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李雅轩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研究

2019-02-19 15:49吴小彩
四川体育科学 2019年2期
关键词:太极拳文化遗产物质

吴小彩



非物质文化遗产李雅轩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研究

吴小彩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四川 自贡,643000。

李雅轩太极拳是四川传统武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浓厚本土地域性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研究选取独具特色的李雅轩太极拳作为个案,通过对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李雅轩太极拳开展的基本情况进行梳理研究,对李雅轩太极拳流派的传承发展进行SWOT分析研究,优势在于:李雅轩太极拳的历史价值突出、李雅轩太极拳风格独特、李雅轩太极拳受众群体广泛、李雅轩太极拳传承有序、李雅轩太极拳基础研究夯实;劣势是:李雅轩太极拳习练者呈老龄化状态、李雅轩太极拳的传承模式需完善、李雅轩太极拳传承保护政策体系不完善与经费匮乏、李雅轩太极拳的比赛规程和规则待规划统一、李雅轩太极拳训练系统保存性的问题;机遇是:中外文化与人类文明发展、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趋势;挑战是:原生态环境逐渐被打破、传承群体的局限性、传统武术比赛的推广。通过分析了解其发展现状,提出李雅轩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策略,主要包括:(1)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2)政府主导,加强法律立法,完善管理机制;(2)拓宽宣传渠道,提高品牌效应;(4)保护和培养传承人,确保传承后继有人;(5)社会共同体协调发展;(6)加强科学研究,实现理实一体化。通过探讨,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一定参考,为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工作贡献力量。

非物质文化遗产;李雅轩太极拳;保护;传承;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就在我们的生活中。近年来,我国的非遗实践日渐活跃,这些年的非遗保护工作确立了一个重要理念:见人见物见生活。历年来,我国不断重视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2003年至2006年以来,国家从启动中国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程、签署联《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又到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名录的申报工作,再到开启宣传推广活动,并设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日[1];2011年,正式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2];2014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文件要求大力推广传统体育项目,扶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发展;2016年,国家出台《“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扶持推广太极拳、健身气功等民族民俗民间传统运动项目。四川传统武术孕育于巴蜀文化之中,根系发达、枝繁叶茂,素有“五花”、“八叶”之称,李雅轩太极拳作为非物质体育文化遗产,以独特的形象展现于国内外。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工作已成为一个常态化、国家战略的社会行为,同时面临着历史的机遇和社会挑战。

1 李雅轩太极拳传承保护与发展现状——基于SWOT分析

1.1 优势(strengths)分析

1.1.1 李雅轩太极拳的历史价值突出 据文献资料(秦俭等,2017)了解到,李雅轩先生比较完整的继承了杨氏太极拳的传统主要包括拳、剑、刀、枪、推手、散打等方面。李雅轩先生于1938年入川,把杨氏太极拳传入了巴蜀大地,从此他用自己的毕生精力为四川太极拳的发展贡献伟大的力量,堪称四川太极拳运动的先行者[3],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1.1.2 李雅轩太极拳风格独特 李雅轩大师经历了习拳、悟拳、改拳阶段,在继承杨氏太极拳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舒展大方、气势磅礴的独特拳学风貌,被誉为“李雅轩太极拳”。李雅轩太极拳经历了不同的历史时期,逐步演变与发展。目前,李雅轩太极拳技术动作既有舒展优美、身法中正、动作和顺、平正扑实的特点,又有由松入柔、刚柔相济、一气呵成、练法简洁的风格[4],独特的风格吸引着中外学者。此外,李雅轩太极拳还是一项注重“松柔”、“松沉”、“转换虚实”的入门功夫[5],独具一帜。

1.1.3 李雅轩太极拳受众群体广泛 李雅轩太极拳在大众健身、健身比赛、教育教改等领域,都吸引着大量的参与者,据不完全统计,李雅轩太极拳在四川省内的习练者达10余万人[6]。同时,目前已成为成都“太极蓉城”的名片,城市文化品牌代表,是当今杨氏太极拳众多流派中特点突出、受众群体相对广泛的重要一支。

1.1.4 李雅轩太极拳传承有序 李雅轩太极拳的传承人遍布全国、流传国外。其中,嫡系传承人包括第二代(李敏弟、陈龙骧)和第三代(陈骊珠);旁系传承人包括第二代(林墨根、王明伦、贺洪明、栗子宜、马寅德、朱德纯、刘仲桥)和第三代(林文涛、王建强、王建业、黄勇、王成)[4]。由此可见,李雅轩太极拳传承的路径和方式从嫡系传承和旁系的传承,逐步演变成了以嫡系传承和拜师型并重的传承方式。传承路径和方式的变化,是随着时代的要求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为壮大传承人队伍,传承有序和传承不断才是最基本的条件和需求。

