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者自利行为对企业的影响及其应对措施

2019-02-19 17:19刘虹君
山西财政税务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管理层薪酬股东

刘虹君

(新疆财经大学,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0)

当代公司制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所有者与管理层二者之间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 这种制度使企业资产在专业管理层的手中发挥出最大价值,使人力和资源实现了最优配置,可以为股东创造更多的财富。然而,上市公司两权分离的程度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而持续加深,再加上管理层和股东的目标利益并不完全一致,二者之间发生冲突难以避免,进而增加代理成本。股东往往希望企业发展得更好,从而获取更丰厚的收益,但是管理者可能为了满足自身利益,做出损害公司利益的决策。 股东和管理层之间不仅在目标利益上存在差异,在对公司的了解程度方面也存在差异。 事实上,管理层比股东更了解公司的情况,更全面地掌握和控制着公司信息,管理层很可能通过信息优势为自己谋取更多的好处,做出有利于自己的行为。管理层为自己谋取巨大财富而损害公司财富的行为被称为自利行为。

一、管理层自利行为的具体表现

根据现有的文献来看,管理者的自利行为主要表现在超常薪酬、在职消费、过度投资、防御、偷懒等五个方面。

管理者给自己设置超常薪酬是其自利行为中最为直接的一种表现形式。Bebchuk和Fried(2003)发现,高层管理者利用职务之便给自己发放不合理的超常薪酬,是其自利行为的根本表现形式,而内部治理结构存在缺陷正是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国内学者吴育辉、吴世农(2010)也认为在管理者控制权越高的情况下,越会通过自身权力提高自己的薪酬以满足自身利益。

在职消费是指高层管理者在公司里享受到的除薪酬之外的隐性收益,对在职消费程度进行度量是评价管理者自利行为的一个重要角度。Jensen和Meckling(1976)基于委托代理理论认为,管理者与股东的目标利益存在差异的时候,他们会以提高非货币性福利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私利;并且,管理层持股越少,他们利用职务之便为自己提供的非货币性福利会越多。Bebchuk和Fried(2002)认为管理者通过在职消费会侵蚀企业的资源,进而会损害所有者的剩余权益。

过度投资是指管理者投资净现值小于零的方案,这种项目的实施会使资金的使用效率下降,从而损害公司价值。Stulz(1990)研究发现,管理者有动机过度投资,以此来实现掌控更多资源以及在职消费的目的。Narayanan(1985)认为,股东往往通过经理人市场对管理者的评估价值来确定其未来期间的薪酬,因此,管理者为了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会选择有利于近期利润增长的短期项目,以期获得高额薪酬。国内学者柳建华(2007)等人的研究也表明,管理者过度投资现象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而扩大,而且管理者的收益也得到相应的增长。

防御是指管理者采用使自身效用最优的行为来保持现有的地位(袁春生、杨淑娥,2008)。股东往往会通过解雇、撤换等方式来提升公司价值,这对于管理者来说是一种风险,他们可能失去目前所拥有的地位。Kuhnen等(2008)基于“管理者最优”的角度发现,管理者在最大程度提高自己薪资的同时,还得保证自己不被股东撤换。吴战篪等(2012)也发现管理层有理由通过自身效用最优的行为,来减少失去现有地位的风险。

管理者偷懒是指其在工作中搭便车以及代工等行为。管理者在进行投资决策的时候需要付出时间和精力去搜集信息,但是股东并不清楚管理者的决策依据。因此,管理者可以偷懒不付出相应的劳动,为了自己当前的利益可能选择安全的项目,从而放弃对企业最有利的项目。

二、管理者自利行为对企业的影响

(一)降低企业的经营业绩

众所周知,成本费用是影响公司业绩的关键因素,尽可能降低费用一直是企业的目标之一。 但是管理者自利行为在增加企业的成本费用、减少企业的现金流和降低企业利润的同时,不能为企业创造收益,从而对企业的经营业绩产生不良的影响。 管理者自利行为产生的费用通常体现在公司的管理费用中,具体包括管理者的通讯费、差旅费、小车费、培训费以及各种津贴等费用。 实际上,当公司的营业收入上升时,自利的管理者会加大对资源控制的范围,提高薪资和在职消费水平; 但是当公司的营业收入下降时,他们却不会缩小对资源的控制范围,降低薪资和在职消费水平。自利的管理者会加大企业的费用,扩大企业的闲置资产,这样会造成公司费用和资产配置不匹配的局面。 因此,管理者自利行为的程度越高,那么公司的管理费用也会越高,与管理者创造的收益不匹配,从而减少企业的当期利润。除此之外,管理者的偷懒和过度投资等行为会对企业造成更大影响,损害公司的长远利益,减少公司在未来期间的业绩,提高了公司后期的财务风险。

(二)降低企业财务报告质量

由于委托代理关系的存在,上市公司的股东并不参与公司的经营活动,也不能时时刻刻对管理者的决策把关,而管理者则处于优势地位,他们掌握着公司运行的全部信息。 这就可能使自利的管理者可以有选择地披露对自己有利的信息,把公司发展过程中对业绩有利的因素归功于自己的英明决策,以此来夸大自己的功劳,从而获取更多的利益。管理者的自利行为在年度报告中通常体现在对报告中的信息加以修饰,运用一系列手段对公司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以及承担社会责任等方面予以美化。 与此同时,他们会将公司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不利因素归结为外部环境不可避免的客观因素,或者通过一些巧妙的言辞对消极因素做出看似合理的阐述,以此来减轻自己的责任,而股东则不可能对管理者的这些说辞进行深入调查。总的来说,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自利的管理者常常避重就轻地将对自己有利的信息传递给企业外部,而隐瞒不好的消息,实在瞒不住时,还会找一些说辞来推脱自己的责任,全力维护自身的利益。因此,管理者的自利行为会使公司财务报告的质量有所降低。

