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陵旅游资源的文化意蕴及价值

2019-02-19 08:11
社会科学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黄帝陵黄帝旅游

张 雁

(河海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江苏 南京 211100)

一、黄帝陵旅游资源与文化

黄帝陵被称为“中华第一陵”,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始祖轩辕黄帝的陵寝,正史《史记》载“黄帝崩,葬桥山”。从地理环境看,桥山山脉南北延伸,属于黄土高原典型地貌,其中坮、塬、梁、峁分布纵横,沟壑林立,蔚为壮观。从自然环境看,山下沮水三面环绕,山上柏树八万余株,树龄逾千年的约三万株,是全国最古老、面积最大的柏树群。帝陵背山面水,建筑多采用汉唐古朴粗犷的风格。黄帝陵景区山、水、陵、木构成一个和谐整体,营造出帝陵庄严古朴的氛围,也体现着历史与人文的深厚底蕴。

旅游一般来说是指人们为满足审美、消遣等精神上的需求,到日常生活环境之外的地方逗留和体验的一种现象。旅游资源主要分为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和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两大类。自然风光以远离平常生活的新鲜和美刺激人的感官,满足人的消遣、娱乐等方面需要,让人身心愉悦。人文景观将历史古迹等作为对象吸引游客铭记历史、感怀人文、体味文化,带给游客情感的体验和社会人生的感悟。自然风光的观赏和游玩获得的体验是短暂而愉快的,历史文化中获得的感受与体味是绵长而深刻的。黄帝陵旅游资源将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融为一体,体现的是独特的中国文化,给予的是多层次的旅游体验。

中华文明五千年,孕育出灿烂的东方文化,留下丰富的人文旅游资源。回溯文明的源头,寻根黄帝陵有着特殊而深刻的意义。黄帝陵是寻根谒祖旅游的重要场所,黄帝陵寻根旅游是去到黄帝活动过的地方近距离感触和缅怀,反映着游客对于血缘和地缘上的认同,体现的是游客对黄帝及其创造文明的无限怀念。黄帝一生统一天下,肇造文明,仁民惜物,被尊为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陵旅游资源与文化有着特殊关系,黄帝陵旅游资源是黄帝文化的物质载体,黄帝文化是黄帝陵旅游的重要内容。黄帝陵旅游资源历史文化的发掘可以让游客穿过历史的长河,窥见圣贤过往,感受鼻祖风采,理解和体味文明形成和发展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帝陵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做出重要肯定,黄帝陵是中华文明兴衰变化的物质见证,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对黄帝陵文化需要到历史深处去溯源寻根[1]。黄帝陵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广博而丰富,本文梳理其中黄帝文化及以黄帝信仰为载体衍生出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黄帝陵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具有的深刻意义与价值。

二、黄帝陵旅游资源的文化内涵

(一)黄帝陵旅游资源内涵根文化

中华民族素有认祖归宗的文化传统,“叶落归根”是民族儿女对故乡与宗亲情感执着的形象比喻。黄帝是中华儿女的共祖,是民族的根,认祖归宗是根文化的外在表现。近些年,寻根旅游逐渐升温,项目类别层出不穷,如姓氏寻根、家族寻根、信仰寻根、文化艺术寻根等。黄帝陵寻根旅游一直受到政府的重视与主导,无疑成为题中关切,黄帝陵寻根需要去到历史文化的深处。根文化是中华民族至关重要的文化,根文化下的人不是独立的人,不是偶然存在的人,而是通过情感、血缘、地域等彼此深切相关的社会中的人,体现的是中国文化中动态有机的哲学思想。

