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守鸿 杨聪林
摘要: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入党动机经历了一元、二元、多元的复杂演变。尽管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主流是端正的,但我们必须高度正视信仰型动机下降和功利型动机抬头的客观现实。大学生入党动机演变过程中时代变迁是主要因素,党的形象是关键因素,个人三观是核心因素。40年大学生入党动机演变历程与原因启示我们
,高校应当坚持“三点认识”以坚决捍卫党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恒守“三因理念”以始终确保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有效性,贯通“三个课堂”以推进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体系化,探索“三关测评”以逐步提高大学生入党动机评价的科学化。
关键词:改革开放;大学生;入党动机;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7.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5831(2019)02-0180-10
一、研究背景及文献分析
改革开放4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伟事业,使“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1]。40年来,一代又一代大学生怀揣崇高理想自愿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服务的伟大事业中书写华丽人生,既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提供了力量源泉,又为中国共产党始终后继有人注入了新鲜血液。截至2017年12月31日,中国共产党党员总数为8 956.4万名,其中大专及以上学历党员4 328.6万名,
占48.3%[2]。从整体表现看,尽管在不同历史时期大学生入党动机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他们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热爱国家,热爱人民,视野开阔,追求进步,综合素质较高,但是,我们也必须高度正视大学生“入党热”背后在一定范围内出现的入党动机不端正、学生党员质量下降、党内凝聚力和战斗力削弱等深层次现实问题。“徒有其名的党员,就是白给,我们也不要”,这是列宁同志在《工人国家与征收党员周》中提出的著名论断。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2年就曾强调:“发展新党员,必须认真分析入党动机,严格掌握标准和程序,确保质量,切忌‘带病入党。”[3]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过程中不断破解难题、始终办成大事的重要经验和根本前提。从2013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教育管理服务的若干意见》,到2014年出台《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再到2017年制定《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党建工作标准》,既充分体现了党对高校基层党建工作的格外关心和高度重视,又对新形势下进一步规范发展党员工作、提高发展党员质量、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入党动机教育问题既是政治学范畴的问题,又是教育学范畴的问题,也是心理学范畴的问题。截至目前,学术界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围绕大学生入党动机展开了一系列研究,取得了一系列颇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研究成果,其中党的十八大以来的研究成果尤为丰硕。归纳起来,现有研究大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以入党动机的概念、内涵、元素、机理、实质等方面为重点展开元理论研究;(2)立足现状调研引入心理归因理论具体分析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基本类型;(3)运用教育学理论从家庭、学校、社会三个维度深入探寻大学生入党动机变化的主要原因;(4)从课程教育、实践锤炼、模范引领、组织培养等维度逐一探索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有效对策。
从学科发展和现实需要的角度出发,我们认为相关研究还需要从以下三个方面予以深化:一是有必要从史学的远度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演变历程进行系统梳理;二是有必要从哲学的深度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演变原因展开深入分析;三是有必要用科学的准度对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教育和甄别机制进行系统化研究。因此,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关口,立足新的研究视角,全面梳理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演变情况,深入分析大学生入党动机的主要影响因素,准确把握新时代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对策方法,对于拓展和丰富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伟大征程,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均具有积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二、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演变历程
《中国共产党章程》规定: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党员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惜牺牲个人的一切,为实现共产主义奋斗终身[4]。这既是自中国共产党诞生之日起,就面向全世界发出的庄严承诺,也是每名共产党员所必须始终遵循的共同誓言。改革开放40年,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生复杂变化和深刻变化,各种社会思潮始终跌宕起伏,巨大的时代变迁和特殊的现实环境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原本应当纯粹而高尚的入党动机。回望历史,理清来路,是为了更好前行。为此,笔者以改革开放40年为时间横轴,以大学生入党动机的特点变化为类型纵轴,专门进行了深入的历史对比研究。研究发现: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入党动机大致历经了三个时期,一是理想信仰的一元化时期,二是理想信仰与追求功利相互交织的二元化时期,三是理想信仰、追求功利、自我成就、虚荣被动、从众跟风等错综复杂的多元化时期。
