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利平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 政治学教研部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
在新中国成立70年的辉煌历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建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根据自身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实际情况,走出了一条富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政治建设之路,开拓了世界政治发展的新模式、新路径,打破了“历史终结论”,给世界上那些在黑暗中摸索前进的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政治建设的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对世界政治文明作出了贡献。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发展脉络,李健、张光辉认为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大体经历了偏轨(建国初期特别是1957之后至改革开放之前)、矫正(改革开放以来)和调适(进入新世纪)三个阶段”;[1]李婧、田克勤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分为开启与初探阶段、突破与创新阶段、系统提升与创新阶段,[2]这种划分与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对我国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质变划分相契合,故本文也采用此种阶段划分。
政治制度是一个国家所有制度中最为关键的制度。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艰辛探索,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的政党制度,初步形成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基本框架,这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也是空前的。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开启阶段,我们既借鉴了苏联模式的经验,又克服了苏联模式的弊端。虽然我国在这一时期的政治建设遭受了不少挫折,走了很多弯路,但这些也是我们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宝贵经验教训。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拨乱反正,批判“两个凡是”,拉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新序幕,取得了重大成就,建立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完善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政治制度。透过政治体制改革,消除了已然形成的政治弊端,厘清了政治建设的关键理论问题,对民主的内涵和外延作出了新的界定,深化了对民主这个政治学重要概念的认识。邓小平站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高度,强调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的现代化”这一重要论断,反映了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的重要性。一是民主给予社会主义实现路径,社会主义的本质必须有民主的力量才能反映;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不同于西方的民主,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反映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政党竞争和全民选举不是民主的唯一选项。单纯的政党竞争政治和单纯的选举政治与中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不相匹配,西方式的民主政治模式实践证明并不适合中国。中国共产党坚决顶住了西方压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阻击了西方“西化”“分化”我国政治制度和政治发展道路的图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
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和邓小平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了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的理念,梳理了“法制”“法治”以及“人治”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论断。另外,将“民主”和“法制”联结在一起,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制建设、推进机构改革、完善民主监督制度,为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作出了巨大贡献。
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为实现最广泛的人民民主确立了正确方向。党的十七大强调“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第一次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科学内涵,将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三者有机统一起来,解决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关于政治领导力量、政治发展目标和政治发展方式的重大理论问题,进一步指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就是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政治制度,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开启了新征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完善和发展了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更加凸显出党的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不断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藩篱,吸收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充分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构建了系统更加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人民民主更加健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并将政治制度提高到了“决定性作用”的高度,深化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向前进。
首先,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既是我国民主政治的一大特色,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独特优势。在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下,完善和发展了各级各层的选举民主,同时结合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实际情况不断发展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并将民主集中制贯穿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了“八个可以”高度概括协商民主的巨大优势。协商民主让党和政府的决策科学化、程序化、规范化,让人民群众政治参与的途径更加顺畅,从而凝聚全社会的智慧和力量,可以实现政府和人民之间良性互动,最大限度地达成全社会的共识。
其次,我国坚持根据自身情况独立自主推进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吸纳中国优秀政治文化,走出了一条与西方风格迥异的民主政治发展之路。众人的事情众人商量着办的民主真谛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都是一以贯之体现无遗的。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进一步发展了协商民主,逐渐形成了广泛、多层和制度化的协商民主。广泛是指协商主体广泛、内容广泛、领域广泛、区域广泛;多层是指协商层次包括了党协商、人大协商、政府协商、政协协商、人民团体协商、基层协商、社会组织协商;制度化是指民主协商有制可依、有规可守、有章可循、有序可遵。在各类民主协商平台上,各种意见、建议、诉求得以充分合理地表达,权力的运作需要经过充分协商、多元共议的过程才更具有可行性和有效性。这样一种民主协商过程,就是统一思想、凝聚共识的过程,就是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过程。
首先,我国政治制度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逐步建立的。现代政治和政治学均产生于西方,一直以来,君主立宪制、三权分立的总统制、半总统制等西方政治制度处于世界的舞台中央,引领着世界政治制度的变迁。中国共产党成立前,有志之士为了救国图存探索尝试了多种西方政治制度,但因水土不服,都没有成功。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高举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旗帜,在中华优秀政治文化的土壤中不断探索,基于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的辩证统一,最终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
