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开佑 茶本义 巨海波 郝少奇 刘 刚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西藏传统文化是藏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其中的传统道德文化在藏族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一直规范着人们的行为和维系着正常的社会秩序。西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在提升人们核心素养、立德树人和实际生活中为人处世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教育传承发扬价值,是我区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提升德育教育工作极其宝贵的文化教育资源。为了培养具有各种文化核心素养、敢担当、能担当的新时代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和建设者,有必要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积极挖掘、传承和发扬西藏传统文化道德中的精华,改变、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提高当代西藏学生的各类素养,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西藏历史发展的长河中,西藏传统道德思想,经历了一个产生、发展和日趋完善的漫长发展过程。特别是西藏和平解放以后,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批判性继承西藏传统道德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新时期社会主义道德新风尚。我们要主动传承、发扬西藏优秀传统文化,首先就要深入挖掘这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文化,这一文化思想集中体现在众多的藏族谚语、民间故事当中。其中《萨迦格言》《礼仪问答写卷》及《四部医典》等著作,是西藏传统道德文化中的主要代表。
在藏学研究中,有人认为西藏传统文化的源头应该推及到吐蕃王朝松赞干布以前,也就是西藏原始社会末期。这种观点有其一定的合理性。西藏传统道德文化源于藏族及其先民的原始集体主义道德、苯教道德、藏传佛教道德。[2]应该承认,在松赞干布时期以前,西藏的先民们就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创造出特有的文化生活,也为后人留下了许多美好的传说故事。尽管当时没有留下文字记录,但这些传说故事一直流传至今,在一定范围和程度上仍然影响着今天的雪域儿女。因此,我们不能忽视这些藏族先民的“生活”,如“藏族三种起源说”“第一代藏普聂赤藏普下凡”传说等透露出的早期藏族朴素的思想观念,可以看作是西藏传统道德文化的萌芽。
吐蕃王朝松赞干布时期,藏文基本创立。松赞干布用文字的方式制定了规范当时人们社会关系的重要法律,即“十善法”。不许杀生造罪,不能偷盗大于针线的财物,不能淫邪,不许谎言,不许挑拨人和,不可恶言咒骂,不许散布流言,禁贪欲,禁害人心,不做违背因果之事。通过制定、颁布“十善 法”,松赞干布不但维护、巩固其统治,还以文字法律的形式把藏族早期的道德确定下来,它里面所包含的道德文化至今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现实指导意义,规范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流淌在藏民族的血液之中。
在 “十善法”的基础上,松赞干布还制定出孝敬父母、恭敬有德、尊长敬老、诚爱亲友、利济乡人、心须正直、效法量宽等16条正净的作为法规。[3]这两部道德法规以法律文字的形式记载下来,具有鲜明的道德规范性和人际关系之间的警戒性,对西藏后世的道德和法律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十善法”中,特别是“十六净法”,可以清楚地看出,松赞干布越来越重视藏民族的道德规范,而且越来越具体到伦理方面。既巩固了吐蕃王朝的统治思想基础,又进一步整合了那个时期西藏道德文化。
在西藏传统文化发展中,除了松赞干布所代表的官方文化外,西藏社会的民间传统道德文化也得到极大的发展与丰富。西藏社会世俗道德文化一直从8世纪持续到10世纪。集中体现在素有藏族论语之称的《礼仪问答写卷》上。
《礼仪问答写卷》蕴含着浓郁的伦理思想,它以弟问兄答的形式,把道德说教变得更加通俗易懂。做人之道为公正、孝敬、和蔼、温顺、怜悯、不怒、报思、知耻、谨慎而勤奋;相反,非做人之道是偏袒、暴戾、轻浮、无耻、忘恩、无同情心、易怒、骄傲、懒惰。它从正反两个方面来形成强烈的对比,论述处世之道、待人接物等方面的道德规范和行为修养,具有浓郁的藏民族道德特色。
除此以外,《萨加格言》在求知方法上有独到见解,强调“知而后行”的知行观。即使明早要死,也要学习知识的思想,不仅强调活到老学到老的进取精神,而且更深藏着顽强拼搏的精神。要善于和聪明者商讨,别人微小的长处要汲取,不贪图安逸等等思想精神,对于今天的我们在学习、工作和做人方面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当然,许多藏族民间故事、民歌、谚语等艺术形式都沉淀着丰富的道德文化,其中最为典型的就是《格萨尔王传》。许多民间故事都给我们阐述了真善美,“一个人成不了社会”“撑帐篷时同撑,掌马掌时同掌”“邻居死了牦牛,也要同愁三日”等都从不同角度歌颂、赞美了团结、友善的真理;“一根羊毛捆不住跳蚤,一把羊毛拧成绳就能捆住狮子”更是用通俗的语言把深奥的道理形象化、具体化,增强了道德教育效果。
