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佳伟 刘云杉
(内蒙古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 西安 710119)
作为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之一,《共产党宣言》在学术界一直是专家学者研究的重点。尽管这部著作从发表至今已有170余年的历史,但是从不同的视角对它进行文本解读,可以发现它仍然具有丰富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而时空批判便是比较典型的视角。
尽管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并没有明确提出过时空批判的相关字眼,但我们仍然能够发现其中所包含的有关时空批判的基本思想。通过对资本主义制度以及科学技术的审视观察,马克思从资本主义全球空间扩张、资本主义生产布局的形成、工人生存状况的异化这三种不同的时空维度对资本主义现代性展开批判,在此基础上,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对资本主义时空进行重构,指明了无产阶级奋斗的目标。他的这一思想对后代学者影响同样深远,法国的列斐伏尔和英国的大卫·哈维二位学者是这一研究的代表人物。“列斐伏尔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围绕资本主义批判形成了多层次的理论建构和创新,产生了巨大的理论和实践效应。”[1]22而大卫·哈维则继承并且发展了列斐伏尔的理论,他“揭示了资本的空间生产和资本积累的内在矛盾及其困境,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空间批判理论。”[2]57
现代性是一套在西方启蒙和现代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社会运行机制。启蒙运动的进步为资本主义现代化奠定了思想基础,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加速了资本主义制度现代性的形成。资本主义现代性可以从两个角度去考量,即经济层面和科学技术层面。在经济层面,资本主义大力推行工业化,用现代化的机器设备和生产理念控制整个世界的市场。而科学技术,一方面它带来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另一方面也成为了一种控制人的异己的力量。
资本主义的现代性,首先体现在其经济层面,即工业化。从宏观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的巨大成就极大地提高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力水平。手工作坊被大工厂所取代,一系列资本主义生产、管理和管理系统诞生。这些制度成为资本主义继续发展的保证,但同时也把无产阶级牢牢地捆绑在机器的齿轮之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所有生产活动都是尽可能多地获取剩余价值。所有与生产有关的过程和各个过程之间都要按照攫取剩余价值这一目的来进行。由于这样的生产是完全受到市场和资本支配的,导致其实际上处于无计划的状态当中。资本的扩张属性要求生产不断扩大,这样必然会和有限的社会生产发生矛盾,这样,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就会爆发,它还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
从微观角度来看,由于资本的不断扩张与介入,整个社会的商品化程度越来越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越来越金钱化和物质化,以至于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3]34
工业化的发展必然要求以完整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为保障。在经济体制方面,信用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商品的流通和交换提供了良好的市场环境。 在政治体制方面,为了保障工业化的进行,首先,要保障资本家的政治权利,因此,各个国家都纷纷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以确保他们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从政治上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其次,他们还必须保护自己的经济权利,例如私人财产的神圣不可侵犯性。 各国政府还会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变相地对无产阶级进行盘剥,以实现更多的经济利润。
资本主义工业化及其配套的政治制度在整个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中起过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它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地暴露出来,如无序的不断扩大的社会生产最终引起的经济危机,以及由于商品化程度变高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商品化和利益化。
