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及其引导策略

2019-02-19 16:00李冉冉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民族主义思潮爱国主义

李冉冉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武汉 430079)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是信息网络时代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与反映,其本质是以维护本民族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以网络平台为载体,以表达爱国主义情感为旨归的理性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但却由于网络的复杂性和虚拟性等特点使人们在网络空间维护本民族根本利益、表达爱国主义情感时出现了一些极端的非理性行为,引发了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大学生作为标志时代的最灵敏的晴雨表,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其思想不够成熟、行为不够理性,极易受到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影响。因此,在理性审视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基础上,全面分析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并进行有效引导,消解其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负面影响,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理性审视

由于网络本身的特性使得民族主义思潮在信息网络时代有着全新的表现形式——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这一思潮的理解和把握需要在理性审视的基础上,正确理解其基本内涵、分析其基本特征、透视其基本样态。

(一)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基本内涵

民族主义是伴随着近代民族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社会思潮,其核心是维护本民族的根本利益,具体来说,是指“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以政治性民族为中心,立足于本民族共同体基础之上,以该民族及其国家为最终效忠对象,追求和实现本民族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根本权益的思想、理念和行动,以最终实现和促进本民族的独立与富强”。[1]而随着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民族主义思潮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实现了“网络+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有了最新的表现形式,并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网络民族主义这种新型的社会思潮。即“建立在对本民族具有高度热爱的情感之上,借助网络载体表达民族主义情绪和思想,组织和动员普通大众为实现民族和国家利益最大化的一种社会思潮”。[2]它是信息网络时代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空间的延伸与反应,其本质是维护本民族的根本利益和表达爱国主义情感。具体通过发起网络签名、借助新媒体(BBS、博客、QQ群、新闻组等)抵制某国货物、某国公司或某国项目、辅助某些民族主义运动而展开网络动员等方式实现参与。

(二)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基本特征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是民族主义思潮在信息网络时代的表现形式,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其以网络平台为载体,由于网络本身的特性而使其具有了不同于传统民族主义思潮的新特征:

1.即时性与开放性。网路民族主义思潮借助网络便捷性、即时性等特征,加速了网络民族主义事件的传播和扩散,使关心国家大事的普通群众在第一时间就能通过网络平台(网站、论坛、博客、“两微一端”等)获取关于突发民族主义事件的相关信息。例如2017年9月发生的内陆女生怒撕“港独”海报事件,一段视频出现在网上之后,新浪微博、腾讯微信、今日头条等各大媒体迅速转载并评论支持,引发网民热议,这正体现了网络民族主义的即时性特征。同时,网络平台为普通大众提供了自由发表个人看法的场所,吸收着不同背景、不同层次、不同立场的人对同一事件的看法,使民族主义在更开放的环境下获得了更充分的表达。

2.虚拟性与现实性。学者李颖认为:“网络民族主义的缺点之一就是可以使人们空喊民族主义口号,而不用采取实际行动去捍卫国家利益;可以使人们在网络上随意发泄民族情感和言论,而不用承担任何责任。”[3]也就是说,网络本身具有的虚拟性特点不仅弱化了民族主义者落实行动、承担责任的压力,使他们在网络中可以高举民族主义的旗帜以显示爱国主义情感,而不用付诸任何的实际行动。而且淡化了民族主义者对自身言行负责的意识,平时现实生活中不敢说、不敢做的事都可以很容易的在网络中实现,使他们找到了肆意发泄情绪的最佳场所。同时,网络民族主义思潮还具有现实性特征。当民族主义事件发生时,在理性民族主义者的影响和号召下,更多网民的爱国主义情感被激发,自愿自发地将爱国主义情感转化为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现实行动。

3.复杂性与非理性。网络中的信息是海量和多样的,而网民的知识水平、理论素养以及政治态度又是各异的,这就导致他们难以在鱼龙混杂的网络信息中辨别真伪,做出理性的判断和选择。另外,在网络社交媒体中,一些“营销号大V”极力追求着博文点击量,他们视民族主义事件为“跟节奏”的最佳营销素材,利用网民的民族主义情结,夸大某些事实的真相,充分体现了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复杂性。也正是因为网络中的这种发杂性加剧了民族主义情绪的非理性表达,使得有关民族主义问题的争论变得更加激烈,不同网络群体成员内部之间互相暗示、互相感染,极易出现传播敏感、狂热、盲目的非理性情绪,导致民族主义者常常做出不理智、不合时宜的极端行为。

