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补贴与产能过剩

2019-02-19 06:54徐齐利聂新伟范合君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投产补贴强度

徐齐利 聂新伟 范合君

一、引言

产能过剩是中国经济的“老大难问题”(老问题、大问题、难问题的合称)。改革开放早期,中国尚未全面摆脱短缺经济,个别行业的产能过剩却早已浮出水面。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推进,产能过剩与中国经济的快速成长一直形影不离、挥之不去:各行业的产能过剩,“你方唱罢我登场”,交替出现;政府对各行业产能过剩的治理,“按下葫芦浮起瓢”,疲于应对。产能过剩为什么在中国频繁发生,原因何在,机理何在?这些问题是当今中国经济学界必须直接面对、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事实上,对产能过剩的成因与机理研究,学界一直在不懈努力(Chamberlin,1933[1];Barzel,1970[2];Spence,1977[3];Dixit和Stiglitz,1977[4];Eaton和Lipsey,1979[5];Dixit,1980[6];Barham和Ware,1993[7];Janeba,2000[8];Blonigen和Wilson,2010[9];Dixon和Rimmer,2011[10];Murphy,2017[11]);尤其是近年来,中国学者在产业组织SCP范式下研究产能过剩发生机制的理论文献逐渐积累(范林凯等,2015[12];江飞涛等,2012[13];林毅夫等,2010[14];向洪金,2015[15];徐齐利和聂新伟,2017[16];徐齐利等,2018[17];徐齐利,2018a[18];徐齐利和范合君,2018[19];徐齐利,2018b[20];朱希伟等,2017[21]),但理论研究政府补贴导致产能过剩机理且有一定深度的文献并不多见。皮建才等(2015)[22]研究政策性补贴竞争、体制性产能过剩与福利效应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理论深度,但该文主旨并非揭示政府补贴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机理。对比发现,研究政府补贴导致产能过剩的实证分析论文已有相当的积累(耿强等,2011[23];王立国和鞠蕾,2013[24];王文甫等,2014[25];吴春雅和吴照云,2015[26];余东华和吕逸楠,2015[27];李博等,2017[28];王宇和罗悦,2018[29];张亚斌等,2018[30])。对此,中国学界需要补齐政府补贴如何导致产能过剩的理论短板,本文试图贡献一份力量。

关于政府补贴导致产能过剩的机理分析,经典理论莫过于以最低限价(floor price)为抓手的价格维持政策,即政府制定高于市场均衡价格的最低价格来安排企业生产和市场交易,其造成产能过剩的机理为:最低限价导致行业需求方的实际购买量小于无干预的市场均衡产量、行业供给方的实际产出量大于无干预的市场均衡产量,其多出的部分由政府按照最低限价收购,从而形成政府对生产者的补贴。政府的最低限价不仅导致行业产能过剩,即行业的产能产出大于均衡产出;而且还导致行业产出过剩,即行业的实际产出大于均衡产出,造成库存积压;最终使得行业面临“去产能”与“去库存”的双重压力。

经济学界众所周知,价格维持的政府补贴模式在中国只是曾经常用,中国政府当前常用的补贴模式按照受补贴对象和被补贴标的不同可分为三种:生产补贴、投产补贴、购置补贴。生产补贴是指政府对企业在生产阶段出售的产品进行补贴,补贴强度为每单位产出补贴的金额;投产补贴是指政府对企业在投产阶段建设的产能进行补贴,补贴的强度为每单位产能补贴的金额;购置补贴是指政府对需求者购进的产品进行补贴(如汽车购置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家电购置补贴),补贴强度为每单位产品补贴的金额。上述大量实证论文均发现:政府补贴是导致中国当前产能过剩的主要原因之一[24-30],尤其在光伏、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政府补贴是导致其产能过剩的重要推手[26][27][29]。目前在很多行业实施的具体补贴模式并不是曾经常用的价格维持政策,而是生产补贴、投产补贴、购置补贴三个补贴模式的单一或混合实施。这也就是说,实证论文实际上发现的是:生产补贴、投产补贴、购置补贴是导致中国目前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政府补贴原因。那么这三种政府补贴模式各自又是如何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即内在机理为何?令人遗憾的是,与揭示价格维持的补贴政策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经典理论分析不同,尚未发现学界有理论文献严肃阐述生产补贴、投产补贴、购置补贴最终形成行业产能过剩的作用机理。

鉴于此,本文构建博弈模型,试图从理论上揭开政府的生产补贴、投产补贴、购置补贴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机理之谜。从短期非稳定均衡和长期稳定均衡两层面依次分析生产补贴、投产补贴、购置补贴三种政府补贴模式下企业的古诺竞争,研究发现:

第一,政府补贴的正效应,促进行业发展壮大。其一,在短期,投产补贴并不能激起在位企业的产能和产出扩张,生产补贴和购置补贴能够立即形成在位企业的产出和产能扩张。其二,在长期,无论何种补贴模式,行业产能的进一步扩张体现为新企业的进入,且在面对新企业进入后,在位企业的产出于先前扩张的基础上出现收缩。其三,生产补贴和购置补贴在促进行业发展壮大方面等效,生产补贴和购置补贴在促进行业发展壮大的灵敏度方面不及投产补贴,投产补贴在促进行业发展壮大的强度方面不及生产补贴和购置补贴。

第二,政府补贴的负效应,造成行业产能过剩。其一,在短期,三种补贴模式各自即便形成行业产能扩张但也不会造成行业产能过剩。其二,在长期,补贴强度起决定作用,只要补贴强度高达足以激励起新企业进入,行业就会出现产能过剩,且补贴强度越大,行业产能过剩越严重。其三,补贴所致的行业产能过剩其实是原已在位的老企业产能过剩,后续进入的新企业则产能适宜。其四,相对于补贴前企业净利润为零,若补贴导致原已在位的老企业产能过剩,则只有当补贴强度很大时,老企业才不至于因产能过剩而净亏损。其五,不同的补贴强度下,投产补贴比生产补贴和购置补贴在引发行业产能过剩方面更脆弱,相同的补贴强度下,生产补贴或购置补贴比投产补贴引发的行业产能过剩程度更严重。

第三,基于三种补贴模式的正负效应异同性,为提升政府补贴政策制定的科学决策水平,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并提出事前防范产能过剩的具体方案。一是可以借助博弈树来相机选择不同补贴强度下的最优补贴策略,从而起到在事中使补贴政策极大促进行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尽量规避出现产能过剩。二是能够借助量化手段来控制补贴强度,从而起到事前预知政府补贴促进行业发展壮大的正效应和造成行业产能过剩的负效应各有多大。

虽然是首次尝试理论解释生产补贴、投产补贴、购置补贴各自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作用机理,但现实案例同时也表明,政府的生产补贴实践、投产补贴实践、购置补贴实践所引发的行业发展效应和行业产能过剩效应确实与理论分析大致吻合,即本文的理论框架能够在机理上揭示中国当前产能过剩的政府补贴之谜。

