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磊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脱贫攻坚工作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作为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点任务,作出一系列重大部署和安排,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精准扶贫作为当前从中央到地方的重点工作之一,事关民生福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榆社县举全县上下之力,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突出问题导向,优化政策供给,着力激发贫困人口内生动力,同奋斗共患难,齐心协力扶贫脱贫,着力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切实提高贫困人口获得感,为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
榆社县按照中央、省、市关于精准扶贫工作的各项安排部署,狠抓精准识别、精准施策、精准帮扶,全县精准扶贫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榆社县为省级贫困县,2014年全县共有贫困村151个,建档立卡贫困户17035户48144人,贫困发生率41.8%,截止2017年底退出贫困村44个。2018年全县计划实施扶贫项目646个,其中:产业项目417个,基础设施项目219个,公共服务项目10个,截止2018年10月,已开工项目624个,已完工396个。项目覆盖全县140个贫困村,18604户贫困户,47068贫困人口,概算投资34493万元,年初计划统筹整合财政涉农资金规模14000万元。截止2018年10月,实际已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4966.82万元,其中:省级财政资金11865.72万元,市级财政资金2796.1万元,县级财政资金305万元。截止2018年10月,各部门统筹整合资金实际支出7528.19万元,占实际整合资金规模50.3%。预计2018年底全县脱贫13500人,退出贫困村59个,贫困发生率下降至8%左右。
为加快推进精准扶贫工作,县委政府积极精准谋划布局,扎实推进脱贫攻坚战,聚焦退出指标落实、25个专项行动实施、扶贫资金统筹、扶贫项目落地、培育特色产业、加快易地搬迁、提高保障水平、激发内生动力等八个着力点,理顺扶贫工作推进机制,规范脱贫攻坚组织领导体系和责任体系,制定出台了《榆社县2018年扶贫专项行动计划》,精准推进扶贫“八大工程”,利民惠民政策立竿见影。
(一)积极发挥财政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保障作用。我县始终坚持政府扶贫投入与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并重,健全与精准扶贫任务相适应的投入保障机制,紧紧围绕现行脱贫目标,积极补齐脱贫攻坚短板,加大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转移支付资金支持力度,规范扶贫领域融资,疏堵并举防范化解扶贫领域融资风险,进一步加强扶贫资金整合,加强资金绩效管理,切实保证资金用在具有长效的惠民项目上。2018年根据上级实施涉农资金统筹整合工作要求,财政局出台了《榆社县2018年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使用方案》,并严格按照“大类间打通、跨类别使用”的整合原则,对纳入整合范围的省级6类56项、市级6类60项和县级在整合范围内的配套资金应整尽整,并建立动态整合机制,真正形成了“多个渠道引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龙头放水”的财政扶贫综合投入格局。截至2018年10月,整合财政涉农资金14966.8万元,包括专项扶贫资金11004.1万元,其他涉农资金3962.7万元,有力地推动了各类扶贫项目顺利实施。此外,我县还多渠道推进金融扶贫小额信贷,不断提高贫困户金融扶贫的获贷率。全县放款规模达2.4亿元,惠及贫困户5043户,成为全省第二家金融扶贫突破亿元的县。以“银行+贫困户+合作社”的扶贫模式为主的小额信贷、以及与省农业担保公司合作的新农贷、与省融资再担保公司合作的助推农业龙头企业贷款等项目前期准备、对接工作正在进行,将进一步加快我县贫困人口脱贫步伐。
(二)积极推进特色农业扶贫。作为以农产品为主导的贫困县,我县坚持把发展特色农业作为促进贫困人口脱贫增收的重要支撑,狠抓特色主导产业,制定特色产业精准扶贫规划,出台奖补扶持政策,建立和完善技术服务、质量监控、市场销售及仓储加工四大体系,注重质量提升,培育优势品牌,着力打造榆社特色系列农产品集群,实现产业发展与脱贫攻坚互促共进。全县发展小杂粮年种植面积7万亩,发展设施蔬菜0.16万亩,新发展和改造中低产果园面积0.2万亩,建成中药材种植基地2万亩,干果提质增效0.7万亩,新增畜类1.3万头、禽类60万只,兴建旅游村2个。各产业扶贫项目正在加紧推进中,将有力地推进农业产业全面开花。
