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传统文化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以西藏边陲南伊珞巴民族乡才召村珞巴族文化为例

2019-02-19 21:16朱玉福廉潘红
西藏民族大学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民族传统文化

朱玉福,廉潘红

(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 陕西咸阳 712082)

一、引 言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是基于我国“三农”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所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是新时代我国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发生显著转化,就人口较少民族地区而言,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尤为突出。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民族、一个家庭、一个人都不能少[2]。“珞巴”藏语为“南方人”之意,“来源于藏族对居住在珞瑜地区人群的习惯称呼,珞巴族内部,并没有形成统一的族称,其名称随部落的不同而异,1965年珞巴族被国务院确认为单一民族”[3](P6)。我国的珞巴族居住于西藏的南部,主要分布在林芝市米林、墨脱和山南市隆子等县。由于非法的“麦克马洪线”,我国实际控制区的珞巴族人数很少,2010年“六普”人口统计仅为3682人,是国家确认的人口30万以下的28个人口较少民族之一,而且是我国55个少数民族中人口第二少的民族。随着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珞巴族地区拉开了乡村振兴的序幕。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家园和动力源泉。新时代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必须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彰显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乡村振兴战略一经提出、实施,就受到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有学者从传统文化的视角探讨乡村振兴问题。其中,王朝辉的《乡村振兴中中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能动性探索》论述了乡村振兴中我国传统优秀文化的能动意义及能动性表现[4];索晓霞的《乡村振兴战略下的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总结了新时代背景下乡土文化价值再认识的基本路径及必要性[5];赵淑清的《再造乡村文化助力乡村振兴》认为在城乡发展不平衡的当下,在充分吸收传统精髓和理解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对乡村文化进行再造,可以为乡村振兴打好文化基础[6]。那么,具有人口规模小、居住分散、文化特质明显等特殊性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战略如何才能顺利实施,尤其是传统文化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呢?

以笔者从CNKI查询到的现有文献资料看,目前尚未发现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专门研究成果,只有敖金富在《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一文中认为“丰富的历史文化和旅游资源,为人口较少民族聚居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厚重的文化基础”[7]。笔者在西藏自治区米林县南伊珞巴民族乡(以下简称南伊乡)调查时发现,该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中,珞巴族优秀传统文化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南伊乡是我国仅有的三个珞巴族民族乡之一,毗邻印度实际控制区,是我国珞巴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区,下辖南伊、琼林、才召三个行政村。南伊乡的珞巴族属于博嘎尔部落,保留着浓郁的珞巴族传统文化[8]。才召村位于米林县西南部,全村现有41户192人,其中珞巴族35户168人,占村总人口的87.5%①。为了全面了解传统文化在珞巴族地区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以及存在的相关问题,进一步探索传统文化在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中如何更好地发挥作用,笔者深入南伊乡才召村,就珞巴族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作用这一问题进行了专门调查。

二、浓郁的珞巴族传统文化:才召村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一个民族的集体记忆和精神家园。才召村的珞巴族在长期的生活、生产实践中,形成了民族性、地域性特色鲜明的珞巴文化。虽然才召村的现代化进程势不可挡,但目前仍然保留着浓郁的传统文化,仅国家级非遗就有两项。这些珞巴特色浓郁的传统文化,完全可以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资源。

(一)文学艺术

尽管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珞巴族仍然孕育出丰富多样的文学艺术形态。其中,《阿巴达尼三兄弟的故事》《阿巴达尼娶妻》《达尼遇难丢宝眼》等构成的阿巴达尼始祖传说为代表的珞巴族民间故事久负盛名。珞巴族的民间故事大多以珞巴族的始祖—阿巴达尼为主题展开的,在民间故事中,阿巴达尼多是机智或勇敢的化身,并反映与周边的藏族等兄弟民族的族群关系、图腾禁忌以及珞巴族的鬼神观念、生活习俗等,成为珞巴族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珞巴族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素材。米林“珞巴族始祖阿巴达尼传说”于2011年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成为才召村第二个国家级非遗项目。据米林县文广局负责人介绍,截至目前,共收集到二十余种传说。2018年才召村村民林东成为珞巴始祖传说的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听林东老人说唱“珞巴始祖传说”,成为才召村的文化亮点和名片。此外,才召村的传统歌舞资源也异常丰富,其中“博嘎”舞(刀舞)、“亚久嘎巴”(传统舞蹈)尤为有名。2011年“博嘎”舞入选第三批西藏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博嘎”舞是博嘎尔部落男子狩猎活动之前跳的一种集体舞蹈,是一种祭祀类舞蹈。历史上,博嘎尔部落的男子好狩猎,且大部分以狩猎为生,在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了“博嘎”舞。该舞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舞蹈,没有音乐伴奏,是纯粹意义上的舞蹈,带有原始、古朴、奔放、豪迈的特点。“亚久嘎巴”是南伊乡珞巴族人民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兴旺的一种传统舞蹈,于2014年入选第四批自治区级非遗名录。

