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发展给人们的生活方式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双一流”建设给高校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此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应该在馆设、管理、馆员、服务等方面据实转型,争取为“双一流”建设提供必要的支撑。
关键词:“双一流”;高校图书馆;转型发展
1 引言
“双一流”指的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专业。2015年8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五次会议,会议通过了《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同年10月24日,国务院正式印发此方案。方案指出要“推动一批高水平大学和学科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加快高等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使之成为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先进思想和优秀文化的重要源泉、培养各类高素质优秀人才的重要基地,在支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等方面发挥重大作用。”2018年8月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发布了《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探索一流大学建设之路,打造一流学科高峰,形成“双一流”建设合力。这是继“985”“211”工程之后,中国在高等教育的又一伟大工程,旨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伟大中国梦提供支撑,这标志着中国将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迈进。自此,诸多高校纷纷出台一系列双一流建设方案,将双一流建设作为学校发展的重要任务和目标。
2 高校图书馆转型
图书馆转型绝不是某个方面的单一改变,而是多方面的综合变革。纵观学术界,对图书馆的转型大多主张从环境、空间、资源、服务等要素展开,环境和空間其实可以融为一体,就是馆设。转型需要从多方面、多要素协同进行, 但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一流的馆设”、“一流的管理”、“一流的馆员”“一流的服务”这四个方面的转型是必须的。
2.1 一流的馆设
过去,比较富裕的大户人家以及官府都会设有一个专门藏书的地方,俗称藏书楼,这种藏书楼具有私有性、专用性和封闭性,一般只供自己及内部人员使用,主要用于查阅,这便是图书馆的“前世”了。“双一流”建设驱动下的高校书图书首先应该具有“一流的馆设”,这个“馆设”不同于以往的藏书楼,它至少应该包括:实体的物理建筑+先进的设备+丰富的资源三个方面。
首先,高校图书馆不能是数间屋子里摆放着数排书架,书架上陈列着数本图书就完事的,它一定是干净、整洁、舒适、优雅,能够满足师生阅读、研习等多方面需求的多功能空间。比如,广西师范大学雁山校区图书馆建筑总面积达到5.5万余平方米,是目前广西乃至西南地区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图书馆,馆内除了常规阅览区,还设有多媒体视听区、休闲阅读区、研讨间、研究间等,馆设不仅宽敞明亮、高端大气,而且漂亮、干净、整洁、舒适、温馨,是我所见过的图书馆中最心向往之的地方,对这座图书馆的一见钟情让我来校后毅然决然地选择在图书馆工作。
其次,全人工服务的时代已经过去,自助检索机、自助文印机、自助借还机、等智能化设备在图书馆得到有效运用,这里的有效运用指的是设备能够正常使用,而且使用的频率较高。我以往去过一个图书馆,自助检索机有三分之二都是坏的,同学们检索还要排队,一流的的图书馆绝不是这样的。
再次,纸质文献资源的数量已经不再是衡量一个图书馆馆藏资源是否丰富的唯一标准。高校图书馆是除课堂教学之外的第二课堂,是课堂的延伸和扩展,各种丰富的资源不仅能让学生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而且还可以挖掘知识链,学到课堂上无法学到的内容,高校图书馆是推动和促进双一流大学建设的有效杠杆一流的大学和一流的学科建设需要一流文献资源的支撑,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的数量、质量、多元服务载体的建立,直接关系到教学、科研的成效,是学科建设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①。
2.2 一流的管理
一流的管理至少包括服务管理和人员管理两个方面。传统图书馆一直以阵地服务、手工服务、为到馆读者服务为主要服务模式②。
随着智能化的发展,自助借还机虽然减轻了人工劳动,但是仍然没有逃脱一本书对应一个读者的桎梏,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知识的索取。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生活节奏飞快的时代,人们对阅读和知识的获取要求快速、简便、碎片化,数字和电子资源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恰好可以满足这一点。从信息时代推动图书馆变革到后知识服务时代图书馆主动变革,图书馆的管理模式必然要发生相应的变化。于是,许多高校图书馆开始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模式,比如24小时图书馆、嵌入式学科服务、产学研合作模式、服务外包等。但是,这些服务管理模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24小时图书馆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劳动力的使用,外包服务也会产生一些责任纠纷问题等,在“双一流”建设的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大可不必追求什么最先进的管理模式,选择合适的、切实可行的管理理论和方法,将之运用到自己的图书馆才是最成功的。
2.3 一流的馆员
很多人对图书馆的印象至今仍停留在工作人员都是学校引进博士、高层次人才或者其他原因解决的家属配偶,这些家属一般学历都比较低,年纪都比较大,工作能力也不够,每每出现了什么问题好多人都会“理解式”的说“没办法,那些图书馆的老师都是学校老师的家属,学历不高,年纪大,素质低,都是些不做事,一问三不知的”这是我亲耳听到过的吐槽。的确,很多高校的图书馆确实有一部分工作人员是教工家属,但是我想说的是不是每一位图书馆员都是家属,图书馆不乏有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不乏有专业技术过硬的馆员。正因为这些认识上的偏颇,所以提高图书馆员的综合素质尤为重要。 馆员决定服务,馆员的素质和能力直接决定了图书馆的服务水平和质量,“双一流”建设给高校图书馆服务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作为服务主体的图书馆员拥有过硬的专业素养与业务能力才能与高校“双一流”建设新要求相匹配。当下,高校图书馆建设急需在人才引进,馆员继续教育等方面加大力度,真正打造出一支和“双一流”建设需求想匹配的一流馆员队伍。
2.4 一流的服务
“双一流”建设需要高校图书馆提供新型智慧服务。图书馆依赖于用户而存在,用户需求是图书馆存在的基础与发展的动力。物联网和智能化的发展给图书馆的生存带来了问题,人们还需不需要图书馆?图书馆到底该如何存在?这些都是图书馆管理者需要深度考虑的问题。信息化建设下,传统的图书馆已经不能满足社会和公众对图书馆的需求,他们需要的不再是简单的纸质图书、文献和信息服务,而是诸如大数据、智能查新、竞争情报、数字人文、决策支持、智库服务等更具专业水准与深度的高层次服务,从以往以馆员为中心、被动服务、馆内服务的传统服务模式,向以用户为中心、主动服务、延伸服务的智慧型服务转变。
3 結语
当下,图书馆转型问题迫在眉睫,“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的转型仍处于研究与探索阶段,尤其是智慧图书馆建设,目前还没有可资借鉴的优秀案例。高校图书馆应根据自身实力,确定转型发展之路,力争为“双一流”建设添砖加瓦。
注释
①徐建晖.“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研究.《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17年。
②陈传夫、陈一.图书馆转型及其风险前瞻.《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年7月,总第四十三卷,第二三0期,Vol.43.No.230
参考文献
[1]廉立军.高校图书馆学科化服务机制研究[M].北京: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5.5.
[2]程焕文.图书馆的价值与使命[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4.8.
[3]吴高,林芳,韦楠华.公共数字文化服务绩效评价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J].图书情报工作,2019第2期,P60-67.
[4]陈传夫,陈一.图书馆转型及其风险前瞻[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7,第43卷,第4期,P32-50.
[5]李新霞.高校图书馆支撑“双一流”建设的能力与策略[J].图书情报,2019,第4期,P15-19.
[6]赵树颖.论“双一流”建设理念的高职院校图书馆服务转型发展[J].卷宗,2019,第13期.
作者简介
李媛媛(1988-),女,汉族,河南新蔡,图书馆员,硕士研究生,广西师范大学,研究方向:图书馆文献资料研究,文学、文化中人文精神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