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当代儿童绘画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建议

2019-02-20 09:06陈容容厦门外国语学校
艺术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性别角色儿童画刻板

□陈容容 厦门外国语学校

一、儿童时期的性别刻板印象及其对儿童画的消极影响

(一)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概念

“性别角色刻板印象”(gender stereotype)是指个体对于性别角色及其形为的信念与态度,与其所处之文化与社会期待密切相关,而且形成固定的、刻板的看法及印象[1]。儿童在2~3岁时就发展出性别认同(gender identity),在3~5岁时对活动和职业的性别刻板印象的认识迅速发展,并在7岁时掌握。儿童表现出对人格特质的性别刻板印象的基本知识,如“打人”“喜欢从游戏中获胜”和“能固定东西”等被看作是男孩的特点,而如“爱哭”“易受伤害”“需要帮助”“喜欢拥抱亲吻”和“不能固定东西”等被认为是女孩的特点。

(二)儿童的性别刻板印象对儿童画的消极影响

绘画作为儿童艺术活动的一个主要部分,不可避免地也会受到性别刻板定型的消极影响。台湾师范大学美术学系陈琼花教授在《从画与话探讨台湾儿童与青少年的性别概念》一文中在针对台湾6个中小学206名不同性别的小学儿童画的实证研究中发现:在儿童画中衣服是用以表现性别差异最普遍的特征,其次是发型,再者是动作或活动,最后是使用配件[2]。这些显著性的性别刻板定型在儿童画中得到了明显的呈现。例如,在画一类表示动作或是活动的绘画时,男孩的绘像通常与球类活动、骑自行车、耍酷的动作等题材有关,而女孩通常会摆个姿态,或站立、或洗衣、或教书或手里捧束花、提个包等(见图1、图2、图3)。

图1 陈欣 女 4岁

图2 郑蕊欣 女 5岁

图3 谢利 男 6岁

三幅画同是幼儿园大中班学生的自画像作品,仔细观察我们会发现女生都是长睫毛、涂着口红、穿着裙子和带着发饰的,而且衣服的颜色以粉色、橘色和大红色为主,背景部分出现了花朵,动作也比较静止。图2的画者是一位剪着短发且打扮中性的小女孩,笔者问她为什么给自己画长头发时,她肯定地回答:“因为我是女的”。这是一个五岁孩子的性别认同感,宁可和真实的自我外表不相符也要恪守所谓的“性别原则”。图3以蓝色、绿色和黄色居多,且张开嘴巴、叉开脚挥着胳膊。因此我们发现,儿童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中这种以简化的二元对立,固守男女性别分际的界线,是教师和家长要去审视的。它对儿童画艺术的消极影响是甚为严重的:

第一,在绘画作品的表现方面:把两性简单化、模式化,并习惯于表现同性,容易形成过于狭隘的艺术观。如图4~图7是图画课《我的好朋友》的部分学生作品,其中,图4、图5是女生作品,图6、图7是男生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儿童把他或她心中的性别刻板印象也加在好友的形象刻画中。如图5中,我们看到小作者画了一个与自我性别一样的好朋友(占用了画面大部分空间),在画面右下方的角落画了一个异性的同伴(只占用了很小的空间),而对异性好友的手臂和裤子习惯性地涂上了蓝色和绿色,而同性好友是大面积的粉红和粉紫色调。

图4

图5

图6

图7

第二,在作品的欣赏方面:过于片面的性别认同感和性别刻板印象使儿童观赏自己或他人的画时也按此标准来要求自己,或者以此评价同性或异性的作品,致使原本多姿多彩的儿童艺术世界出现分类别、带标记的狭隘艺术作品。

第三,在作品的评价方面:评价是指主题依据一定的尺度或标准对客体所具有的意义进行的一种评判活动。若教师或学生带有性别刻板印象,在评价所创作的作品时容易以自我的喜好去评判作品的好坏,往往带有性别歧视和偏见,不能尊重个体和差异[3]。

二、在儿童的艺术活动中,开展性别平等教育的重要性

绘画是儿童心灵的一面镜子,儿童在艺术作品里所呈现出的这种性别刻板印象在现实生活中也会相应地造成一些消极影响。因此,在儿童绘画或涂鸦中,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打破儿童艺术创作中性别隔离现象,促进两性和谐发展,形成多样性、平等性、开放性的后现代主义教育观。

第二,消除在儿童艺术活动过程中的性别歧视和偏见,尊重异性绘画表现的创新。片面的认识不仅有损儿童多姿多彩的艺术观,从长远来看,也会影响到她们对自己的梦想和职业的选择,所以,开展性别平等教育可以让儿童挣脱传统的性别角色束缚,选择自己适合、喜欢的绘画方式和行为模式。

第三,促进两性同伴之间的相互了解、尊重、合作,形成一个和谐的艺术大家庭。在儿童的艺术活动中若能多开展以性别平等为主题的活动,在儿童幼小的心灵中灌输多元化的性别平等理念,在艺术创造活动中一起合作、分享,达到真正的“艺术应为教育的基础”,而且是性别平等多元化教育的着手点。

三、性别平等教育融入艺术活动的课程设计的建议

学者Phyllis Katz提出了“儿童的社会化”的建议,他主张应培养儿童成为在性别上灵活的个体。也就是说要我们在教导儿童艺术活动过程中给予每个儿童更多的自由活动、创作的机会[4]。在儿童创作时,教师也需要具备多元化的性别理念和后现代的多元评价体系,在教学环境规划、教学设计、教材提供、使用语言应随时检视自我的性别意识。同时,社会应提供给艺术教师一个性别平等教育的再深造学习的机会。

笔者认为,在儿童中开展重塑性别角色的艺术活动对改变传统性别的刻板印象大有裨益。例如,在儿童的艺术活动中开展让学生讨论艺术家的性别与作品为主题的课程,通过自我的论述,表明其对于性别的期待,将有助于改变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教师可以在平时的美术课堂中让学生依照一些与性别平等有关的主题或相关的议题创作后,以小组讨论或提问思考的方式,让学生彼此讨论与探究不同的看法,此过程有助于学生检视、反省、再思考自己可能存有的性别刻板印象,也可培养学生具有创新意义的、多元丰富的艺术活动思维。

结 语

总而言之,对于正在成长着的儿童来说,绘画的魅力是无穷的,培养儿童丰富、健全的艺术观对于儿童日后的发展影响深远,针对当前儿童艺术活动中所存在的性别刻板印象问题,我们要及时、积极有效地开展性别平等教育艺术课,培养儿童多彩的艺术观和人生观。

猜你喜欢
性别角色儿童画刻板
十宣放血疗法在自闭症刻板行为治疗的临床观察
如何鉴赏儿童画
自尊心对大学生日常行为影响研究
民众服务区“蝶变”新生:颠覆传统服务区刻板印象
性别角色认同对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影响
——以湖南科技大学为例
中性自由
儿童画作品展
运动员性别角色研究综述
英国拟禁广告中做家务都是女性
媒介传播中的“刻板印象”及“标签化新闻”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