(二)服饰文化

珞巴族服饰特色鲜明,是我国民族服饰中的瑰宝之一。2008年6月,南伊乡和山南市隆子县斗玉珞巴民族乡的珞巴族服饰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珞巴族世代居于山林,所穿服饰与他们生活方式及生存的自然环境等息息相关。珞巴族男子的服饰以野牛皮或山羊套装为主,材料多取自野生植物纤维和兽皮;男女均喜欢佩戴用兽骨、兽牙、兽皮制作的各种饰物。最为著名的是熊皮盔帽,是用熊的皮毛制作的圆形皮头盔,在头盔四周套有带熊毛的熊皮,盔毛缀有熊头皮,熊毛伸展开来,格外蓬松,使头部显得非常硕大,英气逼人,有一种雄壮美[9](P45)。珞巴服饰作为珞巴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是研究珞巴族历史文化、传统习俗的“活化石”,而且是发展民俗旅游的重要资源。2006年米林县政府成立专门机构,投入大量资金,对珞巴族服饰资料进行收集、整理,建立了珞巴族服饰文化遗产档案和数据资料库。入选国家级非遗后,更是名声大噪,成为珞巴族的文化品牌。

(三)传统手工技艺

珞巴族的传统手工技艺是珞巴人民根据生产生活需要创造出来的宝贵的民间文化艺术财富。才召村的珞巴族仍然保留着织布、传统服饰、木碗、竹藤编制作等传统手工技艺。其中,织布制作技艺历史悠久,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珞巴族人民总结出了一套特色鲜明的织布技艺。珞巴织布以“达诺”(珞巴语)、“囊地”(珞巴语)等野生植物纤维和动物的皮毛为原材料,经过多道程序处理,通过当地特有的植物、矿物等染色技艺上色,染成各自喜欢的颜色,如用矿泥和核桃皮混合染成黑色,用咖喱根的汁液染成黄色[9](P120),然后再用简单、实用的珞巴织机完成纺织,最后缝制成珞巴特色服饰。2010年才召村的珞巴织布技艺入选第二批自治区级非遗。才召村的木碗、竹编、藤编制作等传统技艺也富有地方和民族特色。才召村的地理自然环境、气候条件十分适宜树木、竹藤类等植物的生长,林木、竹藤资源十分丰富。当地的珞巴族人擅于就地取材,用木头、竹藤制作各种木器、竹器等生产生活用品。其中竹藤编器具种类和形式尤为多样,依据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村民将其编织成长方形、正方形、菱形等不同形状的用具。有养鸡用的鸡笼,背柴用的柴筐,捕鱼用的鱼笼,背菜用的菜筐,存放衣服的藤筐等。这些传统手工技艺具有原材料广、实用性强等特点,是当地珞巴人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自然界对珞巴人民最好的回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珞巴人认识自然、改造自然能力的提升,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四)节日习俗文化

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地方的珞巴族一样,才召村珞巴族的农事节日、年节等节日习俗文化异常丰富。珞巴族的节日很多,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部落特征,地域性的节日习俗尤为繁多,而且部落间的差异很大。珞巴族的节庆活动,不仅包含着预祝和庆祝自家庄稼丰产,也含有驱灾保平安、维护人丁兴旺的寓意。珞巴节日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文化宝库,这里可以看到古老的祭祀礼仪,古朴的共食观念,以及氏族部落组织结构、原始宗教活动等物质精神文化的特征[10](P27)。同时也是传播本民族文化的平台,年轻人在这里能够学到关于民族的知识,实现了文化的代际传承。依据节日习俗的内容和举行的时间,才召村的传统年节习俗可分为农事节日习俗和岁时年节习俗,其中农事节日特别多,几乎每个月都有农事节日。节日里除了美食和歌舞活动外,还举行射响箭、摔跤、举石头、掷石头、攀高、抓牛等民间游乐活动,异常热闹。

