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非遗——基于抢救性记录的海派黄杨木雕专题数据库建设

2019-02-20 02:09刘中华
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19年1期
关键词:黄杨海派木雕

刘中华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图书馆)

1 海派黄杨木雕的文化渊源及历史价值

1.1 海派黄杨木雕的文化渊源

海派黄杨木雕的形成主要得益于上海地域文化的滋养。上海自1843年开埠以来,成为了中国近代以来开放程度最高的地区,也是东西方文明交接、融汇、壮大、发展的中心。因此,在近代上海产生了以中华传统文化为基础而又善于包容吸收、革新创造的地域文化——海派文化。

土山湾孤儿院是中国近代美术与美术教育的摇篮,也是海派黄杨木雕的发源地。1933年,时年7岁的海派黄杨木雕创始人徐宝庆(1926-2008)被送到土山湾孤儿院,10岁进入孤儿院的美术工场,跟随外籍传教士接受艺术训练,最终选择木雕为主攻方向。1944年,徐宝庆创作的满师作品——《解剖人》,成为海派黄杨木雕的奠基作品。1945年,土山湾孤儿工艺院举办“宗教艺术展览会”,徐宝庆的一组黄杨木雕作品《圣母》《圣家族》《善牧》引起了宗教界轰动,这些作品充分体现了东西方艺术在内容与形式上的融合。[1]93因此,海派黄杨木雕是深植于海派文化土壤而绽放出的传统艺术之花,其形成基础是海派文化。从本质上说,海派黄杨木雕是融入了西方艺术手法的中国传统艺术,是上海开放、多元的地域文化孕育出的木雕流派。

1.2 海派黄杨木雕的历史价值

20世纪50年代,海派黄杨木雕经历了创始之后的第一次大发展,其发展背景是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3月,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①挂牌成立,标志着上海手工业领域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1957年,作为上海地区工艺美术领域的杰出代表,徐宝庆赴京出席了全国工艺美术人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1958年,徐宝庆与弟子侯志飞、林翊一起进入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共同组成了木雕生产小组,徐宝庆任组长,专职从事海派黄杨木雕的生产创作。至此,黄杨木雕艺人的社会地位得到了巩固与提高,行业逐渐开始兴盛。[2]当时,海派黄杨木雕价值主要表现在两方面。① 社会宣传效应:关注现实生活,表现时代风貌。这一时期,海派黄杨木雕的创作呈现出政治性强、注重宣传时代精神的特点,如表现工农兵形象的奋进题材的系列作品就为海派黄杨木雕赢得了极高的社会声誉。1966年1月,第一届上海工艺美术展览会在上海中苏友好大厦举办,[3]林翊的《当家做主》、毛关福的《展宏图》等黄杨木雕作品在展览会上获得赞誉,《人民日报》《解放日报》《光明日报》《文汇报》《广州日报》在同一天刊登出黄杨木雕作品《当家做主》。同年3月1日,上海工艺美术展览会移至北京中国美术馆展出,时任中国美协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的雕塑家刘开渠撰文介绍了当时的盛况,并特别提到了毛关福等人的海派黄杨木雕作品。1973年4月,上海工艺美术厂黄杨木雕小组受邀到大庆油田体验生活,创作了一套反映大庆油田建设初期石油工人艰苦奋斗历程的木雕作品。② 经济产值效应:海派黄杨木雕作为工艺美术品,较高的经济附加值是它在20世纪60-70年代迅速发展的原因。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的较长一段时间内,工艺品等轻工业产品是重要的出口换汇物品,上海地区设置了专门的工艺品出口公司进行贸易。[4]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徐宝庆制作的儿童题材黄杨木雕作品极受市场欢迎,被上海工艺美术品进出口公司大量收购作为样品,并由温州乐清的木雕艺人大量仿制,主要在中国香港及东南亚地区进行销售。有学者指出:徐宝庆当时的黄杨木雕,作为一种政府之间相互馈赠的礼品出口到国外,在海外市场上占有一定的份额,当时一件黄杨木雕的出口可以赚到几百甚至几千元。[1]128

2 海派黄杨木雕保护传承现状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的重视,海派黄杨木雕的保护和发展被提上工作日程。2007年,沪府发〔2007〕18号文件,海派黄杨木雕被列入上海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编号:Ⅶ-3);2008年,国发〔2008〕19号文件,海派黄杨木雕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编号:Ⅶ-42)。2009年,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创立了黄杨木雕项目传承基地;2011年,徐宝庆弟子陈华明在徐汇区长桥街道开设了海派黄杨木雕培训班;2014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邀请侯志飞开设黄杨木雕大师班;2015年10月28日,大型世界文化遗产公益纪录专题片《美力中国·带着孩子看世界》摄制组运用3D技术展示了黄杨木雕的精湛技艺;[5]2017年,在徐汇区非遗办公室的倡议下,毛关福尝试重启海派黄杨木雕的师徒制传承教育。尽管如此,海派黄杨木雕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衰落之后,从事海派黄杨木雕的传统手工艺人仍在不断减少,相关文献记载存留也少之又少。

2017年,“振兴传统工艺:‘海派黄杨木雕’工艺文献考究”项目组运用3D立体扫描技术实现木雕纹饰的完整采集与保存,并重现了海派黄杨木雕作品。同年,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图书馆对学院收藏的20世纪60年代上海工艺美术学校毕业生的黄杨木雕作品进行数字化采集,并将广泛搜集的海派黄杨木雕田野文献、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作品、视频影音等珍贵资料进行数字化转化,按照体系模块化进行整合,创建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美术)海派黄杨木雕专题数据库,抢救性记录了海派黄杨木雕的文献资源并实现了该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共享与传播。

