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毛泽东与五四运动

2019-02-19 03:34
世纪桥 2019年5期
关键词:五四运动思想

张 磊

(湘潭大学 毛泽东思想研究中心,湖南 湘潭 411105)

毛泽东是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他的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对于一个伟人而言,他们的成长经历和青年时代的觉醒与探索历程和常人相比,必有其迥异之处。

与当时大多数中国人一样,毛泽东在青少年时期便目睹了在封建殖民统治时期中国在政治文化上的衰落,但他在近代湖湘文化和西方先进思想的双重影响下,实现了由近代中国到现代中国革命视野的转向。这种革命思想的转化正是毛泽东性格禀赋所驱使的,也是他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不断打破旧世界枷锁和开辟新世界的原始动力。本文从青年毛泽东接受的教育与经历出发,探索毛泽东在这个阶段接触的各种文化因素与社会思潮,以及新文化运动以后毛泽东如何与五四运动相交融最终成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笔者立足于青年毛泽东求学经历和革命理想与五四运动的历史关联,并以此来解读近代中国革命青年思想转变的历史过程。

一、走出私塾:传统文化价值观的扬弃与新思想的萌发

毛泽东出生于一个封建富农家庭,在启蒙教师邹春培先生的教导下,毛泽东学习了《三字经》《幼学琼林》《论语》等传统儒家经典。[1](P.3)在童年求学期间,毛泽东接触到的都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典籍,受到一定的封建传统思想的影响。不过当时毛泽东对这些古板枯燥的传统经书兴趣不大,凭着自己超乎常人的理解记忆能力,他依然熟悉的掌握了这些内容。“在这以后,他对历史的浓厚兴趣来自于他对《左传》这本书的阅读与学习。这六年传统儒学经典的教育,培养了他鉴古知今的爱好,帮助了他后来的“古为今用”。[2](P.7)

少年时的毛泽东深信儒家经文义理,1908年在井湾里私塾就读时,他最爱读被塾师称为“闲书”和“杂书”的《水浒》《隋唐演义》等旧小说。[2](P.7)虽然毛泽东对中国传统四书五经已经烂熟于胸,但是在内受封建压迫,外受列强欺辱的社会现实中,毛泽东看到了贫苦农民和底层民众的生活是极为艰难的,这与圣贤经书上所说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举能,讲信修睦”的理想社会状态还相差的很远。于是,毛泽东在幼年时便萌生了反抗封建君主专制与统治阶级残酷统治的愿望。在东山小学堂,毛泽东开始接受当时的维新变法的理念和思想。从而开始崇拜康有为和梁启超这些维新变法的新派人物,在《新民丛报》中,毛泽东接受了康梁所阐释与宣传的启蒙思想。从崇拜孔孟到崇拜康梁,是毛泽东思想上的第一个转化阶段。

正当毛泽东18岁的时候,中国爆发了反对清王朝统治的辛亥革命,毛泽东参加了当时新军的一个混编旅,成为一个士兵。《湘汉新闻》中有一篇关于介绍社会主义的文章引起了他的兴趣。这个时候他所了解的还是当时江亢虎的社会改良主义。在这之后,毛泽东结束了他这段军旅生涯,继续求学,最终以第一名被湖南中学校录取。进入求学生涯后,毛泽东便开始了学习自修的个人规划,在此期间他阅读了很多国内外的书籍和册子,也大量的涉猎了近代英美国家宣传民主和科学的著作,并且颇有收获。这一次他比较系统和集中的接触到西方近代思想文化。

从幼年起接受中国传统私塾教育与四书五经等儒家经典灌输的毛泽东,并没有成为一个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旧式文人。在封建传统文化的浩瀚典籍中,毛泽东吸吮了其中的精华,却摒弃了旧文化的糟粕。在这段教育历程中,他开始接触西方民主自由思想的文化与理念,而这种民主思想的萌发,正是后来五四运动的先声。

二、湖南一师:从大学生到革命民主主义者

1914年,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一师引进了很多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方法,毛泽东充分运用一师的丰厚资源进行学术探索和社会实践,这对他的身心教育有着重要的补益作用,也为他今后革命理想的确立奠定了基础。