三、效果初显:才召村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实践

当前,地处祖国西南边陲一隅的才召村如全国其他乡村一样,正如火如荼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村庄改造、产业发展到群众增收、乡风文明建设,随处可见传统文化元素,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产生了显著效果。

(一)传统文化有力促进了才召村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乡村振兴战略的目的在于不断提高农牧民在产业发展中的参与度和受益面,彻底解决农牧区产业和农牧民就业问题,确保农牧民群众长期稳定增收、安居乐业。如何更好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成为28个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乡村发展面临的头等大事。笔者在才召村调研时发现,才召村紧跟时代步伐,积极响应党中央号召,正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以传统文化为着力点、发力点,以特色文化产业为优势,充分挖掘珞巴族传统文化价值,无论是发展特色产业、群众增收,还是文化自信、乡风文明的提升,珞巴族传统文化在才召村乡村振兴中产生了积极而显著的效果。

(二)特色文化产业成为才召村乡村振兴的基础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才召村始终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首要任务,紧紧抓住产业兴旺这个“牛鼻子”,着力发展珞巴族特色文化产业,着眼破解发展难题,努力探索群众致富新路子。我们调研发现,才召村的珞巴族优秀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以珞巴织布为例,才召村利用传统织布技艺,通过制作、销售珞巴织布特色产品实现增收,成为才召村乡村振兴的重要动力,珞巴织布这一古老传统技艺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焕发出新的生机。在才召村支部书记达波儿的组织、带领下,以“农户+村委+客户或公司”的方式,在家庭作坊式生产经营的基础上,集资40多万元成立了民族手工艺品农民专业合作社。该合作社既是才召村实现珞巴织布加工与技艺传承的重要场所,也是沟通生产者(织娘)与消费者(客户或公司)的桥梁。妇女在合作社完成产品加工,得到一定的酬劳,同时在织布传习所里传授织布技艺。目前有17名妇女参与织布工作,通过统一的销售渠道每人每月增收3000元以上。才召村“农户+村委+客户或公司”的这种传统文化开发模式,实现了文化传承与经济振兴的双赢。

案例1:次仁卓玛,珞巴族,我是前几年跟着亚依学的织布手艺,现在加入了珞巴工坊。加入珞巴工坊之前,由于小孩还小,加上要干农活,不能外出打工,所以家里收入很少。自从村里建成织布工坊后,我学会了织布手艺,一有时间都会去那里,织一些围巾、披肩等,每个月差不多能赚3000元左右,收入比以前多多了。除了织布挣钱,我们平时还要向其他村民传授织布的手艺,保证这门手艺传承的同时,还可以使更多的村民致富。②

(三)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更要“铸魂”,不仅要经济振兴,更要精神振兴。2018年1月2日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以下简称《乡村振兴意见》)指出“乡村振兴,乡风文明是保障。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提升农民精神风貌,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11]。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才召村始终把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推手,有效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元素,开展乡风文明建设,对群众的精气神和乡风文明建设产生了积极促进作用。

1、文艺表演队:才召村对外宣传的文化名片。才召村通过挖掘珞巴民俗特色,培育民间文化力量,组建了文艺表演队。每逢节庆活动或村里来了贵客,表演队身着传统服饰,盛装出行,载歌载舞,具有浓郁珞巴民族特色的舞姿总会博得阵阵掌声。文艺表演队已成为才召村对外宣传的一张文化名片。在表演以及交流的过程中,村民们意识到了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发现了本民族的文化价值,重拾了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

案例2:格桑旺姆,珞巴族,我是村里表演队的,在表演队成立之前,遇到大型活动或节日的时候,大家都是临时被叫到一起的,也没有统一的服饰和节目,随意表演。2013年以后,县里扩大了表演队规模,还给我们务工补贴。我非常高兴能参加表演队,现在我们有空就会聚在一起,除排练节目,我们还创作了一些具有民族特色的舞蹈和歌曲,这样可以吸引更多的游客来村里游玩,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欢我们珞巴文化。③