本文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发展和丰富了政府补贴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经济学理论:对于曾经常用的政府补贴模式,价格维持政策,其形成产能过剩的作用机理学界已有经典论述;对于当今常用的三种政府补贴模式,生产补贴、投产补贴、购置补贴,本文在一个统一的数理分析框架内,提出了三种模式各自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作用机理,并从实践案例中证实了该机理的现实存在性。二是提出了指导政府补贴促进行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尽量规避行业产能过剩的经济学实践:根据补贴模式的正负作用差异性,在给定补贴强度的条件下,给出政府的最优补贴策略选择;根据博弈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思想,给出可用于协助政府设计补贴强度的量化方法。

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三分析、两理论”。其一,机理分析。首先,建立参照系和基准点,补贴前产能适宜;然后,分别从短期非稳定均衡、长期稳定均衡两个层面依次理论分析生产补贴模式、投产补贴模式、购置补贴模式促进行业发展壮大的正作用机理及其效应和造成行业产能过剩的负作用机理及其效应。其二,实证分析。以光伏发电2013年至2017年的政府补贴实践为案例,检验生产补贴导致产能过剩的作用机理是否具有现实存在性;以光伏A股上市公司2007年至2012年的政府补贴实践为案例,检验投产补贴导致产能过剩的作用机理是否在现实中存在;以新能源汽车行业2010年至2017年的补贴实践为案例,检验购置补贴导致产能过剩的作用机理是否在现实中得到反映。其三,对策分析。事前,在充分发挥政府补贴促进行业发展壮大的正作用前提下,在理论层面给出如何科学制定政府补贴政策以减轻甚至消除事中政府补贴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负作用,一是补贴强度的量化设计,二是补贴策略的博弈选择;事后,在尽量不损害政府补贴促进行业发展壮大的正效应前提下,给出事后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对策建议。

二、机理分析与案例实证

(一)参照系与基准点:补贴前产能适宜

(1)

(2)

(3)

可见,行业此时也不存在产能过剩。

得企业在投产阶段的单位产能成本γ为

(4)

若γ>(a-c)/3,则因投资成本过高一旦建厂则准定亏损而将有企业退出市场,此时市场并未达到长期的稳定均衡;若γ<(a-c)/3,则因投资成本过低一旦建厂准定盈利而将有更多企业进入市场,此时市场也未达到长期的稳定均衡。在所有企业净利润皆为0的条件下,市场既无在位企业退出,也无潜在企业进入,则说明市场处于一种长期稳定均衡的状态。根据这一原则,在本文的模型中,市场长期稳定均衡所需的条件是展开古诺竞争的企业在投产阶段的单位产能成本γ如式(4)所示。

(二)模式1:生产补贴与产能过剩

1.引例1:光伏发电的生产补贴与产能过剩。

2013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对分布式光伏发电实行按照电量补贴”的政策,并强调“上网电价及补贴的执行期原则上为20年”。2013年8月,国家发改委采取“标杆电价+财政补贴”的方式,具体制定了光伏发电的标杆电价标准和对光伏发电站的发电补贴标准。同年,在国家对分布式光伏发电给予补贴基础上,浙江、广东、安徽、江西、湖北、湖南、上海、北京、江苏、山西、海南、福建12个省份均出台支持地区光伏发电的省级补贴政策;浙江等地除省级补贴政策之外,下辖的地市、区县也相继出台对应的光伏发电电价补贴政策,少数地区还配套光伏电站初始投资补贴。

根据国务院文件精神,政府出台生产补贴政策的目的是要“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下面通过模型的分析,从理论上对生产补贴的政策效应做出预判。(1)对发展层面的问题做出理论预判:生产补贴能否以及如何促进行业的发展?(2)对健康层面的问题做出预判:生产补贴能否以及如何导致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等不健康发展?

2.理论分析:短期非稳定均衡。

i=1, 2

(5)

(6)

式(6)表明,政府采取生产补贴的模式,能够使得在位企业扩大产出的同时其运营利润也较补贴前得以增加。

(7)

i=1, 2

(8)

(9)

式(9)表明:第一,补贴后,行业产出等于产能,说明补贴没有造成产能过剩。第二,式(9)与式(3)相比,有关系式(10)成立:

(10)

即补贴后行业产出和产能皆比补贴前有所增加,式(10)说明政府对产品生产进行补贴起到了促进产业发展壮大的目的。第三,补贴导致企业的生产成本下降,进而使得产品的市场价格较补贴前有所下降。

由式(9)知,政府对产品生产的总补贴额S(1)为

(11)

由式(8)在位企业都获得正的净利润,行业的净利润Π(1)为

(12)

将式(11)与式(12)对比,不难发现,有关系式(13)成立:

S(1)>S(1)-Π(1)>Π(1)>0

(13)

式(11)、(12)、(13)结合表明,政府补贴并未完全由生产者享用,仅有三分之一的政府补贴形成了供给方福利,另外的三分之二形成了需求方的福利。式(8)、(12)、(13)结合表明,在位企业进而行业出现正的净利润,这势必将引致潜在企业进入市场来分享行业的政府补贴红利。由此可见,因尚未涉及潜在企业的市场进入决策,上述在位企业形成的古诺均衡仅是一种短期的非稳定均衡。归纳本小节的机理分析,可得政府补贴模式之生产补贴的短期非稳定均衡效应,如命题1所述。

命题1:政府采取生产补贴模式的短期非稳定均衡效应为:①在位企业,进而行业皆得以发展壮大,即

命题1表明,政府的生产补贴在短期激起在位企业,进而行业产能扩张的同时,并未招致在位企业,进而行业的产能过剩。

3.理论分析:长期稳定均衡。

i=1, 2, 3

(14)

式(14)与式(5)相比,可得老企业产量及其运营利润在新企业进入市场前后的关系为

该式表明,因潜在企业进入市场,使得老企业现今的长期稳定均衡产量较之前的短期非稳定均衡产量已大幅减少,如今的长期稳定均衡运营利润较之前的短期非稳定均衡利润也更大幅缩水。

(15)

-7(a-c)],i=1, 2

(16)

(17)

式(17)表明,潜在企业进入后,原已在位的老企业出现产能过剩而后进入的新企业产能适宜*因资产专用性,行业进退壁垒与市场进退壁垒并不等同,产能一旦进入行业,再想退出行业则壁垒高企;而产出进入和退出市场则相对灵活得多,市场进退壁垒相对行业进退壁垒要轻很多。。

(18)

式(18)与式(9)相比,有关系式(19)成立:

(19)

(20)

式(20)表明,补贴后,长期稳定均衡的结果除式(19)所述行业进一步发展壮大之外,行业还出现产能过剩;而对比式(9)知,产能过剩是短期非稳定均衡所未出现的结果。

将式(17)与式(20)结合分析可知,生产阶段若对单位产品生产补贴s>(a-c)/3,则老企业的产能过剩情势要比行业的产能过剩情势更为严重,即行业产能利用率介于老企业产能利用率与新企业产能利用率之间:

