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当年一名南艺戏剧系留校的专职台词教员,如今退休在家,已整十年。回忆教学人生,无所建树,自喻耕耘散人。但对台词教员应有的那份敬畏之心,不敢有半点松懈。总觉得既有敬畏之心,就应有个交代,否则对不起这份职业。随着年已古稀更增添了一份紧迫,认为“有无建树,命也。有无交代,心也”。故而写此草根之作,如有谬误,愚望指正。
每年全国各大艺术院校表演专业的招生中,朗诵是必考科目。为什么?因为朗诵可以考察考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能力、形象思维以及对文情的感受度和表现力。如激情是否强烈,节奏是否鲜明,表情是否恰当,并从这个侧面可以直观地反映出考生是否具备被培养成演员的内部素质和外部条件。从道理上讲,考生没有学过台词表演,借鉴朗诵考察,对考生是公平正确的。长期以来,我们是这样做的,并将继续下去。
问题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就有业内人士在认知上将朗诵与台词的“借鉴关系”变成了“替代关系”,在专业台词课上只教朗诵技巧,使台词课变成了诗歌朗诵训练课堂,并占用了主要台词课教学的学时。长此以往,每每出现教务部门将台词课堂安排在满是课桌椅的文化教室的尴尬情况,全然不知台词课的“时空假定性”和“人物行动性”从一开始就是离不开舞台生活时空的。
面对这样的问题,首先要搞清朗诵的概念。语文知识词典告诉我们:朗诵,就是“表情朗读”。朗诵在舞台上进行,习惯上称之为“舞台朗诵”。何为“诵”?《康熙字典》云:口临其文谓之诵;以声节之谓之诵;熟读为诵。可见诵的本质是“读”不是“说”。
何为“台词”?《表演辞典》告诉我们:“台词是剧中人所说的话语。是演员用以展示剧情、刻画人物、体现主题的主要手段,也是表演艺术构成的基本成分”。“剧本的台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语言,因为它具有动作性、性格化、诗情性、口语化特征”。可见,台词的话语定义是“行为说表”。
显然,朗诵的“表情朗读”和台词的“行为说表”是两个截然不同的言语概念,前者对文,后者对人。《美学大辞典》也告诉我们,它们有着两个本质的区别:一是时空,二是身份。朗诵者的时空是舞台现实时空,台词人的时空是舞台假定时空;朗诵者的身份是“诵读者”,台词人的身份是“剧中人”。前者是词语范畴的“语势语”,文情的语气语调,产生于文章语法的“结构方式”;后者是话语范畴“态势语”,性情的声气腔调,产生于人物心理的“行为方式”。这充分说明朗诵技巧本身不可能具有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台词功能!《表演辞典》对此是这样说的:“……具体的表演创作时,直接进行朗诵是不行的。必须结合人物身份和特定情况对台词进行调整和改变”。
教学现实早就告诉我们,那种将朗诵技巧替代台词教学的直接后果是:①由于学员只会用语势语的“语气语调”技能,不会用态势语的“声气腔调”技能,导致学员的台词说表“不像人话”。②由于学员没有舞台假定时空的感受体验,他们的台词说表:“不会行动”。③由于学员没有人物假定性情的感受体验,他们的台词说表“没有个性”。这些问题,又每每被披着戏剧外衣的期末汇报掩盖着。坦率地讲,这对台词教学是很可怕的。它早已影响着我们学员台词说表的技能知识结构并加以固化,然后又通过他们再影响别人。而长期对此熟视无睹不去研究是更可怕的。作为台词教员,我不反对台词教学借鉴朗诵内容,我的台词教学就有。但我坚决反对将朗诵原封不动就它而它的进行所谓的台词教学,然后强通台词表演。学理和教学实践证明:朗诵与台词的教学关系只能是“借鉴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
近年来,台词教学中流行着一种叫“体能训练”的内容。作为台词教员的我,当然要有所了解和学习,以防跟不上时代。然每每思考,产生诸多疑惑。为此,我曾向“有关方”请教这种训练的理论依据是什么?回答是:“当时就这么随口一说,是别人理解有误。”并给出了几种不同的解释说法,最终也没给出一个明确的严谨的术语答案。我愕然无语:理论上的含糊不清,必然导致教学上的各种“想当然”和“自以为是”,直接导致学生专业技能知识结构的混乱。作为台词教员的职业习惯,将自己对这几种“说法”的思考写出来,以求“有关方”给予深入的针对性的指教和讨论,并望在理论上得出严谨的术语名词和定义,明确是什么、为什么,教学不可以使其昏昏,而要使人昭昭。
①有关“体能”说
从词意本身说,“体能”指身体运动的能力,包括耐力和在单位时间内运动的速度。这说明它具有“体育竞技特征”。台词说表是一种戏剧演技。从词意上说,“演技”指表演技巧,指演员运用专门技术和手法创造形象的能力。这说明,台词说表具有“戏剧演技特征”,台词教学是表演技能专业课,应教技能,体能不是技能!
