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环境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角色的全方位转换

2019-02-19 17:19赵淑琪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双师会计专业互联网+

赵淑琪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山西 太原 030031)

随着互联网科技、“大智移云物”、人工智能的迅猛发展,社会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变,很多传统行业如会计行业、教育行业等面临很大的冲击。作为从事高等职业会计教育的专业教师,更应该顺应新时代的变化,兼顾互联网对会计行业和教育的影响力,做好新时代的会计职业教育。为此,本文以“互联网+”为背景,从高职院校角度探讨会计专业教师角色的全方位转换。

一、“互联网+”环境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转型的必要性

(一)“互联网+”对会计行业的影响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会计经历了从传统的算盘时代到计算器再到计算机的普及应用,财务工具的不断变革大大提高了财务工作的工作效率。计算机的发明将传统的手工记账搬到了计算机上,带来了会计电算化、会计信息化的大发展,实现了计算能力和储存能力的大飞跃;互联网的出现跨越了时空的障碍,实现了财务共享服务,把分散的、封闭的财务汇集到一个点上,实现了流程再造和信息系统再造;“大智移云物”的人工智能时代与“财务机器人”的出现使大量的证账表等基础性、标准化、流程化、专业化、信息化、智能化的会计工作由“财务机器”人来完成,从事基础财务工作的人员处境堪忧,面临被机器代替的可能。企业越来越多地关注管理会计和云会计的应用,对会计人才的职业需求将发生重大变化。据权威机构估算,未来五年是管理会计大发展的时代,企业急需既懂业务流程又会数据处理分析的管理会计人才“军师”,但市场缺口将达300多万。会计工作从传统的核算、监督职能,越来越倾向于财务分析、管理决策、风险控制等职能。因此,“互联网+”会计信息技术的革新势必促使会计核算基础业务人员从“账房先生”向复合型“企业军师”管理会计方向转型,复合型财务工作人员在企业发挥的价值将越来越大。

(二)“互联网+”对教育的影响

互联网的发展加快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智移云物”等新技术的应用对教育教学模式、传播方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教与学不再受环境地点、时间的限制。知识的传播、获取的渠道会更加灵活多样,教育资源实现共享,师生之间交流更加方便灵活,信息传递速度更加快捷。教育的目标、形式、评价更加多元化,教育思想、教育体制、教学目标、内容、工具等不断创新。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更加丰富,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方式应运而生,以手机或平板电脑为载体,利用智慧课堂、云班课、学习通、中国大学慕课、精品资源共享课等平台,使学习变得更加直观、更加随时随地,交流互动更加充分。学生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习惯、接受程度、理解能力等自主安排学习时间、课程进度和反复学习的次数等,甚至还可以为每位学生定制适合他们需求的课程、习题库、答疑解惑等,满足个性化需求。整个课程教学流程、教学内容化整为零,知识点更加碎片化,做到“因材施教”,并充分发掘个人潜能。线上学习对传统学习方式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传统的教学模式很难适应现代信息化的发展和学生学习的诉求,职业教育面临从传统教学模式向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转变。

(三)“互联网+”对高职会计专业教育目标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出现,传统的会计教育目标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企业日益发展的需求,越来越多的企业需要能熟练掌握和运用“互联网+”会计技能的人才。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摇篮,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肩负着“互联网+”创新时代赋予的新使命。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职业、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会计专业的内涵发生了较大变化。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全面提升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专业化、规范化水平,教育部办公厅在2016年11月下发了《关于做好〈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修(制)订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厅函〔2016〕46号),要求对《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2012)进行全面修订。2018年10月《高等职业学校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征求意见稿)》出台,新修订的会计专业教学标准将专业培养目标确定为:理想信念坚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水平,良好的人文素养、职业道德和创新意识,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较强的就业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掌握本专业知识和技术技能,面向商务服务业的各类中小微型企业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专业人员职业群,能够从事会计核算、会计监督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该目标与“互联网+”环境下对会计人才的需求尚有一定差距。面对“互联网+”“大智移云物”的时代,我们需要对高职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重新思考、重新定位。围绕新的培养目标,其相应的人才培养方案、会计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都将面临新的改革与创新。