1.1.5 李雅轩太极拳基础研究夯实 近年来,关于李雅轩太极拳的研究文献逐步增多,出版的图书相对专业和丰富,预计达50余本。民国时期(1911—1949)太极拳图书的出版,在1928—1937年的抗日战争前,10年间,共出版37种,约占这一时期总出版量的2/3,其中全国8个省10个城市,共有28种[4]。新中国成立后杨氏太极拳的图书出版情况,于1988—2013年期间,陈龙骧、李敏弟、陈骊珠3人,相继出版有关太极拳的书籍多达23本[6];《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实施之后,陈龙骧、李敏弟、陈丽珠3人相继出版书籍达6余本[6];2001年,北京获得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仅陈龙骧等3人再次出版了10余本关于太极拳的书籍[6]。丰富多样的基础研究文献与图书资料,为李雅轩太极拳传承与发挥奠定了基础。

1.2 劣势(weakness)分析

1.2.1 李雅轩太极拳习练者呈老龄化状态 在日常的生活中,习练者们以中老年人居多,年轻人受信息化技术的冲击,参与相对较少,这样严重影响李雅轩的传播和推广,很容易出现断代这种情况。

1.2.2 李雅轩太极拳的传承模式需完善 由于传承方式存在局限性,李雅轩太极拳的发展受限于某些局部地区。在传承过程中,传承路径和方式比较单一,那么传承技艺的效率就较低。在全民健身背景下、健康中国战略下,需要不断改善传承模式,让不同场所或机构,不同年龄和性别,不同文化背景的喜欢和爱好李雅轩太极拳的群体或个人,积极参与其中,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

1.2.3 李雅轩太极拳传承保护政策体系不完善与经费匮乏 关于李雅轩太极拳项目的振兴,暂时没有出台具体的专项政策法规,没有特殊的政策扶持,由于项目资助金额有限,导致项目业务活动开展和推广受到制约。

1.2.4 李雅轩太极拳的比赛规程和规则待规划统一 一个拳种统一的评判标准是促进其良好发展的基础,需要武协和太极拳名家不断努力,对于项目的传承与推广将产生深远影响。

1.2.5 李雅轩太极拳训练系统保存性的问题 李雅轩太极拳具有系统化的训练体系,其中,基础套路方面包括太极拳功架、太极器械、太极推手、太极功法等部分,基本训练与技击包括太极器械对练、散推手对练等部分。但是,训练体系的完整性随着社会发展在逐步的流失,传承人物中继承了其习拳特点和训练体系,习拳者中呈现区段定位特点、重套路轻器械、轻套路重推手等不同形态[4]。所以李雅轩太极拳训练体系完整性的保存和传承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1.3 机遇(opportunity)分析

1.3.1 中外文化与人类文明发展 从中外文化关系史乃至人类文明发展的视野看,文化自信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日益凸显,李雅轩太极拳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文化传统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在多元文化的发展进程中,如何更好的发扬其文化内涵和精神,面对未来将是重要的研究领域之一。

1.3.2 非遗保护政策法规体系逐步健全 200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1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施行,全国已有26个省(区、市)颁布了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7]。《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践行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实施,“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出台,随着对非遗本质和非遗保护工作认识的深化,研究修订《非遗法》已提上议事日程[2]。新时代,落实中央《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精神,强调要广泛开展人民喜闻乐见、参与体验性强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一系列有关政策和规章制度,保障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不断向前进。

1.3.3 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需求 习近平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8]。“加强中外人文交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8]。传统文化的国际化传播需求是时代的召唤,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李雅轩太极拳作为国家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必将要顺应时代的潮流和发展。

1.4 挑战(threat)分析

1.4.1 原生态环境逐渐被打破 社会的飞速发展,信息化的飞跃,人们休闲、娱乐、健身等方式都呈现多元化,手机、电脑、电视、报纸等信息渠道多样化,人们的休闲方式、娱乐主题、健身需求都在发生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影响着思想意识,进而也使得部分非遗得以生成的特殊条件发生根本改变,导致这类非遗或自然消亡,或被新的形式替代。

1.4.2 传承群体的局限性 随着经济方式改变,环境变化、人口快速流动,文化传统面临传承后继乏人和受众减少的双重问题。大众生活品质和审美观念提升,不能适应当代需要,影响传承人群扩大,最终制约了传承后劲。李雅轩太极拳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它的传承模式没有得到很好开展和完善,以及发展局限于某些地区,影响了其可持续发展。

1.4.3 传统武术比赛的推广 世界传统武术比赛和国际传统赛事都相继进行,比赛的开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推广效应。长期以来,传统武术交流形式或许被现行竞赛武术所替代,在某些程度上有可能会造成片面追求审美效果,丢失了传统武术价值的根本。