从行为“概率”上说,人类的一切社会活动都离不开体能,甚至涵盖一切动物。这说明它具有“自然普遍性”。而“技能”指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表示它的动作行为仅限于某个范围。这说明它具有“专门有限性”。台词技能训练属后者。这至少是否说明体能训练的术语定义是不严谨的。问题是,别人可把“体能训练”当成台词技巧推广多年了!我认为,“有关方”有责任将“别人的理解不准确”加以澄清以正视听,给出个严谨的定位术语。
②有关“发声”说
目前发声训练应该说方法的确是科学的。但效果往往是歌唱的有进步,纯发声也还行,一回到台词说表却不尽人意。这是为什么?《表演辞典》告诉我们:“假定性,是一切戏剧艺术创作的前提和基础。”就是说,这样的声训脱离了“假定性”前提,它必定是静态的、理性的、呆板的、现实时空的,因而也失去了它台词声训的功效和真正意义!
《表演辞典》对此明确的告诉我们,声训有三个前提要求:一是戏剧的“舞台要求”,二是按照“角色要求”,三是“感受台词要求”。这也正好对应上三种“戏剧假定性”:戏剧舞台要求对应上“假定环境时空”;按照角色要求对应上“假定性格特征”,感受台词要求对应上“假定情绪色彩”。在此基础上的台词声训效果,必然是状态的、感性的、生动的。这才真正对台词说表能产生功效而有实际意义。
③有关“气息”说
它也是脱离了“假定性情感内容”的纯气息训练,但一回到戏剧情境中的气息状态毫无功效,一样紧张急促,原因同上。
④有关“放松”说
所谓“放松训练”,指肌肉放松训练,消除多余的紧张,使之处于表演所需的状态,因为演员在肌肉紧张的状态下没有创造。
《表演辞典》还告诉我们,演员的紧张来自于自身对外界环境的不适应导致精神上的紧张,而精神上的紧张直接导致肌肉产生非正常状态。
问题是我们的学员在“放松”训练后,一回到台词表演中还是常出现“非正常状态”。为什么?《表演辞典》告诉我们,松弛训练不能脱离“事物形象和事情经过”。也就是说,不能脱离假定性的事物形象和事情经过,以适应外部假定环境和内心生活体验,放松的、随意的、随性的将角色的内心体验表现出来。这说明脱离假定性前提的纯现实时空中的松弛训练,没有功效。
总之,以上几种说法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都脱离了“戏剧艺术假定性”前提,而使得纯现实生活中的技能训练必然失去了它应有的效能而毫无意义!
