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荣涛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海淀 100083)
马克思主义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关于人和自然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创始人早有结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1](P.45)。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它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最为基本的物质前提和基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生命共同体”理论认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2](P.507)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最为直接的继承和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生动展示。在对生产力要素的认识上,马克思主义认为,“劳动的自然生产力,即劳动在无机界发现的生产力,和劳动的社会生产力一样,表现为资本的生产力”。[3](P.122)也就是说,自然生产力同社会生产力一样,都是资本运行的条件。结合这一思想,习近平提出了著名的“两山理论”,即“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4](P.599)。
马克思主义注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马克思主义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清晰的认识,因而特别注重对自然规律的尊重。马克思在1866年给恩格斯的信中就指出:“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5](P.100)列宁在领导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时也认识到,外部世界、自然界的规律的基础性作用。强调对大自然的尊重态度,在认识自然规律的基础上探索出一条符合自然规律,符合国情地情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也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论述重点。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当下中国,习近平提出了要靠理念的转变和科技手段的运用使“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的思想。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首先要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看待人与自然关系,分析自然规律,依靠人民群众的力量,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决生态文明建设中遇到的各种问题。
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共产党的生态观。早在取得全国政权之前,中国共产党就已经开始关注生态环境的治理。土地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处境极端困难,对生态环境的关注主要是同改善经济状况紧密结合着的。毛泽东在《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应当发起植树运动,号召农村中每人植树十株。”[6](P.136)这说明中国共产党人就已经十分注意环境的保护与绿化。延安时期,驻守边区革命根据地的中国共产党愈加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边区水少、树少,裸露的地表是当地群众生产生活的限制性因素,毛泽东又提出植树造林以改善环境的号召。“为改变边区童山太多现象,应号召人民植树,在五年至十年内每户至少植活一百株树。”[6](P.365)总体而言,新中国成立之前,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无论是中国共产党自身,还是所辖的群众,生态理论并不成熟,环保实践也并不充足,虽然对环境保护有所提及,但也都是附属性质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的生态理论。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由于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经验,曾一度出现了经济建设上的失误,特别是“大跃进”对自然生态造成了负面影响。在这个过程中,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领导集体,还是提出了一些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宝贵思想。尽管这些理论还没有形成系统,并且在实施过程中也出现过偏差,“但从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我们可以发现其中蕴含了丰富的生态思想,主要包括:开发改造自然、发展生产力;植树造林、绿化祖国;计划生育、协调人口与资源环境的关系;兴修水利、治理水患;正确处理农轻重关系、综合平衡发展;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等”。[8](P.9-13)1956 年 3月,毛泽东提出“绿化祖国”的号召,并设想“真正绿化,要在飞机上看见一片绿”。[9](P.48)这一时期的中国和中国人民,因为物质的极度缺乏,为改变一穷二白的社会现实,尚处于向大自然“宣战”的状态。虽然在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所注意,但多是“运动式”的,并不能把环境问题彻底解决。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思想。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开始进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伴随着对生态问题的解决和理论探索的深入,中国共产党的生态文明思想有了一定的发展。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提出了若干科学论述,做出了一系列决策部署,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指导。他们主张通过改革制度、健全法律来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共同发展。1981年制定的《关于在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指出“保护环境是全国人民根本利益所在”,必须“合理地开发和利用资源”。1989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为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进入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认识更加深入,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为推进生态保护与人的发展提供了遵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不断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特别是有关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关论述与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就是大势所趋了。
中国古代朴素自然观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智慧之源。我国漫长的农业文明发展史产生了具有中国特点的生态文明理论,即使这些思想还不成熟、未成系统,但是对我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有些谚语至今还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劝君莫打三春鸟,子在巢中盼母归”竭泽而渔,岂不得鱼,而明年无鱼”······对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思想进行挖掘对今天的生态文明建设大有裨益。习近平指出,“古人‘天育物有时,地生财有限,而人之欲无极’的说法”,从某种意义上就反映了“人类追求发展的需求和地球资源的有限供给是一对永恒的矛盾。”[10](P.193)这一矛盾,由此可以看出,习近平对生态环境的重视与强调,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与把握是分不开的。
中国古代哲学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这种特点也体现在中国古人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理解上。古代朴素自然观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这一思想认为人和自然是共存共生的,人是自然的组成部分,自然是包含人在内的处于不断演化、发展过程的复杂有机整体。“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人对人与自然的辩证关系的科学理解,也是几千年来中国古人追求天人和谐的重要体现。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历来强调天人合一、尊重自然。”[11](P.6)中国古代朴素自然观还认为,“天定胜人,人定亦胜天”“天人交相胜”,即认为人必须根据自然的变化并在尊重其规律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对自然的正确认识,然后以这种正确的认识为指导才有可能在实践中取得预期的成果。亦即老子所说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也就是指人道要符合天道。这些古老而朴素的生态观,影响了中国人的思维,塑造了中国人的价值观。
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的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为改变我国物质基础薄弱、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的落后局面,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我们都一直强调的是经济建设,对生态环境的重视程度不够。虽然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很大一部分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这样的发展过程造成了严重的生态问题,资源枯竭、环境破坏对后续发展、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了不利影响。理论来源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来源于对社会现实的反思。习近平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可以放开手脚大开发、快发展。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难以承载高消耗、粗放型的发展了。”[12](P.26)新发展需要新思路,新思路需要新思想。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世代,必须改变传统的发展方式,贯彻新发展理念。
