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调整扎实推进 转型升级成效显著
——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河南经济结构调整成就综述

2019-02-19 22:42王一嫔
市场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增加值比重河南

王一嫔 徐 良/ 文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河南省委省政府带领全省人民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改革开放,在发展中促进结构调整,以结构调整助推经济发展,实现了经济发展与结构调整的良性互动。

一、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实现了以低水平农业为主到三次产业协同高效发展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经济处于以农业为主体的低层次发展状态,落后的工业在国民经济中只处于从属地位。1949 年,全省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分别为67.6%、18.2%、14.1%,农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高于非农产业35.3 个百分点;农业生产水平极为低下,其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的比重达到94.5%。在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的背景下,河南积极恢复国民经济,努力探索社会主义建设,全省经济结构调整在曲折中前进,经历了三次重大变革:产业结构由“一、二、三”格局升级为“二、一、三”格局。通过实行“重点发展重工业”方针和农产品统购统销等政策,全省工业得到大发展,1977 年第二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43.4%,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河南经济由第一产业拉动转向一、二产业协同拉动。产业结构由“二、一、三”格局优化为“二、三、一”格局。改革开放极大地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第一产业占比进一步下降,工业化进程不断加快,工业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稳步提高,1992 年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9.7%,河南经济向三次产业协同拉动转变,首次超过第一产业。第一产业占比降至10%以下,三次产业结构更加协调。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坚持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重点,转型升级加快推进,三次产业发展协调性显著增强。2017 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首次降至10%以下;2018 年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为8.9%、45.9%、45.2%,三次产业从业人员占比分别为35.4%、30.6%、34.0%,其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分别比1949 年提高31.1 和28.4 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份额的提高是产业结构高级化的重要标志。

农业生产由粮食为主向粮经饲全面发展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农业生产结构单一,种植业持续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生产水平低下,1949 年全省农业总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89.1%,但粮食亩产仅92 斤,总产量142.7 亿斤。改革开放后,河南积极调整农村生产关系,持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大力提升农业生产技术水平,全省粮食生产能力稳步提高,粮食逐渐成为河南发展的一张“王牌”。2006 年,全省粮食总产量1022.5 亿斤,实现了1000 亿斤的历史性跨越,亩产720.93 斤,是1949 年的近8 倍;之后粮食产量分别于2009、2013、2017 年跨越1100、1200、1300亿斤台阶,2018 年达1329.8 亿斤,占全国的1/10,连续13 年超千亿斤,形成了稳定的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仅解决了本省1亿多人口的粮食消费,而且是全国仅有的五个粮食净调出省份之一,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突出贡献。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础上,河南坚持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农业种植结构由粮食为主向粮经饲协调发展转变,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占全省小麦种植面积的1/7,优质花生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位,优质草畜、优质林果保持良好发展态势。

工业生产从低端向中高端水平迈进。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工业基础十分薄弱,仅能制造火柴、纱、布、卷烟等有限的几种产品,技术水平低下。随着“一五”“二五”计划的实施,郑州棉纺织厂、第一拖拉机制造厂、中州煤矿机械厂等一大批工业骨干企业相继建成投产,河南初步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工业生产体系框架。1978 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36.3%,比1949 年提高28.9 个百分点。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力推进工业结构调整,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大科技投入,加快优势产业发展,工业规模由小到大、企业效益由低到高、技术水平由弱到强、产品结构由门类单一到体系健全,实现了规模、效益和结构的大跨越。2007 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突破50%,主导地位更加突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全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化解过剩产能,大力实施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和企业技术三大改造,加快培育新产业,电子信息、新能源、智能装备等领域实现重大突破,企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工业生产不断向中高端水平迈进。2013—2018 年,全省高技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9.3%、15.0%,分别高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0.2、5.9 个百分点;2018 年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为10.0%、15.4%,分别比2012 年提高4.4、4.8 个百分点。