(三)债务期限结构与公司利益不符

上市公司的债务期限体现了管理者在财务政策上的防御,也是其应对外部治理约束的一种方式。一般来说,对企业的债务期限进行缩短更能约束管理者的自利行为。对管理者来说,短期债务的风险较大,企业内部的自由现金流减少,造成财务困境和破产清算的风险就会增大,这使得管理者不得不努力工作来保持当前的地位。因此,缩短公司的债务期限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管理者偷懒和过度投资,可以减少股东与管理者的冲突。 除此之外,上市公司比较频繁地借入短期借款,与债权人建立契约关系,不仅可以和债权人达成良好的合作关系,还可以给资本市场传达公司的良好发展状况,对公司的长远发展有益。 这是因为投资者会默认为这些债权人是在对公司的经营状况和信用状况进行全面了解之后做出的借款决定。 但是,管理者在自利行为的驱使下,不太可能选择短期债务进行融资来约束自己,他们会尽可能地延长债务期限,优先满足自身利益,这样就使得公司的债务期限结构与利益目标不一致。

三、约束管理者自利行为的措施

(一)加强企业内部控制

公司内部治理离不开内部控制,企业的内部控制如果设计有效并且在其内部得到一贯执行,在制衡监督机制得以有效执行的条件下,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公司的市场竞争力,提高财务报告质量和企业的运行效率,并且限制管理者的权力,通过约束管理者拥有的权力来阻止其自利行为的发生。因此,有效的内控机制可以减少管理者和股东之间的矛盾,降低代理成本。建立一套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可以从控制环境、风险评估过程、信息系统与沟通、控制活动和对控制的监督等五个方面进行。在控制环境方面,企业营造一种诚实守信的氛围,增强全体员工的内控意识。 公司还要通过对企业经营环境和业务流程的深入分析,建立相应的风险评估过程,并且单独评估所有风险重大的业务,以发现并应对会计准则、内部业务流程和经营环境等方面的重大变化。 在信息与沟通方面,充分利用自动化程序,以保证信息精确快速地传达,使各个部门之间、管理者和股东都能充分了解企业信息。 在控制活动方面,要使企业各个业务流程做到全方位、全过程控制,其中不相容岗位要做到职责分离,定期进行业绩评价,形成相互制衡的机制。在监督方面,定期评价相关人员对规章制度的执行情况,并且做好日常的持续监督工作。

(二)完善经理人市场管理者薪酬激励机制

上市公司任用一名称职的管理者可以从源头上防范其自利行为的发生。完善的经理人市场可以通过对管理者的业绩、能力和工作作风等各个方面进行全方位的考量,并建立一个面向整个资本市场的公开的档案数据库,使企业可以对管理者进行全方位的了解,保证任用的管理者具有良好的专业能力和品格,从而选择最合适的人员。最优契约理论认为,有效的薪酬契约可以同化管理者与所有者的目标,把二者的利益联系在一起,从而减少管理者的自利动机,并促使其做出对公司整体有益的决定,减少代理冲突,降低代理成本。 有效的激励机制不仅可以给管理层提供合理的薪资,使优秀的管理者一心一意地为公司创造收益,还可以给经营者提供合理的经营目标,通过评价管理者的完成程度,来看管理者是否尽职尽责。 企业可以建立专门的薪酬委员会为管理者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体系,对管理者为企业做出的贡献进行科学评估,再根据评估结果实施奖惩办法,同时,根据变化情况对薪酬制度及时做出相适应的调整,避免出现设定过高的目标,导致管理者难以实现目标而发生自利行为。

(三)完善对管理者自利行为的约束机制

设计有效的约束机制可以使管理者之间相互制衡,避免管理者在不经授权的情况下,有权独自做出满足自身利益却危害股东财富的决策。一方面,在对重大事项制定解决方案时,公司董事会应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避免管理者根据自利动机做出决策;监事会也应该充分发挥其相应的职能,严格监督公司管理者的行为。另一方面,还要保证独立董事的独立性,进一步增强独立董事的责任感和监督力。 虽然董事会和监事会能够对管理者的自利行为起到抑制作用,但实际情况却是,很多公司的管理者都会同时担任多个职务,如担任总经理和董事长的是同一个人,这种情况下就难以实现相互牵制的目标。因此,为了增强他们之间的制衡作用,董事会成员的设置办法及其比例就显得至关重要。 除此之外,还可以颁布相应的法律法规,制定较为严厉的处罚措施,增加管理者的违法成本,从而起到抑制管理者自利行为的作用。

猜你喜欢
管理层薪酬股东
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共同持股存在联合效应吗?——基于企业创新的视角
差异化薪酬管理和员工激励探讨
核安全文化对管理层的要求
VBA在薪酬个税筹划上的应用
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一周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减持明细
一周重要股东二级市场增持明细
政府补助与超额薪酬的实证分析
“薪酬沙皇”走马上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