(三)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基本样态

综合分析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基本内涵和基本特征可以发现,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在不同的情景中,受不同因素的影响,会呈现出不同的样态:

1.理性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所谓理性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是指大多数网民在面对关涉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的问题时能够以一种理性的情绪和正确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和见解。理性网络民族主义者在针对某一民族主义事件表达自己的观点时,是从维护本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在经过理性的思考和客观的分析之后,而不是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具体表现为和平解决国际问题,正确看待别国和我国的成就、实现交融,面对社会问题坚定立场、客观分析,在网络平台上理性发声、树立起责任意识等,从而树立起良好的国际形象,实现维护本民族根本利益的目标。

2.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在面对民族主义事件时,常常也会出现非理性的情绪,网民不经过理性冷静的思考,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意志对问题妄加揣测,发表极端言论,经过网络的发酵传播后,转化为现实中的极端行动,在某种程度上激化社会矛盾,进而对现实社会造成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为对抗解决国际问题,磨灭成就、悲观自卑抑或骄傲自满、盲目排外,面对社会问题表现为“无为”的情绪型“内政愤懑”,在网络平台上恶意传播非理性情绪、煽动大众做出不理智的行为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时代潮流与和平发展的时代主题,破坏了国际形象,不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必须理性分析,自觉加以抵制并进行有效引导,使其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二、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分析

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思潮,已经在现实社会生活中产生了广泛影响,其中包括在大学校园的渗透,不论是从网民的构成,还是从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特点来看,大学生无疑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主要参与者、传播者和受众,其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深受这一思潮的影响。由于网络民族主义思潮表现为理性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和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两种基本样态,故其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影响也是双面的。

(一)满足情感表达和造成思想观念混乱并存

当代大学生对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社会重大新闻、舆论热点问题和国际国内突发事件尤其是网络民族主义事件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当民族主义事件发生时,他们会及时捕捉新闻、获取相关信息,随之而来的是他们内心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他们想要通过某种方式来寻找身份认同,表达情感。而大学生正处于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打破时空的界限,成为承载无限量信息的传播媒介,电脑、智能手机等的普及,增强了大学生群体对网络的依赖程度,他们善于利用新媒体获取或者传播信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在面对民族主义事件时,他们更愿意选择“网上跟帖、转帖、转发微博”等表达关注的方式,在网络平台上寻求和他们观念相同的群体、产生共鸣,从而实现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的理性表达。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在使大学生的情感表达获得满足时,也因自身的虚拟性和复杂性特征表现出了无政府主义色彩,造成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混乱。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在发展的过程中,一些极端的民族主义者打着维护国家根本利益的旗号,无视社会的规章制度,借由网络空间的隐匿性毫不避讳、大放厥词,其中的某些观点有着扰乱社会秩序的倾向,甚至将自身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也表达出来。这些情况的出现使得网络民族主义的信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发展的关键时期,思想还不够成熟,很容易被人利用,再加上他们还生活在大学的象牙塔内,没有丰富的社会经验,认识与判断能力相对较差,对社会事件的思考与辨别能力不强,很容易产生从众心理。面对这些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以至于在思想观念上产生矛盾,导致思想观念的混乱,不利于其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引发非理性政治参与并存

“民族主义是构建国家利益的文化符号和政治思想,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语境下民族主义存在和发展的衡量物。”[4]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其本质是爱国主义。大学生在网络参与中,及时关注民族主义事件,发表相关言论,其出发点都是维护本国的根本利益。因此,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思潮,有利于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具体表现在:首先,网络民族主义为大学生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提供了良好的舆论环境。伴随着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网络民族主义事件以及理性民族主义者的爱国言论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得到及时有效地传播,提供了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激发了大学生的爱国热情。其次,网络民族主义激发大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网络民族主义作为一种爱国精神,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使民众保持高昂的情绪和奋进精神,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和激励力。”[5]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中理性网络民族主义者的发声和号召感染了大学生,激发他们积极投入到维护本国利益的爱国主义行动中。最后,网络民族主义重塑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网络民族事件的发生和传播使大学生深刻感受到外来的压力和危机,这时他们为了寻求社会认同,民族荣誉感和责任感油然而生,强烈意识到自己利益的实现是建立在民族利益实现的基础之上的。无形中增强了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和国家认同感。