(四)“互联网+会计行业+教育”的变革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角色转换和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在于专业师资队伍的角色转换和转型升级。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中发〔2018〕4号)提出,教师要主动适应信息化、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变革,积极有效开展教育教学。面对“互联网+”对会计行业的冲击与对教育教学模式的影响,国家对教师队伍提出了新要求以及高职教育产教深度融合改革创新发展,作为培养会计人才的高职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更是肩负双重使命,面临角色的转换和转型升级。为了能够使培养的学生入口旺、出口畅,在人才培养中发挥引领作用,不但要求教师掌握新的会计专业理论和方法,还需要树立“互联网+”的新思维,树立新的教育理念,掌握新的现代信息教育技术和新的教学方法,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知识理论、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学能力水平,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为社会培养符合未来发展需求的高技术、高技能创新型“互联网+”会计专业人才。因此,掌握互联网思维、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来指导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的发展非常迫切,在“互联网+会计行业+教育”变革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角色面临全方位转换和转型。

二、“互联网+”环境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师角色进行全方位转换的方向和要求

在“互联网+”环境下,传统的“先教后学”的“填鸭式”教学模式、授课观念将会被颠覆,教与学不再局限于课堂教学,不再受时间、地点限制,师生在一个系统中互相促进,不再有上下层级之分,而是遵循先学后教的路径,采用“翻转课堂”模式。教师身份由传统教学的主导者、讲授者、传授者、教学资源的使用者转变为教学的引导者、指导者、组织者、督导者、答疑者、教学资源设计者,实现 “以教师为中心”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角色的全方位转换。

(一)教师从单纯的专业知识的讲授者、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指导者、组织者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是主角,主要任务是课下备好课,课上讲好课,教师将自己所掌握的专业知识通过课堂传授给学生,教师讲什么学生听什么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只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与学生之间缺乏深层次的交流和沟通。而且学生对专业知识掌握得如何、专业能力如何,教师并不能及时得到反馈。

在“互联网+”环境下,授课形式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正在不断创新。由于会计专业课程的专业性、理论性、实践性较强,而学生入学的基础较差,在初学时往往很难入门,特别是对一些会计专业的术语、知识点等内容,理解起来很困难,仅仅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学生往往很难一下子掌握。借助互联网,教师的主要任务不仅要上好课,更要围绕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对专业学习的知识点进行教学设计,制作成微课、慕课等视频,利用各种学习软件如云班课、学习通、云课堂等平台,将这些视频在课前让学生提前学习,然后上课时,教师针对学生学习的情况进行课堂指导,组织好课堂教学,针对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答疑解惑。在“互联网+”环境下,会计专业教师的职业角色从以“教”为主,转变成以“导”为主,从单纯的专业知识的讲授者、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指导者、组织者。

(二)教师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由单一结构向复合、多元知识结构转变

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包括专业基础、专业核心、专业拓展等课程。由于会计专业课专业性强,学校在安排课程时,往往考虑教师的专业特长,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对所授课程能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备课、钻研授课内容。但这样一来,教师所授课程相对固定,课程内容越来越娴熟、越专一,而对所授课程以外的专业课程的关注、研究就越少。从整个专业课程体系来讲,掌握的知识面有限,久而久之对掌握的专业知识只看到局部,看不到全部,“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就像是盲人摸象,掌握的知识不全面、不系统、不连贯,知识结构单一。例如,财务会计这门课是整个会计专业课程中最核心的课程之一,其主要内容是会计六要素的具体确认和账务处理及会计报表的编制。该课程的前序课程是基础会计,同步课程有财经法规与职业道德、纳税实务,后续课程是财务管理、成本会计、会计电算化、财务报表分析、会计综合实训等。由于教师在授课时只讲财务会计这门课,课程相对固定、单一,对其他会计课程的知识几乎很少关注,以至于造成知识断层,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在“互联网+”环境下,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从核算型“账房先生”向发展、复合、创新的管理型“企业军师”人才转变,这就要求职业院校的会计专业教师掌握的知识要更加全面、系统,不能仅停留在某一、两门课的内容上,要更多地学习课程以外的相关专业知识,掌握最新的财税政策和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不断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有很丰厚的知识储备,实现自身专业知识结构由单一结构向复合、多元结构转变。

(三)教师由教学资源的拿来主义者向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创造发明者转变

在“互联网+”环境下,现代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使教学手段越来越多样化。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手段带来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会计专业教师不仅仅是教学资源的使用者、拿来主义者以及使用这些教学资源的操作员,而应当不断学习掌握全套现代信息化技术,借助互联网媒体,将现代信息技术应用于教学,在已有的教学资源基础上,从自身学校的实际出发,认真研究分析学情,根据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录制微课、慕课等视频并进行视频编辑制作,积极创新,形成自己的创新教学成果,丰富教学资源,使教学资源更具有针对性,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成为新的教学资源的设计者和创造发明者。

