD患者开展人工封堵装置治疗,治疗具有可行性、长期安全性。房间隔缺损手术治疗方式包括直视下ASD修补术、经胸小切口ASD封堵术和X线透视下经皮ASD封堵术。传统手术法疗效可靠,适应证广,但手术创伤大[1]。本文就经颈内静脉可调弯鞘行房间隔缺损封堵术下通过超声心动图引导下效果进行以下探究,具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1月-2018年12月期间收入可调弯鞘行房间隔缺损术患者共计36例,纳入标准:①继发ASD孔,缺损边缘距上、下腔静脉、肺静脉及二尖瓣距离≥5 mm;②本次研究开展经过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③经过患者、家属同意后自愿参与本次临床研究。排除标准:①临床资料不全者;②合并存在影响本次试验开展相关疾病;③需开展外科手术处理心脏合并畸形患者。其中男20例,女16例,年龄1.5岁-36岁,平均(17.5±1.2)岁。
1.2 方法 本次研究开展中,手术采用超声诊断仪为TOSHIBA APLIO 300,探头设置中,成人、小儿分别为8SM2和7S3。术式开展干预前做好筛查、术后随访工作,其中所采用超声诊断仪为GE Vividi E9,成人及小儿经胸探头:M5Sc及12S。术式开展中协助取仰卧位,做好麻醉气管插管并协助开展经食管超声,穿刺患者右侧颈内静脉,导入导丝,通过穿刺点将导丝送至患者右侧乳头距离。同时予以超声心动图辅助干预,将导丝调至弯鞘送至患者左心房,拔除导丝、鞘管内芯,输送封堵器,释放左盘伞、右伞盘,开展推拉试验。予以超声心动图诊断,对二尖瓣、三尖瓣、冠状静脉窦等进行观察,推送杆放松,将鞘管拔除,压迫穿刺点做好止血,完成后续封堵。告知患者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进行随访,做好复查。
36例患者中,35例患者封堵成功,占比97.2%。1例患者超声心动图检查发现ASD下腔静脉侧残缘为5 mm,因较软、薄,开展封堵失败,后开展体循环修补术提示术式成功。1例予以术式干预后,提示中量残余分流,未进行处理继续随访。2例患者术后结果提示少量残余分流未进行处理,术后随访,提示患者分流消失。3例患者伴有轻度二尖瓣反流,未进行措施干预,后随访提示二尖瓣反流消失。所有患者术后定期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开展随访,无严重并发症。
随着环境、饮食等习惯改变,近些年来我国先天性心脏病发病率随之上升,但简单先心病数量未随之减少。该病发生会为家庭、患者造成严重影响,ASD为先天性心脏疾病常见畸形类型,为心外科医师关注对象[2]。现阶段临床对该术式常用治疗措施为手术,1997年封堵器封堵ASD成功以来,因无手术切口,不需要体外循环等优势,经皮介入封堵术成为继发孔ASD最为主要治疗术式。近些年来少数心血管外科医师将传统外科手术联合内科介入诊疗技术用于临床治疗,采用改良封堵器、输送系统开展微创外科封堵技术治疗先心病,该术式临床应用优势为无手术切口,手术操作时间短,创伤小,患者依从性好[3]。
本文通过对临床36例ASD患者开展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可调弯鞘封堵术,其中35例患者封堵成功,成功率占比97.2%,1例患者术后存在中等残余分流,2例患者术后存在少量残余分流,未予以有效特殊措施干预,术后3个月后,患者残余分流消失,无其他并发症。超声引导下经颈内静脉可调弯鞘封堵术具有以下几点优势:①术式开展过程中,能避免体外循环损伤,且操作过程中对患者损伤小,术后恢复良好。②相比较以往传统术式相比较,无放射性损伤风险。③术式指征扩大,相比较股静脉输送,颈内静脉更粗、短,因此可采用较大型号鞘管,术式干预过程中往往不收到患者年龄、体质量及外周血管限制。④操作过程中并不会造成很大伤口,美容效果好,术式切口大小仅为2 mm,能避免开胸。⑤实际操作中,术式应用简便,干预过程中能将鞘头端调弯,精准维持0°-180°之间进行调节,同时术式干预中对鞘管头端位置调节,房间隔平面垂直于缺损中央。⑥术式操作过程中安全性高,术式开展在超声监测下开展,因此,患者心内结构、输送鞘管过程能详细显示,若术式失败过后,同时可改为体外循环加以补救,对部分存在缺损较大、边缘短效患者,可通过封堵治疗干预,相比较传统术式具有一定优势[4]。
综上,ASD超声引导下开展经颈静脉可调弯鞘封堵治疗,术前评估、术中引导监测均离不开超声心动图,在患者整个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术式疗效优良,快捷经济,并发症少。但因实际临床应用期间时间较短,因此,对术式中远期治疗干预仍需通过开展大样本、多中心长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