服务业由国民经济从属地位成长为全省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改革开放前,河南服务业主要是一些福利性和辅助性的单位如学校、医院等,在国民经济发展中长期处于从属地位。1978 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的比重17.6%,仅比1949年提高3.5 个百分点,发展较为缓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生产、生活的服务需求明显增加,第三产业开始加快发展,大量服务单位从公共部门分离出来,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企业活力和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1992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超过第一产业;1996 年,服务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达到1019.4 亿元;1998 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突破30%,达到30.1%,规模持续扩大。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加大对服务业的政策扶持力度,工业化和居民消费升级带动营销、物流、养老、医疗、教育等新兴服务业加快发展,传统服务业依托电子商务、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加速转型,第三产业持续领跑全省经济,自2016 年以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50%左右,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2018 年,全省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32.6%;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达1890 亿元,是2015年的4.4 倍;快递业务量15.26 亿件,是2015 年的3.0 倍。

二、需求结构不断改善,实现了由一般消费为主向内需协同发力的转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河南需求结构出现了三次重大变革。建国初期由于投资资金匮乏,居民消费能力有限,河南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衣食住行等一般消费拉动。1949 年,全省最终消费率高达97.8%,资本形成率仅为2.2%;国民经济恢复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投资明显加快,1978 年全省最终消费率降至65.7%,资本形成率提高至32.2%。改革开放以后,为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河南不断扩大投资规模,增强经济发展后劲,投资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拉动力量。2007 年,全省资本形成率超过50%,达到51.4%,并且开始超过最终消费率;2012 年最终消费率进一步降至45.1%,资本形成率达到74.5%。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坚持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有效匹配、消费升级和有效投资良性互动,着力发挥消费的基础性作用和投资的关键性作用,内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升,需求结构更趋合理。2017 年,全省最终消费率51.9%,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59.8%;资本形成率为69.7%,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4.5%。

居民消费由解决温饱向满足精神文化生活升级,人民群众获得感显著增强。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河南城乡居民消费支出主要用于解决温饱,消费水平较低,1980 年全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为57.5%、57.9%。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城乡市场供给能力和水平有了质的跃升,居民收入持续增长,城乡居民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之后,在食物需求基本满足的情况下,消费重心开始向穿、住、行、用、乐等方面转移,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消费水平大幅提高,2012 年全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33.6%和33.8%。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向全面小康大步迈进。2018 年,全省城乡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降至25.7%、26.9%;全省城镇居民家庭每百户家用汽车、移动电话、空调、热水器拥有量分别为37.92 辆、247.44部、176.71 台、93.94 台,分别比2012 年增长了143.1%、23.6%、28.4%、17.9%;农民家庭每百户家用汽车、移动电话、空调、热水器拥有量分别为22.32 辆、262.71 部、94.28 台、70.08 台,分别比2012 年增长了340.2%、35.3%、153.2%、115.8%。

投资结构由满足重点建设向提质增效转变,投资对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关键性作用得以有效发挥。改革开放前,由于资金和物资匮乏等原因,河南有限的投资主要用于满足重点建设工程和重工业发展,1950—1977 年全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仅285.48 亿元。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成为中心工作,投资主体和资金来源渠道更加多元化,推动投资规模快速增加、投资结构优化升级,投资更多地向工业、基础设施领域倾斜,其合计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七成左右,大规模的工业建设改善了河南省的工业结构,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推动河南经济快速增长,基础支撑能力大幅提升。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更加注重扩大有效投资,把投资更多地向民生、环保、技术改造、社会事业等重点领域、短板领域倾斜,固定资产投资补短板、强弱项、增动能作用更加明显。2018 年,全省第三产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66.8%,高于第二产业38.2 个百分点,比2012 年提高24.3 个百分点;工业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6.0%,比2012 年提高2.3 个百分点;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等领域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分别比2012 年提高0.3 个、0.4 个、0.7 个百分点。