其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日益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改变了话语权一直被欧美发达国家所掌控的局面。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6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首次提出评价民主政治制度是否行之有效的“八个能否”标准,分别从有序更替、依法管理、畅通表达、政治参与、有效决策、公平正义、依法执政、权力制约等八个方面进行了阐述,囊括了国家、政党、政府、社会、人民等各个方面在政治建设领域的权利(权力)和义务(责任),其精神实质旨在于形成政治建设的合力,赋予中国政治文化深刻内涵。这“八个能否”立足于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能够有效地检验并评价我国的政治制度,对于增强制度自信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可以保障人民享有更加广泛充实的权利和自由,广泛参加国家治理和社会治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可以调节国家政治关系,维护国家独立自主,发展充满活力的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和海内外同胞关系。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符合这“八个是否”标准,为促进人民生活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维护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福祉,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价值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首先,经过长期的探索和总结,逐渐形成了完整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这个制度体系由六个维度组成,一是要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二是要加强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保障;三是要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重要作用;四是要深化依法治国实践;五是要深化机构和行政体制改革;六是要巩固和发展爱国统一战线。这六个方面从领导力量、人大制度、协商民主、法治力量、深化改革和统一战线等方面构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宏观意义上的理论建设。
其次,由这“六个维度”构成的人民当家作主制度体系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每一个维度的内涵和外延都在变化当中,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方面日臻完善,人大的权力不断地得到发挥和落实,切实加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平台建设,让人民真正有权。协商民主又是人民民主最重要的一项民主方式,让人民真正不断加强有序政治参与,在政治参与中体现人民民主。法治厘清了各方的权责和惩戒底线,给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切实的依据,为人民当家作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深化机构改革是不断强化人民当家作主的动力来源。假使政治体制机制僵化,政治利益固化,一切体制机制都不随条件的改变而作出相应的调整,人民当家作主势必会变成一句空话。统一战线既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直接体现,又是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必备条件,没有统一战线,人民的内涵和外延势必会缩小,人民的整体利益势必会遭受损失。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以人民当家作主为逻辑起点和落脚点的政治理论体系。它由政治价值、政治道路、政治制度、政治方向、政治安全、政治原则、法制保障、政治力量、政治保证、政治目标等构成。政治价值就是人民当家作主,坚持人民当家作主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政治建设领域中的反映。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关注和解放人”发展价值取向的当代表达,是对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强调“要为大多数人谋利益”价值立场的继承。[3]政治道路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政治制度就是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的总和;政治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方向;政治安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安全,就是我国主权、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以及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等方面免受各种侵袭、干扰、威胁和危害的状态。政治安全在我国国家安全体系中居于最高层次和核心地位,是国家安全的根本,决定和影响着其他各领域的安全;政治原则就是民主集中制,最高政治原则就是要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是全党的共同政治责任;法治保障就是要不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推进全面依法治国,法治既是政治建设的基本方式,同时也是政治建设的基本保障;政治力量就是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凡是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和各种社会力量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力量。新时期的爱国统一战线的同心圆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的内涵和外延也进一步丰富和扩展;政治保证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最大的特色和优势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这是我国政治建设历程中最宝贵的经验总结;政治目标是实现中国政治长期稳定和政治发展。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并带领人民当家作主实现美好生活,最终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
其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广义上的理论体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侧重于人民民主政治,是直接指向人民的;党的政治建设侧重于全面从严治党,是直接指向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和人民性是辩证统一的,要发挥党的先锋队作用,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和党的政治建设有机结合起来,这不但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充分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规律的一把钥匙。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就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国共产党是各项事业的领导力量,人民是这个国家的主人,基于此,党的政治建设赋予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新的内涵,带领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不断推向前进,因此,要全面深刻理解和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丰富内涵和核心要义以及精神实质就要从更广泛的视角入手。
总之,我国逐渐形成了逻辑严密、结构完整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体系,为人类政治文明的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体系中的每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互为条件、相互补充、共同发力,形成了总体政治合力,并且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中起到了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是建国70年来在政治建设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的集中体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鲜明的特色体现在以国家治理能力为中心的现代化治理体系、以公正社会为导向的发展理念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秩序观。[4]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理论体系是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的行动指南。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必须由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建国之初底子薄生产力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下,摆在我们面前的最大的事情就是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而要快速地摆脱“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国家必须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生产的国内外环境。