2 李雅轩太极拳传承与发展路径

当今社会的发展,为李雅轩太极拳流派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传统文化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城市的发展和变化,同时为推动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李雅轩太极拳为了迎接新的挑战和历史机遇,正确应对挑战,需要从不同的方面入手,自身的发展特色和历史传承都要符合社会发展的潮流。

2.1 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经验

据文献考证,国外学者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进行了探讨,尤其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管理、规划、实施等方面有着丰富和具体的见解。所以,国内可以借鉴国外的某些先进经验,促进发展,例如,韩国从全民参与到商业化操作,日本进行了社区总体营造活动,在社区中延续促进了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发展。可以借鉴学习国外的做法,

2.2 政府主导,加强法律立法,完善管理机制

2005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其中制定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9],进而推动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工作。李雅轩太极拳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主导和支持。为更好地传承与发展李雅轩太极拳,政府需要不断地完善建立相关规定制度,加大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落实,划拨科学合理的项目资助经费。同时,李雅轩太极拳流派的传承需要合理的制定和规划,无论从管理机制还是管理措施上,要与政府组织形成有机体。此外,李雅轩太极拳流派也要做好内部治理,建立健全管理机制,创建良好的建设、运营与管理模式。

2.3 拓宽宣传渠道,提高品牌效应

太极拳传播应遵循“文化引领、技击兴趣、养生为本”的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媒介化生存也越来明显,所以提高李雅轩太极拳的社会认知度,以及对外的影响力,需要多种平台推动其传承保护与媒介融合发展。可以利用现代互联网+技术平台,开拓不同的宣传途径和方式,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公益广告等平台,让更多的社会群体了解李雅轩太极拳。同时促进李雅轩太极拳与更多传统太极拳流派的沟通交流,相互学习了解,进一步提升李雅轩太极拳的文化影响力,从而增强品牌效应。此外,通过各类节庆民俗活动,扩大社会影响力。例如“非遗活动日”、“全民健身日”等活动中大力推广和宣传李雅轩太极拳。文化的力量是无穷的,文化的积淀是社会历史发展的结果,在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进而扩大社会效应。

2.4 保护和培养传承人,确保传承后继有人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历程中,传承人具有一定主导作用,所以,需要从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对李雅轩太极拳进行支持和投入。同时,传承人内部的人力资源也要进行系统管理,强化内部管理,提高内部管理机制,推动李雅轩太极拳的不断发展。

2.5 社会共同体协调发展

近年来,李雅轩太极拳的传承和发展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影响力,享誉国内外。为使李雅轩太极拳更好地融入社会,必须依靠社会共同体来协调发展。合理适度开发李雅轩太极拳相关资源,根据项目的特点,结合学校、社区和市场等社会共同体来开展相关工作。

(1)走进学校。在大、中、小学校开展推广活动,尤其是在高校,要大力结合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机遇,根据不同对象,积极开展形式多样的“李雅轩太极拳进校园”、“李雅轩太极拳进课堂”活动,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青少年也是李雅轩太极拳传承与发展的必经之路。

(2)走进社区。在各个社区开展李雅轩太极拳的宣传和推广活动,定期或不定期进行社区展演或服务活动,可以促进李雅轩太极拳和全民健身的协同发展。成都李雅轩太极拳武术馆、李雅轩太极拳研究会等各类组织,应大力组织和参与各类推广活动。同时,举办各类李雅轩太极拳体育赛事,通过赛事和活动,加强对外交流与沟通,进一步提高李雅轩太极拳的演练与对抗的技术水平,逐步扩大李雅轩太极拳的群众基础。

(3)与市场结合。推动李雅轩太极拳项目的产业化发展,吸引更多普通群众的关注,通过投融资,可以设立产业基金,打造完整的产业链,积极培养李雅轩太极拳传承人与专业人才,促进李雅轩太极拳的和谐发展。

2.6 加强科学研究,实现理实一体化

目前,国内已建立李雅轩太极拳专业性的习练、教学或研究机构逐步增多,包括成都李雅轩太极拳武术馆、李雅轩太极拳研究会、四川省彭州市李雅轩太极拳传授站等,国外建立了新加坡李雅轩太极拳学院等。共同致力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李雅轩太极拳、剑、刀、枪、推手、散手及内功心法的体系研究,传承推广及人才培养工作,整合与利用好学术资源,促使李雅轩太极拳保护和传承工作更具科学化、规范化。充分发挥研究协会与传承实验基地,开展学术交流和合作,建立项目数据资源库,探寻传承保护的有效路径。

3 结 语

非遗传承是不断融入人们智慧、才艺和创造力的生动实践。当前,国外非物质文化研究不断形成多角度、多层次的综合发展局面。李雅轩太极拳的具有一定的社会文化价值,政府要不断加强和落实相关规章制度,采取多种举措推动李雅轩太极拳的传承与发展;各专家学者、地方高校、社会要整合各类相关资源,加强李雅轩太极拳文化的研究,组织和参与国内外相关非遗文化交流活动,在不同地域打造李雅轩太极拳品牌文化活动,提高李雅轩太极拳的社会认知度和国际影响力。非遗保护工作要着力于保护传承实践、传承能力和传承环境。总之,对李雅轩太极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特点、传承方式等方面,如何以多视角、多领域、多方法发掘其优势特点和推广价值,进行系统化分析,以及传承发展路径等方面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深入研究。

[1] 王贺北.成都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5.