首先,黄帝是中华各民族血脉之根。汉族自古以来以炎黄子孙自居,黄帝作为远古时期最具影响力的首领,其子孙皆是远古时期的帝王与地区的管理者,中国最早期的国家夏、商、周的统治者都是其后代。政治的分封与部落大族的缔亲使得黄帝血脉遍及全国各地,黄帝子孙世代繁衍孕育形成早期的中华民族。于右任先生收集整理史料后认为“中华民族之全体,均皆黄帝子孙也。”[2]由于特殊的文化环境,少数民族在历史上不断追认黄帝为其祖先。北朝时期的鲜卑族是积极学习并认同汉文化的代表,与汉文化的积极融合是各民族激励碰撞后的必然指向。鲜卑族对黄帝的认同也见于《北史·魏本纪》,记载曰“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古时的匈奴自称是夏启的后代子孙,暗含黄帝亦为匈奴祖先;西藏羌人认为自己是有虞氏后代,有虞氏为黄帝后代……千百年来正是中华各民族的普遍认同使黄帝成为中华民族这棵树的根,各族儿女以此根开枝散叶。对根的认同表现在祖宗崇拜和代代传承的祭祀仪式上,祖先崇拜是对已故先人的追思和怀念,是对祖先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铭记与感恩,渗透着中华传统慎终追远的“孝”文化。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就曾祭祀过黄帝,西汉时期武帝亲至黄帝陵举行大规模祭祀仪式。唐代祭祀黄帝成为国家制度,此后经宋、元、明、清祭祀和保护,逐渐形成了一套完整而规范的祭祀黄帝陵庙礼仪。黄帝陵轩辕庙至今存有历代封建统治者留下的大量古碑,中华民族对祖先的各种仪式性的祭拜一直延续至今,它是连接历史、跨越生死的纽带。祖先的崇拜与祭祀是相信祖先作为某种精神力量永远存在,永远庇佑自己的子孙后代。对于黄帝的崇拜和祭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黄帝陵旅游资源是中华同根共祖文化的承载。

其次,黄帝是中华文明肇始之根。西北大学张茂泽教授认为黄帝文化的内涵主要是文明创造[3]。黄帝是中华文明记忆追溯的起点,中华民族在黄帝及其部落的带领下由野蛮走向文明。黄帝部落文明先进,进行的战争不止是一场领地的征服,更是一次文明的播撒。黄帝部落率领天下臣民耕种百谷、建造宫室房屋、养蚕缫丝制作衣冠、造弓箭舟楫等,大力发展社会生产,保障百姓物质需求;发明文字符号、制图绘画、创造音律、定天文历法,满足百姓精神需求;黄帝创建国家官制、以姓氏标识血缘尊卑与亲疏、拟定嫁娶和丧葬等制度,规范社会管理,带领先民逐渐步入文明的门槛。黄帝部落时期可以说是一个文明全面爆发的时期,黄帝时期的文明创造勾勒出中华文明的大体轮廓,为中华文明铺下牢固基石,在此基础上中华文明生长延续五千年繁荣不朽。

再次,黄帝是中华传统文化之根。其一,黄帝是道家法统之源。春秋战国时期学术百家争鸣,各学派纷纷立言济世救国,道家学说将其正统根源推至黄帝以求自重,形成兴盛一时的黄老道家,并且在齐国稷下学宫中受到封建统治者的支持与发挥。黄帝在当时的环境下已经在时人心中占据重要地位,将黄帝作为其学说的根源阐发道家思想使道学文化得到广泛传播,黄老道家一时也成为显学,直至西汉初年,黄老思想一直被统治者大加利用。道教是中国本土环境孕育出的宗教,其思想内核与文化形式受到道家思想的深远影响,道家对黄帝的推崇导致黄帝在道教系统占据显赫地位,黄帝一直作为道家神仙的始祖得到信徒的普遍信仰[4]。另外,道家道教托名黄帝的著作甚多,如《黄帝四经》《黄帝杂子步引》《杂黄帝》等记录着道家道教的哲学思想,也深刻反映出黄帝在道家的始祖地位。托名黄帝的著作也是黄帝文化的一部分,黄帝文化著作集中体现着中华传统思想文化,如《黄帝阴阳》论述五行思想,《黄帝内经》是中医理论大厦的基石与柱础。其二,黄帝是儒家道统之宗。道统指儒家的传道系统,是儒家思想从古至今一以贯之的正道正统。黄帝统一周边各部落后,将农耕的生活方式发展推广,在此基础上社会伦理关系逐步建立和稳固,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儒家文化发展繁荣奠定物质基础和社会环境,儒家的道德伦理思想因此而生。孔孟时期极力推崇尧、舜、商汤、文王、周公等人的美德,暗含其仁德一脉传承,尧舜既为黄帝子孙,也给后世不断追溯留下线索。西汉司马迁师承大儒董仲舒,在其著作《史记·五帝本纪》正史第一记以黄帝开篇奠定轩辕黄帝在儒家的尊贵地位,及至唐代韩愈重申儒家道统,擎起儒家弘道重任。北宋石介作《尊韩》一文,继承并发挥韩愈的“道统说”,将道统的源头推至炎黄、伏羲,经朱熹等理学大家推崇,黄帝作为儒家道统之宗的地位逐渐确定下来[5]。儒家思想提倡社会中的伦理道德,黄帝是儒家理想的道德榜样,后世圣贤儒者皆秉承黄帝仁义道德立身行事。

