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吕卫锋
城市是人类生活的第一空间,世界银行统计数据显示,2009年起,全球城市化率已超过50%。我国城镇化发展迅猛,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城镇化率年均提高1.04个百分点;城镇常住人口由1.7亿人增加到8.1亿人;城市建成区面积从1981年的0.7万平方公里增加到2016年的5.43万平方公里,2017年,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到58.52%。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新时代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关键举措,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有力支撑,是扩大内需和促进产业升级的重要抓手,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
我国经历的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速度最快的城镇化进程,同时也带来了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城市粗放发展,城市建设用地增长快于人口增长的势头仍在进一步放大;城市建设重外延轻内涵,重外表轻功能,重地上轻地下,“逢雨必涝”“马路拉链”等现象屡见不鲜;城镇建设内容与居民的需求错位,形成了城市内部“二元结构”;城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出行难、停车难等违背城市发展规律,盲目推动城市发展,必将导致严重的“城市病”甚至城市灾难。
新型智慧城市是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和集成应用。万物互联是构筑“数字中国”的坚实基础,智慧城市是建设“智慧社会”的核心内容。
我国大力支持新型智慧城市创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均对智慧城市建设提出相关要求。我国智慧城市发展与全球同处于并跑阶段,初步具备了一定的技术、产业和应用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在基础理论与关键技术上,处于跟跑阶段,部分技术处于并跑阶段,未来将进入领跑阶段。
据统计,住房城乡建设部推出国家智慧城市试点340个;科技部及国标委推出智慧城市技术和标准试点20个;工信部及发改委推出宽带中国示范城市39个;发改委推出信息惠民国家试点城市、宽带乡村试点工程86个;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推出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20个;工信部推出国家信息消费试点、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公共平台试点181个。国家成立促进智慧城市健康发展部际协调工作组,组建产业联盟,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产业市场蓬勃发展。
新型智慧城市是将城市物理资源、数字资源和人类智力资源有机融入现实环境,为城市提供人与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经济繁荣、模式创新、包容多元的未来城市实现手段。
“十三五”期间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关键要坚持以人为本、开放协作,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人与生态环境和谐共生。提高城市服务能力、促进数字经济蓬勃发展,建设技术及数字资源体系;以物联网技术构建感、联、知、用、融的五层智慧城市完整体系,使得城市群、区域协同发展,建成城市服务“邦联”体系,实现城市系统之间互联互通、互操作。
智慧城市标准是国际热点之一,2012年以来,国际上有许多标准化组织开展了智慧城市标准的研究工作,涉及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ISO、IEC、ITU-T三大组织成立智慧城市术语联合工作组;2014年初,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成立,从国家层面规划智慧城市标准战略、标准体系,整体协调各相关标准组织的工作。截至2018年,已有170多个成员单位。
在智慧城市标准与评价指标的制定过程中,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充分联合了城市、地方科研机构以及企业,从实际应用出发,打造最适用的智慧城市国家标准与评价指标。国家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扎实开展工作,《智慧城市29项国家标准研制》完成立项,组织完成《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形成《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验证报告》,成功推进中英智慧城市标准化合作。
2015年10月,国标委、网信办、发改委三部委联合发文《关于开展智慧城市标准体系和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及应用实施的指导意见》(国标委工二联〔2015〕64号)。该意见中提出了标准体系总体框架(试行稿),智慧城市领域共立项37项国家标准,已发布18项。
