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 悦 朱 斌
(渤海大学 辽宁 锦州121000)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囊括五十六个民族,少数民族的数量在世界上都十分罕见,在国土境内呈现着各民族小聚居、大杂居的特点,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同胞生活在偏远山区等,因此经济欠发达,对于即将实现全面小康社会,做好少数民族地区的扶贫工作是重中之重。
以开发经营旅游项目进行扶贫是区别于以往救济式扶贫方式的一种更加科学的扶贫方式,因此旅游扶贫在我国各式扶贫方法中占有重要位置。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在政策上、历史沿革上、地理位置上的特殊性,在进行旅游扶贫发展的同时要注重各个民族地区的“公平性”,族群之中的经济、社会、文化、政治发展的“公平性”和人人享有扶贫的成果,因此,在旅游扶贫中就产生了一个扶贫的“包容性”问题。
2007年亚洲银行在对印度、泰国、蒙古等多个国家进行相关的调研以后,正式以官方名义提出“包容性增长”(Inclusive Growth)这一概念,以此来指导亚洲各国的政府积极开展国内扶贫工作,以更加专业、正规的方式缩小整个社会的贫富差距,促进整个社会朝着共同富裕发展。其所定义的包容性增长强调的是:“所有国家应该拥有经济发展的平等机会,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重社会公平的建设、贫困的减少和自然环境的保护”。核心思想即要给整个社会的边缘群体或者社会弱势群体更多的平等的发展机会,让这些群体中的人们能够共享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成果。随后在博鳌亚洲论坛之中“包容性发展”被确定为2011年度年会的主题。由此可见,旅游扶贫的包容性研究。
所谓包容性,可以总结为一个事物对另外一个或多个事物的接纳程度,也可以是某区域内的各项事物拥有的发展机会均等,社会各个方面都能够做到融洽发展的特征。
包容性旅游,综合中外多位学者及研究机构的研究,本文认为就是一个地方开发旅游,既不损害当地人、当代人的利益,又可以满足现在的游客以及以后所居住或者前来的游客们所需要的条件,是所有人员参与旅游机会的均等,全员参与与享有旅游带来的成果。
旅游扶贫的包容性有以下几个关键点:注重公平、机会均等、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经济发展相对平衡、资源配置合理等等这些要素。同时,包容性旅游不仅仅讲究“公平性”,还有“吸收性”,能够在保持自己本身特色不变的情况下,兼收并蓄,融合各方面的优势,和而不同。旅游的包容性特征还需要与各行各业友好的合作联系,与政府、企业、人民的关系都能保持融洽。在不违背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促使旅游市场顺畅运行,经济健康增长。扶贫旅游在满足以上条件之外还需要建立相关旅游扶贫机制,着眼于精准扶贫。
经过近些年来的旅游业的发展和扶贫工作的深入,旅游扶贫的包容性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同时各地扶贫旅游也在逐步推进、不断完善,虽然有关少数民族的旅游扶贫的包容性方面的研究并不多,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未来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发展一定会更加着眼于包容性的增长。
辽宁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全省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5.2%,少数民族人口绝对数排名全国第五,其中满族人口的数量占比不仅为辽宁省第一,同时也位居全国第一,由于少数民族同胞多处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扶贫工作任务艰巨。少数民族区域的扶贫,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脱贫致富,还包括了少数民族区域居民的精神生活、文化教育、生活环境、医疗健康等领域的“脱贫”。少数民族区域由于生活方式、历史文化、地理位置、交通环境的等的差异,给旅游扶贫增添了艰巨性以及复杂性。
辽宁省地域辽阔,地理位置较为优越,旅游资源相对丰富。省内八个少数民族自治县拥有一些别具风情的旅游资源。辽西少数民族贫困县喀左有东山嘴祭祀遗址、精严禅寺古塔等著名景点;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有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海棠山、乌兰木图山风景区等;著名的关门山风景区则位于本溪满族自治县境内;桓仁满族自治县内有五女山、大雅河漂流等景点;宽甸满族自治县拥有着天桥沟国家森林公园、虎山长城;而在全国第一个满族自治县新宾境内存在着中华满族风情园、赫图阿拉城、猴石国家森林公园等著名景点;鞍山市的岫岩满族自治县拥有名胜宝药山、清凉山等;清原满族自治县有着人参、细辛、后腿等大量有特色的产品。
辽宁省实际旅游扶贫的发展中存在着地区经济发展不均衡、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程度不同等社会不公平的问题。要做到包容性增长发展所提出的要求,需要发挥各个区域的优势。无论是强弱联合还是强强联手,在合作中,每个地区、部门能够从合作对象手中得到相应的信息、技术、资金等支持,实现资源的共享,同时在对区域之间资源的重置整合规划中能够更加合理的安排旅游项目等,促使旅游线路、项目等以更加合理的方式呈献给旅游者。因此,各个区域的政府、企业之间可以加强之间的联系,以各种符合实际的方式进行区域之间的合作,以达到区域之间互惠共赢的目的。促进区域之间的均衡发展。
少数民族地区的居民是参与旅游扶贫发展的主体之一,提供居民参与扶贫旅游的机会也是旅游包容性的体现。脱离了当地居民的参与发展旅游是不可能持久的。居民参与扶贫旅游的方式有多种,行业主管部门可定期走访居民,采访他们对旅游项目的意见和建议,给予居民一些话语权;每家每户学习一些少数民族相关的传统文化历史等,做好少数民族区域的文化传承等等,可以提高居民对旅游的感知程度,有效的提高当地居民的参与程度,共享旅游发展的成果。
虽然辽宁省区域内旅游资源较为丰富,但是由于地理条件、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环境、气候条件、居民受教育程度的不同发展自然会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所以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时候要把眼光放得更加长远,以可持续发展的视角看待资源的配置。在这个过程中,对于经济比较落后,资源优势较小的地区,政府应该重点关注,引入更多的资源技术等。针对旅游市场的需求和每个地方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方针政策。另外还要针对每个民族的旅游资源的特点可以合作推出旅游线路、项目,实现资源的共享、游客数量的平衡等。
政府在任何时候都是旅游扶贫的强大后盾,提供着政策、财政、组织等方面的支持。由政府主导,进行协调、组织和指挥,更大限度的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为旅游行业提供发展方向。在涉及少数民族地区旅游扶贫的情况下,单靠社会和居民自身的力量并不能更好更精准的进行扶贫。同时,政府还能够为当地的旅游扶贫提供相应的制度保障,规范旅游市场的行为,以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旅游扶贫工作更加顺畅有序的进行。
旅游行业市场准入门槛低,因此行业内部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再加上少数民族地区可能存在着方言、生活习惯、文化习俗差异等问题,避免不了带来旅游服务质量问题或给游客带来的不好的旅游体验。因此,建立统一的服务标准、合理的管理制度,对扶贫地区进去统一的标准化管理,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在不影响少数民族当地原本的优良传统文化的同时加以合理的行为方面的规范管理。对不良的行为及时进行处理,优秀的模范进行奖励,树立良好的旅游形象。
发展旅游扶贫不仅是单纯追求经济上的满足,还要提高少数民族区域居民的生活、教育、医疗等的质量,另外,旅游扶贫的成果,不仅仅是少数人享有,还要实现少数民族同胞人人享有的结果,从而达到社会公平,即实现包容性旅游扶贫,使辽宁省更加顺畅地进入全面小康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