资本主义的现代性也体现在科学技术的现代性上。马克思生活的年代,正是资本主义蓬勃发展的时代,而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很多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当时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地理大发现为人们认识地球提供了视野,细胞学说让人们更加了解生物界,而物理和化学界的重大发现和学说则为资本主义的工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提供了直接的动力。对于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在马克思看来,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4]602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科学和技术一方面带来了丰富的生产;另一方面,它及其相关产品越来越成为控制人们行为和思维的外来力量。马克思认为,科学技术异化的原因不在于科学技术本身,而在于资本主义私有制。
科学技术的异化首先会对自然界造成一定的破坏。人类社会是自然长期发展的产物。 进入到工业社会以来,由于资本的扩张性导致人们加快了向自然界索取的步伐,科学技术被广泛地运用到各种工业以及农业生产当中。在工业生产中,煤炭等资源被大面积地开采并且利用,导致空气污染的加重,同时,工业废水也被大量地排放到江河湖海中,造成水污染,而另一部分的污染物则被排放到土地中,造成土地资源的污染;在农业生产中,化肥等的使用以及对于土地的过度开发同样会使得土地负荷严重。总之,科学技术成为一种异己的力量之后,便会给自然界特别是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的灾难。
科学技术的异化也将使资本主义社会的两极分化变得更加严重。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财富的生产越来越多地依靠于先进的机器设备而不是工人熟练而辛勤的劳动,在这种情况下,资本雄厚、技术专利多的资本家在生产过程中拥有更多的优势,生产出更多物美价廉的产品,从而导致更多的资本流入,在此基础上,这些资本家又进一步扩大生产并吸引财富。 与此同时,工人阶级由于没有任何的生产资料,只能依附于资本家并被无情地剥削,两极分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直至二者的矛盾不可调和。
总之,科学技术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不过,随着资本与科学技术的结合越来越紧密,科学技术就开始成为资本家竞相追逐利润的工具,而资本家和工人阶级都与机器和资本联系在一起,带来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过‘现代性’的概念,但在他的诸多著作中却隐含着有关现代性的重要思想和观点。”[5]30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对现代性的批判主要是从时间和空间三个维度进行的,即宏观维度,中观维度和微观维度。 在宏观维度上,他主要论述的是资本主义在全球进行空间扩张的基础以及在扩张之后带来的结果。在中观维度上,他分析了资本主义生产布局的形成,而这种生产布局的形成必然会带来精确化与标准化的生产理念和生产模式。在微观维度上,马克思则论证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工人生活状况的影响以及工人生产生活空间的异化。
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现代科学技术的更新和普及,特别是海洋技术和天文知识,促进了欧洲一些国家在海上开辟出新的航路以进行贸易,由此,新的大陆被发现。而随着工业革命的进行,资本主义国家则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正像大卫·哈维所说的那样,“资本积累向来就是一个深刻的地理事件。如果没有内在于地理扩张、空间重组和不平衡地理发展的多种可能,资本主义很早以前就不能发挥其政治经济系统的功能了。”[6]23
机器大工业的生产,从本质上来说需要三个要素,即原材料、劳动力和销售市场。 而资本主义的空间扩张,从具体形式上来说,也是这三个要素的扩张过程。首先,不论是原材料、劳动力还是销售市场,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总是有限的。不少原材料都具有不可再生性,而生产的不断扩大恰恰需要它们来维持;在劳动力方面,本国的劳动力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不能满足生产的规模,所以必须要在空间上实现突破;而销售市场也是如此,大量生产的产品与一定空间内有限的消费规模产生了矛盾,更大空间的市场开发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其次,原材料和劳动力这两个要素的空间扩张会带来更大规模的销售市场的扩张。资本主义一旦攫取了更多的生产资料之后,便会加快向外倾销的步伐,用各种手段拓宽销售的空间。 最后,不论是哪种要素的空间扩张,都是十分依赖交通运输行业的。原材料和劳动力需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生产地,而生产出的产品则需要源源不断地运送到消费市场。特别是早期,搭载着火器的蒸汽船成为打开新空间的重要工具。工具的改进和交通的便利,使得资产阶级“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蛮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来了”[3]35。
交通运输业的进步带来的是时间上的压缩,而时间上的压缩则为空间上的扩张提供了进一步的可能。从运输的时间上来说,不论是原材料还是劳动力,一旦这个时间相对减少,那么在同样时间段内,运输的数量就会增多,这就提高了运输的效率,从而为更大规模的生产奠定物质条件。同样地,这也会影响到产品的运输效率,保障资本家可以更好地开拓市场。