(二)黄帝陵旅游资源寓含“合一”思想

“合一”思想在此泛指大一统思想以及天人合一思想,“合一”是人类理解宇宙人生的固有思维方式,代表天地万物一种普遍的、联系的、有机统一的关系。“合一”思想与根文化既联系又区别,形象的来说,根文化象征树木中根的部分,“合一”思想着眼树木整体;“根”是动力,“合一”是运动形式;“根”是本体,“合一”是发用。根文化与“合一”思想相互促进,象征着事物凝聚的趋势和状态。黄帝文化中内含大一统思想与天人合一思想。

首先,黄帝以其文治武功统一四方,大一统观念成为原点。军事上的征服是大一统的前提,黄帝兴盛时期炎帝神农氏权势衰弱,其管辖部落相互攻伐导致民不聊生,黄帝操干戈、练兵马、平暴乱,使得各部落宾服。阪泉大战中黄帝率部与炎帝部落权力角逐,三战而胜,由是两部落合二为一,北方基本统一。南蛮蚩尤部落作乱,黄帝率师出征,鏖战逐鹿,最终得胜,从此天下统一。经夏、商、周三代巩固,秦汉隋唐一直凭借军事武力征服四方,统一的思想不断被巩固并成为民族文化中的主流思想。政治上的管理是维持统一的必要,相传黄帝创立各类官职管理天下。中国是世界上政治早熟的国家,治政措施来自统治者与决策团体的智慧和多年的经验积累,西周建立分封制度稳定周朝近八百年,秦汉三公九卿制度、隋唐三省六部制度,及至宋元明清中央集权达到顶峰,政治上的有效管理促使统一有效维持。文化上的统一是大一统的核心,黄帝部落有先进文化成果,在完成领土统一势必渗透其文化文明方面的影响。文字的发明让部落之间有了一致的信息交流方式,礼仪制度的确定使各部落有了一致的仪式规范。秦皇嬴政统一天下后规定同文字符号、同车行轨道;汉武大帝称霸宇内后统一货币、度量衡,“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统一汉朝思想文化;隋唐发明科举考试吸引士大夫阶层思想认同。千百年来华夏民族正是因着文化的认同紧紧团结在一起。军事、政治与文化的统一共同形成大一统思想,对统一的认同深深嵌入每个中国人心中。

