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和创新

2019-02-19 00:03郭秀清
社科纵横 2019年11期
关键词:生产力文明特色

郭秀清

(国防大学政治学院 上海 200000)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篇大文章,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键是要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并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新成果,是一个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以及内政、外交、国防等等众多领域的理论创新的集合。其中,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回答了新时代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怎样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什么样的生态文明等重大理论问题,深化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深化了对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进程中,我们党始终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内的理论体系,提出并解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如何实现发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如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理论问题。这些重大理论问题的核心就是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和思考,因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社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发展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如何在重要的历史关头坚持把社会主义引向正确的方向和道路,这就有赖于我们必须从理论上不断深化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只有这样,才能在实践上不断引领我们的现代化建设更加接近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断开辟社会主义的新境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战略,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加深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党的十八大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发展的角度来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多角度论述了生态文明和社会主义之间的内在联系,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先后提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等一些重大理论论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更加深入和全面。党的十八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是经济发达、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的社会,而且是生态文明的社会。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1](P208)“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1](P211)党的十九大报告更是明确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P11)“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2](P50)这样,就从文明发展变化、美丽中国与中国梦的关系、社会主要矛盾的转换以及现代化的性质的角度全面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内涵,即新时代社会主义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从而深化了我们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

把生态环境作为重大的民生问题,丰富了“以人为本”的时代内涵。实现人的自由解放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始终坚持这一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在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提出“以人为本”的原则。所谓“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价值的核心和社会的本位,把人的生存和发展作为最高的价值目标。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环境作为重要的民生问题,凸显了我们党所秉持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并赋予其鲜明的时代内涵。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所关注的无论是绿色发展也好,还是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也好,实际上最终是为了人民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民生,就是和百姓切身利益和直接利益密切相关的问题,比如衣食住行等。曾经,“民生”是“温饱”或“小康”的近义词,现在,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和对社会生活影响的深化,生态环境在百姓生活中的幸福指数大大提升,以前,生态环境中清洁的大气每个人都需要呼吸,清洁的淡水每个人都需要饮用,不受污染的土壤更是生产粮食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生态环境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共产品比其他任何公共产品都更重要。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环境作为“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最普惠的民生福祉”,为民生增添了新的时代内涵。一方面意味着,良好的生态环境事关百姓切身利益和直接利益,对于整体提升民生福祉有着根本性意义,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我们党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坚持把环境污染治理好,还百姓以蓝天净水。

强调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意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但主张在国内大力进行生态文明建设,而且倡导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大大增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在国际社会,中国率先提出加强生态文明国际合作,打造“生态安全命运共同体”,建设美丽、清洁的和谐世界。这些重大的理念创新,不但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的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世界现代化也具有重大意义。在当今世界资源环境问题已经非常突出的情况下,如果中国继续以传统的工业化方式实现现代化,必然会给世界资源环境带来更大压力。走生态文明建设道路,虽然对我们来说也面临很大困难,因为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问题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但是,作为一个以世界繁荣和人类命运为己任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倡导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自觉担当起维护全球生态安全、遏制气候变暖的责任。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坚持的六项原则中,有一项是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共建清洁美丽世界,是中国和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追求。中国的倡议,得到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支持和认可,因为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道路,中国的生态文明的国际合作,是一条利他利己的环境治理之路,是一条与世界和平共生的文明之路,这既表现出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为了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诚信和担当,也表现出一个先进的理论和制度文明为世界做出的“价值引领”和“行为世范”。

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深化了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发展面临新的环境、新的条件和新的目标任务,如何有效破解资源环境约束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现代化强国,解答这些时代课题,就必须深入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党的十八大鲜明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走社会主义生态文明道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统筹推进,这些重要的战略部署,体现了我们对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把握进一步深化。

“五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补上社会发展的“短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过程中,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和文化建设,形成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但是,经过多年的经济高速却又粗放的发展,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问题日益严峻,生态破坏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资源短缺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污染与百姓对美好生活的要求矛盾越来越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突出短板和重大制约。中华民族要实现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认识和把握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文明发展规律,不断夯实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伟大复兴的生态环境基石。实践和认识的发展,要求我们党继续拓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布局,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更加重要的地位。党的十八大明确地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把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系统阐述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意义、基本方针和主要任务,确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从“两个文明”,到“三大建设”,再到“四位一体”、“五位一体”,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先进的理念,表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更加完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更加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稳固扎实、兴旺发达。

“五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实现了社会发展的整体性和协调性。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各领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尤其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各领域之间更是高度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其中经济建设是根本,政治建设是保证,文化建设是灵魂,社会建设是条件,生态文明建设是基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是契合了现代社会发展高度整体性和关联性突出的特征。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虽然是后来者,但不等于其地位不重要,尤其是随着现代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人类对自然的改造和利用的规模远远超出农业时代的水平,如果继续以传统的方式利用和改造自然,就会远远超出自然本身的承载能力,造成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所以,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凸显出来。没有生态文明建设,资源短缺、生态破坏等严峻现实问题就会成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建设现代化强国的目标就难以实现。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污染肆虐,也不可能让百姓享受到良好的生态产品。没有生态文明建设,破坏生态环境的违法违规问题难以得到有效治理,就不可能有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所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不仅仅是资源环境方面的问题,更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各层面,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领域全面转变、深刻变革的问题,涉及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