总体组积极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国家标准研制,其中新型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内容和成果。为进一步总结经验,贯彻落实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建设一批新型示范性智慧城市的任务,2016年11月2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中央网信办、国家标准委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务实推动新型智慧城市健康快速发展的通知》正式启动2016年新型智慧城市评价工作。通过评价工作,主要是及时发现不同地区、不同层级、不同规模城市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的优秀案例、实践经验和共性问题,总结提炼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最佳实践,促进各地共享交流。
2017年3月20-24日,加勒比电信联盟(CTU)2017年度会议“ICT专题会议周—加勒比智慧之路”在安提瓜和巴布达召开。推进中国指标在加勒比或其他地区的应用实施,推动中国方案走出去。
2017年9月23日,中英智慧城市俱乐部正式成立。搭建中英双方城市的交流平台,实现城市智慧化最佳实践的交流与分享,识别通用方法和潜在标准研制需求。同时,双方专家代表、城市代表组织召开了闭门会议,就评价指标的双边应用实施展开讨论。
2017年8月18日,APEC智慧城市会议在越南胡志明市顺利闭幕,这是目前亚太区域最高规格的智慧城市国际会议。中国专家应邀出席并作报告“中国智慧城市标准及评价最佳实践”,中国指标得到越南采用。
2018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智慧城市 顶层设计指南》(GB/T 36333-2018)、《智慧城市 领域知识模型核心概念模型》(GB/T 36332-2018)等10项标准。这些标准发布实施将进一步完善我国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扩大业界共识,智慧城市建设在我国又一次提速。
没有系统数据、信息技术运营、公共信息与服务支撑平台广泛融合的城市难称智慧,这些国标作为智慧城市建设的基础内容之一,将促使城市各个“神经末梢”的系统端口打开和规范连接,构成智慧城市的核心。随着智慧城市发展进入快车道,今后还会产生更多新的应用与服务模式,反推相关技术不断衍变。目前,依据智慧城市顶层设计、智慧城市评价指标、智慧城市数据融合等标准的技术、模式,深圳通过构建城市智能运营中心,苏州公安打造“警务大脑”助力“智慧警务”等,推动城市治理与服务工作的高效落地,落实服务于人这一核心理念。
虽然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取得不少成就,但各参与方仍有待取得更广泛的共识,彻底打破此前各城建设目标不明确、顶层设计缺位之症结。据了解,2013年以来,各地纷纷掀起智慧城市建设高潮,建设水平和应用情况却不尽相同。政府有关部门由此意识到做好顶层设计尤其是建设标准的必要性,以引导健康有序开展。同时,为了推进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持续发展,智慧城市标准化总体组今年启动了十大课题研究,涉及到城市运行体征指标、物联城市、智慧城市使能技术、智慧安防、智慧教育、智慧停车和共享经济等覆盖民生、共享、绿色和协调重点领域,全面开展预研工作,为下一步制定标准提供预见性和引导性工作并打下坚实基础。
这一过程首先要弥补地方观念不足,打破各自为政的孤岛现象,通过技术标准创新,推动智慧城市建设统一平台,实现数据融合、跨系统交互以及一系列技术的应用落地。同时,改变各地普遍存在的重建设、轻运营,过分倚重硬件设备与技术、运维人才不配套和成果千城一面的不正常现象。未来政策环境能有力支持智慧城市建设理念创新,进而带动建设机制、模式和技术升级,并为长远发展和前瞻性研究布局。
放眼世界,我国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也正力图站在更高的角度,用全球视角审视和思考发展,广泛收集欧美以及日韩等先进国家做法,并与英、德等国深度交流、开展战略合作,从而充分借鉴各方经验,支持国内的智慧城市标准化工作。同时,我国积极通过国际标准化组织(ISO)积极参与国际工作,制定了《智慧城市ICT参考框架》《智慧城市ICT评价指标》等多部国际标准,实现建设理念与技术输出。
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推动智慧城市发展,某种程度上比发达国家更具优势。发达国家社会经济与城市结构高度稳定,发展活力受限,推进智慧城市多是单一地考虑可持续发展即能源与生态问题,使社会更绿色宜居。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不但要考虑可持续的维度,还要针对地区发展不平衡、城市快速迭代等变化,积极响应党中央提出实现教育、交通、医疗、养老等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通过智慧城市创造更公平的条件和更低的成本,实现普惠性服务。这一思路也为中国技术和企业走向国际创造了条件,比如支持越南、巴基斯坦及阿联酋等一带一路国家的智慧城市建设。
第四次工业革命下的智慧城市发展存在着发展中国家和欠发达城市弯道超车的机遇。各个城市对于智慧城市建设有强烈的诉求和灵敏的嗅觉,且早已意识到传统发展难以实现逾越。智慧城市在未来的城市竞争中更具人才竞争力,更好地创造宜居宜业的社会环境。
在前期阶段成果的基础上,依据智慧城市重点建设任务,提出智慧城市建设重点工程,并明确工程属性、目标任务、实施周期、成本效益、政府与社会资金、阶段建设目标等,设计各工程项目的建设运营模式、实施阶段计划和风险保障措施,确保智慧城市建设顺利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