其次,黄帝陵旅游资源包含天人合一思想。天人合一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至关重要的思想观念,代表天与人特殊关联,人事活动要受到某种意义的天的影响,天是先民思考宇宙人生终极问题的对象,是先民智慧与想象发挥的场所。天人合一思想概况分为三类:第一,天作为神秘之天与人相应。古代生产力水平不发达,阴晴莫测的天藏着无穷的奥秘等待先民用经验与想象打开,至于西汉董仲舒提出完整的对应关系,董仲舒认为人的身体各个部分都在符合天数,人就像一个缩小的天地,天人可以相感应,人头圆足方象征天圆地方,人有四肢类比天有四时,人有五脏如同天地五行,耳目如日月,鼻口如风气,天数人数皆相对应。饱含黄帝思想文化的《黄帝内经》中有类似的描述,“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此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灵枢·邪客》)天与人的联系表现在天与人有着一一相对应关系,天人因相对应而相感应,是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第二,天作为有道德倾向的神格之天与人相联系。儒家语境中的天强调其伦理道德的意义,孟子阐发“尽心知性”然后“知天”,说明充分发掘人的心性才能知道天命,《中庸》将天道人道以道德统一,认为“诚”是天道的自然运行;“诚之”是人道秉承的必然。理学家直言人的品性道德是对天理的继承和发挥,天在此处代表道德权威的神。作为神格的天历来受到人的崇拜,而古人祭祀天地往往与祭祀祖宗相联系,祖先在某种意义与天有等同的地位。古代帝王皆称“天子”,意义指向上天的子孙赋予人间帝王与上天更加特殊的联系,帝王继位与行事都是天命的继承与顺应。黄帝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中既是中华民族的始祖,又是后世描绘的神王,更是承接天命的道德模范。第三,天与人是一个和谐共生的共同体。庄子认为自我与自然天地是并生的存在,人是天地万物中的一物,万物共同组成一个整体。北宋大儒张载表明万民都是同胞手足,万物都是由气生成的同类,天人合于一气。《黄帝内经》同样认为人是天地造化的产物,人由天地之气孕化,四时法则促成。《黄帝内经》辩证治病着眼整体统一也是“合一”思想的表露。另外,天人共同体中的彼此是和谐共生的,人的活动要尊重自然运行的规律。黄帝认为“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人体既然是由四时法则促成,人的活动必然要配合四季气候活动规律,遵循天地自然的运行法则,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更好地体悟自然天地的精神,人从天地自然中来,最终的归处也应当是大自然,《黄帝内经》中的天人观念思想更符合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黄帝陵依山傍水,与大自然和谐融为一体,也正是天人合一思想的体现。

(三)黄帝陵旅游资源蕴含圣王人格精神

圣王人格是儒家塑造的传统社会中人达到的最完美的境界。圣王人格是内圣与外王的相统一,内圣要求个体内在的德行修为符合儒家最高道德标准,外王要求主体在内心道德原则的指引下建功立业、有所作为,同时内圣的道德修为也需要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升华,内圣与外王紧密联系、相辅相成。儒家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道德一以贯之的逻辑结构,圣人由内圣而外王,因外王而内圣。内圣外王的人格形象是中华先人智慧的结晶,也是炎黄儿女的精神榜样。孔子赞尧舜美德,尧舜之道继轩辕,轩辕黄帝无疑是圣王中的典范。黄帝陵旅游资源蕴含的圣王人格精神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圣王志存高远。古代成大事之人都年少聪慧,胸怀鸿鹄之志。孔子强调立志坚韧,“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志向坚忍不拔才能在社会实践中隐忍、坚持直至成功。儒家倡导积极的志向,如“志于学”“志于道”“志于仁”等,认为君子应该以仁义为自己奋斗和弘扬的目标。轩辕黄帝“生而神灵”“成而聪明”表明黄帝从小智慧过人,是儒家圣人上智的体现。黄帝立志统一天下,经不懈努力最终解决内忧外患,成就帝王大业。

其次,圣王自强不息。自强不息是儒家颂扬的刚健的人格精神,是中华民族积极有为的美好品质。黄帝所处时代是原始社会末期,落后的生产方式与时人需求之间的矛盾愈演愈烈。黄帝及其部落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改造自然,播种百谷,驯化野兽,带领先民由野蛮走向文明。不仅如此,黄帝兴农业、制衣裳、建宫殿解决温饱;作舟造车方便出行;音乐医药、货币文字以改善生活;订立礼法制度让社会井然有序……黄帝通过勇敢奋斗的精神实现了历史上从无到有的过程,为中华文明做出巨大贡献。这种自强不息与积极进取的精神一直蕴藏在黄帝的圣王人格精神中。

再次,圣王修德弘道。孔子倡导“为政以德”,儒家的道德与社会政治相联系。修德弘道既是个人意义的道德修养,也是社会意义的道德实践,是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相统一。《史记》记载的黄帝形象也突出了其以德修身,推己及人,如“修德振兵”“抚万民”等等。黄帝秉持仁义,懂得安抚百姓,推行德治天下使得各部族归顺。黄帝发动战争的出发点是不忍见百姓疾苦,以民为本,用兵是不得已而为之。政治上的征服并不能带来持久的稳定,做到以人为本才能安抚民心,才能使天下长治久安。黄帝仁德爱民,是后世帝王的精神表率。