西藏传统道德文化是西藏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中华文化一脉相承,既富有藏族鲜明的民族特色,又与其他民族文化或中华文化相融相通、相得益彰。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共同滋润和塑造了整个中华民族。
西藏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文化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儒家道德思想相契合,共同书写了中华民族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它们中的道德思想折射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影子,为当今中国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准备了深厚的思想文化资源与思想基础。
面对西藏传统文化这一精神宝藏,不能无动于衷,要避免“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倾向。西藏各个历史时期的传统道德文化对于当今我们建设文化强国,或是实现中华民族文化伟大复兴,进而具体到我区各级各类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学生德育工作都有时代借鉴、学习意义。这些文化里面,不论《萨迦格言》中要求全社会与人为善、遵守诺言、诚实守信、尊老敬贤的人际交往和家庭交往的道德规范,还是“十六净法”中报父母恩、敬重有德、运虑高瞻、饮食有节、不听邪说、自持主见、担当重任、宽宏大度等道德法律规范,都是对世人诚信做人、有礼有节,感恩父母、负有担当的具体思想要求,也是对中华民族勇于承担责任的深刻诠释。这些仍然具有时代借鉴意义的道德文化对于塑造、陶冶中小学生优良的道德情操,培养爱国主义情怀都有着重要的价值。
当前各种社会思潮、价值理念鱼目混珠。中小学生对本民族传统道德文化了解较少。因此,学校教育要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着力培养学生各种核心素养,就必须对西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进行深入的挖掘、传承与发扬。
《礼仪问答写卷》《萨迦格言》等为世人提出处世之学、为人之道的道德规范与做人的标准,有利于培养西藏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格萨尔王传》和《四部医典》中包含的伦理道德文化给学生们提供了为人处世的典范。充分挖掘、利用西藏传统道德资源,将优秀传统道德思想融入到西藏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丰富德育内容,挖掘其中的教育元素,塑造藏族学生的心灵,在培养藏族学生良好品质和人际交往能力、适应社会交际能力等方面将大有裨益。
当今世界,信息网络全球化犹如一扇打开的大门,让地球村的信息交流变得畅通无阻。经济的飞速发展,多元文化的交融渗透,对于价值观尚未形成、知识阅历欠缺的藏族学生来说,极易让其产生彷徨和迷茫,增加了学校德育工作的复杂性和艰巨性。
传统道德中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内容,能帮助学生避免西方享乐主义、自由主义、拜金主义等腐朽思潮的影响。在西藏传统道德文化中,有很多内容是比较优秀的社会道德规范。发挥其合理内容的道德教育积极作用,将有利于坚定学生理想信念,提升他们的道德水平,牢固树立“四个自信”,增强“四个意识”,做到“两个维护”,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作出自己的努力。
在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妨融入西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采用“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发挥文化对人潜移默化影响的特点,深远持久地影响、提升藏族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应该积极探索传统道德文化融入校园文化的有效途径与方式,使校园文化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西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共同作用下,成为学校思政工作、学生德育工作的新途径与有效载体。
