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扶贫思想形成发展脉络及其在新疆的实践*

2019-02-19 19:45
新疆开放大学学报 2019年4期
关键词:访惠攻坚精准

张 弘 邓 娟

(新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830046)

贫困问题是全世界面临的共同挑战。中国扶贫开发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成果,是我国历届领导集体立足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创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形成的重要理论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结合目前扶贫工作的新形势、新阻碍、新挑战,提出了贫困治理的新观点、新举措,丰富和完善了中国扶贫开发的理论宝库。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理论来源

精准扶贫思想吸收借鉴了国内外的反贫困理论。其中,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贫困治理的论述是精准扶贫思想形成的重要理论基础;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关于贫困治理的论述是精准扶贫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关于贫困治理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在空想社会主义理论基础上,结合当时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状况以及面临的问题,从社会制度角度和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分析探讨了工人阶级产生贫困的原因,揭示了工人阶级贫困的根本原因是生产资料私有制,认为要解决工人阶级的贫困问题就必须从制度上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在此基础上变革社会关系,以人为本大力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最终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1]。

(二)中国扶贫开发理论中关于贫困治理的论述

中国扶贫开发理论是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逐渐形成、发展完善的。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为了解决当时普遍贫困的现象,他强调,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必须联合起来,通过废除封建土地制度、改造生产资料私有制、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及三大改造等措施,建立比较完善的社会主义制度,发挥制度优势来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进而使全国人民摆脱贫困,走向共同富裕。历史和实践证明,毛泽东关于贫困治理的理论是科学的,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中国的扶贫开发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

邓小平对消除国家贫困问题的思考系统完整兼具时代特色。邓小平的反贫困理论是在改革开放的实践过程中逐渐形成并不断发展完善的。他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2]。他深刻体会到要想彻底摆脱贫困,情况是复杂的,任务是艰巨的,需要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因此他提出在经济政策上,首先允许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率先富裕起来,他们的致富会产生极大的示范效应,从而影响并带动周围其他地区和群众也富裕起来,最终使全国人民一道实现共同富裕。

江泽民面对新形势、新特征,系统回答了处于初级阶段的中国“为什么要扶贫”和“怎样扶贫”等重大理论问题[3]。并在邓小平反贫困工作布局的基础上制定了“八七扶贫攻坚计划”,坚持开发式扶贫,搞好对口协作,全面统筹推进贫困治理工作。进入21 世纪,胡锦涛针对贫困问题的新特点,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新农村建设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注重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生活质量,不断提高扶贫对象的各方面的能力和素质,改变了过去全国推进的扶贫方式,创新性的提出建立扶贫试验区,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贫困地区进行试点,采取重点突破的方法,最后根据试点情况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

二、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发展脉络

精准扶贫思想是在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反贫困理论基础上,立足我国经济发展实际,结合目前我国扶贫工作的新形势,贫困治理遇到的新阻碍、新挑战中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面对扶贫开发的新问题,过去农村传统粗放的“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模式难以准确识别贫困群体、难以“挖掘”致贫原因,导致扶贫效果不显著,返贫现象也日趋严重[4]。针对新形势新矛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和新举措,逐步形成了内涵丰富、逻辑缜密的精准扶贫思想。

(一)精准扶贫思想的萌芽阶段

理论源自于长期丰富的社会实践。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与他在地方工作时对扶贫问题的重视以及扶贫实践的经验密不可分。早在梁家河时,他深刻体会到基层农民群众的疾苦,逐渐对中国的“三农”问题和贫困问题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理解。在宁德工作期间,面对当地深度贫困的现状,探索一条如何“摆脱贫困”路径是当地发展经济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考虑的首要问题。为了改善这里的贫困状况,紧紧围绕如何“摆脱贫困”这个最主要的任务,通过组织开展实地调研,基本掌握了宁德地区群众和领导干部的思想状况以及当地经济发展的整体情况,确定了闽东地区经济发展的思路模式,提出了要有“弱鸟先飞”的思想意识、严格遵循“因地制宜”的科学方法,持续发扬“滴水穿石”的精神、发扬“四下基层”的作风、注重“核心力量”的保障等富有创造性的思想[5]。在科学思想的指导下,宁德地区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到20世纪90年代初,解决了当地八成以上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使当地群众逐渐摆脱了贫困,使“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局面一去不复返。基层工作经历是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的萌芽时期。

(二)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阶段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扶贫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有一部分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尚未实现脱贫,他们大多集中在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资源匮乏的中西部地区,边远地区及革命老区。要啃下这些硬骨头,就需要精准发力,转变过去传统的“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模式。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湘西考察期间,第一次提出了“精准扶贫”的概念,要求扶贫工作要从各个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出发,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做到精准滴灌,精准施策。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多次对精准扶贫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精准扶贫思想不断丰富和完善,精准扶贫思想成为我国脱贫攻坚的基本方略。同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考察期间,强调基层的扶贫工作要把增加农民经济收入作为扶贫工作的核心看任务,把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作为脱贫攻坚的基本保障,把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作为治本之策,教育扶贫是阻断代际之间的贫困的关键。随后提出了“六个精准”的基本要求和“五个一批”的脱贫措施。各贫困地区都要在这几个精准上想办法、出真招、见实效,确保扶贫的各项优惠政策都能落到扶贫对象的身上,这表明习近平总书记将精准扶贫视为扶贫开发方式的新要求。随后国家也出台了各项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表明了习近平对脱贫攻坚工作的重视与必胜的决心。