[2] 项兆伦.我国非遗保护的认识与实践[J].时事报告,2018(05):88~104.

[3] 秦 俭,张威威,李胜领.成都李雅轩杨氏太极拳的口述史研究[J].军事体育学报,2017,36(01):73~77.

[4] 梁 希.杨氏李雅轩太极拳流派在成都地区的传承发展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6.

[5] 李胜领.李雅轩杨氏太极拳在四川发展研究——以出版图书为例[J].当代体育科技,2016,22(06):140~141.

[6] 谢建平.民国时期太极拳专著出版述论[J].体育文化导刊,2010,(09):l39~143.

[7] 项兆伦.项兆伦在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集体经济,2016(11):65~70.

[8] 习近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2017-10-28)[2018-12-28].http://cpc.people.com.cn/n1/2017/1028/c64094-29613660.html.

[9]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OL].(2005-08-15)[2018-12-28].http://www.gov.cn/zwgk/ 2005-08/15/content_21681.htm.

[10] 肖巧荣,刘晓鸥,陈小蓉.四川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利用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18,37(06):88~93.

[11] 马冬雪,梁忠福.基于生态补偿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机制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1(06):119~124.

[12] 周建香.大数据背景下淮安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20(04):105~110.

[13] 林伟贤,孙 虹,李 壮,周进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研究——以南枝拳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03):40~44.

[14] 王宏涛.“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传播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8,38(03):36~39.

[15] 吕贤清.中国梦视角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可持续发展[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04):72~73.

[16] 刘喜山,邓星华,王 艳.模式视角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困境与突围[J].体育文化导刊,2018(02):53~57.

Research on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 Yaxuan Taijiquan a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U Xiaocai

Sichuan Vocational College of Health and Rehabilitation, Zigong Sichuan, 643000, China.

Li Yaxuan Tai Jiqua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Sichuan traditional Wushu, which has strong local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This study selected the unique Li Yaxuan Tai Jiquan as a case study, through the sport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 Yaxuan Tai Jiquan development of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ombing the development of Li Yaxuan Taijiquan school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SWOT analysis and research, The advantages lie in: the historical value of Li Yaxuan Tai Jiquan is outstanding, the style of Li Yaxuan Tai Jiquan is unique, the audience of Li Yaxuan Tai Jiquan is extensive, the Li Yaxuan Tai Jiquan inheritance is orderly, the basic research of Li Yaxuan Tai Jiquan is tamp; The disadvantages are: Li Yaxuan Tai Jiquan practitioners are aging, Li Yaxuan Tai Jiquan inheritance mode needs to be improved, Li Yaxuan Tai Jiquan heritage protection policy system is imperfect and lack of funds. Li Yaxuan Tai Jiquan competition rules and rules to be planned unified, Li Yaxuan Tai Jiquan training system to preserve the problem; The opportunities are as follows: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and foreign culture and human civilization, the gradual improvement of the system of non-posthumous Protection policies and regulations, and the trend of international dissemination of traditional culture; the challenge is that the origin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s gradually broken, the limitation of the inheritance group and the promotion of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competition. Through the analysis and understanding of its development situation, the paper puts forward the strategies for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Li Yaxuan Taijiquan, including: first, learning from foreign advanced experience; second, government leading, strengthening the law and legislation, and perfecting the management mechanism; Third, broaden the publicity channels, improve the brand effect; fourth, protect and train the inheritors, ensure the successor; fifth,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the social community; sixthly, strengthen scientific research, realize the integration of theory and reality. It ca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government and related departments to carry out relevant work, and contribute to the inheritance,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sports in China.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Li Yaxuan Taijiquan; Protection; Inheritance; Development

1007―6891(2019)02―0078―04

10.13932/j.cnki.sctykx.2019.02.19

G852.11

A

2019-01-24

2018-03-06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文化发展中心西华师范大学体育文化研究基地项目(17TB003)课题名称:健康中国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李雅轩太极拳的传承、保护与发展研究。

猜你喜欢
太极拳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太极拳的『绝世秘籍』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太极拳的“教”与“学”应“以点带面”
活态文化
《文化遗产》2016总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