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耀深
摘 要:通过在实施新课程标准的初中数学教学中,围绕新课标要求,探索课前五分钟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过程展开论述。
关键词: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自主学习能力
《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纲要》明确指出“改革传统课程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主动参与、自主探究、自主学习。”传统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师滔滔不绝,思维能力不强。
2.学生难以适应,教师难以驾驭。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方式就是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相互合作,不断发展;本文围绕数学课程标准“新课程、新理念”进一步凸显“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下面是对学生《数学学习情况调查》对照表:(问卷调查)
通过调查农村中学学生学习数学的情况,可以看出我校的学生数学基础非常薄弱,学习数学的兴趣不高,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备课组讨论后决定开展“课前五分钟训练模式”教学实验。(1)课前五分钟引入新课、旧知识复习训练。(2)学习公式时,加强应用训练。(3)作业中出现问题题型重复练。(4)渗透几何简单计算或证明题训练。
几年来,教师既加强了理论学习,又更新了教学理念,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做了这样的尝试。
一、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学习能力
通过对农村初中学生“课前五分钟训练”实验教学,题型设计:填空题、选择题、简单的证明题等。计算2至4题,简单证明1至2题,选择5题,填空5题,多解题1题,难度应该控制在中等及简单,经过备课组老师的精心准备,学校很快创建出“课前五分钟训练”题库,“课前五分钟训练”让学生亲身体验、探究合作,自主学习,从而促进学生德、智、能、个性、特长的和谐发展。
如,在讲“同底数幂乘法”时,让学生填出下题中各步变形的依据:
a3·a5
=(a·a·a)·(a·a·a·a·a) ( )
=a·a·a·a·a·a·a·a ( )
=a8 ( )
然后让学生思考a3·a5是什么运算?是否合理?如果省略前两步,怎样直接得出结果?通过引导得出a3·a5=a8,在此教学过程中,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体会法则形成的过程,这样学生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自主学习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
二、更新教育观念
观念是改革的先导,观念是行动的灵魂,观念对研究起着指导和统帅的作用。通过课前五分钟训练:(1)上课后第一时间,教师利用投影题目,学生审题,解题(学生不用抄题,但遇到不理解题目要抄在纠错本中)。(2)教师控制时间(一般不超过5分钟,需按实际调整),学生解题,教师巡视。(3)五分钟到了,教师要进行点讲评1分钟左右。(4)个别题目教师板书(根据实际情况投影、评讲)。整个过程控制在6~8分钟左右,不宜过长。课堂教学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在学生自主学习中促进师生关系,改善课堂氛围。
在分式的加减法的教学中,将+等题目与分数加减法等相比较,懂得解题的关键是先通分,将分子相加减,在教师有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之后,他们很快地就能完成题目的计算,并得出分式加减法的法则。
三、明确目标,自主学习
叶圣陶先生指出“学生犹如有机的种子,本身具有萌发生长的机能,只要给他适宜的培育,就能长成佳谷、美蔬、好树、好花。”
如“课前五分钟训练”的题目:在“梯形中位线定理”教学训练中,可以用下面方法揭示定理的形成过程。
1.看一看:利用图形直观展示。
2.画一画:画梯形ABCD,AD∥BC,中位线MN(如图)。
3.量一量:度量∠AMN、∠ABC、∠A的度数;度量线段AD、MN、BC的长度。
4.想一想:由度量结果进行猜想引出定理。
5.证明定理。
以上通过让学生亲自参与看一看、画一画、量一量、想一想等多方面活动来搜集信息,并进行简单的处理,引出结论,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合作探究,互动双赢
合作探究是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流通道。在合作探究中我们要求学生学会观察、倾听、质疑、探究、交流。“课前五分钟训练”促使师生形成教学技能:
(1)教师技能
①教師精心组织课堂。
②问题设计,层次多,面向全体学生。
③评价及时,鼓励多、表扬多。
④精心设计习题,课后辅导增加。
(2)学生技能
①听课专心,开动脑筋。
②解题速度加快,证明有理有据。
③思考认真,虚心接受教育。
④大胆提建议,善于接纳别人的意见。
总而言之,新课标下,数学课“课前五分钟训练”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教学,课堂上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思维得以飞扬,灵感得到激发,我们的课堂变得更加灿烂,它对于减轻师生的身心负担,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张同君.中学数学解题研究[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