2015、2016 年,精准扶贫思想逐渐上升为国家扶贫开发战略,并不断丰富和完善。2015年底我国正式吹响了打赢脱贫攻坚战号角,习近平总书记挂帅,全党全社会各地区、各部门合力攻坚,贯彻执行精准扶贫方略,因地制宜、因人施策,取得巨大成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发表长篇重要讲话,系统阐述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标志着精准扶贫思想的形成。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东西部扶贫协作座谈会上强调,西部地区特别是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基础设施不健全、贫困程度深、扶贫成本高、脱贫难度大,是脱贫攻坚的短板。并且对扶贫脱贫工作中关于解决好“怎么扶”的问题作出重要指示,只要开对“药方子”,才能彻底拔掉穷根子。要持续加大对革命老区的扶贫开发力度,要让革命老区的乡亲们过上富裕的幸福生活,确保在走向小康的康庄大道上,决不落下任何一个贫困地区和任何一个贫困群众。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任务,确保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道路上,农村贫困人口全面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彻底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真正做到脱真贫、真脱贫。并且强调打好脱贫攻坚战是确保2020 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环,并将精准扶贫列为国家行动的重大事项。2018年,党和国家明确提出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基本方略中要更加注重扶贫质量,明确指出扶贫先扶志。这一构思充分回答了“怎么扶”的问题。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解决“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座谈会中,强调脱贫攻坚任务能否完成,关键在人,关键在干部队伍作风,要不断深化扶贫领域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出现一起严惩一起,确保脱贫攻坚顺利收工[6]。

三、精准扶贫思想在新疆的生动实践

自治区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抓紧落实“六个精准”,扎实推进“七个一批”,努力做到“三个加大力度”,积极贯彻落实习近平精准扶贫方略,取得了决定性成效。“2014 年到2018 年,新疆累计实现了58.87 万户231.47 万贫困人口脱贫、2131 个贫困村退出、13 个贫困县摘帽。截至2018年年底,新疆贫困发生率已经由2013 年底的19.4%下降到6.1%”[7]。这些成绩的取得离不开“访惠聚”活动、“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的广泛参与。

(一)“访惠聚”活动

“访惠聚”工作队紧紧围绕“访惠聚”驻村工作任务,突出主责主业,攻克难中之难,把脱贫攻坚工作放在更突出的位置,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抓紧抓实,积极发挥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在精准发力上下功夫,加快补齐脱贫短板,提高脱贫质量,攻克坚中之坚。

1.以“访惠聚”活动为纽带,精准识别贫困户为精准扶贫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识别贫困户是做到“六个精准”的首要前提,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第一步。“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积极响应总书记的号召以“绣花”功夫入户调查,采用“四看法”。一看农户的住房状况以及生活条件;二看农户的土地情况和生产情况,预估他们的收入与支出费用;三看农户家中的劳动力情况以及有无长期患病人员,预估他们的务工收入及其就医费用;四看农户家中有无学生上学以及家长的受教育程度,对家庭的发展潜力及其教育费用进行估算。确保在摸清扶贫对象的基础上,对扶贫对象实行精细化,规范化管理;确保符合标准的一户不漏,不符合贫困标准的一户不进,坚决杜绝以前扶贫工作中所出现“关系扶贫”和“人际扶贫”的不良工作风气,精准识别贫困对象、彻底摸清贫困底子,解决好“扶持谁”的问题。“访惠聚”驻村工作队为精准识别贫困户提供了非常详实的第一手信息资料,成为精准脱贫可靠的实践依据。因此“访惠聚”驻村工作队的入户走访调查工作不仅为精准识别贫困户提供调研平台,也为精准扶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以“访惠聚”活动为媒介,大力宣传扶贫政策,提高贫困户对扶贫工作的认可度

“访惠聚”工作队通过长期入户宣传扶贫政策、脱贫致富案例和经验,引导贫困群众逐渐转变“等、靠、要”的依赖思想,激发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意识,树立了自力更生的脱贫理念,使基层群众自主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来。“访惠聚”工作队以润物细无声的“思想滴灌式”入户宣传国家扶贫政策,与贫困户深度交流,提出“贫困不可怕,精神贫困才可怕”的理念,激发了贫困户的脱贫致富积极性,使贫困户逐渐摆脱了“等、靠、要”的懒汉思想,实现了扶贫与“扶志、扶智”的结合。同时“访惠聚”驻村工作队通过开展一对一的“结对帮扶”,主动结“穷亲戚”创新脱贫攻坚的工作方式,激发了精准扶贫的活力,密切了与群众之间的关系,增强了精准扶贫的效果。同时,工作队通过带好村“两委”班子,大力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不断完善基层组织,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在脱贫攻坚战斗中的堡垒作用,进而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提供坚实的组织保障,增强了贫困群众对扶贫工作的信心和认可度。