三、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了由割裂分化向统筹有序发展的转变

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实现由农村型社会向城市型社会的历史性转变。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城乡处于分割状态,城镇化进展缓慢,1949 年末全省城镇化率仅为6.4%,户籍束缚严重,1977年末城镇化率仅提高到13.4%。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大力推动城乡统筹发展,城乡之间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市场界限被打破,城镇化进程明显加快。1978- 2018 年,全省城镇人口从963万人增加到5639 万人,城镇化率从13.6%提升到51.71%,提高38.11 个百分点,年均提高近1 个百分点。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2017 年末全省城镇化率达到50.2%,首次突破50%,实现了由“乡村河南”向“城镇河南”、由“城乡二元”向“城乡一体”的历史性转变。在统筹城乡发展进程中,河南积极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城乡发展差距逐步缩小。2018 年,全省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为2.30,比1978 年缩小0.70;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比值为2.02,比1978 年缩小1.33。

区域发展差距缩小,逐渐形成多点支撑发展新格局。新中国成立初期,河南不同区域间由于历史、区位、政策等因素导致经济发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改革开放以来,河南区域经济经历了非均衡发展、低水平相对均衡、快速发展中差距扩大、全面深化中差距缩小的演进历程。1978 年,全省经济总量上10 亿元的仅有郑州等8 个省辖市,2018 年13 个省辖市经济总量超过2 千亿,仅有两个省辖市经济总量不足千亿,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最高的省辖市与最低的省辖市比值为3.28,比2012 年降低0.22。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之后,河南坚持分类指导,推动各地向心发展、错位发展、互动发展,人均GDP 变异系数总体呈现下降趋势。郑州积极建设国家中心城市,2018 年经济总量超万亿;洛阳加快副中心城市建设,2018 年经济总量接近5 千亿;商丘、南阳、安阳着力构建区域中心城市;漯河、济源努力壮大城市规模和综合实力;平顶山、鹤壁、濮阳、三门峡等资源型城市注重协调发展;周口、驻马店、信阳等传统农业大市争相跨越发展,全省区域格局优化重塑,发展差距不断缩小,逐步形成多点支撑带动全面发展的良好局面。

四、所有制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实现了由单一公有制经济向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河南社会主义公有制初步形成,工业企业均为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改革开放后,河南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实现形式,所有制结构突破“一大二公三纯四平均”的单一模式,包括非公有制经济在内的多种所有制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显著贡献。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不断深化国企国资改革,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积极支持民营经济,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社会生产力极大解放。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日益巩固,有力支撑全省经济发展。2018 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控股企业仅占企业单位数的3%,但主营业务收入占全省的比重达到21.2%。非公有制经济在经济中的比重和地位不断提高,与公有制经济互相补充、优势互补,成为全省经济发展的生力军。2017 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GDP 比重65.2%,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1%;2018 年末,全省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企业达2.1 万个,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5.0%,主营业务收入占比达76.6%。

五、收入分配结构日趋合理,实现了由简单平均分配向按劳分配和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转变

改革开放前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城乡居民收入来源单一,城镇居民依靠工资,农村居民依靠工分,“大锅饭”现象普遍存在,广大劳动群众生产积极性没有得到有效发挥。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河南逐步确立了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分配方式,多种生产要素参与收入分配,居民收入来源发生显著变化,城镇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下降,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占比上升。2000 年全省人均现金收入中,城镇居民家庭来自国有单位和集体单位职工工资的收入比重降至49.4%,外出务工带动农民家庭工资性收入比重升至25.6%。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坚持以民生凝聚民心,将公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健全再分配调节机制,居民收入来源更趋多元化,财产净收入成为城镇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村居民最重要的收入来源。2018 年,全省城镇居民人均财产净收入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9.9%,比2014 年提高2.0 个百分点;人均工资性收入占比56.6%,下降4.7 个百分点。全省农村居民人均工资性收入占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38.6%,比2014 年提高5.9 个百分点,高于经营性收入4.0 个百分点。

70 年披荆斩棘,70 年风雨兼程。新中国成立70 年来,河南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对推动全省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要看到,河南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结构性矛盾尚未根本解决,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省上下要继续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培育发展新动能,构建发展新优势,开创中原更加出彩新局面。

猜你喜欢
增加值比重河南
中国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工业增加值的增长情况
一季度国民经济开局总体平稳
出彩河南
河南:过大年,逛庙会
今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或仍下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收入及比重
中央和地方财政支出及比重
河南:走进就业的春天
放歌河南
四月份我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