由式(18)知,若s>(a-c)/3,则政府对产品生产的总补贴额S(2)为

(21)

与此同时,由式(16)得行业的净利润Π(2)为

(22)

根据式(22),再结合式(16)与式(12),可得政府补贴产品生产的行业长期均衡效应,将有命题2所述。

将式(21)减式(22)得在s>(a-c)/3时,需求方因补贴所获得福利为

(23)

由命题3可知,式(21)、(22)、(23)三者之间的大小关系为

(24)

式(24)表明,若(a-c)/317(a-c)/27,则供给方和需求方共享了政府的补贴福利,但需求方所得补贴福利份额更大。式(21)与式(11)相比、式(22)与式(12)相比、式(23)与式(13)相比,有关系式

S(2)>S(1),Π(2)<Π(1),

S(2)-Π(2)>S(1)-Π(1)

(25)

成立。式(25)表明,长期稳定均衡下的政府补贴额较短期非稳定均衡的政府补贴额则大幅提高,但供给方由补贴所得的福利却反而下降,需求方由补贴所得福利的提高幅度比政府补贴额的提高幅度更大。

根据式(22),再结合式(16)、(17)与式(7)、(8),可得政府补贴产品生产的老企业长期稳定均衡效应,如命题2所述。不仅如此,归纳本小节的机理分析,可得政府补贴模式之生产补贴的长期稳定均衡效应,如命题2所述。

命题2:政府采取生产补贴模式的长期稳定均衡效应由单位产品的补贴额度即s而定:

4.回应案例:光伏发电的生产补贴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理论解释。

理论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受光伏发电的生产补贴与产能过剩的现实背景所启发,产生了上述生产补贴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理论假说,接下来需利用这一理论回过头来对最初的现实案例进行理论解释。

理论解释之一,生产补贴的正效应:促进行业发展壮大。命题1指出,生产补贴在促进行业发展壮大方面具有立竿见影之功效。现实确实如此。如表1所示政策前后行业关键数据:在2013年出台的补贴政策刺激下,中国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连续5年全球第一,累计装机规模连续3年位居全球第一;“十二五”期间年均装机增长率超过50%,进入“十三五”时期,光伏发电建设速度进一步加快,年平均装机增长率75%;2017年新增并网装机容量5 306万千瓦,同比增长53.62%,截至2017年年底,中国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已达到1.3亿千瓦,提前并超额完成了“十三五”预设的目标。

表1 光伏补贴2013政策意见出台前后光伏发电装机量和发电量情况

资料来源:国家能源局。

如图1所示,生产补贴政策的实施直接带动了光伏发电产出的快速扩张:补贴政策实施第1年,即2013年当年的发电量已是补贴政策实施之前即2012年的2.3倍;随后光伏发电量持续扩张,到2017年,即补贴政策实施的第5年,光伏发电量已经扩张到2012年的3.4倍。与此同时,补贴政策的实施也间接拉动了光伏发电产能的快速扩张:2013年年底光伏发电累计装机容量是2012年的4.5倍,2013当年新增装机容量是2012年新增装机容量的10.1倍;2017年年底累计装机容量是2012年存量的4.0倍,2017当年新增装机容量是2012年新增装机容量的50.1倍。由此表明,政府实施生产补贴确实能够促进行业发展壮大,这正是命题1和命题2所揭示的。

图1 生产补贴期间光伏发电行业的扩张指数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表1测算并绘制。

理论解释之二,生产补贴的负效应:造成行业产能过剩。命题2指出,若生产补贴强度足以激励起新企业进入,则会造成行业产出扩张速度不及产能扩张速度,最终形成行业产能过剩。下面分两步来验证理论预判是否具有现实基础:第一步,检验生产补贴是否导致或加剧行业产能过剩,若否,则理论预判尚无现实证据支持;若是,则需进入第二步来进一步检验理论预判。第二步,检验产能的扩张速度是否快于产出的扩张速度,若否,则说明政府补贴确实能够导致行业产能过剩,但其内在的形成机理可能并非本文理论所阐述的那样;若是,则说明本文所提出的生产补贴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内在机理得到了现实证据的支持。

检验第一步:生产补贴是否导致或加剧行业产能过剩。根据表1列示的累计装机容量数据,对每年的产能产出进行保守估算*保守估算的方法为:假设1,一年365天中有150天(占比约40%)阳光明媚,适合正常光伏发电;假设2,每个正常光伏发电日的发电时长为8小时,即从8:30到16:30。在此假设下,一年的光伏发电时长为150×8=1 200小时;每年的装机容量乘以年发电时长即得每年的产能产出,如2017年累计装机容量13 025万千瓦乘以1 200小时,即13 025万千瓦×1 200小时=1 563亿千瓦时,从而估算出2017年光伏发电的生产能力为1 563亿千瓦时;相比于2017年的实际发电量,即实际产出1 182千瓦时,2017年光伏发电产能利用率大约为76%。,得光伏发电的产能产出在补贴前2009年0.4亿千瓦时、2010年3亿千瓦时、2011年27亿千瓦时、2012年39亿千瓦时一路扩张至补贴后2013年177亿千瓦时、2014年318亿千瓦时、2015年515亿千瓦时、2016年926亿千瓦时、2017年1 563亿千瓦时。将此估算出的产能产出与表1列示的实际产出作对此,进而估算出光伏发电的产能利用率。如图2所示,补贴前的2012年,光伏发电的产能利用率为89%,实施补贴使得光伏发电的产能利用率下降至75%左右;补贴前的2012年,光伏发电的产能过剩水平为4亿千瓦时*补贴前2011年过剩水平最高,但也仅为20亿千瓦时,其余年份过剩水平皆未超过2012年4亿千瓦时的水平。,实施补贴使得光伏发电的产能过剩水平一路走高,2013年过剩97亿千瓦时、2014年过剩87亿千瓦时、2015年过剩123亿千瓦时、2016年过剩264亿千瓦时、2017年过剩381亿千瓦时。对照2013年7月国务院《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已认定2009年至2012年光伏发电行业产能过剩的基本观点,可完全得出:实施补贴政策之后,光伏发电的产能过剩更为严重。第一步检验得出“是”的结论,则还需进入到第二步检验方能证实理论所述内在机理的现实存在性。

检验第二步:生产补贴期间,行业产能扩张速度是否快于产出扩张速度。生产补贴直接导致企业产出增加,因产出需求的增加才会间接导致企业产能扩张,图1反映的生产补贴期间行业产能扩张速度一直比企业产出扩张速度更高,这正从现实数据上印证了政府出台的生产补贴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作用过程。理论部分在析出生产补贴从短期非稳定均衡到长期稳定均衡过程中的必然走势,即生产补贴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必经路径为:扩张产出事先得通过扩张产能来保证,现在更多地扩张产能是为了将来更多地扩张产出,故反映在图1上则是产能的扩张速度持续高于产出的扩张速度。