(一)1978—1988年:大学生入党动机一元化时期
从1978年至1988年,是青年思想上反思、行为上奋斗的时期,上山下乡归来的知识青年是当时大学校园的主要群体。尽管他们历经了10年文化桎梏的终结和原有价值体系的坍塌所带来的思想迷茫和道路质疑,历经了面对世界经济快速发展与国家建设百业待兴的现实局面所带来的心理落差和国家忧虑,但是真理标准大讨论帮助他们很快冲破了禁锢思想的牢笼,辩证评价毛泽东和毛泽东思想使他们学会了如何正确理性看待中国共产党。由于国家刚刚迈开改革开放步伐,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老百姓的物质生活水平较为低下,于是吃苦耐劳、勤俭节约、艰苦奋斗是那个年代的整体氛围和社会标签;凡事都要带头苦干实干,在任何困难面前都要冲锋在前,在任何利益面前都要享受在后,是当时中国共产党党员的一致追求和整体形象。所以,在那个年代的大学生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很大程度上并没有物质享受的概念和思想,更多地只是講牺牲、讲奉献、讲信仰。有学者在20世纪80年代做过抽样调查,发现:大学生普遍认为入党是“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了振兴中华”“为了更好地为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等等[5]。虽然也有极少数党员入党不是因为信仰共产主义,而是为了将来受重用,为了从执政党中捞到好处,但是就现实的整体表现和历史的总体趋势而言,这一历史时期是大学生入党动机十分端正、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占绝对主导地位的时期,是从学术上可以界定为大学生入党动机一元化的时期。在此一元化时期,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较为纯粹、意识形态相对单一、入党动机积极向上,他们当中的绝大多数人都始终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和头等大事。
(二)1989—1999年:大学生入党动机二元化时期
从1989年至1999年,是青年思想陷入混沌、行为出现逆反的时期。由于受到国内外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现实环境的深刻影响,大学生崇高的共产主义信仰开始出现明显下滑的趋势。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大学生盲目的政治热情在1989年政治风波之后严重受挫,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开始出现政治思想上垂头丧气、学习生活上消极懈怠的不良现象;第二,社会主义阵营“老大哥”苏联在与资本主义阵营“领路人”美国进行长期冷战对峙中于1991年突然解体,使一定范围内的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命运开始产生了疑惑和担心;第三,20世纪90年代是互联网登陆中国的初期,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民主主义、存在主义等西方思潮通过互联网肆意侵蚀大学生的思想,功利主义和利己主义观念开始抬头,大公无私、集体主义等无产阶级思想逐渐受到削弱;第四,随着国家经济建设步伐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感受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所带来的物质红利,少数大学生开始出现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他们把加入中国共产党、提高学历、考取证书、出国留学等当成捞取物质利益的一种手段和资本。
有抽样研究显示:在当时的大学生中认为入党是为了“使自己生活道路更顺利”的占7%、“追求执政党好处”的占3.7%[6]。在这一历史时期,尽管大学生入党动机的主流依然是端正的,但是已经开始出现明显的二元化色彩,他们的思想观念开始出现混沌、意识形态开始变得异化、入党动机开始发生突变,他们当中有一部分人不再把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成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理想追求。
(三)2000年至今:大学生入党动机多元化时期
进入21世纪,中国大踏步迈进世界舞台中央,中国与世界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方面交流不断走向深入,大学生入党动机也在主流价值中开始变得多元化。主要表现有四:第一,国家综合实力日渐强大的客观现实和对青少年长期进行包括国史党史在内的正统教育,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的种子不断生根发芽,大部分大学生因为具有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而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第二,在稳定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壮阔进程中,中国共产党的一贯立场、宗旨、路线、方针等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内在一致性,使部分大学生自觉把加入中国共产党当成自我成长过程的一项硬性指标;第三,由于受到现实物质利益驱使和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少数大学生把加入中国共产党作为以后谋求个人利益的战略投资;第四,因为受到家人的劝解、老师的动员、同学的带动,少数大学生在一种非理性的状态下盲目提交入党申请书。
在此期间,学术界对上述现象进行过多次深入研究和系统梳理。2004年有学者指出在当时大学生中出现了包括功利型动机、虚荣型动机、盲从型动机、被动型动机、成才型动机、情感型动机在内的六种入党动机[7];2010年有学者将其重新概括为崇高信仰型、成长发展型、情感认同型、被动驱逐型以及个人私利型五种入党动机[8];2016年有学者把当前大学生入党动机再次界定为理想信念型、情感影响型、功利追求型、自我虚荣型、盲目从众型五大类型[9]。尽管在不同阶段不同学者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类型的概括和表述不尽相同,但是“大学生入党动机的主流是端正的”,“大学生入党动机是多元化的”等结论始终是一致的。综上所述,在此入党动机多元化时期,国际国内形势不断发生深刻复杂变化,不同思想文化始终相互交流交融交锋,各种社会思潮更加多元多样多变,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意识形态均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以至于他们当中有少数人不是因为胸怀远大理想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而是从中夹杂了诸多具有功利主义和盲目色彩的“思想杂质”。
三、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入党动机变化的主要原因