但是,由于网络民族主义的开放性和复杂性以及大学生的发展特性,也会引发大学生的非理性政治参与。政治参与即一定的政治主体从事政治的活动。大学生在网络民族主义思潮中的非理性政治参与主要指大学生的非理性爱国行为,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网络民族主义鱼龙混杂的海量信息在互联网平台上广泛迅速传播,非理性的信息充斥着大学生的思想世界,有些甚至是虚假信息,目的在于挑拨关系、破坏稳定,而大学生处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不能冷静分析,正确判断,极易被非理性的情绪影响,从而做出具有不良社会影响的极端行为。二是一些民族主义者无法忘记近代以来屈辱的民族记忆,有学者称之为近代民族危机积淀下来的深层“受害意识”,这种意识使他们在面对某些民族主义事件时无法释怀、冷静面对,仍然会以非理性的情绪做出过度的反应。激化民族矛盾。并且他们会借助网络平台,传播非理性情绪,煽动极端行为,使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从爱国出发走向爱国的反面。比如在面对中日钓鱼岛事件时,一些不理智的民族主义者集合起来,出现了疯狂抵制日货、砸日本车等极端行为。

(三)增强民族认同感和诱发虚无主义心态并存

从民族发展这个角度来说,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在某种程度上可以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民族认同感也称民族认同意识,它是指“同一民族的人感觉到大家是同属于一个人们共同体的自己人的这种心理”。[6]当大学生面对网络上的民族主义事件时,他们会看到不论是网站论坛还是“两微一端”等网络平台上,有着很多的理性网络民族主义者褒有强烈的民族认同感、站在维护本民族的根本利益的基本立场上为本民族发声,宣扬本民族的优秀传统和维护世界和平的理念。这营造了一种热爱民族、热爱国家的和谐氛围,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深受感染、意识到有很多的人和自己同属于一个民族共同体,有着共同的意识和信念。同时网络民族主义的发酵,也让大学生有更多的渠道可以了解世情、国情,看到西方社会的动乱,看到中国在新时代的迅速发展,挖掘了解中国悠久的历史和优秀的传统文化,形成既不否定中华民族也不盲目排外的正确观念,增强大学生的民族认同感。

在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同时,也要警惕由民族虚无主义诱发的大学生虚无主义心态。所谓民族虚无主义是指不认同中华民族和中华民族文化,宣扬推崇“西方文化中心论”的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之所以在我国有很大的市场是因为披着“爱国”的外衣。而伴随着网络的普及,民族虚无主义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和扩散,成为了网络民族主义中的一部分,并且他们由原来的反传统演变为现在的否定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成就,只是一味地在网络上贬斥中华文化和中华民族。而大学生由于正处在从未完全成熟走向完全成熟的重要阶段,很容易受外界的影响。因此,在这种错误思潮的影响下,导致一部分大学生认为“一切还是西方的好”,他们喜欢过西方的万圣节、圣诞节等节日,却对中国的传统节日毫无兴趣,他们喜欢看好莱坞大片却对中国的国产片疯狂吐槽,他们向往能够出国却对中国的建设发展无暇关心,等等。这样的景象说明这种错误社会思潮在网络的发酵下极容易诱发大学生漠视一切的虚无主义心态,严重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成才。

三、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影响的引导策略

针对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双重影响,在扩大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正面影响力的同时,理应厘清思路、讲求策略、积极回应社会现实,实现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有效引导。

(一)净化网络环境,做好网上引导工作

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和传统的民族主义思潮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其是在网络信息时代以网络平台为载体兴起的新型社会思潮,由于网络本身的特点,在扩大理性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正面影响力的同时,也带来了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发酵,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混乱。因此,在对网络民族主义思潮进行有效引导时,首先可以从网络本身入手,净化网络环境,加强对网络信息的控制,做好网上引导工作。