2、民俗文化展厅:展示才召村传统文化的窗口。在各级党委政府和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才召村修建了民俗文化展厅,系统展示珞巴族的神话传说、宗教与习俗、生产生活、文化艺术、科技、教育和卫生、社会组织结构与经济形态、自然风光等内容,以实物形式重点展示了珞巴族服饰、竹编产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9](P128)。才召村民俗文化展厅以静态的文字和形象的实物相结合的形式,搭建起了对外文化交流的平台。随着乡村振兴的实施,才召村民俗文化展厅的藏品不断得到丰富,成为人们了解珞巴文化的重要窗口,对促进珞巴族传统文化传承和提升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案例3:乔杰,珞巴族,我们村交通相对便利,风景优美,近年来到我们村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除了看青山绿水之外,游客会去民俗文化展厅看一看,有时候我们也会给他们介绍怎么样使用生产工具、如何制作珞巴织布等,游客听了很高兴,既拉近了同游客之间的距离,也使他们对我们民族的东西有了更好的认识。④

案例4:格桑旺姆,珞巴族,刚刚从中南民族大学毕业,小时候我们对珞巴文化没有什么概念。2014年到内地上大学后,才知道文化对于一个民族的重要。由于家里人没有文化知识,从小也没人给我们讲什么是珞巴族的文化,所以说实话我自己真不太了解本民族的文化。直到村里建起民俗文化展厅,通过展厅里展示的东西,我才对本民族的文化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每次看到展厅里展示的我们民族的文化,我都会为我们的民族文化感到自豪,也充满了自信。⑤

(四)通过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促进才召村的有效治理

《乡村振兴意见》指出:“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必须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和谐有序。”[11]才召村注重把治理有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充分利用文明乡风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通过制度建设、村规民约、道德示范、道德惩戒等,以村党支部为引领,不断提高村庄治理的有效性。比如,基于珞巴族传统的道德伦理观念,才召村修订完善了内容涵盖生产生活各方面的《村规民约》28条。通过村规民约,树立标杆,约束不良行为,培育向上向善、崇俭抑奢、诚实守信等价值观念;传承遵规守约、尊老爱幼、邻里互助等良好习俗。才召村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积极要素实现治理有效,不仅实现了乡村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的有机融合,而且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推进了乡村振兴。

四、行动建议:传统文化在才召村乡村振兴中的作用何以发挥

结合调研情况,我们认为,传统文化在才召村乡村振兴中要进一步发挥核心和基础性作用,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一)充分认识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

对于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认知不足。才召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地珞巴人在漫长的历史和现实中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的聚合体,才召村不同历史时期创造的传统文化虽呈现出不同的形态,但都包含了自然观、价值观、伦理观等诸多元素,成为村民日常的道德操守与处世规则。才召村的传统文化元素不仅具有文化遗产特征,而且构成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力量和源泉。在文化开发、旅游发展、精准扶贫等语境下,才召村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除此之外,才召村的传统文化更多的是以某种规范的仪式、展演的形式在该村的特定空间进行;或通过语言、服饰、歌舞、民间传说等艺术形式予以弘扬;或体现在村落布局、建筑等方方面面;或成为规范人们日常行为和内心的道德规范。《乡村振兴意见》强调指出要“传承发展提升农村优秀传统文化。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支持少数民族文化、民间文化等传承发展”[11]。传统文化在才召村乡村振兴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应将其摆到更高的位置,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中的基础性作用,进而不断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增强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构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机制。

(二)壮大特色文化产业,使其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

从才召村传统文化发展情况分析,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核心和关键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关键是特色文化产业规模小,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才召村的地理位置、自然生态、文化状况决定了只能走发展特色文化旅游业之路,别无他途。因此,发展特色文化产业是才召村产业兴旺的出路所在。无论是珞巴织布,还是民俗文化开发,当前才召村的产业发展力量单薄。以发展情况最好的特色文化产业来说,项目类别单一且规模很小,尚不能满足村民持续增收致富的迫切需求和强烈期盼。《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以下简称《乡村振兴规划》)强调要“以各地资源禀赋和独特的历史文化为基础,有序开发优势特色资源,做大做强优势特色产业”[12]。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经济基础。结合才召村“加强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发展,提升其市场空间,充分与旅游相结合,实现群众增收致富”的“一村一品”定位,依托传统文化资源优势,发展、壮大珞巴织布、珞巴服饰、民俗旅游开发等特色文化产业,使其成为支柱产业,为“衣食足而知荣辱”打牢经济基础。

