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建构与本土文学实践

2019-02-19 02:39李真元
天涯 2019年1期
关键词:创作实践文学理论当代文学

李真元

新近一期《浙江社会科学》刊载了洪治纲的文章,认为当代文论的建构应立足本土文学实践。

洪治纲说,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最大困难并不在于理论资源的匮乏,而在于中国文学创作本身的复杂变化。任何一种有效的理论,不仅要建立在具体的实践之中,还要对实践本身产生范导性的作用。因此,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的建构,首先要面对的,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发生以来近百年的文学创作实践,特别是对近百年来的文学发展规律、文学创作特点、作家主体精神结构的内在特质等等进行深入的探讨、归纳和总结。

事实上,我们近百年来的文学理论探索,一直过于强调对域外文学理论的引鉴和袭用, 却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对本土文学创作实践的认真探索与总结。在二十世纪前半叶,受西方文化自由登陆中国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理论的建设,主要以介绍西方文学理论为主。新月派的“三美”观念、“语丝派”的小品文以及“学衡派”的某些创作追求,这些颇具中国特色的审美理念,最终都未能形成具有较大共识性的理论。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理论也主要以介绍苏俄相关的文学理论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现实主义文学理论谱系。 应该说,这些理论对促进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都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它们与中国本土文学创作之间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隔膜,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理论与实践之间,表面上是一种互为依存的关系,但实质上存在着先后之别。理论必须源于实践,是对实践的归纳、总结和提升,最终又指导于具体的实践。文学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具有极强的母语性特质,在创作实践中拥有明确的族群文化和生存经验的特点,因此,其理论建构必须依助于本土化的创作实践,方能最终有效地指导本土的文学创作。 认识到这一点,对于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尤为重要。

文学研究逐步进入科层化之后,隶属于文艺学范畴的文学理论,常常会忽略对具体的文学创作进行跟踪性研究,使理论探讨不自觉地变成了从理论到理论的“知识旅行”。所以,我们看到,人们在讨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建构问题时,总是强调三条路径:对中国古典文论进行现代化的激活;对域外文学理论进行本土化改造;在打通古今中西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探索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这些论断看似颇有道理,但背后都隐含了一种理論建构的逻辑法则,即从理论到理论,而真正忽略了对具体的、丰富的本土创作实践的潜心研究与总结。

洪治纲说,回到具体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寻找中国当代文学发展的自身规律,然后在古今中外的文学理论参照体系中,逐步建构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体系,这是我们无法回避的研究范式。如果我们认同李渔的戏剧理论,赞赏王国维的词学理论,那么,我们必须认真地梳理,他们的理论是如何建构起来的。事实上,如果李渔没有长期进行编戏、演戏,没有对中国传统戏曲进行认真研究,他几乎不可能形成自己的戏曲理论。同样,王国维不仅系统地研读和品评各类词作,还亲自创作了不少古典诗词,正是这些具体的批评实践和创作经验,使他形成了“境界学”的相关理论。

猜你喜欢
创作实践文学理论当代文学
广东当代文学评论家
FOUND IN TRANSLATION
少儿版画主题创作实践
从史料“再出发”的当代文学研究
萨义德文学理论中国化:“洋为中用”为人民
木根雕艺术创作实践与思考
当代文学授课经验初探
新课标背景下师范院校文学理论教学反思
尊儒而不泥古——浅谈中唐爱情传奇的创作实践
新世纪文学理论与批评:广义修辞学转向及其能量与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