最后,圣王躬身亲为。儒家的内圣外王是“知行合一”的,内圣外王不是封闭似的自我修养,一定要在实际行动中亲力亲为,才能体悟真正的道德原则。主动承担社会中的道德责任,做到内外统一。黄帝身为部落首领,亲自带领部族登山涉江,征战逐敌,脚步遍及中原各地。这种躬身亲为的精神使本部落影响扩大,同时也密切联系了其余部落,促进彼此文化交流,孕育出中华民族灿烂文明,使得黄帝圣王形象深入到每个人心中。

三、黄帝陵旅游资源的文化价值

(一)黄帝陵旅游资源根文化坚定国家文化自信

文化是民族的共同记忆,文化是一个国家的根与魂。坚定文化自信要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根。当代工业社会与传统的农业社会相比,传统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人的生活方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口的频繁流动在一定意义上也造成对故乡“根”观念与传统“根”文化的破坏,尤其年轻人群体中“根”的思想意识逐渐淡泊,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够,兴致不浓。黄帝陵景区的开发是对“根”的文化尊重与发扬,是中国人寻根问祖的传统。黄帝陵景区的旅游是当代人对历史的铭记,是连接故乡情感的纽带,是对故乡遥远记忆的追寻。“根”是我们的本质归属,有“根”就有生命力,根系越发达,生命越顽强,这也是中华文明延续数千年至今的原因。黄帝陵景区的“黄帝手植柏”是根文化的形象表达,树根粗壮庞大象征黄帝文化;树干盘虬卧龙,树叶墨绿繁茂象征中国文化;树龄五千年见证中华文明五千年。黄帝陵文化之“根”深则中国文化之“叶”茂。

文化自信不是自我封闭式的文化自大,而是在不同文化、不断交流碰撞中凸显其自身独特的优势,焕发其自身的生命活力。当今世界多元文化在同一舞台呈现,物质和信息交换的背后是更深的文化交流,面对西方的文明成果与价值观的冲击,新时代下更应当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根、之魂。黄帝陵文化之根蕴藏广博精深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民族发展的根本,在新时代的文化大浪中要善于发掘和利用自身的文化优势,才能坚定国家文化自信。

总之,黄帝陵文化是民族的精神之根,有“根”才能焕发生机,才能生长繁荣。坚定国家文化自信须连“根”黄帝陵,黄帝陵文化为国家文化自信提供坚实基础。

(二)黄帝陵旅游资源“合一”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中华文明五千年自黄帝统一天下开始,“合一”的观念开始成为主流,夏商周三代统治者作为炎帝与黄帝后代延续着统一,巩固了“合一”的观念。春秋战国各自称霸称雄,孔夫子见生灵涂炭,仁爱发心,一生寻求恢复秩序之道,渴望回到周朝和平稳定的社会环境中。秦人与楚人也自称黄帝苗裔随后一统中原,天下合一。“合一”的观念不仅是对黄帝血脉的认同,更是对黄帝文化的认同,千百年来一直浸润着中华儿女的思想情感,凝聚着各族儿女的心。和平统一已然成为中华民族的美好向往,至于分裂代表的是战争与混乱、流血与破坏,代表着黎民受苦、百姓罹难,极易唤起知识分子和精英阶层的恻隐之心,也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仁爱精神之不能忍。

黄帝陵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做出重要贡献,孙中山先生建立“中华民国”后,举起黄帝的旗帜提出了“五族共和”来反对帝国主义,号召汉、满、蒙、回、藏作为一个整体代表中华民族,各民族儿女同为“炎黄子孙”再次深入到每一位中国人的心中。抗日战争时期,国难当头,黄帝陵再次成为号召与激励中华儿女共同抗战的旗帜。国共两党以民族大义为先,于清明节共祭黄帝先祖,毛泽东深感黄帝对于民族团结与完整的重要意义,亲笔起草《祭黄帝陵文》,黄帝陵成为两党再次合作的见证。习近平主席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要深化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各民族交流和相互融合,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才能共同团结共同繁荣[6]。黄帝陵旅游资源是各民族团结统一的粘合剂。