对比多位学者已有研究成果,我们发现改革开放40年过去,尽管大学生入党动机的主流始终是端正的,但是有两个客观现实始终是不能回避的:一是理想信仰型入党动机的比例虽然在党的十八大以后开始上升,但是总体水平还没有回到理想状态。抽样调研数据显示,因信仰共产主义而申请入党的大学生党员,1991年占比84.2%[10]、2005年占比56.7%[11]、2012年占比54%[12]、2016年占比81.25%[13]。二是功利型入党动机的比例整体呈上升趋势。统计发现,大致以着眼未来进行资本积累而申请入党的大学生党员,1996年为3%[14]、2008年为20%[15]、2015年为18.90%[16]。古语云:“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凡事只有找准病灶、对症下药,才能防微杜渐、及时有效化解矛盾。因此,为了更清楚地把握大学生入党动机变化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与学术界已有研究不同,我们沿着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入党动机变化的历史轨迹,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思想深入剖析其变化的内因与外因。
(一)时代变迁是影响大学生入党动机变化外因中的主要因素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1]。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时代特点,每一代人的时代特点都源自时代环境的侵染。大学生入党动机问题归根结底是理论思维的问题。恩格斯认为:“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17]改革开放40年来,时代变迁是大学生入党动机变化的主要因素,也是第一大外因。20世纪七八十年代,面对国家贫穷落后、百废待兴的现实局面,全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沉心静气、精诚团结、艰苦奋斗,铆起劲来搞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大学生们也意气风发、众志成城,喊出了“把失去的青春夺回来”的响亮口号,掀起了以科学报国思想为基础的“陈景润热”,涌现出了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业的“青海热”“西藏热”。受此历史环境的整体影响,当时大学生入党动机是端正而纯洁的,他们既无私心可想,更无私利可图,一心想着通过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终身来实现个人价值。在20世纪90年代,以邓小平发表著名的“九二南巡讲话”为标志,全国老百姓进一步解放了思想、甩开了膀子、迈开了步子,纷纷涌入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浪潮当中。在此期间,一部分人民群众在共享市场经济带来的物质红利过程中开始变得铺张浪费、炫富攀比、贪图享受,一部分党员干部也在糖衣炮弹面前变得不讲规矩、不讲原则、不守底线,社会风气也由此开始变得浮躁、拜金、世俗、功利。受此大环境影响,大学生入党动机悄然发生了二元变化,他们当中有少部分人申请入党不再是因为怀揣崇高理想信念,而是因为执迷于国家权利背后的物质利益。进入21世纪,有的因为受到来自学校和家庭的正統教育,有的因为受到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耳濡目染,有的因为受到独生子女家庭式的“宠养”或是留守家庭式的“放养”的影响;有的因为受到网络虚拟世界的“误导”和西方意识形态的“诱导”等等,大学生入党动机变得复杂多元起来,在原有理想信念型和功利型基础上,逐渐出现了情感影响型、自我虚荣型、盲目从众型等多种动机类型。通过以上回顾,我们不仅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时代环境对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深刻影响,同时还可以发现时代环境里的积极因素和消极因素。因此,在任何时候,不管是家庭教育还是学校教育,我们都必须学会看清时代潮流、把准时代脉搏、听清时代心声,敢于和善于用时代主流和社会正能量去影响和激励一代又一代大学生。
(二)党的形象是影响大学生入党动机变化外因中的关键因素
时代环境影响时代思维,群体形象影响群体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党自身所展现出来的真实形象会直接影响甚至决定党在人民群众心中的印象。党的形象不仅关系到社会对党的总体认知和评价,也关系到党的事业的兴衰成败,更关系到人心向背,是影响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关键因素。改革开放40年来,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和一定的群体范围内,有两种党员干部的形象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入党动机。第一种是那些贪赃枉法、腐败堕落的党员干部形象,对一些优秀但又不完全成熟的大学生产生了严重误导,致使他们因为“对‘党散失信心”从而放弃入党;第二种是那些整天坐享铁饭碗、衣食无忧无虑的党员干部形象,对一些心术不正、好逸恶劳的大学生产生了诱惑,致使他们因为“向往‘党的生活”而想方设法混入体制之内。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把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放到空前的高度上,从“三严三实”有效落地,到“两学一做”全面铺开,再到中央八项规定坚决落实,以及巡视利剑果断出击和反腐重拳持之以恒,使得党纪国法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党员为国为民的高大形象不断扶正,人民对党和国家的信心不断增强,同时那些怀揣崇高理想信仰申请入党的大学生也开始与日俱增。尽管如此,我们必须清楚地看到,随着世情、国情、党情不断变化,我们党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每一种考验都日趋复杂,每一种危险都长期存在。而如何应对这些考验和危险,又直接影响到党在人民群众中的良好形象。习近平总书记
強调,“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信党的根基在人民、党的力量在人民,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不断把为人民造福事业推向前进”[18]。因此,只有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中加快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步伐,在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塑造党在人民心中的良好形象,才能更好地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使命,引领一代又一代的大学生朝着伟大理想奋勇前行。
(三)自我三观是影响大学生入党动机变化内因中的核心因素
万事万物发展变化,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发生作用。大学生是否愿意申请入党以及因为什么动机申请入党,时代变迁和党员形象显然都只是外因,大学生的自我三观才是真正内因,它是支配入党动机的核心因素。
