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洁洁,杨爱杰
(武汉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四个自信”重要论述从历史创造的厚度上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依据。十九大报告中特别强调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其中明确强调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创新文化品质始终贯穿和根植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传承过程中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创新和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一个个成就,迈进新时代,在保持文化自信的前提下,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支撑,注入创新文化的核心要素,重构创新文化机制体制,从而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奠定基础。
纵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轨迹,从哲学理论的角度可以发现依托支点,从中更是能够发掘新时代创新文化的根基从何而来,又是向何处发展。从唯物论角度来看,相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创新发展而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是更加偏重于求真务实和知行和一,其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智慧融入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之中,创造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构成理论和实践不断发展的重要基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强调“革命理想高于天”“用科学理论武装头脑”这不仅是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自觉应用,更是创新性发展;从辩证法的角度来看,十八大以来提出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一带一路”等的提出和实践的展开,能够看出新一代领导人善于从战略的角度思考和谋划全局,将辩证法运用于实践之中;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而言,新时代创新文化的发展则体现在将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灵活运用和不断创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则把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相结合,人民的利益是第一位的,国家发展成果让人民共享这一理念贯彻的更加彻底,从精准扶贫的力度就可以看出,新时代的创新文化营造的氛围更是具有全面性,其创造性的转化了和发展了唯物史观。
创新对于人而言是一种能力和精神,创新文化对于民族而言是一种文化氛围和文化环境,基于这种氛围,个体价值观、社会规章制度、政府行为实践都可以去发挥和创造。在新时代,创新文化具有同以往不同的一些特点。
新时代强调创新发展是国际竞争的大势所趋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强调创新能力是国际关系中最核心的竞争力和国家硬实力的体现,强调在实践的基础上促进理论创新,创新文化寓于民族文化之中,存活于价值和精神之中,新时代创新文化在思辨的基础上用实践来践行。“中国梦”的提出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论的创造性发展,也是民族价值观文化氛围建设的一次飞跃。
改革开放40年,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就。当今的中国,是一个需要用文化自信来武装自己从而向世界展示中国的强大,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开放与包容。新时代创新文化的基因中蕴含着前所未有的开放的姿态和精神,指引着民族文化融入世界文化,成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正如“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向全世界展示中国在新时代对外开放的意愿和诚意,向世界展示命运共同的责任和态度。
十九大报告中突出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人民主体论可以说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灵魂所在,也是新时代创新文化的核心所在。亲民和惠民的思想是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人民群众是历史和文化的创造者,创新文化氛围与人民的创造性互相依托、互为支撑,对于真正具有创新文化的社会环境而言,敢于理性批判的人民群众是必不可少的。新时代创新文化秉持人民观,也是对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创新型发展。
创新文化培育就是从思维理念和理论实践等方面为创新营建良好的氛围和环境。在创新文化的建设和培育过程之中,并不是只有创新的主体才会获得创新所带来的实际效益亦或是文化感受,与之相关的所有人和事都将受到这种氛围的影响,创新文化培育的对象是一个整体,这个载体可以小到一个个体,大到一个民族,正是因为每一个个体都是在文化的氛围下成长和发展,它不因人的意志为转移,因此,创新文化培育更应该具有全面性和针对性。
创新思维是一种辩证思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和独特灵感。这就要求在全社会树立一种以创新为导向的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培育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前提条件,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和培育,主动调动劳动者的工作积极性,要提倡创新的思维方式,要实现创新文化与劳动者人生价值的统一,使他们的人生价值通过创新能力达到为社会作贡献的目的而得以体现。管理者也应该善于运用创新思维来系统地把握整体,实现目标和路径相统一的有效对接。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是将民为创新之事和创新为民之本相统一,树立创新为荣和创新为魂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才能增强国家硬实力,提升国家的核心竞争力,这也是新时代创新文化培育的基因所在。
吸收世界文化的先进因素,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建构创新文化,培育创新驱动发展理念,是当代中国创新文化开放性的要求,也是当代中国创新文化保持其先进性的必然选择。当今的中国,科技创新已经由跟跑逐渐到并跑,甚至在某些领域是领跑的状态,我们应该具有文化自信和科技自信,主动承担起国际责任。更拓展全球合作的视野,学习创新思想和创新氛围,来营造我们的创新文化,使得创新成为每一个人的自我理念和自觉行动,而不是说刻意地将制度差异和意识形态的干扰搁置于一边,这将有利于创新的文化因子融入我国的创新文化体系之中,从而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特色的创新文化模式。
首先,创新文化具有人文精神。人文精神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人的需要是创新发展的动力源泉,因此追求创新的价值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更要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人民群众是各项事业力量的源泉,自觉拜人民为师,向智者问策,不断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就是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的表现。其次,从党的理论创新轨迹来看:包括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和习近平同志对科技创新、文化创新、制度创新等理论和实践贡献,构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文化的逻辑架构。从创新文化基因来看:思想上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认识上注重历史与意识的统一、技术与逻辑的整合;文化上遵循继承与发展相辩证、吸收与创新相统一,这些都是在不断的进行理论和实践的创造性改变和创新性发展。因此,鼓励创新是培育创新文化的土壤。
审视我国古代的优秀文化成果不难发现中国古代存在着包括思想创新、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的文化内质,这些创新文化内质可以被唤醒、激活和运用,会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建设科技创新强国的强大驱动力。因此,基于文化自信的角度,深入发掘存在于传统文化当中的创新文化因素并加以创造性的转化或转换性的创造,弘扬民族创新精神是在新时代新思想指导下培育创新文化的重要环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进新时代,面对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发展和生态建设的新常态需要我国从创新主体、创新理念、创新氛围和创新环境等多维度构建创新文化。同时,依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找寻创新文化的培育路径,进一步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国家文化软实力,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重要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