第一步得出检验结果为“是”,进而第二步得出检验结果也为“是”,则根据上述两步检验法得出最终的结论为:不仅本文理论所预判的生产补贴导致行业产能过剩具有现实证据支撑,而且本文在理论中提出的生产补贴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内在机理也得到了实现证据的支持。

当然,上述整个检验过程还是显得比较粗糙,后续更为精细的检验需进一步确认命题2揭示的另两点理论预判:(1)新企业的进入在加速行业产能扩张的同时是否降低了老企业的产出扩张速度;(2)生产补贴在导致老企业产能过剩的同时是否也伴随有老企业可能出现亏损。此外,现实证据表明,政府的生产补贴导致行业产能过剩所造成的资源配置低效率,除在产业组织体系内如命题2揭示的一系列理论预判外,还可在产业结构体系内集中暴露出来:国家能源调查统计资料显示,在整个电力行业,相比于光伏装机规模占全国总装机规模7.33%的比重而言,2017年中国光伏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比重仅为1.8%,全年弃光率为6%,局部地区弃光率甚至高达20%以上。这一本文理论未能揭示之处将是我们后续理论分析的努力方向之一。

图2 光伏发电行业实施生产补贴期间的行业产能、产出及其产能利用率资料来源:作者根据表1估算并绘制。

(三)模式2:投产补贴与产能过剩

1.引例2:光伏行业的投产补贴与产能过剩。

中国政府对光伏行业的补贴策略,以2013年国发24号文件《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一个分水岭:如案例1所述,2013年以后主要采取的是生产补贴模式;反观2013年之前的补贴政策实践,则是典型的投产补贴模式。无锡尚德电力于2002年首度建设生产线,但公司于2001即获得无锡市政府600万美元的投产补贴,2002年仅有10MW的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在短短3年时间一系列补贴及优惠后,于2005年即成为世界光伏企业前五强、具有150WM太阳能电池生产能力、成为全球四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之一*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无锡尚德太阳能电力有限公司/838163.。2005年,江西省新余市为江西赛维LD公司提供2亿元补贴,为其解决落户投产的资金需求,加之随后一系列的政府担保贷款,公司于2006年首次实现产能75MW,2007年形成产能200MW,2008年形成产能400WM,其发展之快,堪称“LDK速度奇迹”*百度百科:https://baike.baidu.com/item/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8937460?fr=aladdin.。除早期这两个投产补贴典型之外,自2009年已经初步将光伏产业纳入七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的新能源板块开始,随后2010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正式发布,至2012年《“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出台为止,中国地方政府对光伏行业展开了空前激烈的投产补贴竞争:全国31个省份均把光伏产业列为优先扶持发展的新兴产业;全国600个城市有300个发展光伏太阳能产业,100多个甚至建设有光伏产业基地*中国行业研究网: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11109/178753.html.。

同样是对供给方进行补贴,原本实施的投产补贴政策为什么要变更为生产补贴?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在理论层面先明确如下两个问题:(1)投产补贴与生产补贴各自在促进行业发展壮大方面的正效应有何差异?(2)两种补贴模式各自在造成行业产能过剩方面的负效应又有何差异?上文已经从理论上明确生产补贴的正负效应,下面的理论分析在于从理论上明确投产补贴的正负效应。

2.理论分析:短期非稳定均衡。

(26)

式(26)表明,两在位企业的产量、运营利润与补贴无关,补贴后取值与补贴前取值保持一致

(27)

(28)

式(28)表明,补贴后,行业产能适宜,并不过剩。式(28)与式(3)取值相等

说明补贴后的行业产能、产量以及市场价格皆与补贴前的行业产能、产量以及市场价格保持一致,行业并未发展壮大。

(29)

(30)

进而行业获得超额净利润Π[1]及其与行业获得的总补贴额之间的关系为

(31)

式(31)表明,政府的投产补贴全都转化为供给方的福利,需求方未能享受到来自政府补贴的任何好处。式(30)、(31)反映在位企业和行业因补贴出现超额利润,超额利润对潜在企业产生市场进入激励。一旦潜在企业进入市场同在位企业展开新一轮的古诺竞争,则现在的古诺均衡就会被打破,故现在的古诺均衡是一种非稳定均衡。归纳本小节的机理分析,可得政府补贴模式之产能补贴的短期非稳定均衡效应,如命题3所述。

命题3:政府采取投产补贴模式的短期非稳定均衡效应为:①在位企业,进而行业得不到发展壮大,即

将本小节的机理分析同生产补贴对应机理分析作对比,不难得出下面的推论1成立。

推论1:与生产补贴在短期就能起到促进行业发展壮大的作用不同,投产补贴在短期内尚不足以起到促进行业发展壮大的立竿见影之效;相同的是,两种补贴模式在短期皆不会导致产能过剩,而且行业皆因补贴获得超额利润。

3.理论分析:长期稳定均衡。

(32)

式(32)与式(26)相比,可得老企业产量及其运营利润在新企业进入市场前后的关系为

该式表明,因潜在企业进入市场,使得老企业现今的长期稳定均衡产量较之前的短期非稳定均衡产量已大幅减少,如今的长期稳定均衡运营利润较之前的短期非稳定均衡利润也更大幅缩水。

(33)

(34)

(35)

式(35)表明,老企业因政府的投产补贴而产能过剩,但新企业则产能适宜。

(36)

式(36)与式(28)的关系为

(37)

(38)

式(38)表明行业产能过剩。进而行业产能利用率、企业产能利用率之间的大小关系为

由式(36)知,在s>(a-c)/12时,政府对整个行业的投产补贴额度S[2]为

(39)

由式(34)知,此时行业的净利润Π[2]为

(40)

式(40)为政府的投产补贴给行业供给方带来的福利,式(39)减式(40)得产能补贴给行业的需求方带来的福利为

(41)

式(39)、(40)、(41)之间的大小有关系式(42)成立:

(42)

式(42)反映:第一,若补贴强度足以诱使潜在企业进入市场,但又不足以诱使行业获得超额利润,即(a-c)/1217(a-c)/132,行业的供给方和需求方才能共同分享政府的补贴福利,但始终是行业的需求方所获福利大于供给方。

归纳本小节的机理分析,得政府补贴模式之投产补贴的长期稳定均衡效应,如命题4所述。

命题4:政府采取投产补贴策略的长期稳定均衡效应由单位产能的补贴额度即s而定:

将本小节的机理分析同生产补贴对应机理分析作对比,不难得出下面的推论2成立。

推论2:长期均衡下,市场对投产补贴比对生产补贴的反应更为快捷,表现为更小的补贴力度就能诱使行业产能扩张、产出扩大、产能过剩发生;但市场对生产补贴比对投产补贴的反应更为强劲,表现为更大更持续的产能扩张和产出扩大、更大规模的产能过剩水平。相同的则是,一旦发生产能过剩,两种补贴模式所致的行业产能利用率基本相同。