第一师范的学习经历对毛泽东来说影响很大,他的学术功底很大程度上都是在这里积累的,而毛泽东青少年时期价值观、信仰和革命目标的确立,很大一部分也是形成于此。在这个学业阶段,杨昌济和徐特立两位老师对毛泽东产生很大的影响。他对文史知识一类的知识特别专注,重视自我学习,对于在读期间的自学计划安排的井井有条,读书不倦,有时通宵不眠。对于所学内容,力求深入,融会贯通。[1](P.15)毛泽东的这种锲而不舍的求学精神贯注于他的一生,直到他的晚年都坚持这种手不释卷的读书习惯,可以说这也是他在青少年时代养成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湖南一师时期,毛泽东在新青年第三卷第二号发表《体育之研究》,署名二十八画生。这是他早年阐发的对于体育运动的新观点。文章详细的说明了体育运动的意义、作用和方法以及关于体育同增强民族体质、保卫国家之间的关系。毛泽东认为中国国力的衰弱与民众的体力衰弱有关。他认为身体锻炼务必要坚实自觉,自律于己。关于体育和德育智育的关系,他认为应当德智体并重,注重均衡发展。毛泽东当时阅读了《伦理学原理》,颇有所感而写出了《心之力》这篇经典之作。在这部作品中,他痛陈了甲午战败以来,由“国民心力沉疴羸弱”而造成的“万民为奴,国资殆尽”的惨痛局面,所以他认为“若欲救民治国”,惟“自强国民心力之道乃首要谋划”。在《心之力》中,毛泽东认为拯救当代中国的责任在于青年,他觉得当时的中国青年是任重道远的,如果青年能够拧成一股绳,那么以后振兴中国的工业、开创中国的新纪元就有希望了。

总体看来,进入青年时代后,毛泽东首先是崇拜康梁的维新学说,拥护君主立宪,后来开始接受孙中山先生民主思想的影响,同时从西方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著作中受到新的启示,转为相信资产阶级的民主主义。[3](P.44)而在第一师范这段经历中,他的学识和见解得到很大程度的增长和拓宽,他的思想也在新旧交融的社会混沌中渐渐廓清迷雾,在时代中进步着、前行着。这个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和社会的了解以及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与阶层的分析都更加深刻,形成了自己的政治见解,从而逐步转化为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

三、奔赴北京: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到马克思主义者

作为当时中国的行政和文化中心,北京的地位十分重要,这里往往成为近代先进的中国人开眼看世界,思想萌发和交汇的区域。北京大学也是聚集了当时声名远播的一批大师,陈独秀、鲁迅、胡适、李大钊在此任教。这里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在校长蔡元培先生“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校训精神影响下,各种学术和思想相互争鸣,新文化运动在北京大学这块土壤上达到了一个高峰。他在这里接触到了从来没有见到过的人物,从而置身于新文化运动的磅礴浪潮中。在北大,毛泽东有机会接触到这些进步的新文化运动导师,开始崇拜当时的领袖人物,几经交流观瞻,受到他们较大的影响。在1918年的秋季,毛泽东在天安门集会听到了李大钊的演说《庶民的胜利》,并在《新青年》杂志上看到了《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这篇宣传社会主义的文章,开始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的一些东西。

回到湖南以后,毛泽东利用教员的职业性质,广泛和新闻界、教育界人士接触,走访长沙几个主要学校的教师和新民学会会员,向他们讲述自己几个月来在北京、上海的经历,介绍他所接触的一些值得钦佩的人物。[4](P.145)这样的宣传对湖南长沙地区的思想界和文化界也产生了相当重要的影响,使得长沙后来成为声援北京五四运动的重要一翼。1919年巴黎和会无视中国提出的废除二十一条等要求,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特权全部转交给日本,五四运动爆发。五四运动的消息传到了湖南,毛泽东同新民学会会员、各学校学生骨干分子进行联系,提出了在湖南开展五四运动的意见。五四的宣传使得民主科学思想以及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在宣传五四运动的过程中,毛泽东开始真正认识到民众的力量。[5](P8-P12)除了深受俄国十月革命传播的马克思主义学说影响,毛泽东在那个时期还受到其他一些社会思潮的影响,当时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两大分化,这其中最有代表的就是胡适和宣传布尔什维克学说派的论争。那时中国正处于五四社会思潮的百年交汇之际,其他的各种思潮也纷纷涌现,在这些西方民主思潮的影响下,他对北洋军阀的封建统治和帝国主义的压迫萌发了反抗和敌对的意识。