首先,政府要加强网络民族主义的法制建设。法律是规范网络行为的有力武器,在保证借助网络平台自由、平等地参与民族主义事件讨论的同时,对恶意操控网络舆论、引发非理性情绪等行为进行“硬约束”,加强网络民族主义的法制建设。一方面要制定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网络管理法规,详细规定网络主体的权力义务以及网络功能的利用等事项。另一方面要对网络传播的发展方向及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科学预见,制订具有前瞻性的网络管理法规。其次,要构建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技术防控体系。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民族主义最不可控的是利用网络舆论环境,进行网络动员,形成大规模的非理性运动。因此,要防患于未然,把隐患扼杀在摇篮里。这就需要加强技术防控,对各大网站、论坛里的信息进行长期监督、长期筛查,控制负面信息的肆意传播,尤其要警惕境内外敌对势力的介入和渗透,防止大学生的爱国热情被有心人利用。最后,利用网络本身,做好网络引导工作。网络超越了时空界限,实现了信息的传播与共享。青年领袖的影响力最大,他们依托于网络论坛、网站,自发而有组织地展开一些活动。这就需要随时关注他们的动向,及时有效地引导,比如可以请专家与当代大学生“面对面”网上对话,把问题的讨论引向正确深入的方向,实现网络民族主义的理想表达和健康发展。

(二)紧密结合实际,加强理性爱国主义教育

以维护国家根本利益为出发点的网络民族主义思潮在激发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的同时,也引发了非理性的政治参与,即容易在大学生群体中发生不理智的爱国行为。因此,实现对大学生思想行为的有效引导必须紧密结合实际,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教育。而爱国主义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和永恒主题,在教育过程中,需要紧密联系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实际状况,结合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以期实现既定的教育目标。

首先,联系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实际状况。加强对大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在从众心理和成就动机的驱使下,为了寻求社会关注、实现身份认同,他们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但是他们也极易受到极端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的煽动,做出非理性的极端行为。因此,要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媒介素养”,提高大学生的信息获得与分辨能力。所谓“媒介素养”是指“人们面对媒介的各种讯息选择能力、理解能力、质疑能力、评估能力、思辨应变能力,以及创造和制造媒介讯息能力。也可简化为获取、分析、传播和运用各种形式媒介讯息能力”。[7]需要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多方面发力,共同提高大学生的信息分辨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理性爱国意识,自觉抵制网络民族主义的负面影响。其次,联系大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加强大学生的理性爱国主义教育。大学生具有具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但同时他们也具有思想开放、个性鲜明、求新猎奇的特征。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坚持以教育引导为主,为大学社营造理性的爱国主义环境,运用典型示范的方法教育大学生何为理性的爱国主义行为,而不是强行灌输,制定一系列强行措施,激发他们的逆反心理。总之,只有结合当代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进行有针对性的爱国主义教育,才能更好地引导大学生理性参与网络民族主义活动,理性表达爱国主义情感。

(三)实现价值引领,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立足于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所达成的社会主义“价值共识”,是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规范着我国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网络民族主义思潮背景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其价值引领功能是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消解其负面影响,需遵循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潜伏期、爆发期、消退期的发展规律,分三个阶段来展开。首先,在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潜伏期,大学生的网络民族主义情绪相对平缓,尚未形成强大的网络民族主义舆论。因此,这一阶段,主要是通过各种渠道加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比如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让大学生能够正确把握民族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理解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既不是盲目排外也不是崇洋媚外,要用正确的心态对待国外的一切,从而使大学生对民族主义思潮的网络表达和行为趋于理性化。其次,在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爆发期,大学生的网络民族主义情绪高涨,形成大规模的网络民族主义舆论。因此,这一时期的主要任务是将社会核心价值观贯穿到网络文化的传播中,渗透到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各个角落。比如充分利用高校门户网站、主题教育网站、官方微博、官方公共微信平台等各种媒介,及时更新关于民族主义事件的最新内容,方便大学生及时获取事件的各方面信息以及了解相关领域专家的分析和评论,引领大学生的思想行为向理性的方向发展。最后,在网络民族主义思潮消退期,大学生的网络民族主义情绪会逐渐消退,但是仍然会关注事件的进展。因此,这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进行理性反思,最大限度的消除思潮给大学生思想行为所造成的负面影响,进一步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引领,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方法,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网络民族主义思潮的常态化。

猜你喜欢
民族主义思潮爱国主义
春秋时期重民的社会思潮
从震旦到复旦:清末的外语教学与民族主义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从回归温柔敦厚到走向天马行空——当代文艺思潮的一种转向
维新思潮对中国近代体育的影响
韩国历史编纂学中的民族主义
三民主义之民族主义浅析
爱国主义教育
“文革” 后期的民间批判思潮(1968~1976)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