资本主义国家依托交通运输业进行的扩张,打破了各个地方分散生产的状态,实现了空间和时间的统一。在空间上,各地的原材料和劳动力都要服从它们的调配进行生产,产品也要服从调配销往各地;在时间上,效率的提高使得各个地方都要遵循资本主义的生产时间,整个世界都成为了按照资本主义国家布局的统一体。
“资产阶级使农村屈服于城市的统治。它创立了巨大的城市,使城市人口比农村人口大大增加起来,因而使很大一部分居民脱离了农村生活的愚昧状态。”[3]36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城市的空间在不断拓展,而农村的空间则在不断缩小。一方面,城市的面积由于工厂等设施的建设不断扩大而占据了更多的土地,同时对工人的需求量也大幅提升,这样就会导致部分的农民直接或间接失业,然后涌向城市寻求工作机会,使得城市人口数超过农村人口数。另一方面,当农村人口涌向城市之后,首先完成转变的是工作模式,即由松散自由的模式转变为集中计划的模式,这一转变会给人的生活与思维方式带来巨大的影响。因此,不论是生产空间还是生活空间,这一阶段的城市总是处于扩张状态。城市空间的扩张,带来的是“城市时间”的范围的扩大,“城市时间”作为工业化的产物,是与“农业时间”完全不同的。和后者相比,前者在节奏上更为紧凑,同时更体现出效率意识。
城市的空间扩张为资本主义生产布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地域面积的增大为厂房的扩建提供有利条件,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则为工业生产带来充足的劳动力,在此基础上,资本家会利用优厚的条件扩大再生产,延长产业链,逐步形成相对稳定的产业布局。
在资本主义社会,产业布局的形成必然会形成一种新的理念——精确化与标准化。精确化与标准化做为资本主义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与之前一切时代不同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奴隶制社会和封建社会,人们的生产更多的是粗放型的,只追求数量,奴隶主为了自己能够有更好更舒适的衣物穿,就会命令他们拥有的奴隶收集足够多的好看的动物皮毛,同样地,国王为了拥有华丽的宫殿,就会命令人们不惜一切代价把它建好。单纯地看中数量的增长,使得那一时代的科学技术即使被应用也只能是起到量上提高效率的作用,而非生产变革。资本主义的出现,使生产变革成为可能,工业革命也应运而生。而它带来的便是生产由粗放型向精确化与标准化的转变。
生产由粗放型向精确化与标准化的转变,首先影响到的是生产力中的核心——人。在粗放型生产的时代,人们的生产是相对分散的,而到了资本主义社会,为了达到精确化与标准化的生产,人们的生产就要集中起来,新的生产组织和管理体制随之出现。按照马克斯·韦伯的理论,这样的管理体制被称为科层制。在科层制的管理体制之下,人变成了生产线上的一个个符号,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不再是传统的人际关系,而是成为了互动着的利益之间的关系。
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使得工人阶级即无产者的队伍迅速壮大。在生产生活方面,工人阶级逐渐被压缩在越来越狭小的空间里。“挤在工厂里的工人群众就像士兵一样被组织起来。他们是产业军的普通士兵,受着各级军士和军官的层层监视。”[3]38首先,在生产方面,由于精确化与标准化生产模式的推行,流水线作业受到资本家的青睐,工人的劳动范围越来越小。起初,他们每个人会负责整件衣服的生产工作,而到了后来,他们每个人只会负责每件衣服中一个细小部位的加工工作,也就是说,他们负责的劳动变得越来越细致。其次,在生产生活整体空间不变的前提下,工人的生产空间被资本家控制,他们的生活空间同样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在时间上,工人阶级同样也被资本家所压榨。在生产技术以及工人的抗力比较低的阶段,资本家会想尽各种办法延长工人的劳动时间,让他们生产更多的产品,进而满足资本家获取利润的需要,当生产技术革新以及工人的抗力有所提升的时候,资本家就会利用技术的改进继续压榨工人的剩余价值。尽管从表面上看工人的劳动时间减少了,实际上由于技术的提升,工人除了体力劳动一无所有,所以只能更加卖力地劳动,这在本质上依旧是对工人时间的压榨。工人用于生产和生活的时间是一定的,随着生产时间被资本家控制,那么工人个人的生活时间也就被捆绑在了生产时间上,这样,他们自己可支配的时间就越来越少。
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工人的生产生活空间和时间都被资本家无情地夺去了,而这样的后果就是导致工人生产生活时空的异化。首先,“由于推广机器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因而对工人也失去了任何吸引力。”[3]38也就是说,在机器生产和分工的背景下,工人的劳动已经不再是属于人的独立劳动了,而是被捆绑在了机器上,成为了机器的附庸,在此基础上,衡量一个劳动者是否有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关键便是他能否操作一个机器,性别、年龄等生理要素在资本家看来则没有什么意义。其次,精确化和标准化模式的推行,会使得工人的劳动单一化,每一个人都会被安排在生产流水线的一个岗位上,从事着简单重复的工作。最后,在生产线上,工人之间的关系变成了链条上的前后关节之间的关系,利益关系成为了他们之间的代名词,在家庭生活中,“资产阶级撕下了罩在家庭关系上的温情脉脉的面纱,把这种关系变成了纯粹的金钱关系。”[3]34总之,资本的入侵,冲破了之前的一切社会规范,而新构建起的规范,无一不体现着金钱利益的烙印。