(四)教师由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向培养学生多元能力转变

人接受教育的目的是什么?什么才是真正的职业教育?美国会计教育委员会在2005年出版的《会计教育的目标》一书中指出:“学校会计教育的目标,不在于培养学生在毕业时即成为一个专业人员,而在于培养学生未来成为一个专业人员应有的能力素质。”曾任耶鲁大学校长的理查德·莱文说过:“真正的教育不传授任何知识和技能,却能令人胜任任何学科和职业,这才是真正的教育。”哈佛大学教授也提出:教育的目的不是学会一堆知识,而是学会一种思维方式。因此,真正的会计教育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更多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在学习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充分挖掘、培养学生思考、判断、分析、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以及团队协作、时间管理、创新创业等能力,这才是会计教育的真正目的,为学生将来就业、及时进行财务转型奠定坚实的基础。为此,高职院校的会计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由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技能向培养学生多元能力转变。

(五)教师由重教轻研向教研相长能力的转变

自2005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05〕35号)以来,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招生规模逐年增加,成为财经类专业的招生“老大”,部分学校会计专业的学生规模占到了全校学生人数的一半以上,师资力量严重短缺,生师比例严重失衡,会计专业教师授课任务重,没有精力和时间搞科研,重教轻研,教师成为典型的“教书匠”。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趋于稳定,再加上面临新技术的挑战,学校开始重视专业内涵建设,内涵建设的重要指标之一就是科研成果的质量,但教师搞科研的积极性并不是很高。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高职院校门槛低,发表论文难,以至于很多教师因论文发表难,特别是在核心和会计权威刊物上发表求路无门,而止步于职称晋升。有研究表明 ,教学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作为一名专业教师,在职称相同的情况下,往往搞科研的教师,其教学效果会好于不搞科研的教师,学生的评价也高。搞科研的目的是能够以研促教,以研促学,以研促育,以研促改,其最终目的是促进专业人才的培养,促进教学改革。想成为一名真正的专业教师,必须将教学与科研双管齐下,通过科研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由重教轻研向教研相长能力转变。

(六)教师由“证书型”的“双师”向“理论+实践型”的真正“双师”转变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对“双师”标准的界定是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双师型”教师数量要占到专业课教师总数的50%以上,要求“双师”是“理论+实践型”双师。由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的师资队伍绝大多数是来自高校的本科、硕士毕业生,他们从学校到学校,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但实践经验比较匮乏,不能很快适应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很显然不符合国家规定的“双师”标准。为了能尽快达到“双师”要求,他们进入职业院校后,积极报名参加各种会计相关专业资格考试,取得相关专业资格证书,如会计师、税务师、评估师、统计师、经济师等,有的甚至取得了注册会计师执业资格证书。学校对“双师”队伍指标的统计往往以“双资格证书”“双师素质”等作为统计的主要标准。尽管他们没有实际工作经验,但在数量上已经符合了“双师”比例要求,但从质量上与“双师型”标准要求差距较大。为了能快速适应新时代对会计专业教师实践教学能力的要求,高职会计专业教师特别是已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青年教师,必须实现由“证书型”的“双师”向“理论+实践型”的真正“双师”转变。

三、“互联网+”环境下实现教师角色全方位转型的途径

(一)教师要研究读懂专业和学生,成为真正的职业教育行家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教师要研究专业、读懂专业、读懂学生,变“教为主”为“导为主”,更新职业教育理念。每位教师对工作要做到“尽心、尽职、尽责、尽力”,要静下心来,研究读懂专业、 读懂人才培养方案、读懂课程标准、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自己。教师要研究教法,弄懂“4W1H”,即“Who,What,Why,Where,How”。“Who”,即知道“教谁”,研究分析学情,读懂学生,了解学生的学习现状、学习基础、学习态度等。例如,讲财务会计课程,学生是在学习了基础会计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此教师要了解分析学生学习基础会计的成绩,做到心中有数,知己知彼。 “What”,即知道“教什么”,针对学情,研究教学内容,根据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具有针对性,因材施教。“Why”,即知道“为何教”,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学生就业需求,以培养学生的能力为目标。“Where”,即知道“在哪教”,即教学的环境要有职场氛围,使学生有一种身临职场的感觉。“How”,即知道“怎么教”,针对学情研究教学方法,使专业知识能够变得更加通俗易懂,便于学生接受。只有做到“4W1H”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职业教育行家里手,为培养学生从专业新手—专业生手—专业熟手—专业能手—专业高手,实现其从学生—准会计人—职业会计人—职业管理者的人生规划,从账房先生—企业军师的转型奠定扎实的专业基础。

