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传播开展的困境与对策分析

2019-02-19 19:54张衍辉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民族团结思政民族

张衍辉

高校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场所,是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前沿要地,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要素,民族团结进步思想教育传播发挥着不可磨灭的作用[1]。促进我国各民族的互相团结,是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的核心内容,也是国家和谐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持续推动民族团结思想的传播,使整个国家民族“拧成一股绳”,具有十分必要的现实价值[2]。深入推动我国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传播的开展,是目前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需求。

进入新时代后,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进步,高校教育也取得较大的进步,但是随着国内外各种思潮的冲击,面对愈加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3],当代大学生思想非常活跃,加上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活文化习惯的不同,使得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传播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一、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传播的现实意义

(一)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觉悟水平

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教育传播要从全世界变革入手,注重解决中国现实问题,最终取得令人满意的反响[4]。中国高校都开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毛泽东思想概论、形势政策分析等课程,形成一整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对提高大学生的政治觉悟水平提供了保证。目前,随着我国改革的不断深入,外来腐朽思想也在侵蚀,对大学生价值观产生不良的冲击,加上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学生群体日益庞大,所以为了适应新的形势,高校在思政工作推进上要注重发挥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加大民族团结教育力度,有效提升大学生的民族团结思想水平[5]。

在和谐的基础上,全国各民族都能实现自身民族的价值,可以共同进步,做到同呼吸、共命运,为社会的全面进步奉献民族的力量。和谐民族关系又会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传播,构建出不同民族的团结精神,汇聚各民族的核心凝聚力,提升全社会的核心价值观。

(二)有效督促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大学生作为国家发展建设的生力军,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能否健康发展,只有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青年大学生才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建设的中坚力量。

例如,和谐民族关系是民族地区安定平和的前提,各民族之间关系和谐为各民族经济的发展创造了便利条件,提高各民族群众的生产建设的积极性,不断开拓创新,增强民族合心之力,促进不同民族地区的共同发展,这也是各民族可持续发展的保证[6]。

再如,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传播有利于各民族更加团结友爱,以民族之间的团结为基石形成的民族关系更加稳定,更易形成共识,民族之间更加平等,汇聚力增强,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民族利益双提升,为地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7]。

因此,在高校中有效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传播,有助于大学生明辨是非、认清本来面目,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形成正确的人生观,避免误入歧途,走上歪路。

(三)有效为推动民族团结提供后续保障力量

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传播能够消除区域民族发展不平衡带来的不利影响,促进民族之间团结友爱,为社会的稳定发展带来有利条件[8]。在社会发展的大环境下,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传播保证民族地区的稳定,而民族的稳定又能带来更加明显的社会经济效益,促进民族产业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实现社会的共同富裕。

民族问题是关系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全社会共同进步的前提基础。抓好民族问题的首要任务就是落实好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传播,而进步思想传播又主要依靠青年大学生的力量。所以说培养合格的能推动民族团结进步的大学生,是我国高等学校思政教育必须承担的历史使命和首要责任。思政教育作为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作用,能够促进在高校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传播,重视民族之间关系的问题,为民族团结工作的持续开展培养出合格的后续力量,不断推动民族事业向前发展。

二、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传播开展的困境

(一)思想教育传播内容不具体

民族团结进步先进思想的传播有利于促进和谐民族关系。新时代只有在健康平等、互惠互利的前提下,不同民族才能保持连续的共同进步发展[9]。然而高校推动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传播内容不具体,甚至有的高校不太重视,在学生之间未形成高水平的思想觉悟,学生未形成民族团结进步的思想理念,很难推动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传播的开展。很难使大学生懂得民族关系的和谐是我国先进社会主义的最主要的基本特点之一,是民族价值目标和国家发展方式的有机结合。

(二)思想传播观念不明确

目前仍有部分高校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多民族之间的关系,未能认识到民族和谐的重要性[10]。进入信息时代以后,由于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大学生获得信息的手段非常丰富,他们可以自由获取海量信息,从而造成课堂吸引力大不如前,加上现在网络信息良莠不齐,大学生分辨能力不足,很容易被扭曲人生观,造成思想上的混乱,带来不良的后果。

(三)思想传播方式不全面

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传播方式不全面,形式比较单一,多限于课本上的内容,在教学课程的安排上,民族团结教育课程较少[11]。同时有的个别高校也未举行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宣传讲座、比赛等,未能结合现代网络多媒体的宣传教育方式,使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传播得到全面开展。

三、解决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传播困境的对策

(一)丰富创新教育传播的理念

面对国内外新形势不断发展带来的挑战,大学生信息知识来源日趋广泛,信息储备也更加海量,民族团结进步不仅仅是一门大学课程,还蕴含思政教育的时代思想在其中。高校应重视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传播的开展,使学生形成民族团结重要性的思想观念。高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传播应当做到积极创新,改变教育理念,综合使用各种新颖的教学手段,营造出一种学习氛围,引导大学生自愿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价值观。只有树立正确的观念以后,高校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传播才会更加有力,其他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才更能贴合当代实际。高校的思政教育应当不断创新教学理念,融合新时代的要求,体现民族团结工作的时代性,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针对性,来增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和凝聚力。

(二)探索团结进步思想传播的模式

为了改变学生未形成正确的民族团结进步思想观念的不利局面,高校应改革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传播工作模式,避免传统说教等简单低效的教学方法,带动学生以课堂讨论、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等新模式来主动参与民族团结的学习传播,以此调动大学生浓厚的学习主动性,讲心中所想,敢于发表自己的真实想法,尤其是参与社会实践调查,对大学生全面认知了解社会、了解国情发展现状、锻炼坚韧不拔的毅力、陶冶健康向上的情操等,尤其对全面认识民族关系的团结具有十分必要的价值及意义。

(三)开拓思想传播的新思路

因为社会经济的大发展,提供了更加丰富的传播空间和技术手段,所以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传播要高度重视新载体的使用,进一步加以创新,不断提高思想传播的实效性。首先,高校可以举行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宣传讲座、比赛等,利用互联网空间,拓展民族团结思想传播空间,增强思想传播的时效性。要时刻结合国内外的新闻大事焦点,进行民族团结思想的传播,并有针对性地加强教育引导,避免扭曲人生观价值观,导致走上歪路。其次,运用互联网的实时性,提高大学生的参与热情。可以建立一套高校思政教育资源共享机制,实现自主共享学习思政内容。利用互联网,学生与老师的互动可以十分便捷,对提高思政教育效果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最后高校团结进步思想传播开展要注重延伸,增强针对性。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传播既要借助传统手段,又要利用新兴网络技能,全要素、成体系地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思想的传播,不断提高高校的思政教育水平。

结语

面对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加上目前国内正处于改革的关键阶段,这就要求新时代的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思想在马克思主义指引下,坚决做到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为核心,营造良好的民族氛围,坚决不打折扣地推动民族团结工作,引导大学生坚定民族信念,把大学生的民族观和价值观以及具体行动引领到促进民族团结的轨道上来,利用大学生自身优秀的先天条件,积极推动民族团结,不断促进全国各民族共同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一起奋斗,促进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思想传播的顺利开展。

猜你喜欢
民族团结思政民族
我们的民族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民族团结之歌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多元民族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让民族团结之花愈开愈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