资本主义的发展对传统的时空布局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它控制下的时空对于无产阶级来说充满掠夺和压榨。因此,无产阶级要想获取真正的自由,就要进行联合的斗争,而世界市场的形成以及无产阶级在一定范围内的反抗,都为他们的全球联合奠定了基础。无产阶级联合起来的目的,就是要夺取生产资料,消灭私有制,最终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实现全人类的解放。
“无产阶级经历了各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是和它的存在同时开始的。”[3]39工业革命的进步促进了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同时催生了一个新的阶级——无产阶级。无产阶级诞生以来,一直受到压迫和剥削,其发展史就是与资产阶级斗争的历史。
斗争的第一阶段,是单个工人、一个工厂的工人乃至一个地区的工人与直接剥削他们的工厂主的斗争。在这个阶段,由于机器设备介入到生产过程中,打破了之前手工作坊的依靠人力进行劳动的模式,导致部分工人被迫失业,而留在工厂中的工人则要受到工厂主的剥削与压榨,这时,工人自然要进行反抗。一些工人会认为是资本家买来了机器使得他们失业,所以他们一方面会攻击资本家,另一方面还会砸坏机器,破坏厂房,以恢复自己之前的地位。这时的工人在空间上还处于相对分散的状态,尽管在某些时候会出现规模较大的工人集会,但是这并不是他们主动聚集在一起的,而是资本家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治利益将工人集合在一起的,即使是取得了胜利也只是资本家的胜利。
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使无产阶级的数量得以增长。同时,他们的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也更多地被资产阶级所侵占,在此基础上,无产阶级的工资水平几乎都降低到了相同的层次,商业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得他们的生产和生活越来越不安全,个体工人和资本家之间的矛盾已经上升到两个阶级之间的冲突。 共同的利益让各个地方的工人们组建起同盟性质的团体,一起对抗资产阶级无休止的掠夺。在这个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群体的不断斗争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全国性的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成为可能。
资本家的生产和销售不会局限在仅有的几个资本主义国家,而是要将全球都纳入到他们的市场中。一旦将工厂开设到其他国家,就必然会给这些国家无产阶级的出现奠定物质基础。同样,资本家也会对他们进行压榨和剥削,以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反过来,无产阶级也会奋起反抗,从起初的个人斗争发展到后来的地区性乃至全国性的斗争。当这些国家的工人阶级斗争进行到一定程度,加之交通运输和信息传递技术的普及,无产阶级的全球联合成为可能。
无产阶级的全球联合,是随着世界市场的形成逐步形成的,并非一蹴而就。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无产阶级规模由小到大,固定的组织也相应地出现,这些组织在与资产阶级斗争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样也在斗争中扩大了自己的影响力,组织的互动为所有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创造了有利的机会。
资本主义在发展的过程中,一步步地掠夺了无产阶级的生产生活空间,把他们绑在机器的齿轮上,让他们为资本家源源不断地创造剩余价值,在这种限制下,无产阶级已经毫无自由可言。因此,他们要想获得真正的自由,就要突破资本家的空间侵占,占有生产资料,并将其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当有人对无产阶级夺取生产资料的行动进行反驳,特别是指责他们要消灭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的财产时,《共产党宣言》旗帜鲜明地指出,资产阶级占有生产资料,雇佣工人进行劳动,不会给工人带来任何的财产,相反,工人创造的财产只会成为资产阶级扩大再生产的物质基础。也就是说,“在资产阶级社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3]46
当然,如果无产阶级想要拥有生产资料,就必须首先获得政治权力,逐步地从资产阶级那里获得全部资本,把它们集中到无产阶级手中。在采用什么样的措施夺取生产资料时,马克思的思想反映出了普遍性与特殊性结合的原则,一方面,他提到各个国家所采取的具体措施不会相同;另一方面,他也在《共产党宣言》中列出了十条在最先进的国家可以运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方法。
当无产阶级整体而非个人占有生产资料以后,有组织、有计划的生产成为可能。而这恰恰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有着本质的不同。 在资本主义那里,资本是自由的、独立的,它会根据所获利益的大小来决定自己的走向,因此会造成生产的无序性和混乱性。而在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国家,资本的国有化会克服无序生产的弊端。无产阶级政权的资本国有化彻底摧毁了旧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时也摧毁了阶级对立和阶级统治,“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