(二)教师要研究读懂自己,做好自我职业能力的提升

财务共享中心、人工智能的出现以及微课、慕课等新的教学模式的革新对会计专业教师的专业教学水平,专业知识的前沿性、综合性、复合性和信息技术手段的使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专业教师不但要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意识,提升自身信息素养。一方面,要不断学习一系列新的财税政策,如新修订的企业会计准则,管理会计新政、政府会计改革新政,增值税、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的变化等,不断充实、及时更新自己的专业知识,掌握新的会计理论,提升自身的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和方法能力。另一方面,还要学习跨专业的知识,熟练掌握网络通信技能、计算机应用技术能力,如多媒体课件设计与制作、视频录制与编辑、网络资源传递等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以适应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等新教学模式带来的新要求。

(三)学校要研究读懂教师,为教师角色的全方位转化提供支持

1.加强对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面对日益更新的信息化时代,学校要研究读懂教师,为教师角色的全方位转化提供支持,想教师之所想,急教师之所急。在专业能力提升方面,多组织教师参加专业知识培训,如聘请行业专家对财税新政进行解读,帮助教师及时消化新政策;为教师提供专业图书资源保障,学校要制定详细的提升教师专业和信息技术能力培训计划。成立专门的信息技术培训小组或指定专人负责对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培训。对教师在学习使用和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给予技术上的指导、支持和保证,特别是在加强对教师在微课、慕课等教学设计和媒体制作环节给予技术上的帮助指导。

2.加强对“理论+实践型”真正“双师”的培养。学校要建立“理论+实践型”教师培养制度,制定培养计划并有效地实施,打造一批真正的“双师”能力师资队伍。对取得会计师等专业技术资格的教师,鼓励到企业兼职;利用寒暑假有计划地安排教师到企业进行顶岗实践;选派骨干教师到教育部培训基地进行专业实践培训;从企业聘请实践经验丰富的“军师”对教师进行专业实践能力培训;定期举办教师实践技能大赛等。通过多种渠道培养教师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实践教学水平。

3.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应对教师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进行教学,实现职业能力发展进行跟踪和考核。教学行政部门要不断更新教育理念,研究建立科学的教学质量考核评价体系。对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能力进行多角度全方位考核,从课件设计、网络操作技术、信息检测能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微课、慕课制作能力等方面,对教学质量进行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鼓励教师教学创新,检验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效果,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积极性和有效性。

4.提供网络、设备等资源保障和经费支持。微课、慕课等制作不是利用摄像机在课堂上录制教师讲一节课的视频这么简单。从课程内容知识点的碎片化到根据学情分析对每个知识点进行教学内容的设计,再到每个知识点的课件制作、脚本制作、拍摄录制、视频编辑等是一个复杂的制作过程,对每一个专业教师来讲是一种跨学科、跨专业的挑战。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经验,还要读懂学生,还要掌握跨专业的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整个制作过程既耗时间又耗成本。为此,学校应鼓励支持教师制作微课,对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制作微课、慕课的教师给与一定的技术、经费支持,并提供网络、场地和设备保障,鼓励专业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等职业能力的全方位提升。

四、结语

未来的会计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发展型、技能型、创新型的高素质复合型技能人才,高职会计专业教师不再是简单的知识传播者,而是要做学生职业生涯的领路人。既要重视学生会计操作技能的培养,更要注重学生职业素质能力的培养。为此,在“互联网+”环境下高职会计专业教师必须顺应新时代发展的潮流,及时转变教育理念,进行教师角色的全方位转换,为实现高职会计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做出贡献。

猜你喜欢
双师会计专业互联网+
全国一流本科会计专业建设研讨会成功召开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研究与实践
关于高职院校会计专业“1+X证书”制度的思考
高职会计专业英语教学中ESP理论的应用研究
会计专业税法课程教学中角色扮演法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