4.回应案例:光伏行业的投产补贴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理论解释。

以引例中光伏行业投产补贴政策为背景提出了上述一般性理论分析和理论预判,即投产补贴的正效应促进行业发展壮大和负效应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理论假说;再回过来,如果光伏行业实施投产补贴后的现实表现确与理论预判相吻合,并且其过程确与理论分析相契合,即应用该理论能够解释现实,则说明本文的投产补贴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理论得到了实证检验。下面的工作就是考察本文投产补贴理论对光伏行业的现实解释能力。

理论解释之一,投产补贴的正效应:促进行业发展壮大。命题4指出,实施投产补贴政策,并不需要过高的补贴强度就能促进行业发展壮大。这就是说,投产补贴在促进行业发展壮大方面很容易出效果。光伏行业的现实表现确实印证了这一理论预判。在不能获得中国光伏行业全样本信息的客观条件下,根据统计学原理,考虑到光伏A股上市公司是中国光伏行业的代表性企业,故将光伏A股所有上市公司作为典型样本,通过典型抽样的方式也能够从局部典型企业的综合特征来反映中国光伏企业的综合特征,以此来考察2007年至2012年间中国政府对光伏企业投产补贴的产业发展效应和产能过剩效应。以每个公司在相应年份的主营业务收入作为其在当年的实际产出,以企业期末固定资产净值作为其在当年的资本投入量,以企业的员工总数作为其在当年的劳动投入量,针对样本量为199的非平衡面板数据,在拟合出企业C-D生产函数的基础上,通过峰值法估算出每个企业在相应年份的产能[注]根据投入-产出来估算产能通常有三种方法:参数回归的峰值法、非参数生产前沿面的数据包络法(DEA)、随机参数生产前沿面法(SPF)。峰值法最为常用;DEA也较为常用,但该法未考虑到经济数据是受随机扰动的结果;SPF操作较为复杂,并不常用。为此,本文采用参数回归的峰值法。,详细数据见附录[注]由于版面所限,如需附录可向作者索要。下同。。

如图3所示,在实施投产补贴期间,光伏A股上市公司合计产出与产能皆持续且快速扩张: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产出分别是2007年的3.31倍、3.80倍、4.99倍、6.16倍、6.24倍,产能分别是2007年的3.50倍、4.02倍、5.06倍、6.68倍、7.08倍。如此快速的扩张与政府实施投产补贴的促进作用是分不开的,这就是说,现实经验表明,命题4在阐述政府的投产补贴促进行业发展壮大方面的理论是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对于本案例而言,至于政府的投产补贴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起到促进光伏行业发展壮大,其具体数值因一时难以找到背景性质良好的对照组而暂时难以计量评估。

理论解释之二,投产补贴的负效应:造成行业产能过剩。命题4指出,实施投产补贴政策,如果导致行业产能扩张,则同时会有行业的产出扩张,且同时又势必造成行业产能过剩。在光伏行业的投产补贴期间,如图3所示,伴随着行业产能的步步高走,行业产出也与之步步高升,但行业产能过剩情势愈发严重。如图4所示,行业产能利用率与此同时基本上步步下沉:从2007年的26.0%下降至2012年的22.9%*该产能利用率数据与案例1中光伏发电产能利用率比较接近但也有差异,原因主要是本案例的样本是整个光伏行业的A股企业,而案例1光伏发电业只是光伏行业的一个子行业。。当然,这个简单的数据同步关系似乎并不能说明政府对企业的投资补贴是否加剧了企业、进而行业的产能过剩。如果是,则在多大程度上加剧了产能过剩,需要通过计量分析方才能够得出可靠的评判。

图3 受投资补贴刺激A股上市公司合计的产能、产出扩张速度资料来源:作者测算。

图4 在投产补贴阶段光伏A股上市公司合计的产能、产出及其产能利用率资料来源:作者测算。

建立企业i=1,…,45在年度t=2007,…,2012的产能利用率CUit关于政府对其补贴率Subit(补贴额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的固定个体效应与时间效应非平衡面板回归方程为

其中,部分借鉴王宇和罗悦(2018)[29]控制变量的选取:一是既因个体而异又随时间而变的控制变量Xit,主要有企业的财务杠杆(负债总额与资产总额之比)、资本密度(固定资产与总资产之比)、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与净资产之比)、融资成本(利息支出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研发水平(研发费用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出口比例(海外主营业务收入在主营业总收入中的份额);二是仅因个体而异但并不随时间而变的控制变量,主要有企业属性(是否为国有企业的虚拟变量)。回归结果的精炼报告如表2所示。

回归模型一致显示:企业除财务杠杆、资本密度、净资产收益率显著影响自身产能利用率外,政府对企业的投产补贴强度对企业产能利用率的回归系数显著为负,其影响大小在1.4左右,即政府对企业的投产补贴强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会使得企业的产能利用率下降1.4个百分点。表2的经验分析发现,政府对企业的投产补贴最终加剧了企业的产能过剩。这说明,实证结果与理论预判是相吻合的,也就是说:投产补贴导致产能过剩的理论是置信的,得到了现实案例的支持。

理论分析通过命题4揭示,实施投产补贴,只要促使行业产能、产出扩张,则势必同时造成行业产能过剩,现实案例分析也基本支持这一理论预判。而根据命题2,实施生产补贴,在能够促进行业产出、产能扩张的同时,未必就一定造成行业产能过剩。大概正是基于投产补贴和生产补贴在带来行业产能过剩副作用的差异性考虑,我国政府在2013年将促进光伏行业发展的补贴政策从原来的投产补贴模式切换为生产补贴模式。这两种补贴模式效果差异性是导致政府补贴模式切换的原因之一。下面进一步从理论与现实相结合分析,给出因补贴效果的差异性导致补贴模式切换的原因之二。

表2 解释变量对产能利用率的回归分析

资料来源:作者在MATALB上计算并绘制。

投产补贴与生产补贴在促进行业发展壮大方面的现实表现对照来看,不难发现:如图3所示,实施投产补贴,对促进行业发展壮大的冲劲是边际效益递减;如图1所示,实施生产补贴,对促进行业发展壮大的冲劲是边际效益递增。如果这个经验总结有不止光伏一个案例支撑的话,其对政策指导意义将非常明确:通常,同等强度的生产补贴与投产补贴皆能促进行业发展壮大,但因投产补贴边际效益递减、生产补贴边际效益递增,故在补贴强度较低时选择投产补贴策略比选择生产补贴策略可能更为有利,在补贴强度较高时选择生产补贴策略比选择投产补贴策略可能更为有利。这种根据现实经验得出的补贴策略选择恰恰与下文命题6通过理论分析得出的最优补贴策略不谋而合,这就是说,光伏产业的两个现实案例结合起来能够说明下文命题6所说的政府最优补贴策略选择理论具有现实基础。这就是我国政府在2013年将促进光伏行业发展的补贴政策从原来的投产补贴模式切换为生产补贴模式的原因之二。