黄帝陵旅游资源的“合一”文化不是绝对排外的狭隘民族观念,古代社会中各民族皆认同黄帝文化,尊炎黄为自己民族的祖先,各民族交流并融汇成一个大的共同体。中国文化中有“天下一体”“华夷一家”的思想。“合一”文化提倡人与人、人与物间本着平等和尊重的前提相互包容的理想共同体。将各民族看作自己的手足同胞,万物看作自己的一部分是天人合一思想的表达,也是儒家“仁”的精神体现,是伦理社会中至高的思想境界。“合一”文化为民族的团结与友好相处提供富有价值的思想理念,基于平等和尊重的各民族相互包容才能构筑更加牢固的共同体,才能切实增强民族凝聚力。

(三)黄帝陵旅游资源激励炎黄子孙君子人格

黄帝陵景区的旅游远非观光审美层面的价值,而是作为独特的旅游资源标识着中华文明的悠久与辉煌。作为第一批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黄帝陵景区的旅游更是情感的陶冶与价值观的引导,黄帝文化深深影响着每一位中国人,黄帝事迹也振奋了一代又一代炎黄儿女的精神。《论语》中孔子弟子赞扬孔子为圣人,孔子认为圣人在当世已经见不到了,圣人是极高的人格标准,自己未能达到。在孔子眼中能做到君子已经实属不易,君子文质彬彬,要在质朴与文采中间寻求一个理想位置,君子不仅在内要有得当的品格修养,在外还要不断历事练心,不可过于死板教条也不可过于天然质朴。在君子的衬托下更显圣人境界的高深,黄帝的圣人形象永远激励中华儿女的君子人格。

君子志于道,黄帝陵激励炎黄子孙树立民族复兴的理想。君子向圣王形象看齐、胸怀远大志向。理想是个人价值观的体现,君子人格作为一个完美榜样时刻召唤着中华儿女。自黄帝起中华文明一直屹立在世界文明的潮头,直至灾难深重的近代才落后于人。新时代中华民族最伟大而光荣的梦想就是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民族复兴是每个人的深切期盼。国家的命运与个人命运的紧密相连,个人理想应当与国家理想相结合,坚定志向才能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君子积极有为,黄帝陵激励炎黄子孙自强进取。自强不息是中华的民族精神发轫于黄帝。每个时代都会面临特有的困难和问题,历史中的中华民族从未在艰难困苦下认输,相反,一次次重新站起,保持顽强的生命活力。历史告诉我们,困难不能使我们消极颓废、一蹶不振。黄帝陵激励我们不断创新、保持生命活力,君子于世应当努力奋斗,承担起属于自己的社会责任,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君子怀德,黄帝陵激励炎黄子孙提高自身品德修养。中华民族素来以礼仪称著于世,道德一直是传统社会评判人事行为的首要标准。新时代社会变迁剧烈,世界文化交流碰撞,西方价值观逐渐成为主流引导。每个民族都有自身文化的优势和劣势,必须批判的借鉴,不可在文化洪流中失去脚跟随波逐流。君子怀德内涵丰富,“君子喻于义”“君子和而不同”君子要“博学于文,约之于礼”等为现代人提升自我修养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君子言出必行,黄帝陵激励炎黄子孙脚踏实地。几千年历史长河中,中华儿女战胜了无数自然灾害,开发建设了祖国大好山河和美丽家园。理想、道德、精神等没有脚踏实地的实践始终会流于空洞。感召于君子“言必行,行必果”,如今的中华民族凝聚着各族儿女的聪明才智,浸透着炎黄子孙的辛勤汗水,黄帝精神始终激励我们艰苦奋斗、戒骄戒躁,脚踏实地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

猜你喜欢
黄帝陵黄帝旅游
帛书《黄帝四经》之“道”的“入世”特征
“清华简”又爆“猛料”蚩尤竟是黄帝之子
论中医文化的守正与创新——以非物质文化遗产黄帝内针为例
涿鹿黄帝泉(外三首)
皇帝陵标识碑落成
旅游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
我党派代表祭黄帝陵有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