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本文中,作者采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方式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性,和如何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的具体做法。
关键词:阅读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新课标的宗旨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尤其重要,那么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在此谈谈我在实践中的一点体会。
一、 利用课题引导质疑
直觉思维是创新意识的初始。阅读教学中,要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质疑,培养学生的直觉思维。课文的题目是文章的“窗口”,一般来说它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概括,具有准确、鲜明、深刻的特点。从文章的题目入手,打开文章的窗户,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有了想读下去的欲望。例如在读《孔乙己》这篇课文时,从题目入手,引出课题后,问学生“孔乙己”会是一个什么样人呢?为什么会叫这样奇怪的名字?是谁给他取的?再有“《愚公移山》”为何叫愚公?有何深意?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自然对阅读产生了兴趣。
学贵于思,思源于疑。创新意识来自质疑。引导质疑,首先必须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建立一种真正的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理解帮助、支持和赏识学生,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焦虑的情绪,让他们充分表露灵性,展现个性。其次是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确立学生自主学习的地位,鼓励大胆提问,同时为学生创设提问题的情境和时空。再次是适时点拨,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逐渐走进探究学习的境地。例如在读《归园田居》时,首先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读了之后,提出疑问:“方宅十余亩,多幸福;草屋八九间。那简直赛过活神仙。”陶渊明归隐的生活真好。事实当然未必如此,但教师不应急于否定学生的想法,可以提出问题创设情境,然后适时点拨,把《归园田居》中其他几首诗《五柳先生传》及陶渊明的个人简介和写作背景等以文字形式介绍并加以适当点拨,学生自然能看出这里是虚写,进而感悟到陶渊明无论是处士还是归隐,都是一种无奈。
提出问题还要自己解决问题。由质疑到探索研究,是完成创新活动的重要环节。在这里教师不能越俎代庖,全盘包办,但这不等于说教师可以对形式的问题置之不理,或明知还要学生自我解决。明智的做法如上文所说。要循序渐进,引导学生多思。教师除让学生自主设疑外,也可以提出启发性或开放性问题,目的是要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意识。
二、 巧设问题引发学生感悟
阅读教学“以读为本”。无论是整体感知还是具体探究,都必须在读的基础上进行。读书要深入探究细究精研,不仅要理解文章主旨、作者情感,还要多问几个“为什么”得其精髓。实践证明,读有多方面的功能,读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能力,可以在读中学说,在读中学写,可以在读中研究,在读中发现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有目的的指导阅读。如在感知课文时,要知道学生从整体入手,要读得正确、流利,并倡导学生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是自行解决字音词义。如读《背影》是整体感知本文发生的背景,明白朱自清当时的处境就能体会到文中所蕴含的情景。开篇为什么不能忘记父亲的背影呢?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初读课文,看自己读懂了什么,能否解决课文是提出的问题。其实优秀的作品都充满了生命的玄妙和機智,是灵与肉、形与神的有机融合。只有让学生的灵魂钻进课文的怀抱,才能体味到它的滋味,呼吸到它的气息,才能得以把握它的内在价值。
三、 仔细品读标新立异
在对课文整体感悟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课文进一步理解品味,求异求新,培养学生的灵活性。教学中要因文而异,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改变串讲串问的模式,在深入理解品味课文时,鼓励学生运用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下面举例说明:
(一) 培养求异思维
俗语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作品的人物形象本身具有主体化特征加之阅读活动个性化特征,学生眼中的人物形象不同。这给我们提供了求异创新的可能在这个过程中不仅能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鉴赏力和想象力,还可以极大地激活学生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因此,只要学生有较为充分的理由,表明了自己独特的见解,就应给予肯定和鼓励。
(二) 培养逆向思维
逆向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一种体现,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有效方法。可以变果为因,有人说:“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就是说在阅读中必须要有敢于怀疑和否定的精神,新知识是从怀疑中产生的。这就是说怀疑和否定是思维创新的前提,思维不能创新,主要因为思维受到某种定式束缚,不能充分活跃,要创新,关键在于培养学生的逆向思维,可以变果为因。
(三) 利用发散思维
根据课文特点帮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去品味和发现文中的亮点,挖掘探究文中的疑点,其就此点来说发散思维与求异思维不免有异曲同工之妙,阅读中,学生们对主题发散性的理解谈谈对作品主题的诠释,对主题的诠释是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概括能力,提高释读能力,健全阅读思维;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提高认识水平,但有的教师往往照搬参考书中对主题的阐述,以此来评价学生对主题理解的程度,对于学生产生的不同于参考书的见解,不能正确评价,肯定和激励,这种做法阻碍了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四、 引导多维想象,巧妙迁移
“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提供一些有悬念的问题,为学生想象的驰骋提供广阔的天地,如读《孔乙己》这篇课文时,通过读课文最后一句,不难看出孔乙己的结局。
阅读教材中含有大量培养学生想象力的素材,如借助文中画面,利用文中空白,通过朗诵等展开联想,向学生的生活空间拓展。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无处不在。如在《苏州园林》是阅读课文时一方面,也可以从网上下载一些“苏州园林”的实景,以填补朗读时,画面或其他未知领域的空白。给《海燕》配上音乐,随着音乐想象海面上的各种动物的形态。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形成创新意识。
作者简介:
孙占臣,黑龙江省绥化市,黑龙江省望奎县海丰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