第一,世界观是人们对世界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看法,它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产生支配和导向作用,是大学生个体行为的终极调节器,影响和制约着大学生的精神面貌和心理品质。入党动机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为什么入党”或者说“入党是为了什么”的个体性看法问题,从实质上讲它是一个关乎对“世界的本质”“世界与人类的关系”“人类认识世界的目的”等深层次哲学的普遍性认知问题。只有内心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或者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相契合,其入党动机才会端正、才会符合理性逻辑。改革开放40年来,大学生入党动机的主流之所以能够保持端正,重要原因之一得益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在人民当中长期处于主导地位。
第二,人生观是人们在实践中形成的对于人生目的和社会价值的根本看法,它决定了大学生对自我生存和生活方式的选择,是大学生处理社会关系的内在引擎。与其他党派相比,中国共产党对人生目的和社会价值的看法是截然不同的。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大学生选择加入共产党就代表选择了一条要始终代表人民、始终为了人民、始终服务人民的人生道路。大学生只有树立了“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人生观,其入党动机才会端正,其入党信念才会坚定,反之则会变得庸俗、散漫甚至极端。而当前少数大学生之所以不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其人生观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西方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民粹主义等思想的错误影响。
第三,价值观是人们认定事物、辨别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和生活目标,是大学生对具体事物具体态度的方向导航。是否选择加入中国共产党本身就是一个价值判断的过程。“加入中国共产党这个行为是否有价值”“这种价值属于个体价值还是社会价值”“到底是社会价值优先还是个体价值为重”等一系列问题是每一位大学生在选择是否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必将直面的一个现实问题。不同的价值观必然引发不同的入党动机。20世纪90年代少数大学生的价值观因为受到利己主义、功利主义等思潮的不良影响,从而引发了功利型入党动机的抬头。因此,我们必须一如既往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加强大学生的三观教育,使他们的三观与共产党人的三观相互契合,进而帮助其形成理性、强大、持久的内驱力。
四、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入党动机变化的教育启示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关于高校工作的决策部署,牢牢把握高校发展的正确方向,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2016年专门发布了《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意见特别强调,要“注重政治合格、持续培养,端正师生入党动机,严把党员入口关”。多年以来,加强大学生入党动机把关的有效性始终是一个持久性课题和现实性难题。究其原因,关键在于入党动机问题属于深层次的思想问题,它受个体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制约和驱动。由于人们自我三观的形成具有长期性和曲折性,于是这从根本上决定了入党动机形成的复杂性和隐蔽性。尽管从大学生成长成才的客观规律和影响因素来看,仅仅依靠高校的一己之力和一时之举来有效把关并彻底端正大学生入党动机是十分困难的,但是学校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的主要阵地,它对大学生的影响无疑是最直接而宽广的。因此,我们站在学校教育的主体视角,对改革开放40年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教育经验进行了系统总结和深入提炼,以期对新时代高校基层党建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产生启迪。
(一)清醒“三点认识”,坚决捍卫党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
党的形象是影响大学生入党动机的关键因素,我们必须高度清醒“三点认识”,坚决捍卫党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崇高形象。
第一,清醒地认识到党和人民的关系决定了党的形象。中国共产党来自于人民、植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如果党和人民的关系变得疏远或者发生变质,我们就会失去人民的爱戴和拥护,党的事业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我们必须始终把处理好党和人民的关系当成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切实树立好维护好党的形象。
第二,清醒地认识到身边党员的行为表现直接关系到党的形象。对新时代大学生而言,他们从小生活在资讯大爆炸和信息碎片化的環境中,革命战争年代的英雄党员与和平年代的模范党员离他们相对久远,对他们的影响缺乏一定的延续性和现实性。相反,现实生活中的普通党员对他们的影响却更加直接和持久,他们身边党员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润物细无声中积淀成为他们心目中的党员形象。
第三,清醒地认识到全面从严治党是树立党的良好形象的重要举措。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全面从严治党的系列实践充分证明,人民对全面从严治党所取得的卓著成效是衷心拥护和强烈认同的。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新时代的重大历史关口,本着对历史和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而特别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重整行装再出发,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把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开创全面从严治党新局面”[19]。