(四)模式3:购置补贴与产能过剩

1.引例3:汽车行业的购置补贴与产能过剩。

为推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中国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购置补贴依次历经三个递进式实践阶段:早期推广试点阶段(2009—2011年)→中期推广应用阶段(2012—2015年)→后期继续推广应用阶段(2016年至今)。具体政策过程梳理如下:

(1)早期推广试点阶段(2009—2011年)的补贴政策。2009年,国务院《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提出要在2009—2011年规划期内推广使用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启动国家节能和新能源汽车示范工程,由中央财政安排资金给予补贴,支持大中城市示范推广混合动力汽车、纯电动汽车、燃料电池汽车等节能和新能源汽车。同年,财政部和科技部《关于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的通知》提出要在北京等13个城市开展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工作并给予补助,中央财政重点对购置给予补助。

(2)中期推广应用阶段(2012—2015年)的补贴政策。2012年,国务院《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首次提出对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试点给予补贴,鼓励消费者购买使用节能汽车。2013年,财政部等四部委《关于继续开展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工作的通知》明确对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标准以基准年为参照按年份进行动态向下调整。具体而言,消费者按销售价格扣减补贴后支付,中央财政将补贴资金拨付给新能源汽车生产企业;2014年和2015年补贴标准将在2013年的基础上分别下降10%和20%。随后,财政部等四部委陆续确定第一批28个和第二批12个推广应用城市或区域名单。2014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的指导意见》不仅强调给予消费者购买补贴,还明确在2014年9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期间对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辆购置税。

(3)后期继续推广应用阶段(2016年至今)的补贴政策。2015年,财政部等四部委《关于2016—2020年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支持政策的通知》进一步明确财政政策补贴的期限截至2020年年底,具体明确2016—2020年补贴期间不同年份的补贴退坡标准。

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的效果如何?接下来的理论分析将揭示类似该案例的购置补贴政策是如何促进行业发展壮大和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同时也将比较购置补贴与生产补贴、投产补贴对行业正负效应及市场相关参数上的异同。

2.理论分析:短期非稳定均衡。

前述生产补贴和投产补贴是政府直接对行业的供给方进行补贴,当然,政府完全可以选择直接对行业的需求方进行补贴,购置补贴即是政府常采用的需求补贴模式。本文定义购置补贴为:需求者每购置1单位的产品,政府对之补贴s元。补贴前,面对市场的供给量Q=q1+q2,需求方购买时的单位支付为p=a-(q1+q2);补贴后,面对与补贴前等量的供给量Q=q1+q2,需求方购买时实际的单位支付则为p-s=a-(q1+q2)。如此,则行业的供给方所面对的市场反需求函数由补贴前的p=a-Q=a-(q1+q2),在补贴后变为p=a+s-Q=a+s-(q1+q2)。

以上短期非稳定均衡,除市场价格

P{1}>P(0)>P(1)

(43)

外,其他各项皆与生产补贴的对应项相等。

3.理论分析:长期稳定均衡。

i=1, 2, 3

以上长期稳定均衡,除市场价格

P(2)

(44)

外,其他各项皆与生产补贴的对应项相等。由此可见,政府补贴模式之购置补贴的短期非稳定均衡效应、长期稳定均衡效应,如命题5所述。

命题5:针对需求方的购置补贴与针对供给方的生产补贴在行业的发展壮大方面、企业和行业的产能过剩方面、企业和行业的盈亏方面、补贴福利的规模和分配方面皆等效,但市场价格比生产补贴更高且波动更大。

4.回应案例:汽车行业的购置补贴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理论解释。

引例中新能源汽车购置补贴引致的现实表现果真如命题5所预判的那样吗?以A股上市公司2010年至2017年的新能源汽车业务为典型样本,考察上述购置补贴政策实施的绩效,以检验理论的现实解释能力。首先建立如下回归方程,通过核心解释变量的样本观测值xit,被解释变量的样本观测值yit,以及控制变量的样本观测值Zit得到回归模型的参数,即

进而得到在控制住其他因素后,单纯由核心解释变量变动导致被解释变量变动的行为方程,即

变量具体解释如下:(1)在检验理论预判购置补贴的正效应,促进行业发展壮大时,核心解释变量xit为i地区在t年城镇人口的人均补贴额,用以表征购置补贴强度;yit为对应地区、对应年份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用以表征行业发展状况。相关控制变量的选取、变量描述统计分析、最终的回归结果详见附录,此处只报告核心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及其关系图,如图5所示。(2)在检验理论预判购置补贴的负效应,造成行业产能过剩时,核心解释变量xit为i地区在t年新能源汽车产量,它是产能过剩规模的工具变量,因为直接将产能过剩规模对该地区、该年份平均每辆车的补贴强度yit做回归则招致内生性。相关控制变量的选取、变量描述统计分析、最终的回归结果详见附录,此处只报告核心解释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回归系数及其关系图,如图6所示。下面分别对两个回归做详细解释。

图5 新能源汽车的销量随政府购置补贴强度的扩大而加速增长资料来源:作者计算并绘制。

图6 政府的购置补贴强度随新能源汽车产量的增大而逐步退坡资料来源:作者计算并绘制。

理论解释之一,购置补贴的正效应:促进行业发展壮大。在促进行业发展壮大方面,补贴政策设计的反馈调节机制正是巧妙应用命题5、进而命题1和命题2的具体体现。该补贴政策的反馈调节机制为:一方面,如图5所示,随着政府的补贴规模不断扩大,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加速增长;另一方面,如图7所示,眼见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不断增长,作为反馈,政府的补贴强度则不断减弱。由命题5和命题1、命题2可知,购置补贴能够促进行业发展壮大,而且补贴强度越大,其促进发展壮大的效果越佳,反之补贴强度越小,则促进发展壮大的效果越差。

正基于这一原理,在早期推广试点阶段(2009—2011年),由于具有新能源汽车购买意愿的潜在用户虽多,但具有实际需求的购买用户在数量上客观偏小,从而使得在同等补贴强度下补贴规模过小,进而造成促进行业发展的效果不明显,如图5所示。反之,在潜在用户数量巨大而实际需求用户数量偏小的客观条件下,根据命题5,进而命题1和命题2,此时若采取提高补贴强度的做法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刺激潜在用户的实际购买需求,对促进行业快速成长起到立竿见影的功效。如图6所示,中国政府的补贴机制确实充分利用了这一规律,早期的补贴强度高达30万元/辆,从而使得201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在2010年的基础上增加了77.8%。

基于同样的原理,在中期推广应用阶段(2012—2015年),当潜在需求被激发为现实需求后,补贴的杠杆效应开始起作用,2015年的补贴规模相比2012年增大了46.3%,受此刺激,201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相比2012年销量增大了2 487.5%,杠杆效应的弹性系数高达53.7,如图5所示。同理,在后期继续推广应用阶段(2016年至今),补贴促进行业发展的边际递增效应继续发挥作用,如图5所示,2017年补贴规模是2015年的1.93倍,而201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是2015年的2.35倍。

