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村(社)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和“宣调审”+“阶梯调解、绿色先行”调解模式运行,加大对案前预防和调处工作力度,筑牢劳动争议预防处理的“第一道防线”。
近年来,广元市利州区以全面建设群众满意的调解仲裁公共服务体系、快速有效处理集体案件为目标,将调解组织建设重心向农村、社区基层延伸,调解工作主动面向矛盾多发群体、矛盾多发区域、矛盾集中的园区企业,实现工作关口前移,较好地发挥源头预防作用。
目前,利州区确定在嘉陵街道市场街社区、雪峰街道雪峰寺社区、大石镇小稻村建立村(社区)调解组织,探索劳动争议村企调解、社企调解工作模式,健全源头预防协商解决机制,稳定辖区企业与职工劳动关系,促进劳动关系和谐发展。
市场街社区位于老城商业中心,用工流动性大、用工不规范、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是劳动纠纷日益增长的重点社区。雪峰寺社区位于城乡边缘,征地安置人员多、外来务工人员多、低收入人群多,文化水平总体较低,就业不稳定性导致劳动纠纷多发频发。小稻村位于食品工业园区,生产加工、仓储物流企业集中,企业劳动管理制度不完善、用工不规范较普遍,是预防和处理群体性劳动争议发生的重点区域。建立这三个村(社区)基层调解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工作,努力形成全覆盖、多层次的劳动争议调解组织网络。
按照劳动争议调解组织规范化建设的要求,利州区落实“三抓实三促进”,强力推进三个村、社区基层调解组织建设。
一是抓实标准,促进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在所选村(社区)设立独立调解室,统一制定基层调解组织工作程序、工作职责和调解员行为规范,明确工作目标、具体工作计划。二是抓实人员,促进工作队伍素质提升。由村(社区)推荐,在三个村(社区)配备6名群众认可、法律政策水平较强、热爱调解工作的专(兼)职调解员,每半年组织一次培训学习,不断提升调解员的综合素质,提高劳动争议预防调解实效。三是抓实经费,促进基层调解队伍稳定。解决好人员工资和必要的工作费用问题,尝试建立合理的动态增长机制,逐步提高保障标准,逐步健全完善调解考核奖励制度。
利州区结合实际提出了“前期到村(社区、企业)宣讲、中期多方位预防调解,后期高效审理裁决+多层次劳动争议调解”的调解模式。
一是强化法治宣传教育。坚持关口前移,上门服务,充分开展“法律七进”“法制宣传日”等活动,基层调解组织开展定期定点不定式的法律宣传与教育,以指导用人单位完善内部管理制度,实现仲裁机构与基层调解组织的有效对接,增强劳动者的维权意识和证据意识,从源头上筑起劳动争议预防处理的“第一道防线”。
二是深化推进阶梯调解。在出现劳动争议纠纷时,通过构筑多层次全方位的劳动争议调解网络,企业内部、村(社区)、街道、工会、主管部门、仲裁院阶梯式依次参与调解,形成以仲裁院调解委员会为龙头,工会、主管部门调解委员会为核心,村(社区)、街道调解委员会为主体的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工作新格局。通过借助各方调解资源,建立信息联通、纠纷联排、力量联动、矛盾联调的调解对接机制,层层拦截纠纷、逐级化解矛盾,形成多部门共同预防调处劳动人事争议的局面。
三是村企联动绿色先行。建立村企联动排查机制,实行劳动人事争议分类调处,坚持按月开展常规排查,重大节会前开展重点排查,对排查出的问题分类进行专项调处。基层调解组织开辟“绿色通道”,对女职工、童工、残疾人和农民工的劳动争议案件实行“绿色先行”。将流动仲裁庭设到当事人所在的企业、社区或乡镇,开庭时间灵活调整,减少当事人诉累。
村(社)基层调解组织建设和“宣调审”+“阶梯调解、绿色先行”调解模式运行,加大了案前预防和调处工作力度,筑牢了劳动争议预防处理的“第一道防线”。截至目前,三个基层调解组织共受理各类劳动争议案件58件,调解47件,调解成功率达81%,基本实现劳动纠纷不出辖区的工作目标,切实维护了企业和职工双方利益,有力地促进了劳动关系的和谐稳定,为基层调解组织化解劳动关系矛盾探索了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