(三)积极组织就业培训。为了让农村劳动力走出去创造更大财富,全县积极组织各类技能培训。围绕提高贫困户劳动素质,全年完成全民技能培训2440人;举办就业扶贫专场招聘会2场,转移农村劳动力2100人,其中转移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1200人,预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增收1440万元;安排整合资金100万元,落实全县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外出务工交通补贴政策。同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脱贫带头人,带动贫困户实现脱贫。县农委已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训一期;同时大力支持创业,落实创业孵化政策,降低创业成本,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指导贫困劳动者通过“企业+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或加盟农村电商等形式创业。
(四)夯实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截至2018年10月,全县9个安置点建设进展顺利,箕城安置点正在进行主体1至5层的施工;郝北镇、云竹镇安置点一期工程正在内装修抹灰,二期工程完成征地、正在设计;河峪乡、北寨乡安置点正在主体砌墙;社城镇安置点一期工程正在进行管网完善和院落硬化,二期工程正在设计;西马乡安置点主体完工,正在进行附属设施施工;文景园安置点正在进行基础和主体施工;凤林西邸三期正在拆除旧建筑和设计工作。此外,2018年计划实施农村危房改造1200户,将1000户危房改造对象全部划定为2018年度59个整村脱贫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预计2018年9月底主体完工,12月初全部入住。
(五)健全教育扶贫体系。对全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中的所有适龄人口从幼儿园到大学生、从中职到高职全面落实各项教育资助政策,建立精准扶贫学生档案,实行扶贫学生动态管理,努力构建到村、到户、到人的教育精准扶贫体系。保障886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按照每生每年1000元的标准给予资助;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按照小学每生每年1000元,初中每生每年1250元标准给予1121名建档立卡寄宿生(小学556名,初中565名)生活补助;对807名建档立卡贫困高中生免除学费,并按每生每年2000元标准进行资助;对875名职业中学学生全部免除学费和350名建档立卡贫困职业中学学生享受每生每年2000元国家助学金;对当年参加普通高考并被二本B类及以上高等院校录取并就读的建档立卡贫困大学生,每人一次性补助5000元,实现了建档立卡贫困生资助全覆盖。
(六)深化社会保障体系和医疗救助体系。为解决好实现贫困户的兜底脱贫,我县先后制定出台了精准扶贫社会救助工作实施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全面加强和改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做到应兜尽兜、兜住兜牢,保障贫困群众基本生活。从2017年1月1日起我县农村低保共4624户、7498人,提高农村低保标准为3240元/年,已实现低保线和扶贫县“两线合一”,稳步提升了托底保障水平。农村五保对象1561户、1586人,五保供养标准集中供养提高到6700元/年·人,分散供养标准提高到3130元/年·人。其次是进一步落实“012348”、“3918”医疗保障相关政策,提高农村贫困人口医疗报销比例,降低自付比,最大限度减轻贫困人口医疗费用负担。持续开展农村贫困住院患者县域内“先诊疗,后付费”和“一站式”结算便民惠民服务。推进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管理、重病兜底保障“三个一批”行动。对患有大病的农村贫困人口实行集中救治,对患有慢性疾病的实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管理。2018年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率达60%以上,重点人群覆盖率75%以上,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与计生特殊困难家庭做到应签尽签。再次是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完成26个标准化村卫生室和配套设施建设以及27个村卫室的修缮及配套设施建设任务,标准化村卫生室达标率达到90%以上。继续深入实施二级以上医院“对口支援”乡镇卫生院工作,通过对口帮扶,带动基层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实现村医服务全覆盖。此外,还加强公共卫生和疾病预防控制。加强妇幼健康服务、地方病和传染病防治、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救治救助专项行动、推进慢性病防治、继续开展健康教育“六进”活动。