说到这个问题,就要从“戯”字说文讲起。“戯”在古汉语中是个左右结构的合体字,左边是“虚”旁,表示戏剧的两大要素“情节”和“形象”都是虚构的;右边是“戈”旁,表示“情节”和“形象”充满了矛盾和冲突。所以《美学大辞典》说,“假定性”是一切戏剧艺术创作的基础和前提。这就是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提出,台词教学不能脱离“戏剧假定性”原则。包括a.剧中人境遇的“话语环境”;b.剧中人境遇的“话语心境”。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在谈及角色类型时认为:“只有一种角色类型,即性格角色的类型。凡是没有性格特征的角色都是坏的,没有生命的角色。”这就从角色类型的审美角度提出,台词教学不能脱离“性格说表性”原则,包括a.剧中人性格的“情态说表”;b.剧中人性格的“事态说表”。总之,台词技艺说一千道一万,最终是“角儿”的艺术。
当然,按中国古典哲学“万物必有合”的思想,事物分析要“一分为二”;事物还原要“合二而一”。我的台词教学思路是,将两大教学原则中的a组合成“舞台真实,情态说表阶段”;然后再将两大教学原则中的b组合成“人物真实,事态说表阶段”。
具体教学安排,粗略格式如下:
①指导思想:a“戯”字说文,是台词教学的本源。
b斯坦尼:“只有一种角色类型,即性格角色”。
②教学原则:
戏剧假定性:a.剧中人境遇的说话环境;
b.剧中人境遇的说话心境。
性格说表性:a.剧中人性格的情态说表;
b.剧中人性格的事态说表。
③台词定义——说表态势语。
④台词要素a话语—对应台词教学“舞台真实,情态说表阶段”。
b声音—对应台词教学“人物真实,行为说表阶段”。
⑤体验原则:词不离情、情不离性、性不离行、行不离境。
教学规划:
①第一学年
教学阶段:舞台真实,情态说表阶段。
教学目的:人景交融——我相信;时空关系——我在这儿说。
教学操作:
1.情感线:根据文学作品的中心思想和创作背景,假定舞台生活时空,以文情基调为情感态,度制约人物的情态说表。
2.技巧线:
“节奏”术语指导理念:
1.节奏美在艺术中,是艺术美的一种成分,属于形式美的范畴。它能强化艺术内容的传达,增强艺术形象的鲜明性和有机整体性,同时它本身又有相对独立的欣赏价值。
——《美学大辞典》
2.在台词表演中,也有一个节奏问题。一是人物台词的情感本身有节奏,演员必须掌握这个节奏的原因、过程和结果;二是演员表现角色的节奏,这里有表演的速度和力度的问题。而它又直接影响着角色说表动作的快慢、强弱、大小、顿歇等节奏处理。
——《表演辞典》
②第二学年
教学阶段:人物真实,行为说表阶段。
教学目的:以性统情,我就是;人物关系,我在这样说。
教学操作:
1.情感线:根据剧中人物资料,参考巴甫洛夫心理学,确立角色基调,并以剧中人物关系为情绪态度,制约人物的行为说表。
角色基调参考:
a.活泼型(多血质)性情活泼,动作敏捷。
b.兴奋型(胆汁质)性情急躁,动作迅猛。
c.安静型(粘液质)性情安静,动作迟缓。
d.柔弱型(抑郁型)性情脆弱,动作迟钝。
独特行为参考:
a.从习惯行为假定
b.从嗜好行为假定
c.从病理行为假定
重点提示:现实生活告诉我们,纯粹的单一型极少,多为混合型。
2.技巧线:
声气腔调——事态说表精神状态
声口腔调——事态说表口音状态
声型腔调——事态说表身份状态
声色腔调——事态说表人际状态
训练内容:
选取剧影冲突片段,两三人一组为宜,同片段分两组训练形成练习质量对比。(注意做到:听说兼顾---听得反应;说得态度。)
技巧术语概念取舍:
1.关于“声气”
《诗序》曰:“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这告诉我们,声是对心的,故云“心声”;音是对耳的,故云“耳音”。台词是态势语,“态”属于心,是心声状态之情发;气是声的动力,合称“声气”指精神状态,当取“声气”不取“语气”。
2.关于“声腔状态”
古典美学:“《水浒》最重要的成就是人物形象塑造的个性化。所叙一百单八人;人有其气质、人有其性情、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这就从美学的角度将人物个性化精辟地归纳为以上四种状态,这也正应和了台词个性化说表性原则。故对应出四种声腔和状态:a.声气腔调(精神状态)b.声口腔调(口音状态)c.声型腔调(身份状态)d.声色腔调(人际状态)。故当取“腔调态势”不取“语调语势”。
3.关于“腔调”
《辞海》中解释“腔调”是说话的声音色彩。说话,唐宋时说唱艺术的一种,即“讲故事”之意,台词表演就是讲故事。《语文辞典》中解释“语调”是文章思想的声音;“腔调”是情绪色彩的声音。前者对文,后者对人。老话说:“厨师的汤;演员的腔。”就是这个意思。故台词说表技巧当取“腔调”,不取“语调”。
最后,我要特别感谢在南京艺术学院电影电视学院和高职学院15年的台词教学,这让我有机会将一生断续的台词教学实践,有机会在理论上认真的再思考、再学习;实践上再调整、再取舍,使自身的台词教学脉络逐渐清晰完整起来,并及时得到课堂教学的验证,有条件无愧于心的向社会做一个台词教学的敬畏交代。我感谢“南艺”也感谢《剧影月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