(三)完善文化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提升乡村精气神

随着城市化、市场化、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广大乡村无一例外地受到城市文化的洗礼和冲击,尤其是传统乡村文化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解构,即使是地处西南边陲一隅的才召村也未能例外,比如,青少年沉溺于网络游戏。笔者在才召村调研发现,该村青少年人手一部手机,基本上都在玩游戏。这些不良风气和习惯直接影响了乡村村民的健康、有序的发展。重振乡村文化自信、乡风文明成为才召村乡村振兴的当务之急,只有实现了乡村文化自信,才会挖掘出乡村社会所孕育的优秀价值,也才能使作为乡村振兴主体的广大群众形成自己的内生动力与使命担当,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提供持久的精神力量。《乡村振兴规划》指出:“立足乡村文明,吸取城市文明及外来文化优秀成果,在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丰富表现形式,为增强文化自信提供优质载体。”[12]目前才召村建设了民俗文化展厅、电影放映厅、珞巴织布工坊等公共文化硬件设施,也成立了文艺表演队,但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待加强,应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讲四爱等专题教育,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活跃、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村民道德水平和精气神;改善社会风气,优化乡村治理结构,为乡村振兴提供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导,建设生态宜居的美丽新才召

除了浓郁的传统文化,才召村的自然风光非常优美,这是才召村取得今日之发展成果的重要资本。如前所述,才召村村民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市场化等强烈冲击,特别是传统文化中所蕴含的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观念近趋淡化。比如,为了获取更多的现金收益,村民采集松茸、虫草、石斛等野生食用药用生物植物的行为比以往更加频繁,无节制地向自然索取,导致生态资源锐减、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问题。又比如,过度放牧致使草场退化。党的十九大强调“推进绿色发展,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1]。绿色发展、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已经成为当下指导中国发展的理念之一。《乡村振兴意见》指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统筹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11]珞巴族传统文化中蕴含万物有灵、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生态观,这些传统观念与今天倡导的绿色发展理念是一致的。在才召村乡村振兴中,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中蕴含的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民间智慧,引导村民积极参与生态宜居建设,推进农牧业绿色发展,着力改善村容村貌和人居环境,既能拥有现代化的生活,又能记得住乡愁,从而夯实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使乡村振兴拥有持久的生命力。

(五)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才召村的传统文化面临传承难以为继等难题。由于没有文字,主要以口耳相传的方式传承本民族的历史文化,只有部分传统文化能够流传下来。以非遗保护和传承为例,虽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其中珞巴族服饰、阿巴达尼始祖传说都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但仍然面临困难。传统文化尤其是非物质文化是民族文化的精髓,对文化基因的留存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非遗保护的核心是传承,要有效破解传承难题,需从娃娃抓起,开展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如编著传统文化本土教材,供各类学生学习;邀请神话传说、织布、服饰、竹藤编等非遗传承人进校园开展现场教学;在幼儿园、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展演等。通过这些活动,既可以让更多的儿童和青少年了解并喜欢上传统文化,增加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同时也在他们心中种下文化传承的种子,实现薪火代代相传。

五、结 语

没有乡村的振兴,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乡村兴则需文化兴。没有文化传承与创新,就谈不上真正意义上的乡村振兴。传统文化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基础性作用,才召村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实质上就是文化复兴和传承创新的过程,二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乡村振兴规划》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12]由于受自然地理条件和发展基础薄弱等制约,大部分人口较少民族地区面临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乡村振兴等多重任务,类似南伊乡才召村传统文化浓郁的人口较少民族地区,有效配置好优秀传统文化资源,统筹协调好优秀传统文化力量,以传统文化为基础,依托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以振兴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线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是人口较少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出路所在。

[注 释]

①据南伊珞巴民族乡人民政府提供的人口数据整理而成。除特殊标注之外,本文所有南伊乡才召村的数据、资料均来自于笔者的调研。

②根据笔者2018年7月24日对才召村村民次仁卓玛(女,珞巴族,36岁)的访谈整理而成。

③根据笔者2018年7月26日对才召村村民格桑旺姆(女,珞巴族,37岁)的访谈整理而成。

④根据笔者2018年7月27日对才召村村民乔杰(男,珞巴族,45岁)的访谈整理而成。

⑤根据笔者2018年7月29日对才召村村民格桑旺姆(女,珞巴族,24岁)的访谈整理而成。

猜你喜欢
民族传统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我们的民族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老传统当传承
谁远谁近?
多元民族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