邓小平曾经多次强调,“中国的问题,压倒一切的是需要稳定。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吹了,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5](P341)而要有一个稳定的发展环境,就必须保持政治稳定,稳妥审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就必须有一个强有力的领导者,这个领导者就是中国共产党。在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过程中,必须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我们要超越西方发达国家,既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又要坚持在中国必须有一个权威。有民主,才有社会主义,才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有权威,才有议而决,决而行,行而实的高效率。党政军民学,东西南北中,党是领导一切的,因此,要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要将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政治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充分利用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机构职能体系,发挥党统一指挥、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监督体系,创新党的领导方式和领导方法,加强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能力,巩固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地位。
其次,从世界格局的对比中也可以反映强有力的领导者的重要性。很多发展中国家在国家建设上失败的最大原因就是缺乏强而有为的党和政府,缺乏在民主和权威之间找到平衡。实际上,民主和权威并不是相互割裂的绝对对立面,而是辩证统一的矛盾体,共同构成了现代政治生活的基本方面。资本主义制度建立300多年来,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空前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兴的后发国家特别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各国,由于照搬欧美的政治发展道路,采用了所谓的“华盛顿共识”的药方,结果水土不服,反而导致其政治衰败,政治现代化的前途堪忧。而有的国家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和历史传统,走上了符合自身条件的政治发展道路,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事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譬如韩国、新加坡等国家。
首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是一条实践检验正确的道路。由于“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历史命运、独特的国情,注定了中国必然走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的政治发展道路。[6]对于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以什么样的思路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管根本、管全局、管长远的作用。古今中外,由于政治发展道路选择错误而导致社会动荡、国家分裂、人亡政息的例子比比皆是。”[7](P59)实践证明,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不会导致动荡、分裂和人亡政息;只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才能有效应对内外挑战,实现中国梦。所以,我们要时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发展方向、发展原则、发展方式、发展目标。
其次,坚持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政治发展道路,关键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这个有机统一既可以保证国家政治生活充满活力又可以保障其安定有序,又可以做到政治发展依靠人民、为了人民,政治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这个有机统一体是必须长期坚持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理论。在西方政治逻辑里,人民直接面对的是政府,而不是政党,人民同政党的关系只在选举时才有。而在中国的政治逻辑中,党和群众是鱼水关系,这是党的事业能够成功和群众的合法权益能够充分保障的深层次原因。在长期的党群关系中,要使得这种鱼水关系能够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就必须要以法治的方式进行调节。这个有机统一体能够长期发挥作用最根本的原因是中国共产党代表了全体中国人民和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而不是一两个阶层的利益,这也是用西方政治逻辑无法解释的。
首先,对政治制度作用的认识和制度体系的构建是我国对世界政治文明的一大贡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人类社会存在的普遍规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决定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同时又反作用于这个国家的经济社会基础,乃至于起到决定性作用。”[7](P62)世界上有许多后发国家在发展过程中遭受挫折,与选择的政治制度有重大关系。放眼世界政治发展史,在缓慢的人类文明进步中,经济发展或者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基础作用,而在一定时期,一定条件下,政治制度却能够对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发展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不同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条件和时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相同的政治制度在不同的条件和时期也会起到不同的作用,而且随着人类政治文明的不断推进,政治制度的作用越发凸显。正如邓小平指出的:“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改革应该相互依赖、相互配合。只搞经济体制改革,不搞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也搞不通。”[5](P14)实际上,从实践的视角来看,经济、社会、文化和生态文明的发展均离不开各自体制的改革,而各自体制的改革又离不开政治体制的改革,因为不管是哪一种改革,必然会面临“首先遇到人的障碍”的问题。[5](P14)
其次,将政治制度自信与政治文化自信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救亡图存、励精图治历程中得来的,是符合中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制度。保持政治制度自信不但是每一个中华儿女应尽的责任,而且应该成为一种自觉的信仰。将政治制度自信上升到政治文化自信势必是未来中国夯实政治建设根基的不可或缺甚至是亟待推进的路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历久弥新,以“和”“合”“阖”为基本特点的中华文化浸润着中国政治文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天下为己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等为主要内容的古代政治文化与近代以来形成的救亡图存的革命文化一脉相承,以马克思主义政治文化为指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在当代中国焕发出越来越强大的生命力。将政治制度自信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文化自信相结合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进一步前进的重要启示。
首先,全面深化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全方位、多领域改革,不但要进行党政军群横向的改革,还要进行各项事务纵向的改革,各项改革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形成总体效应。变革各种体制机制的弊端,制定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体制机制,完善和发展各种领域的制度,将各种制度构建成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发力的制度体系,同时各种制度体系还不能相互冲突、相互打架,而是要互相补充、互为条件、协同发力,共同构建现代化的国家治理体系。
其次,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放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战略中思考和谋划。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既要将政治体制改革看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一部分,同时还要将政治体制改革看作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需要重点突破;既要更加注重发挥党中央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充分发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顶层设计的作用,也要鼓励地方和基层大胆地试、大胆地闯,积极探索,总结经验,为党中央政治体制改革顶层设计提供丰富的经验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