3.“访惠聚”驻村工作与脱贫攻坚工作深度融合,积极发展特色产业

去年,自治区党委结合新疆具体实际对“访惠聚”驻村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强调驻村工作要与脱贫攻坚工作深度融合,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相衔接,突出党组织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在精准发力上下功夫,确保新疆各族人民在全面小康建成社会的康庄大道上,一个人都不能落下。要想实现长期稳定脱贫这一目标,必须依靠稳定的产业,发展特色产业、延伸产业链、增加就业机会,激发内生动力,才能拓宽脱贫致富的途径。“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因地制宜,精准施策,科学利用喀什地区得天独厚的光热水土资源优势和潜力,发展特色林果业、畜牧业。并整合一切资源实施“一县一品”战略,不断扩大延伸产品的产业链,打造“叶城核桃”“麦盖提灰枣”“莎车巴旦木”等各具地方特色的农副产品,推动区域化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以及品牌化营销的大发展格局,使喀什地区的特色农副产品及加工成为带动当地贫困群众就业脱贫致富的重要抓手。

4.以“访惠聚”活动为依托,为扶贫工作提供严明透亮的第三方监督机制

“访惠聚”工作队作为第三方监督者,切实发挥场外监督作用,严格抓好扶贫领域的贪污腐败和作风问题专项治理工作,持续推进扶贫领域监督执纪问责工作,强化监管,督促推进各项扶贫惠农政策、扶贫项目、扶贫资金等信息公开透明,确保每一笔扶贫专项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做到阳光扶贫、廉洁扶贫,对于每一项扶贫资金的分配、拨付、使用、考评进行全过程动态监管,坚决杜绝资金闲置或资金损失浪费。同时要求各相关部门及时建立扶贫数据信息共享机制,实现扶贫数据互联互通,不断完善公告公示制度,透明公开每一项扶贫资金的分配、使用情况,让群众清楚每一笔资金的去向,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对于扶贫领域出现的贪污腐败和作风问题加大惩治力度,绝不姑息迁就。

(二)“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

自治区与工商联联合起来深入开展“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目的在于调动民营企业的力量,积极鼓励各类民营企业面向帮扶对象招聘,为贫困人口提供就业机会,组织开展相关技能培训,提高贫困人口的各项技能,实现“以产业促就业,以就业促脱贫”,不断激发内生动力,促进贫困人口稳定增收,不断提高生活质量,进而摆脱贫困。自治区工商联建立了对口帮扶机制,积极引导企业家副主席、副会长与22 个深度贫困县进行对口帮扶,使各类民营企业家力量不断向南疆深度贫困地区集中,筛选确定产业援疆招商项目、消费扶贫供应商名单和小微企业帮扶项目,拟定馕产业扶贫试点方案,编印优惠政策目录等,坚持以业安人、以业稳人,会同多方有序推进南疆四地州富余劳动力有组织转移工作。今年在阿克苏地区的新和县和沙雅县,引入了地毯、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引导深度贫困的乡镇村建设“卫星工厂”和“扶贫车间”,实施“总部经济+卫星工厂”的商业合作模式,帮助当地贫困人口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增收。同时,一些民营企业还积极参与到当地民生工程的建设中。2018年,新疆广汇实业投资公司投资了150 万元在新疆洛浦县山普鲁镇阿依丁库勒村建设广汇文化广场,配套设施有百姓大舞台、电子大屏、灯光球场等。截至2019 年1 月底,“新疆参与“千企帮千村”行动企业总数达1255家、帮扶村总数1376个、受帮扶总人数28.1万人、产业帮扶金额13.79亿元[8]。

(三)“民族团结一家亲”和民族团结联谊活动

自治区积极贯彻落实党中央第二次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为进一步促使南疆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疆上下大力推进民族团结联谊和“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各级党员干部带着党的扶贫政策、责任、感情与各族群众结对认亲、互动互访,全面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耐心宣传讲解党中央家一系列的扶贫惠农政策,讲好脱贫致富的真实案例,激发贫困人口的脱贫热情,进而提高各族群众的思想意识,拉近了党群干群关系,赢得了群众信任。同时,因地制宜,因人因户施策,探讨贫困户脱贫路径,协调各方力量拓宽致富就业渠道;在结亲中注重“扶志”“扶智”,宣传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从而形成了民族团结、互帮互助、和谐发展的良好氛围,大力推动了脱贫攻坚工作。

猜你喜欢
访惠攻坚精准
张国华看望慰问南疆访惠聚驻村干部及第一书记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暖心煤真暖心
一〇四团“访惠聚”工作队篮球联谊赛
既要继续攻坚 也要防止返贫
脱贫攻坚应及时清理“淤堵点”
精准的打铁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皮山农场三连迎来自治区驻村“访惠聚”参访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