具体落实到高校实际工作中,我们一方面要严格要求师生党员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妥善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管理与服务的关系、学习与工作的关系、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在各项具体工作中要充分发挥好学校党委领导核心作用、二级党组织的政治核心作用、基层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及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另一方面又要不折不扣落实将全面从严治党引向深入的精神要求,全面完善高校党的领导体制,全面强化院(系)党的领导,全面加强高校基层党建工作,通过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并把制度建设贯彻其中,从而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坚强保证和可靠支撑。
(二)恒守“三因理念”,始终确保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有效性
大学生入党动机的教育问题,归根结底属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范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20]。显然,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破解短板问题提供了基本路径,为高校扎实有效推进基层党建工作提供了科学方法,为高校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了原则遵循。
党的十八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把握当今世界和当代中国的发展大势,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出台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举措办法,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这些难题的解决和大事的办成,深刻地启发我们:第一,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原则,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当代中国的“最大国情”和“最大实际”,始终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具体化解他们深层次的思想问题,从点滴细微处引导他们始终不忘初心跟党走。第二,要坚持“沿用好办法、改进老办法、探索新办法”的思路,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重大时代脉络,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全面帮助大学生在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过程中更加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心。第三,要坚持“审时度势、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的战略,牢牢把握“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大势所趋,大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全面夯实大学生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征程的决心。
综上所述,广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基层党建工作者必须恒守“三因理念”,做好包括入党动机在内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通过教育帮助
他们正确认识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势、正确认识中国特色和国际比较、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正确认识远大抱负和脚踏实地,引导他们始终保持理论上的清醒和政治上的明白,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而端正他们的入党动机、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汇聚他们的磅礴力量。
(三)贯通“三个课堂”,有效推进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的体系化
长期以来,广大高校积极利用课程讲座、社会实践、网络平台“三个课堂”开展包括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在内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其中不少高校还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亮点品牌。然而,深入研究可以发现,多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过往做法和现行举措普遍存在“区域本位”的问题,即学校各相关部门立足自己职能本位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谋划和实施,缺乏学校层面的整体统筹和宏观布局,始终存在教育目标分散化、多样化、重叠化等问题,最终造成只有理论上的面面俱到和形式上的百花齐放,而没有在学生个体实际层面形成真正的教育合力。鉴于此,笔者建议各高校以“三全育人”综合改革为契机,从“区域本位”回归到“学生本位”,立足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的视角,按照一盘棋理念系统思考和整体谋划“哪些工作该做”“哪些工作该谁做”“哪些工作该怎么做”等问题。
就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而言:第一,以系统化的课程教育平台提高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内容的理论性和科学性。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学院和历史学院的专业优势,构建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中国共产党党史等在内的系统化课程教学资源,用必修学分制方式确保每名大学生在入党前首先做到理论上的清醒。第二,用红色化的实践锻炼平台提高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途径的现实性和情感性。应积极发挥校学工、校研工、校团委等部门的实践优势,构建包括以参观红色革命教育基地继承革命传统、以参加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认清国家现状、以关爱留守老人与儿童懂得关爱社会等在内寻根问源性质的实践教育平台,通过推行实践学分制方式确保每名大学生在入党前首先找回行动上的初心。第三,集多样化的网络学习手段提高大学生入党动机教育方法的时代性。全面整合信息部门的技术优势、宣传部门的传播优势、组织部门的政治优势,精心打造一个红色教育专题网站、一个网上党校学习平台、一个学校党员公众号,通过大数据手段推行网上打卡制或者闯关制,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大学生入党教育工作更加生动活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