(七)夯实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农村道路通畅工程。2018年我县实施农村道路通畅工程12个项目20.3公里,总投资1978万元。预计年底全县行政村通村公路硬化率和开通客运班车率均能达100%;二是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积极组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坡改梯、小镢沟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各项工程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开展中。三是农村信息化建设工程。2018年完成6个村的覆盖任务,实现全县城乡光纤宽带全覆盖。四是农村电网建设工程。2018年分3个批次实施7项、总投资达2565万元的农村电网新建改造工程,并强化光伏扶贫并网等协调对接,进一步提升我县贫困村农网供电能力和供电质量。
榆社县脱贫攻坚虽然做了大量扎实有效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从统计数据看,我县贫困发生率在全省22个省级贫困县中是最高的,2017年底我县贫困发生率为20.11%。因此在扶贫道路上仍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
(一)精准识贫难到位。一是收入难估算。近年来,大量农民纷纷外出打工,劳务收入已成为农民家庭增收的主渠道。由于农民劳务收入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又没有一个严格的统计方法来衡量谁才是真正的贫困户,贫困户真实的收入难以概定。加上个别农民思想觉悟不高,为了获得帮扶,有意隐瞒真实收入和家庭生活状况,“争当”贫困户,造成少数较富裕户被纳入贫困户系统。二是评定不严格。贫困户和贫困人口多由村干部决定,群众参与程度不高;有的村未严格执行贫困人员认定标准和评选程序,在确定贫困户时还不同程度存在“关系户”、“人情户”等现象。三是退出不及时。受诸多因素影响,在具体操作过程中,个别已经脱贫或因天灾人祸需重新纳入贫困对象的群众没有在扶贫系统中予以体现,有的是“被脱贫”,有的是“假贫困”,导致贫困对象界定失实。诸多因素导致群众对政府的诚信提出质疑,群众间矛盾增加,真正贫困户得不到应有的保障,扶贫措施落地无力,甚至出现“贫困户住医院不出院”“开着小车住着楼房吃低保”的怪像。
(二)扶贫政策难落实。一是政策不严谨,基层难执行。主要表现在:措施缺乏前瞻性,群众参与积极性不高,导致产业扶贫政策俨然“剃头匠的担子,一头冷一头热”,没有发挥应有作用。各种有关贫困的数据统计越来越多,时间紧急,数据专业,导致数据统计脱离实际,流于形式,而且很多数据对于扶贫本身意义不大。政策多变而不严肃。群众普遍反映扶贫政策标准不一,一个乡镇一个样,政出多门,出尔反尔,导致乡镇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费力不讨好”。如贫困户识别、异地搬迁等不同程度存在类似情况。二是统筹不科学,产业发展难。我县贫困村大多地理位置偏远,山大沟深人稀,耕地贫瘠、农业设施落后,特色农业产业虽已初具规模,产业发展层次还处于低端,现有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贫困户联结机制不够完善,经营主体企业规模偏小,市场开拓能力不强,没有真正形成“公司+农户”的经济利益共同体,辐射带动作用有限,带动贫困户增收效果不明显。扶贫产业项目和资金整合度不匹配,“撒胡椒粉”的现象十分突出,资金使用效率大大降低,产业扶贫亟需加力推进,提档升级。
(三)自主脱贫认识不足。一是贫困群体素质亟待提高。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素质不高,没有发展动力,安于现状,“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甚至有些贫困户不以贫困为耻,反以贫困为荣,感觉戴上了贫困户的帽子就可以享受国家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心理上存在“被扶持的优越感”。部分贫困户就业观念严重落后,小钱不愿赚,大钱赚不来,对脱贫攻坚工作的参与度、认知度不高,脱贫的主动性不够,不敢干、不想干、不会干的思想痼疾难以彻底解决,择业标准与自身素质能力极不相符。部分贫困户有摆脱贫困的愿望,但由于思路不明,观念不清,缺失资金,缺少引导,盲目发展,导致失败,最终失去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勇气。二是社会参与氛围不浓。一些集体私营企业、个体工商老板、社会人士主动参与精准扶贫的兴趣不高,对扶持贫困户发展经济兴趣不浓,认为办公益就是社会扶贫的全部内容,忽视了支持农户发展、增加造血功能这一重内容。三是扶贫力量有待增强。根据上级要求,2019年我县要全面实现整体摘帽、贫困人口基本脱贫,时间紧、任务重。而各机关单位人员缺乏,绝大部分工作人员既要承担精准扶贫工作任务,又要承担机关单位工作,身兼数职,投入扶贫精力有限,工作状态堪忧,极少数干部精准帮扶的观念还不够强,帮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待进一步提升。
