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童亮亮 陈 丽 中共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委宣传部
近年来,云南省昆明市晋宁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大力实施乡风文明建设工程,不断改善乡村生活条件,形成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提供了强大价值引导力、文化凝聚力和精神推动力。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扎实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不断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切实增强广大农村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全区8个乡(镇、街道)的137个行政村(社区),除新建的晋城镇益州社区和昆阳街道磷肥厂社区外,其余135个行政村(社区)均建有文化活动室,截至2018年,全区共建成村级文化体育活动广场31个,体育健身工程点131家,健身路径114条。
完善村规民约,提高乡村自我治理水平。组织开展村规民约修正工作,129个村委会、8个社区全面完成村规民约(社区公约)修订完善工作,覆盖率达100%。修订完善后的村规民约(社会公约)基本做到与本地经济社会、人文风俗、群众关切和热点难点问题的紧密结合,为群众自律自治和基层组织开展社会治理提供了有力保障。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讲文明、树新风”活动为载体,结合农村特点,建设完成晋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集中展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文明礼仪、中国梦、模范人物先进事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融入民间文化、地方曲目、乡间调子、农村广场文化中,近年来,宝峰调子会、旧寨村渔人文化节、沙堤丰收节等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知名度和影响力逐步提升。每年举办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组织区文明委成员单位、爱心企业和各省市级文明单位开展集中志愿服务活动,筹集爱心捐款及物资支持贫困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农村书屋、民俗活动、科技培训等,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结合扫黑除恶、脱贫攻坚等工作,大力开展文化惠民、文化下乡活动,通过文艺表演、书籍下乡等活动,极大丰富了农村精神文化生活。
深化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引领农村文明新风。广泛开展善行义举榜建设、道德建设领域模范人物推荐评选等活动。从2013年开始,创新模范评选形式,推出“发现晋宁正能量——寻找宣介‘幸福晋宁事、美丽晋宁人’”公益活动。截至目前,全区共评选75个“幸福晋宁事、美丽晋宁人”先进典型。2016年启动乡风文明暨乡贤文化建设工作,在300余名候选人中评选出名人名贤60人、名人35人,建设名人名贤堂,以名人名贤堂为总堂,在每个乡镇建设一个乡贤馆(乡贤长廊)。近6年来,晋宁区获得国家、省、市表彰的道德建设领域模范人物超过100人次,先后荣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见义勇为模范、全国“五好文明家庭”、全国“最美家庭”提名奖、“全国孝亲敬老之星”、中国好人以及云南省道德模范、云南好人、云南“最美基层干部”等称号13人次,荣获昆明市“道德模范”和“昆明乡贤”“最美昆明人”“昆明好人”等称号87人次。同时,广泛组织模范人物进基层、进农村、进群众开展巡讲活动,用“身边人讲身边事”,以身边典型引领农村新风文明。
深化农村精神文明创建,不断提升乡村文明水平。制定出台《昆明市晋宁区文明村镇创建管理办法》《昆明市晋宁区文明社区创建管理办法》等五个文件,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深入推进好家风好家训、十星级文明户、文明家庭、文明集市等创建评选活动,“十星级文明户”达到农村全覆盖。截至目前,创建区级及以上文明乡(镇)、文明村(社区)共83个,文明村占比达60%。
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倡导科学文明生活。一是加大宣传工作力度,以“文明祭扫、生态安葬”为宣传主题,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等公众媒体和林区、祭扫场所宣传栏、警示牌、标语等传统载体,引导群众文明低碳祭扫,节地生态安葬。2008年组建晋宁县殡葬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以来,全区建设公墓14个,总建设面积约5600亩,制定出台一系列惠民政策,发放殡葬惠民补助资金200多万元。二是以“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为抓手,在清明节期间,广泛组织开展各项志愿服务活动,组织未成年人开展“网上祭英烈”活动,组织开展殡仪馆“公众开放日”“鲜花换烧纸”“丝带寄哀思”等系列文明祭祀活动,倡导丧事简办、厚养薄葬,革除封建迷信思想,摒弃陈规陋习。三是充分发挥农村“红白理事会”的监督管理作用,加强红白事务的申请、报备、监督,倡导婚事喜事新办、小办,杜绝天价彩礼、奢侈浪费、盲目攀比、借机敛财等行为。全区129个行政村、8个居民委员会,已建立红白理事会超100个。
有序推进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制订《昆明市晋宁区建设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工作方案》,区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按照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原则,充分整合和利用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博物馆、区国学馆、老年大学等资源进行建设,各乡(镇、街道)、村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依托文化站(所),立足本地民族文化特色进行建设。
补足短板,完善阵地建设。建立多渠道、多层次的资金投入机制,加大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力度,加强农村文化公共设施的管理,培育一批基层文化骨干和文艺爱好者,补齐农村项目资金有限、活动阵地少、专业人才匮乏等文化短板,激活村居乡风文明建设。
加强治理,净化农村文化环境。紧密结合扫黑除恶工作,联合有关部门大力开展农村消极文化整治行动,大力开展文化科技卫生法律“四下乡”活动,加强法治、安全、文化礼仪等宣传教育,提升农民群众的文化素质和农村社会文明程度。
创新载体,引领道德风尚。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村、文明社区、文明家庭创建活动,持续开展好“幸福晋宁事.美丽晋宁人”推进评选和2019年度昆明市道德模范、“昆明好人”推荐评选活动,加快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继续深化道德讲堂建设,以专家讲座、道德模范讲座及业务培训等多种形式,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活动,开展好道德活动,以“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讲自己事,身边人教身边人”,用优秀美德培育良好社会风尚。建立健全村规民约,传承好家训好家风,创新行之有效的工作载体和工作方式,调动广大群众参与乡风文明建设积极性。
强化引导,厚培文明新风。一是注重主动示范和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强化基层党组织作用,通过座谈会、交心谈心、走亲串户等方式,宣讲移风易俗政策,同时通过涵养廉洁自律、勤俭戒奢的党风政风来推动整个民俗民风转向。二是加大对移风易俗政策的宣传,帮助群众区分传统民俗和封建迷信,加大农民群众的知晓率。三是移风易俗工作应结合实际,在客事范围、时间、规格等规章制度(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制度等)上不断规范,在操办费用、人情往来费用上加强教育引导,使树立文明新风成为广大群众自觉、自愿、自主的共同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