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探析

2019-02-19 00:03汤玉华杜建华
社科纵横 2019年11期
关键词:理论课协同育人

汤玉华 杜建华

(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广东 广州 510515)

2016 年12 月,习近平总书记从人才培养工作的系统性、整体性出发,要求“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重要阵地。新时代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坚持协同战略思维、建立协同战略机制,以充分发挥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的协同作用。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探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所涉及的各部门、各环节、各课程之间如何实现同频共振、协同共建的问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力度还不够强,尚未形成密切配合的组织结构和高效运转的工作方式。当前,协同思维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应用,主要体现为课程协同、过程协同、培训协同、实践协同、网络协同、机制协同等。

一、新形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的时代诉求

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力度还不够强,尚未形成密切配合的组织结构和高效运转的工作方式,体制机制建设上还存在诸多短板。

一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培养时代新人提出新的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概括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的重大成就的“三个意味着”,深刻揭示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意义、时代意义和世界意义,为我们辨明历史方位、把握发展机遇、开创发展新局面提供了思想指引,也为我们办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提供了思想支撑。对于正处于身心发展和价值形塑关键期的大学生而言,其一方面表现出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创意无限,自我意识突出,接受能力强;另一方面也存在思辨能力弱,叛逆心理强,感性有余理性不足,道德判断力弱等问题。因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不同步性,发展的不平衡性甚至部分学生身上所体现出一定的矛盾性等特点,使其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被一些表面的现象所迷惑,从而产生认识偏差,放弃对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和理性把握,从而出现对现实生活的错误判断。大学生身上存在的这些问题给我们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是坚持和强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的重要目的之一。

二是社会思潮纷纭激荡,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面临新的挑战。高校历来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各种文化和思潮在这里汇聚碰撞。在当前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时代,社会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日趋活跃,主流和非主流同时并存,社会思潮纷纭激荡,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临着新的挑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根据思想文化多元发展的时代条件作出与之相应的战略调整,坚持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不断增强和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感召力、聚合力。另外,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容方式方法也存在脱离时代要求和学生实际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自身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必须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

三是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性面临的新问题。“05 方案”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从学科体系、课程体系、教材体系到教学体系均得到了加强和改进,但有效整合全社会资源的力度不够,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仍需巩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说服力、感染力不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获得感”不强。当今时代,“碎片化”的传媒极尽所能地张扬个性,而这恰恰迎合了大学生的需求。“碎片化”带来的是个体价值的彰显,许多大学生在新传媒世界所获得的超然解脱感正在潜移默化中消解着其原有的价值观念,这在很大程度上淡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旨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社会价值。必须坚持在改进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切实引导广大学生做到“四个正确认识”、坚定“四个自信”,这是新形势赋予我们的重要使命。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发展路径

一是管理协同,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协同管理格局。协同是系统中诸多子系统的相互协调相互合作同步联合作用的集体行为。自组织系统演化的动力来自系统内部的两种相互作用:竞争与协同。并且不断从无序到有序,按照一定的规则有规律的运行状态,遵循差异协同律,结构功能律和层次转化律,整体优化律,从低级到高级不断跃升和演化乃至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管理主体,主要涉及党委、政府、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等,其中党委负责领导、决策和部署,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中,一般由党中央、国务院进行顶层设计,由中央宣传部门和国家教育行政部门牵头指导,各地方党委、政府及具体业务部门、各高校党委及相关职能部门、马克思主义学院具体落实。整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的资源因素,制定创新举措,研究如何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内容创新和实践创新,以破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难以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的问题,改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不适应需要,还存在“配方陈旧,工艺粗糙,包装不时尚”[1](P52)的状况,需要积聚多方面的力量形成合力,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体系,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说:“许多人协作,许多力量融合为一个总的力量,就产生新力量。”[2](P133)以协同促进共识,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育德与育心相结合,以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修身养性。

二是课程体系协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并举的协同课程。在现行的“05 方案”中,在保持现行课程体系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着眼于新形势的要求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进一步改进课程内容、完善课程名称、优化课程结构,不断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结合、融合,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更好地融入课程建设”[3](P94),更合理地分工协调课程内容、减少不必要的交叉重复,使本专科阶段和研究生阶段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更好地衔接协调,更科学地开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公共必修课程,扩展选修课程、完善课程结构等。创新“课程思政”新模式,推进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之间的协同关系,扩展学生的理论视野和综合素质。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材体系和教学方式,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与时俱进,构建科学完善的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体系。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正确认识校园新媒体,提高运用校园新媒体开展工作的能力,充分发挥新旧校园媒体的综合效应,提高大学生的新媒体媒介素养,构建大学生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平台,掌握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

三是教学过程协同,补齐短板,实现全时段全过程育人的教学协同。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存在育人时段短板,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慕课”“微课”建设和部分专业课程教师协同指导大学生理论学习社团和理论学习小组,这是高校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延伸。不断改革与完善课程设置,使课程结构更加合理。从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演化的整体过程来看,特别是对“85 方案”到“98 方案”、再到“05 方案”演化的持续发展过程来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改革主要涉及课程内容、教学载体、教学方式等方面。通过改革与创新推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内容体系的逐步完整化、系统化和科学化,使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更加适应社会发展及大学生成长的需要,更加贴近大学生生活实际,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为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体系建设方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要阐释中国特色,要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优秀革命文化经过创造性的转换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新中国成立70 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了以统编教科书为基本教材、教学参考书等为配套教材和“精彩一课”多媒体课件等为辅助教材的系列化、数字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推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重要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化教学改革,树立改革意识、抓住关键群体、注重协调推进,务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

四是育人队伍协同,整合教师队伍,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全员协同育人要强化责任意识,构筑“大思政”工作机制。高校必须牢牢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到教育教学全过程,发挥全体教职员工以至校外干部专家学者的协同育人功能和“双向交流互兼”的协同工作机制。发挥党委宣传部工作者、思政课教师、学生管理工作者的协同育人实效,共同创设良好的高校校园文化,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中发挥重要作用。为此,应遵循的指导原则是主流统领原则、和谐共生原则、知行合一原则,培育学生理论骨干和理论社团,实施卓越马克思主义理论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学生理论骨干培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内涵式发展;优化校园文化活动,丰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载体。校园文化作为一支潜在的教育力量,它不但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而且其独特的育人功能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的重要途径,因其贴近校园主体,能够使师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教育、接受教育,得到心灵的感化和情感的陶冶。

五是网络协同,构建网上网下实践协同,线上与线下现实与虚拟相结合的信息化网络思政。线上运用好网络和信息化手段,线下根据制度安排和活动载体,充分发挥自身创造性,建立起思想交流的立交桥。适当吸收社会力量,共建马克思主义学院、共建教学科研场所、共建社会实践基地、合编地方特色理论读物、开发立体化辅助教材等,以拓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发展空间。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影响、冲击和改变着人类社会生活。教育信息化技术也在加速向高校教育和管理过程渗透,社会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环节、重要手段、重要内容。但是思政课社会实践如何创新,面临新的问题,这不仅是大学生自身成长过程中呈现出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课社会实践活动不能满足学生主体需要所致。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社会实践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实践样态,不仅能有效解决思政课现实社会实践的各种实际难题,同时也将传统的社会实践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阶段和境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可以利用网络空间构建可视化的思政课虚拟实践学习环境,构架思政课虚拟实践合作对话实践平台,为大学生开展网络思政教育提供广阔的空间。

猜你喜欢
理论课协同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新增本科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
“721”人才培养模式与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
协同进化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珠”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