(一)实施“扶志”工程,解决思想脱贫问题。扶贫先扶志,治穷先治懒。消除“等、靠、要”的依赖思想,引导贫困户树立“好日子是干出来的”、“苦熬不如苦干”“崇尚致富,脱贫光荣”的理念。目前,剩下的贫困户都是“硬骨头”。对于这部分贫困群体,客观原因是没有致富门路,但从根本上说,还是脱贫致富的思想意识不强,只有充分激发他们自身强烈的致富愿望,扶贫攻坚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用好教育手段。大力弘扬勤劳致富的社会风尚,特别是利用好村组干部、乡村“五老”在村里的威望和人脉,通过加强宣传教育,激发贫困群众的致富主动性,真正把扶志工作落到实处。同时,采取媒体宣传、干部宣传、文化宣传等方式,在全社会营造以好逸恶劳为耻,以勤劳致富为荣的良好氛围。另一方面,用好法治手段,大力推进法制扶贫,着力推进法制宣传教育,加大对赌博行为的打击力度,让群众知法、懂法、守法,自觉远离赌博等不良陋习,引导群众自觉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脱贫致富上来。
(二)完善资金统筹整合机制,提升整体发展能力。预计2019年重点项目投资160928万元,2018年缺口27100万元共需投入188028万元。可通过自筹资金67498万元,涉农整合资金(含扶贫专项资金)20000万元,土地增减挂钩收益12000万元,共计落实99498万元,仍有88530万元的缺口。我们将进一步做好以下几个工作:一是进一步加强资金整合。坚持按照“大类间打通,跨类别使用”和“应整尽整”的涉农资金整合原则,持续加大对纳入整合范围资金的整合力度,同时规范整合资金的投入使用,确保整合资金围绕脱贫攻坚项目精准使用,全部用于脱贫攻坚领域,及时做好整合资金预算科目调剂及预算管理、资金审核等工作,构建规范、高效的资金统筹整合体系。同时,认真研究、准确把握中央和省、市各项扶贫政策,积极加强与省市财政部门沟通对接,争取对上级扶贫补助资金,不断做大财政扶贫投入规模,有力保障脱贫攻坚资金需求。二是进一步明确脱贫办整合项目分配、项目建设进度督查等主体责任和项目主管部门资金支出主体责任,督促各部门加快资金支出进度,建立涉农整合资金拨付“绿色通道”,在努力保证序时支出进度要求的同时,确保年底达到进度目标。三是进一步加强统筹资金与项目衔接推进。加强项目责任部门支出进度考核,建立支出进度月通报制,动态掌握各部门整合资金投入情况和项目实时推进进度,确保项目高质量、高效率快速推进,从而推动脱贫步伐快速迈进。
(三)持续推进产业扶贫,增强造血功能。一是进一步抓好产业规划引导。结合每一贫困村实际和群众传统种植习惯,完善各村产业发展规划,采取以奖代补、提供种苗、提供小额贷款贴息、提供信息、技术、服务等方式,有针对性引导和帮扶贫困群众规模发展适合当地实际,周期短、效益高的肉牛、生猪、优质稻、脐橙、瓜果、蔬菜等扶贫产业;二是打造特色产业链。通过发展产业,带动就业和以土地、林地、劳动力参与产业基地或合作社,实现分红,建立稳定收入来源,加快脱贫步伐。积极建设农业龙头企业,通过“产业合作社+乡村e站”,“公司+合作社+农户”、“大户+基地+农户”等模式,建立“互联网+”电商销售平台,扶持和带动贫困户发展蔬菜、干果等特色产业,切实增加经营性收入,积极引导贫困户通过土地流转,增加财产性收入。三是进一步扩大就业扶贫,针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根据其实际情况和就业愿望,开展厨师、家电维修、种养技能培训,提高就业能力。对有一定就业技能,但就业困难的,通过就业局推荐,引导就业。对有创业愿望的,除了进行创业培训外,还要从项目、资金、专家指导上给予大力支持,实行免费培训和提供就业岗位,如提供保洁、护林、农技等公益性就业岗位等。
(四)强化扶贫责任落实。各帮扶单位和个人要打破以往的政绩观念,做到“一户一干部、一户一目标、一户一措施”,为驻点帮扶的贫困村脱贫致富积极献计出力。同时要加强对所帮扶村的资金落实及项目实施情况监督,保障项目实施进程和质量。同时加强对县、镇、村、工作队等扶贫工作人员培训,提高素质能力,促进工作开展。同时,建立考核问责机制和奖惩激励机制,加大对乡镇、县直单位党政一把手履行扶贫责任制的考核问责力度,对在精准扶贫中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不作为的等,要依法依规追责,对完不成扶贫目标任务的要严格追责。
行百里者半九十,我们将切实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一鼓作气、尽锐出战、精准施策,以更有力的行动、更扎实的工作,集中力量攻克贫困的难中之难,坚中之坚,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