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彬彬与梅兰珍演出《珍珠塔》剧照
锡剧,发源于清朝道光年间,至今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走上了健康有序的发展之路。
在锡剧艺术形成与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批老艺术家在摸爬滚打的演艺生涯中,创造各具特色的艺术流派,得到了专家的认同和广大观众的颂扬。并为各所在院团铸就辉煌,铸就独具魅力的艺术风格,且代代传承,风范永驻。
其中,无锡市锡剧院的老艺术家王彬彬、梅兰珍两位老师,创造的艺术流派,特色鲜明,脍炙人口,流传广泛,魅力无穷。
在当今的苏、浙、沪、皖地区,凡有专业与业余锡剧活动的场所,到处都能听到老艺术家王彬彬老师刚柔并济、旋律优美、独具风采的动人唱腔;到处都能听到老艺术家梅兰珍老师那委婉柔媚而又缠绵悱恻,且独具魅力的醉人唱腔。
在无锡市锡剧院的日常演出中,凡舞台上演唱“彬彬腔”与“梅腔”时,舞台下观众情绪雀跃,戏迷和着唱,观众鼓着掌!人们对流派艺术的熟知,是流派艺术的鲜明特色所致;戏迷的和唱、观众的鼓掌,是流派艺术的魅力,深得百姓喜爱所致。王、梅两位艺术流派,可称无锡锡剧院的镇团之宝,是锡剧界一张响亮的名片。
翻开剧院的艺术档案,多少年来的创作剧目《秦起》《太湖儿女》《红花曲》《危城传奇》《当家人》等,一股浓郁的本土文化的芳香,令人心旷神怡;王、梅流派的优美唱腔仿佛在耳边响起,她是那么的甜美,她是那么的醉人!
在一连串的剧目单中,王、梅流派的艺术展示得淋漓尽致;王、梅流派的艺术风采,又将剧目的演出风格编织得自成一体的清澈、明亮而富有江南(太湖)地域特色的艺术格调。久而久之,它成了有别于其他艺术院团的无锡锡剧院的艺术风范。
多少年来,无锡锡剧院的各届领导都十分重视王、梅流派艺术的传承工作。如王彬彬老师,倾尽全力,在锡剧界内精心培育了不少爱徒。在院内,他手把手的传授王派艺术给自己的儿子小王彬彬。严师出高徒,功夫不负有心人,小王彬彬子承父艺,其演唱技艺,获得专家和广大观众的高度赞扬。
随着时光的流逝,为了使王派艺术能代代相传,剧院领导想方设法,将在江苏省昆剧从艺的小王彬彬之子商调回锡,由小王彬彬言传身教,担负起培育小小王彬彬之重任。经过几年的打磨,小小王彬彬不负众望,继承了嫡传的王派艺术,挑起了锡剧院的演出重担。王派艺术的代代相传,不仅行之有效,且效果极佳,此举已成为锡剧爱好者的美谈。
梅派艺术的传承,也是成效显著。在锡剧界内,有不少梅派弟子,不仅均为国家一级演员,而且在几个市级剧团,当起了一把手,连年业绩骄人,声誉不凡。
在无锡市锡剧院内,梅派弟子也不少,均成为院内的艺术骨干、国家一级演员。由于岁月不饶人,大多已退休离团。目前,仍然活跃在舞台上的挑大梁演员,要数我院现任院长黄静慧同志。黄院长是名副其实的梅派传承人,她原汁原味的一口梅腔,令人神往,她为了梅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潜心学艺,曾师承声乐教授王品素,学习民族声乐,使其的梅派唱腔融入了声的多元。她在锡剧《江南雨》中,成功地塑造了大夫人阿仙一角,荣获了第24届中国戏剧节的梅花奖。
锡剧院内,梅派第三代传承人已呼之欲出。在日常演出中,在舞台上已主角常担,在院部工作中,已步上岗位。梅派艺术后继有人,这是件可喜可贺之事。一眼望去,无锡市锡剧院的艺术风范,可说是青春永驻。
每个艺术院团,只有将自身宝贵的艺术流派传承好、弘扬好,才能独具一格,魅力四射,锡剧界也定能五彩缤纷、繁花似锦、景色迷人。
小王彬彬与黄静慧演出《珍珠塔》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