理论解释之二,购置补贴的负效应:造成行业产能过剩。在招致负作用行业产能过剩方面,本轮全国造车运动正是命题5,进而命题1和命题2揭示购置补贴刺激产能过度扩张的现实必然反应。中国汽车流通协会的调查统计报告,2015年至2017年6月底,国内已经落地的200多个新能源整车项目合计新能源汽车产能规划超过2 000万辆。第一电动网调查显示,在2018年至2020年投产的30家企业新建产能规模已超过800万辆。《新能源汽车蓝皮书(2017)》调查统计发现,如表3所示,截至2017年年底,新能源汽车项目已经明确的2020年产能目标:在位的老企业合计产能380万辆、进入的新企业合计产能229万辆、新老企业产能总计609万辆。无论上述统计结果孰优孰劣,但一致反映,由于现阶段产能过度扩张,将使得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能大大超过国家《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0年新能源汽车200万辆的销量目标,产能过剩几乎在所难免。

上面的数据表明,购置补贴引致新企业进入,一方面使得行业逐步扩张壮大,另一方面则使得行业产能过剩的风险逐步暴露。面对市场反馈回来的信息,政府的补贴政策需作出必要的动态调整,具体而言就是要实施补贴强度的退坡机制。因为只有实施补贴强度的退坡机制,才会使得在规避行业出现产能过剩的同时又不会遏制行业的发展壮大势头。现实的确如此:在早期推广试点阶段(2009—2011年),落实到单辆汽车的购置补贴强度非常高,随后补贴强度一路削弱;在中期推广应用阶段(2012—2015年),从2012年每辆补贴20万元左右到2015年每辆补贴2.3万元左右,补贴强度退坡十分巨大;在后期继续推广应用阶段(2016年至今),补贴强度的退坡机制持续生效,已从2015年每辆补贴2.3万元左右退坡到2017年每辆补贴1.3万元左右。

表3 汽车企业新能源汽车项目2020年目标产能调查统计

数据来源:新能源汽车蓝皮书(2017)。

综上所述,不难发现:在促进行业发展壮大方面的反馈调节机制设计是主动适应购置补贴促进行业发展机理的明智之举,政策实施过程中发生企业过度进入形成的产能过剩也是购置补贴导致行业产能过剩机理的现实必然反应。

三、对策分析与实践启示

在政府补贴以促进行业发展壮大的前提下,如何治理政府补贴的产能过剩负作用,在上述理论分析的基础上,给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事前防范产能过剩

1.政府补贴模式选择与规避产能过剩。

既然生产补贴与购置补贴两种补贴模式的均衡结果除价格外完全等效,而且两者都是对最终产出进行补贴(只不过前者是直接补贴给供给方、后者是直接补贴给需求方),不妨将这两个补贴模式归结为产出补贴策略;相比之下,投产补贴模式则是一种产能补贴策略。政府本着促进产业发展壮大的目标,落实到补贴模式选择上可具体化为:在给定单位补贴额度为s前提条件下,政府在产出补贴策略与产能补贴策略之间做出选择,以使行业长期稳定的均衡产出最大,即为求解式(45)时对应的补贴策略:

Q*(s)=max{Q(2)(s),Q[2](s),Q{2}(s)}

(45)

根据上述对补贴模式的机理分析,式(45)所列政府的补贴模式选择则演变为图7所示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

情形1:当0

Q*(s)=max{Q(1)(s),

Q[1](s)}=Q(1)(s)>Q(0)

由式(9)可知,此时行业产能适宜。

图7 政府补贴模式的动态博弈资料来源:作者绘制。

情形2:当(a-c)/12

Q*(s)=max{Q(1)(s),

Q[2](s)}=Q[2](s)>Q(0)

由式(36)、(38)知,此时行业产能过剩。

情形3:当(a-c)/8

Q*(s)=max{Q(1)(s),

Q[2](s)}=Q(1)(s)>Q(0)

由式(9)可知,此时行业产能适宜。

情形4:当(a-c)/3

Q*(s)=max{Q(2)(s),

Q[2](s)}=Q(2)(s)>Q(0)

由式(18)、(20)可知,此时行业产能过剩。

命题6:旨在促进行业发展壮大的政府,在具体选择何种补贴模式方为最优时,要视补贴强度,即单位补贴额s而定:

(1)若0

(2)若(a-c)/12

(3)若(a-c)/8

(4)若(a-c)/3

2.政府补贴强度调控与规避产能过剩。

对于事前防范产能过剩,政府可借助量化手段来控制补贴强度,从而起到事前预知政府补贴促进行业发展的正效应和造成产能过剩的负效应各有多大。此处,给出一个量化模型,对于出台补贴政策以促进行业发展壮大且尽量规避产能过剩的问题,帮助政府在“胸有成竹”的基础上做到“心中有数”。

由理论分析得出的6个命题可知,补贴强度s始终与市场容量a、企业的单位生产成本c之差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即

s=λ(a-c), 0<λ<1

(46)

其中比例系数λ为政府自由设定。对政府而言,即使市场容量a可以通过市场调研的途径将其估计出来,但企业的单位成本c因属于企业的私人信息,处于信息不对称劣势方的政府是不太可能收集到有效信息来如实估计这一政府决策时的关键性环境参数。

将式(3)推广至更一般、更现实的情形:补贴政策实施之前,市场上已有m个在位的老企业,则补贴前古诺竞争所得产能适宜的市场均衡产量和市场均衡价格分别为

(47)

根据博弈计量经济学,由式(47)所述的均衡模型反过来求解得未知参数的结构模型为

(48)

(49)

其中εt,t,t=1,…,T各自皆独立;进而由式(48)的结构模型得出估计未知参数的统计模型为

(50)

再回到式(46),可得政府控制补贴强度的量化模型为

(51)

(52)

采用式(51)的量化模型来设定补贴参数一则能使政府的决策变得更为简单和直观,二则同时根据式(52)可事先在量上预知补贴后的行业产量与产能以及过剩数额:采用该量化模型能够提升政府制定补贴政策的科学决策水平。

(二)事后化解产能过剩

对于事后化解产能过剩,第一,大型在位老企业应作为结构化“去产能”的首要对象和重点对象。由命题2、命题4和命题5可知,补贴往往导致在位的老企业产能过剩,而进入的新企业通常产能适宜。这就是为什么实地调查统计经常发现:大型国有企业的产能过剩比小型民营企业严重。因为通常而言,国有企业是在位的老企业,而民营企业是进入的新企业。从近些年实际“去产能”实践来看,存在一定的操作不当。表现之一是政府的规模偏好:规模较大的企业整体保留,规模较小的企业破产倒闭,即所谓的“上大压小”。表现之二是政府的老企业情结:对于老企业,尤其是国有老企业,由政府兜底和担保,在所谓“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执行原则下,“去产能”利剑刀刀砍在新企业,尤其是民营新企业身上。其结局就是完全跑到市场竞争“优胜劣汰”的对立面“优汰劣胜”:产能过剩的大型国有老企业得以完全保留,反倒是产能适宜的小型民营新企业被逼破产倒闭。