首先,在学校整体文化环境规划上,应该尽可能多地吸收、引入西藏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或元素。可以考虑在校园各区域悬挂先进藏族文化名人的名言警句或书画作品,或是开设专门的优秀传统文化长廊,让学生们在良好的民族传统文化的氛围中受到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熏陶。其次,定期或不定期举办弘扬西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的校园活动,如传统诗歌朗诵比赛、主题演讲比赛、书法比赛等活动等,开设一些带有藏族传统文化特色的各种兴趣培训、特长班,从而创立民族优秀传统道德学习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的新载体、新形式,吸引学生积极学习、主动参与。最后,还要善用“微媒体”,利用校园广播、电视台、黑板报、宣传栏等公共信息平台,宣传学生在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方面的情况或取得的新成就,提升学生对相关传统文化信息的关注度和参与度,使弘扬西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正确处理好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之间的关系,让学生达到“耳濡目染,不学以能”的效果。
教师在学生德育工作中发挥着核心骨干的作用。建设一支本土化、双师型德育工作队伍,是保证西藏优秀传统文化资源有效融入学校德育教育的关键性因素。首先,针对当前西藏各学校教师西藏传统道德素养整体不高的现状,要加大资金开展教师专项培训,通过专业培训的形式夯实教师的民族传统德育文化基础,帮助其将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与坚持文化自信、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结合起来,从而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传统文化素养。其次,要通过定期举办德育工作教师交流会,由校际交流、县市级交流再到省区级层层铺开,形成规模效应,交流彼此的工作心得,传播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的成果、做法;再次,创造机会聘请著名民族文化研究的专家学者到西藏中小学开设专题讲座,讲授西藏传统文化中道德文化的合理成分,帮助西藏教师认识到传统道德文化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提高广大师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提升他们运用西藏优秀传统道德文化解决德育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要紧紧抓住与落实习总书记在今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所提出的思政教师六项新要求、新标准。政治要强,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情怀要深,关注时代汲取养分、丰富思想;思维要新,创新课堂教学,给学生深刻的学习体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学会正确的思维方法;视野要广,有知识视野、国际视野、历史视野;自律要严,自觉弘扬主旋律,积极传递正能量;人格要正,有人格,才有吸引力。结合这六项要求、标准,西藏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师德水平和传统文化素养,用自身的崇高师德为学生成长树立标杆,用自身的传统文化素养感染学生,让更多的学生受到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要积极探索学科教学、德育与传统道德文化教育相结合的有效方法。如汉语文学科中可以的穿插萨迦格言警句、名人名言,历史学科教学中提炼西藏传统道德文化的发展历程,政治学科教学中可以联系各时期相关的道德文化内容等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做到多学科发力,满含德育内容,引发学生的注意,拉近学生与所学内容的距离,才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和历史使命感,激发学生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主动性,培养道德情感,坚定道德信念。
庆祝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集中展示。民族节日具有增强民族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本民族集体活动的一种文化记忆。学校教育应以传统节日为契机,坚持传统节日文化与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育,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的社会主义道德素养。例如,借助“3.28百万农奴翻身解放纪念日”这个西藏特有的民族节日,了解藏民族的历史文明发展过程,捕捉其中内含的传统道德文化思想,深化民族集体意识中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让整个西藏传统文化成为我们思想政治教育的良木之根、圣水之源,让教育教学工作深深烙下传统民族文化的印记。
西藏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藏民族特有的精神家园,也同样是人类极其珍贵的文化财富。它是培养、提升我区学生的道德文化素养重要的加油站,是学校德育教育工作中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资源宝库,是打造世界特色文化保护地的有力支撑。广大教师要在教学中坚持优秀传统文化进教案、进课堂、进师生头脑,不断提升德育工作的针对性、科学性和实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