3 海派黄杨木雕专题数据库模式

3.1 建设背景

2010年10月,文化部提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程”,并将此工程纳入“十二五”文化发展规划,该工程强调运用先进的数字技术,系统、真实、全面地记录大量濒危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提出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和相关数据库,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条例明确规定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必要性。2017年4月,文化部下发《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6]明确指出“促进优秀文化资源数字化”“鼓励对艺术品、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文化资源进行数字化转化与开发”“依托文化文物单位馆藏文化资源开发数字文化产品,提高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场馆的数字化智能水平”。

基于此背景,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创建的海派黄杨木雕专题数据库旨在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美术)的传承与保护进行新技术、新思路的探索与实践。

3.2 建设目标

基于抢救性记录的海派黄杨木雕自建数据库建设主要依托海派文化资源优势和先进数字化技术,创建基于知识服务的海派黄杨木雕原创数据库平台,广泛搜集海派黄杨木雕田野文献、制作工艺、代表性传承人作品、视频影音等珍贵资料并进行数字化转化,按照体系模块化进行整合设计,逐步构建出海派黄杨木雕知识服务型原创数据库;特设数字图书馆馆藏OA资源模式入口,为校内外读者及相关科研人员提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信息资源的访问、检索和下载服务,实现地方传统文化的永久性战略保存。建设可动态维护、长期更新、自动推送的“活的”特色文化展示平台,有助于提升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美术)文献资源的普及率,也为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新思路,为海派黄杨木雕全面、系统的数字化保护、传承、研究及传播提供强大的数据处理和知识服务。

3.3 建设模块

海派黄杨木雕专题数据库按检索式定制用户所需资源,其结构特色是“标签—梯级栏目”,用户可以逐层检索所需资源。

3.3.1 主题大纲

数据库的主题大纲以收录文献的主题、种类为索引,以表单形式呈现,分为馆藏工艺品、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美术)、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地区分布、非遗传承人4个一级栏目。主题大纲后期内容的细化和补充都可在一级栏目下展开,保证数据加工、页面设计等工作的顺利开展。[7]

3.3.2 文献类型以及收集范围

数据库资源采集来源主要是上海市档案馆、上海市图书馆、上海市博物馆以及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官网等相关非遗专题的数据资料,包括近年国内外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著图书以及通过田野调研收集到的文字、图像、影音等资料。选取资料时会注明来源,遵守著作权和网络传播权的相关法律法规。

3.3.3 数据加工

数据库数据加工通过图形图像处理软件来完成,文本采用PDF、图片采用JPG、音视频采用MP3、RM等格式,能实现自动抓取和文献性质的转换,完成数据库检索功能。图片数据主要通过数码单反相机拍摄或者扫描已有图片获得;影音数据主要是对来源可靠的网络资源进行处理、校对与数据保存;文本数据主要通过电子文献的下载与上传获得,并对文字进行校对、录入与保存。

3.3.4 系统架构与采编发

数据库平台为B/S架构,支持ISAM、MYISAM和HEAP三种搜索引擎,支持 Windows、Linux、AIX、Mac OS、FreeBSD、OpenBSD、OS/2 Wrap等多种操作系统,并提供数据导入、数据编辑、管理及发布信息、OA接口等功能。采编发系统提供了专题资源发布检索门户,主要包括资源导航浏览、跨库检索、专题发布功能。资源导航浏览支持对专题库进行全部字段、指定字段的全文检索,方便用户快速检索所需的信息资源。

4 海派黄杨木雕专题数据库框架与访问

海派黄杨木雕专题数据库支持全部字段、全文检索、高级组合搜索、二次搜索等常用检索技术,数据库框架分为四大版块,下设若干子版块,各个版块实行在线阅览,方便用户快速检索和获取所有相关信息资源,目前各个板块运行状况良好。

4.1 海派黄杨木雕数据库框架

图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美术)数据库内容框架

4.2 海派黄杨木雕专题库OA资源访问

开放存取(Open Access Journals,OA)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开放访问模式,允许任何用户通过Internet免费访问或获取所需资源,无法律和技术方面的存取障碍。为满足校内外研究者的在线学习需求,本数据库特设校内外数字图书馆馆藏OA资源模式入口。OA资源检索通过索引元数据技术,采集海派黄杨木雕优秀作品、制作工艺流程以及口述史等各类基础性非物质文化资源,利用抓取工具Spider形成海派黄杨木雕OA资源存储元数据,形成标准化、可共享的数字化海派黄杨木雕OA资源,为海派黄杨木雕的数字化创新传承与生命力保护奠定坚实基础。

5 总结

数字创意产业时代,优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是其保护与应用的必经之路,图书馆专题库是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资源抢救性记录的重要途径。海派黄杨木雕融合中西的艺术特征,其作为“海派”文化的一个切面,不仅是上海文化的实证,也是上海本区域非物质雕刻文化遗产的完整集合和记忆载体,见证了上海非物质文化遗产独有的“海派”传统手工艺。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图书馆海派黄杨木雕专题数据库的建立,有助于海派黄杨木雕文献的抢救性记录和永久性保存,有利于维护地区非遗文化的多样性,也可为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工作提供借鉴和参考,对于高校图书馆充分利用IT技术将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化形态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也为其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提供了一种多元融合途径。

[注释]

① 上海工艺美术研究室,1956年3月设立,1979年8月23日改名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

猜你喜欢
黄杨海派木雕
融汇、重构、创新:论海派滑稽与海派艺术
“海派”视域下的王芝泉武戏研究
海派《七侠五义》重现舞台
木雕鱼
路画廊落户恒大古玩城 浦东打造“新海派”画廊创意集聚区
黄杨木雕创作特点浅析
木雕创作随想
黄杨木雕的镂空技法
自然形木雕
东阳木雕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