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泽立
摘 要:新课程背景下,我国教育事业越来越重视综合型人才的培养,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作为教育准则。新课程的推行与落实,传统教学模式与方法已经不再适用,应试教育漏洞百出,忽略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与素质教育初衷相悖,所以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理念与方法,从多元化、多角度进行教学设计。而化学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更要注重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以提高学生实验能力。对此,重点分析研究了初中化学创新实验策略。
关键词:新课程;初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
创新是亘古不变促进社会发展的主题,只有创新才能进步。新课程背景下,创新是推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的重要动力,更是教学质量与效果提升的关键。实验教学是初中教学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实践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教学手段。所以,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探索研究出创新性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策略是化学教育工作者面临的重点难题。
一、化学实验对于化学教学的重要意义
(一)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教学素材大多源自于课本上的内容,课程较为单一且不具创新性。化学实验通过丰富多彩的实验现象,丰富教学手段。实验想象丰富多彩,能够最大化地提升学生学习兴趣[1]。而化学原理与动手能力相结合,则可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学生学习体验更加真实。
(二)化学实验直接呈现教学重难点
生活与化学息息相关,可以说大多数的化学原理与实验现象都源自于生活,而化学学科凭借单纯的反应式、原理等内容展开教学,原本内容丰富的化学知识就显得单薄,学生学习效率降低。而化学实验的开展,将一些复杂的反应机理直观地呈现,学生直观感受与体验下,学习效率明显提高。
(三)提高学生探索精神
进步离不开质疑,所以质疑是学科进步的基础,探索则是为了更好地解决质疑,加深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化学实验教学下,教师指导、点拨学生,学生思维的方式发生转变,同时教师及时鼓励学生进行探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化学思维的形成[2]。
二、初中化学创新实验教学
(一)情景化课堂的创设
化学涉及的知识非常广泛,动手实践性强,是以自然为基础的学科。新教材增加了探索实验内容,在实验操作中活跃课堂氛围的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与思维能力。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相关的教学情景,让学生自主动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探究精神,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如学习《溶液》知识点时,教师可通过相关教学情景的创设实现教学目的,教师向学生展示4种不同颜色的溶液,提出问题:“这些溶液的组成成分有哪些?各自的特点是什么?有什么用途?”问题提出,学生好奇心被激发,教师引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展开讨论与实验[3]。小组实验结束,讨论得出结果,然后依次发言,教师给出适当的提示,引导学生找出正确答案。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同时加深了对知识的印象与记忆。
(二)合理设计化学实验
想要确保化学实验课有效开展,首先要保证化学实验设计合理,这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基础与前提。化学实验教学内容的设计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首先,明确实验目的。因为只有目的明确学生才能按照正确指标开展实验工作。对此教师可利用情景教学法,设定相关情景背景和主线,让学生在此环境下自主思考,教师担任引导者和开导者角色,帮助学生全面规划实验方案,指出其中不合理之处,与学生共同完善实验方案。
在实验开展过程中,针对学生实验方案设计方向错误或存在较大偏差时教师要及时制止,引导学生明确实验方案不合理之处。以二氧化碳制作实验为例,教师创设以可乐中气体组成成分的探究为实验主题的教学情景,以此深入教学。
实际实验教学中,教师以常见酸碱试剂作为展示对象,为学生介绍其特性,然后要求学生结合教学内容自主设计实验方案并根据自己设计的实验方案展开实验。实验过程中,当学生产生是否能使用浓盐酸、碳酸铵以及浓硫酸作为实验材料的疑问时,教师就要及时否定学生这样的想法,并指出学生设计的实验方案中的不足与问题[4]。
三、结语
初中化学实践性较强,但并不意味着要过分注重强调实验教学,教师要合理利用、协调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关系,让二者相辅相成。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各种感官都会被调动,从而加深对实验现象、理论的印象与记忆,这是实验教学的主要优势。教师要正确认识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关联,二者相互扶持、理论支撑实验、实验验证理论,想要学好化学少了任何一方都不行。所以,化学教师要合理增加实验教学的分量与比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晓晓.初中化学课堂中创新实验教学模式的思考[J].软件(教育现代化)(电子版),2019(9):143.
[2]李霞.实验教學对初中化学教育的重要性[J].文渊(小学版),2019(3):523.
[3]郭淑君.初中化学实验改进与创新现状的调查分析[J].教育界:综合教育研究(上),2017(9).
[4]郑晓诗.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优化设计研究[J].新课程·中旬,2018(11):48.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