“五位一体”建设社会主义促进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是不断推动发展进步的根本原因,“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彰显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思想。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使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更加明确,有利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1](P11)“我们要按照这个总布局,促进现代化建设各方面相协调,促进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相协调。”[1](P11)十八大以来,我们按照这个总体布局,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理念、价值、原则和目标要求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各领域,在实现高质量发展和各领域协调发展方面迈出重大步伐。比如,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绿色发展理念,实现了我们发展观念的重大转变,绿色发展理念的本质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要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经济发展以环境保护为基础,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更好更可持续地发展。因此,这是一种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更为高级的发展。还比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生态环境问题既是重大的社会问题,也是重大的政治问题”,把生态环境问题上升重大的政治问题,这是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既为我们从政治高度解决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也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提供了政治保证。再比如,十八大以来我们不断加大生态环境领域的制度建设,加大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力度,通过这种“上层建筑”建设,渗透或反作用于我们的经济基础,促进环境领域的公平正义,形成了人与自然之间、人与社会之间更加和谐的关系。所以,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体现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关系,顺应了社会主义建设发展规律,是我们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和任务认识的深化。

三、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生态也是生产力,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准确把握,是深化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前提。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提出社会主义的本质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级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过程,当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对生产力的认识、生产力的实践途径也有很大不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提出生态也是生产力的新论断,既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生产力观,也是新时代发展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提出生态环境也是生产力的新论断。生产力是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力量,但长期以来,我们把生产力理解为人类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我们改造自然的能力空前提高,但这种对自然的改造却带来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如生态破坏,资源短缺等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就必须重新思考在新时代如何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在这样的背景下,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提出“生态也是生产力”“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等重要新论断新思想,让我们重新思考新时代生产力的内涵和要求。实际上,马克思从未把自然生态环境排除在社会生产力的组成要素之外,而认为生态环境也是一种生产力,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就用“劳动的各种社会生产力”、“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劳动的自然生产力”等概念阐明生产力的丰富内涵。随着现代化的深入发展,生态环境的生产力属性更加凸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鲜明地指出了生态环境就是生产力的重大论断:“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3]这段话既深刻阐明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关系,也表明了生态环境本身具有生产力的属性。这就是说,尽管生产力的本质特征是表明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完整的生产力不仅包含着社会经济生产力,也包含着自然界的自然生态生产力,是人的社会经济生产力和自然界的自然生态生产力的有机统一整体。

深刻地阐述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保的辩证关系。科学认识并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是新时代推进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西方工业化以来生产力的迅猛发展是以资源环境为代价取得的,传统的发展模式走的是一条“先污染、后治理”的道路,始终没有能够解决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二者得兼的问题,随着现代化不断向前推进,经济发展面临的资源能源制约也越来越严重。进入21 世纪,我国因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模式造成的资源环境问题愈益突出,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矛盾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障碍。在此背景下,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入思考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突出的资源环境问题,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实现了我们发展观的重大转变,为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关系提供了理论指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3]“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论断,揭示了保护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客观规律,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形成了极富中国特色的生态环境生产力理论。也就是将生态环境保护与改善置于保护与发展生产力的突出位置,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业的经济优势,实现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因此,“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生态环境内化为生产力的内生变量与价值目标,蕴含着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理念和价值诉求,揭示了生态环境与生产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突破了把保护生态与发展生产力对立起来的僵化思维,内含了保护、改善与建设生态环境和保护与发展生产力的有机统一,实现了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与时俱进。

创造性地提出走绿色发展道路。推进新时代生产力的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必须寻找新的生产力发展道路,这就是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2](P30)实现新时代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因为绿色发展,实质上是高质量发展的本质内涵。第一,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需要走绿色发展道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包含着干净的水、清新的空气和无污染的安全的食品,因为“金山银山固然重要,但绿水青山是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内容,是金钱不能代替的。”[4](P4)满足人民群众对良好的环境公共产品的需求,就必须加大污染治理力度,尽快解决雾霾天气、城市黑臭水体、饮用水源不安全等突出环境问题,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到污染可以治理、环境能够改善、优质生态产品能够增加。第二,“绿色”发展与“高质量”发展密不可分,共生共存,实乃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有机构成。历史已经证明,失去绿水青山的发展绝不会是“高质量”的发展,实现高质量的发展,必须走绿色发展道路,这就需要我们改变经济发展思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化,构建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绿色生产方式,重点是调结构、优布局、强产业,就是要改变过去过多依赖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过多依赖规模粗放扩张、过多依赖高能耗高排放产业的发展模式,建立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产业体系,大力培育和引进新兴产业,逐步实现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要实施创新驱动,大力发展绿色科技,抢占新产业和新技术的制高点。想方设法推动绿色科技创新与成果推广,将绿色科技作为科技创新的重点与方向,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只有建立在绿色科技自主创新基础上,才能形成中国特色绿色经济与产业体系。绿色发展道路为新时代我国经济持续增长、再次创造世界奇迹指明了方向。

猜你喜欢
生产力文明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请文明演绎
漫说文明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对不文明说“不”
把“风景”转化成“生产力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
人口红利与提高生产力
展望2014:推动科技创新转化为第一生产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