与此同时,西方国家也因先污染后治理的工业发展模式付出了的巨大代价,这给中国共产党人的生态思想的形成提供了反面教材。自工业革命以来,西方工业资本家为实现利润的最大化,无限制的开采自然资源、不负责任的排放废弃物,形成了“异化生产”“异化消费”的虚假繁荣状态,造成了人与自然严重对立的尴尬局面。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工业发展道路,绝不能再步资本主义工业化道路后尘。超越西方工业文明,寻求生态文明范式下的可持续发展与繁荣,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必须有自己的理论指导。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为中国特色生态文明思想的形成提供了现实的基础。
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与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类生存于大自然之中,生态环境的质与量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近些年来,生态环境问题对人民群众的健康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有些生态问题甚至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构成了威胁。人的需要是随着时代的前进而不断发展的。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的主要需要是能够满足生存的基本生活产品。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已不再满足于衣食住行等产品的获得,进而对良好生态产品的需要不断增加起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国共产党的奋斗目标,改善生态环境,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良好生态需要是共产党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态产品需要,就应该用新思想引领生态文明建设,通过科学的谋篇布局,保障良好生态产品的供给。
新时代的生态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生态问题当成政治问题来看待,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一个具体体现。坚持绿色发展,不让老百姓的幸福感打折扣,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形成与发展的又一重要现实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问题往往最容易引起群众不满,弄得不好也往往最容易引发群体性事件。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进程中紧抓生态文明建设,也是中国共产党人要始终牢记自己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所决定的。“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13](P.107)把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要作为政治问题来看待,不断提升生态质量,让人民群众从中获得幸福感和认同感。
雄厚的经济实力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大物质支持。一定程度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保障,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需要一定的物质基础。新中国成立近七十年来尤其是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奋斗,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2011年,我国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经济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新常态阶段。可以说,对生态文明进行全面系统性修复与保护的条件早已成熟,并且是一项紧迫任务。就像习近平在青海省考察时说的那样“现在,我们已到了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建设力度的时候了,也到了有能力做好这件事情的时候了。”[14](P.392)
日趋成熟的科学技术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手段支撑。科学技术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绿色发展的难题要依靠科技创新来破解。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的实施,我国科技水平大幅跃升,科研实力明显增强。至2017年,“我国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主要创新指标进入世界前列,科技创新水平加速迈向国际第一方阵,我国科技创新持续发力,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15](P.35)当今的中国,绿色科技正在向生产力诸要素全面渗透,为美丽中国建设贡献着应有的力量。今后,随着科技和生态文明建设结合程度的不断加深,科技创新在环保事业全局中的地位和作用将更加凸显。
自然环境包括在历史上形成的与人类社会活动相互起作用的那些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地形、气候、土壤、水文、矿藏、植物、动物等及其交互作用下形成复杂的综合体。自然环境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前提,是人类进行一切活动的必要条件,人类的生产生活的实践活动是在自然界提供的这些条件下进行的。进入二十一世纪,人口持续增长、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人类对自然资源的索取、对废弃物质的排放越来越超出自然自身的承受能力。气候变化、资源短缺是各个国家都面临的严峻问题,并且这种严峻性正在不断加重,如果不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这种生态问题极有可能演变为不同民族、不同个体争夺生存生活空间的全球政治问题。
解决能源资源和环境问题,需要全体地球村人的共同奋斗。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保护生态环境,应对气候变化,维护能源资源安全,是全球都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置身事外。人类是一个命运共同体,需要携手合作,共同建设全球的生态文明。“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构筑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体系”。[16](P.697)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探索人类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上达成一致,共同谋划建设一个适宜人类生存的、可持续的宜居地球,需要有共通的理念,这就为生态文明思想的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需要发挥理论的指导作用。全球化不断深入,各国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统一于建设清洁美丽世界之中。活跃于相对于静止的大自然,每个人都是自然资源的享有者、生态产品的消费者,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们对生态资源的使用日益呈现出共享性、互通性等特征。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17]。中国与世界的关系是个体与整体的关系,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极其重要的世界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能够形成对资源的有效节约、对环境的有效保护,减少世界资源的压力。
为世界生态文明建设贡献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智慧。世界、时代、实践都需要理论创新,推动世界生态文明的发展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的创新。作为世界制造业大国,我国在向世界提供更多更加绿色健康产品、输出更多绿色技术的同时,更应该是理念与理论的输出,这也是中国人理论自信的表现。为此,“习近平提出了转换传统的‘赢者通吃’的全球治理模式、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通过促进民族国家的互利合作和共同发展来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中国方案’”。[18](P.67-74)建设美丽中国,为世界生态文明安全作出贡献是中共十九大对世界人民的庄严承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中国为世界提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的中国方案、贡献的中国智慧。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精髓、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融合中国古代朴素自然观精华,进行理论创新的结果。这一思想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发展的新阶段。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今天的强起来,面对我国社会发展现实,反思西方工业社会发展模式,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期待,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思想是历史的必然。新时代,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会越来越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