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王晓琴
【摘要】目的 探讨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在预防产妇产褥期产后抑郁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遂宁市民康医院收治的伴有抑郁倾向的产妇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实验组实施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结果 护理前,两组孕妇EP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护理后实验组EPDS评分(6.32±1.54)低于对照组(9.25±1.8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孕妇实施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预防产褥期产后抑郁效果显著。
【关键词】产褥期;产后抑郁;家庭为中心;产科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1..01
产后抑郁属于一类比较常见的精神障碍疾病,也是产后常见并发症这一,该病主要是因为产妇内分泌变化导致心理改变,从而出现抑郁的情绪。调查发现,初产妇产后抑郁的发病率较高,主要是因为她们一时间不适应母亲这一角色,因此存在一定的不安和焦虑。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8年1月遂宁市民康医院收治的伴有抑郁倾向的产妇7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模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两组,各35例。实验组实施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排除患者本身存在精神、心理疾病情况,排除存在其他重大系统性疾病患者。其中,实验组年龄21~38岁,平均年龄(28.5±3.6)岁,初产妇31例、经产妇13例;对照组年龄21~39岁,平均年龄(28.3±3.5)岁,初产妇30例、经产妇14例。两组产妇一般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产妇实施常规护理,包括产前检查,提醒产妇各项注意事项,给予心理指导等等。实验组则是实施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护理内容为:(1)树立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理念。对孕妇而言,在妊娠过程中心理、生理均發生明显改变,因此在家中要注重孕妇产前的保健工作。(2)营造舒适的住院环境。带孕妇入院待产时,护理人员应该对其一对一全程陪伴服务,对产妇开展产前安全教育,并要求要求孕妇家属产于到安全教育后,全程陪伴产妇,并耐心向孕妇及其家属强调产妇情绪对胎儿的影响,让家属加强和孕妇的沟通,减少孕妇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的产生。(3)以家庭为中心的健康教育。护理人员应该积极同孕妇沟通,对进入妊娠阶段后却依然无法进入待产状态的孕妇,要积极帮助她们转变角色,提前告知孕妇分娩过程中的放松训练方法,及时纠正孕妇不正确生育观,向孕妇及其家属介绍产后抑郁发病原因、危害等,尽可能得到家属的支持和配合。(4)以家庭为中心的产时分娩支持。在产妇分娩时,护理人员应该通过亲切的话语鼓励产妇,帮助她们在分娩是保持良好心态,减少外界对其精神的刺激,向家属做好相关解释工作,从而减少家属的担心。(5)以家庭为中心的产后护理。因为产妇在分娩时伴有剧烈疼痛,再加上疲劳等因素,产妇容易情绪低落,因此护理人员应该及时开展情感疏导,向产妇及家属宣传新生儿护理技巧和母乳喂养方式,提醒产妇保持愉悦的心情和充足的睡眠。
1.3 观察指标
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EPDS)对产妇抑郁情况进行评分,评分项目包括有焦虑、自责、悲伤、恐惧、哭泣、失眠、心境、乐趣、目伤以及应对能力十项,每项分值区间为0~3分,评分>5分则存在抑郁,分值为6~9分表示抑郁轻度,分值为10~12分表示抑郁中度,分值≥13分则为抑郁重度[1]。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在护理前,两组产妇EP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在护理后,实验组EPD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导致产后抑郁发生的因素较多,现阶段认为诱发因素主要包括有心理因素、产妇自身激素分娩、婴儿因素、家庭因素及社会因素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下造成产妇产后容易出现抑郁情况。因为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预防产褥期产妇产后抑郁非常必要。
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指的是在尊重产妇家庭及新生儿的前提下,注重发挥产妇家庭的功能,给予家庭更多支持、力量、授权的护理模式。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模式提倡在对孕妇实施产妇护理中坚持以产妇及家庭为中心,护理人员和家属相互合作,共同照顾产妇和新生儿,以提高产妇对家属的依赖感[2]。
参考文献
[1] 居金霞.分析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护理在产后抑郁中的应用价值[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13):107+110.
[2] 任 婷,陈 洁,王循红,等.以家庭为中心的产科优质护理对产后抑郁的影响[J].中华全科医学,2015,13(03):479-481.
本文编辑:刘欣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