第二,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处理不良资产的专业机构,可购进净亏损的大型在位老企业过剩产能,此举一石二鸟:一则能够起到化解过剩产能的目的,二则能够起到使老企业扭亏为盈的功效。命题2、命题4和命题5还揭示,如果补贴不仅造成行业产能过剩,甚至还造成行业净亏损的话,则往往是在位的老企业净亏损,而进入的新企业净盈利。这就是为什么实地调查还同时发现:大型国有企业的亏损比小型民营企业严重。还是这个原因:国有企业通常是在位的老企业,民营企业通常是进入的新企业。资产管理公司接手大型国有老企业的不良资产,从而使得过剩产能从企业的总产能中成功剥离出来,起到了化解行业产能过剩的目的;随后,资产管理公司通过专业化的运作,将不良资产的处置收益部分分配给亏损的大型国有老企业,从而使得老企业的净亏损得到弥补,甚至是扭亏为盈。

四、结论与讨论

政府补贴为什么会导致行业产能过剩?针对中国当前常见的三种政府补贴模式:生产补贴、投产补贴、购置补贴,本文构建博弈模型,从短期非稳定均衡和长期稳定均衡两个层面依次分析三种政府补贴模式下企业的古诺竞争,试图从理论上揭开产能过剩的政府补贴之谜。

数理模型分析得出经济理论之一,政府补贴的正效应:促进行业发展壮大。(1)在短期,政府的投产补贴既不会形成在位企业的产能扩张,也不会形成在位企业的产出扩张;相反,政府的生产补贴或购置补贴能够立即形成在位企业的产出扩张,进而形成在位企业的产能扩张。(2)在长期,无论何种补贴模式,行业产能的进一步扩张皆体现为新企业的进入,且在面对新企业进入后,在位企业的产出于先前扩张的基础上出现收缩。(3)生产补贴和购置补贴在促进行业发展壮大方面等效,表现为相同的补贴强度下长短期均衡虽在价格上波动不一致,但在数量上波动基本同幅同谐;生产补贴和购置补贴促进行业发展壮大的灵敏度不及投产补贴,表现为较低的补贴强度即能引致新企业进入行业和市场;投产补贴促进行业发展壮大的强度不及生产补贴和购置补贴,表现为相同补贴强度下生产补贴或购置补贴形成的产出比投产补贴要大。

数理模型分析得出经济理论之二,政府补贴的负效应:造成行业产能过剩。(1)在短期,三种补贴模式各自即便形成行业产能扩张但也不会造成行业产能过剩。(2)在长期,无论何种补贴模式,行业是否发生产能过剩由补贴强度决定,只要补贴强度高达足以激励新企业进入,行业就会出现产能过剩;而且补贴强度越大,行业产能过剩越严重。(3)补贴所致的行业产能过剩,其内在结构是原已在位的老企业产能过剩,后续进入的新企业则产能适宜。(4)相对于补贴前企业净利润为零,若补贴导致原已在位的老企业产能过剩,则只有当补贴强度很大时,产能过剩的老企业才不至于因产能过剩而净亏损。(5)不同的补贴强度下,投产补贴比生产补贴和购置补贴在引发行业产能过剩方面更为脆弱,即较低的补贴强度即能引发行业产能过剩,而生产补贴和购置补贴则需要相对较高的补贴强度方才引致行业产能过剩;相同的补贴强度下,生产补贴或购置补贴比投产补贴引发的行业产能过剩程度要严重很多,虽然从相对量上看,产能利用率基本相等,但从绝对量上看,生产补贴和购置补贴各自引发的行业产能过剩额皆比投产补贴要大。

理论应用之解释世界:(1)生产补贴导致产能过剩的作用机理基本能够解释光伏发电2013年至2017年产能过剩的政府补贴之谜。(2)投产补贴导致产能过剩的作用机理大致能够解释光伏全行业2007年至2012年产能过剩的政府补贴之谜。(3)购置补贴导致产能过剩的作用机理大体能够解释新能源汽车行业2010年至2017年产能过剩政府补贴之谜。当然,这三个案例实证对所提理论的检验还比较粗浅,主要体现在未能寻找有效的对照组来做补贴政策的处理效应,尤其是理论分析得出与行业产能过剩相伴而生的企业进入与否、亏损与否等政策效应未能逐一实证检验。本文重在理论贡献,对这一理论进行充分的实证检验将是我们下一步的主要工作。

理论应用之改造世界:(1)对于事前防范产能过剩,为提升政府补贴政策制定的科学决策水平,本文进一步从理论上论述,并提出具体方案。第一,可以借助博弈树来相机选择不同补贴强度下的最优补贴策略,从而起到在事中使补贴政策极大促进行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尽量规避出现产能过剩;第二,能够借助量化手段来控制补贴强度,从而起到事前预知政府补贴促进行业发展的正效应和带来产能过剩的负效应各有多大。(2)对于事后化解产能过剩,第一,大型在位老企业应作为结构化“去产能”的首要对象和重点对象;第二,资产管理公司作为处理不良资产的专业机构,可购进净亏损的大型在位老企业过剩产能,此举一则能够起到化解过剩产能的目的,二则能够起到使老企业扭亏为盈的功效。

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可将本文的研究价值进行归结。(1)发展和丰富了政府补贴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经济学理论。具体而言,对于曾经常用的政府补贴模式,即价格维持政策,其形成产能过剩的作用机理在学界已有经典论述;对于当今常用的三种政府补贴模式:生产补贴、投产补贴、购置补贴,本文在一个统一的数理分析框架内,提出了三种模式各自导致行业产能过剩的作用机理,并从实践案例中证实了该机理的现实存在性。(2)提出了指导政府补贴促进行业发展壮大的同时尽量规避行业产能过剩的经济学实践。具体而言,一是根据补贴模式的正负作用差异性,在给定补贴强度的条件下,给出政府最优的补贴策略选择;二是根据博弈计量经济学的基本思想,给出可用于协助政府设计补贴强度的量化方法。

猜你喜欢
投产补贴强度
针对农资价格上涨,中央已累计发放500亿元一次性补贴
大唐澄城农光互补光伏电站成功投产
世界最大抽水蓄能电站正式投产发电
更 正
新增200亿元列入耕地地力保护补贴支出
中国西部地区首条光伏玻璃生产线在自贡投产
低强度自密实混凝土在房建中的应用
国内生产规模最大的纯电动汽车工厂即将正式投产
Vortex Rossby Waves in Asymmetric Basic Flow of Typhoons
“二孩补贴”难抵养娃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