从五四运动结束以后到次年的夏季,毛泽东的思想意识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在五四运动之前,毛泽东利用在北大图书馆当管理员的身份同当时宣扬社会主义革命的李大钊广泛接触,并向他请教了很多问题。在李大钊的帮助下,原本就深怀着救国救民情怀和世界主义思想的毛泽东开始从实践和思想上深入工人运动,进行着革命的理论准备。这个过程促使他向马克思主义的方向转化,关于这种思想转化的过程,毛泽东曾对斯诺有过详细的描述:“我第二次到北京期间,读了许多关于俄国的书。我热心的搜寻那时候能找到的为数不多的用中文写的共产主义书籍。有三本书特别深的铭记在我的心中,建立起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我一旦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对历史的正确解释以后,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就没有动摇过。[6](P.121)我们可以发现,当时的毛泽东不仅经历了五四运动的革命实践的历练与磨洗,也受到马克思主义学说“西学东渐”的革命理论的影响,从而不论是在思想还是实践上都渐渐成为了一个马克思主义者。

四、青年毛泽东的求索历程是五四运动精神的真实写照

毛泽东的青年经历与革命抱负显现出近代中国朝气蓬勃的社会影像,为我们翻开了一页少年中国说的真实时代范本。青年毛泽东成长求索的心路历程也蕴含了五四精神的重要内容,其中最重要的几个部分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强烈的民族责任感。毛泽东出生在山河破碎、人心离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在毛泽东幼年时他便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在帝国主义列强和封建势力压迫下水深火热、朝不保夕的苦难生活。他在孩童时代便用自己每日带到学校去的口粮分给学校的一个贫苦同学,这种志于帮扶和救助劳苦贫民大众的热心肠伴随了毛泽东的一生。因此,在这种民族深重苦难的社会现实中毛泽东便萌生了拯救整个中华民族的危亡,化解民族危机的慷慨大义。

二是高扬民主和科学的大旗。毛泽东的一生是追求真理和科学的一生,他19岁在湖南省立图书馆读书时便在自修的半年时间中广泛涉猎了18和19世纪欧洲资产阶级的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读了严复翻译的亚当斯密的《原富》,孟德斯鸠的《法意》,卢梭的《民约论》以及一些欧美国家的历史、地理书籍。1918年,毛泽东出席在长沙岳麓山召开的新民学会成立大会,大会起草通过的会章便规定学会宗旨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由此可见,青年毛泽东在人生追求上早已摒弃了低级趣味,在这以后,他便没有停止过对真理与科学精神的探求。

三是敢于改造社会的精神。五四运动不仅是一场爱国自救运动,也是一场改革立新运动,改革和创新精神是五四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在20世纪之初,毛泽东率先反抗起旧中国封建伦理和纲常名教的禁锢与压迫。毛泽东在少年时代便和母亲联合反对起父亲的家庭专制与无理的压制。在长沙的湖南一师,他就把读无字之书看的比读有字之书更重要。在体育锻炼上,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认为要把体育和国力联系起来,针对旧中国重武轻文的颓风,毛泽东提出了“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的口号。这种观念极具进步意义,是以往从来没有过的。这充分说明了毛泽东在教育和文化上的大胆改革和创新精神。

在五四运动前后,无数革命青年不断在接触当时的各种新思潮与外来思想中反思觉醒。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这些新的社会思潮和理念最终在不断地沉淀—激荡—喷薄中融汇为一种进步的、革新的力量,进而改造社会,最终汇聚成为近代中国追求民主独立与民族自强的滔滔巨流。青年毛泽东是五四运动的青年代表,他不仅亲自参与了这场运动,也是这场运动的历史延续者和落实者。毛泽东在五四运动前后的特殊的探索历程与进步追求,正是当代青年在新时代所应倡导和继承的宝贵精神风范,这对于当代中国青年树立正确的价值选择和价值取向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猜你喜欢
五四运动思想
百年党史(二)五四运动举大旗
百年大党 壮阔历程 《五四运动》
转化思想的应用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论五四运动的启蒙辩证法
《过五四运动赵家楼》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95年前的“五四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