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建军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及其实践

2019-02-18 21:34:16石瑶瑶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11期
关键词:建军伦理学术语

石瑶瑶

众所周知,聂珍钊教授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定义、研究对象、理论基础等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富有创见性地提出了一系列概念和术语,构筑出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理论框架。艾布拉姆斯曾经表示:“好的批评理论自有其存在的理由。其衡量标准并不是看该理论的单个命题能否得到科学的证实,而是看它在揭示单一艺术作品内涵时的范围、精确性和一致性,看它能否阐释各种不同的艺术。”①而文学伦理学批评正是以其批评事实,证明了其存在。近十多年以来,文学伦理学批评在中国持续蓬勃发展,许多重要学者都加入到文学伦理学研究行列中来,自觉运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从事文学研究,使得文学伦理学的批评理论不断完善,批评实践愈加丰富。在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成长过程中,邹建军教授是一位不容忽视的理论家和批评家,他始终以一颗赤诚之心关注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展,并以自己大量的批评实践,推动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进步与发展。邹建军教授关于文学伦理学理论和批评方面的学术著述,主要有《“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论文集《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以及一系列的学术论文和学术访谈文章。本文拟对邹建军教授多年来的文学伦理学理论研究与批评实践做一个比较全面的综述,以求教于方家。

一、理论贡献——有温度的学术建构

邹建军教授一直以一颗诚挚的心灵,热情关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展,以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探讨理论问题,充分体现了一位拥有远见卓识的学者的学术情怀,他对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贡献是全面的、深厚的,具体内容涉及到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特价值、理论基石、基本思想、术语分类、层深结构和方法论特点,以及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审美批评的关系等。可以看出,其理论贡献触及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方面面,体现了对文学伦理学批评茁壮成长的殷切期盼,是一种有温度的理论建构。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三维指向》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立品质与兼容品格》两篇论文中,他系统地论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来历,并指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特价值。他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特价值,包含存在的合理性、独立品格和兼容品格这三个方面。文学伦理学批评存在的合理性,分别指向历史、现实和理论与方法本身。他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立足于中外文学宝库中丰富的伦理内涵以及早期道德批评的历史事实,生发于人类社会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是一种有自己方法论体系的批评方法。②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立品质,指这种批评方法存在的必要性和必然性。他通过列举在当代中国学术研究中普遍存在的“理论空洞化”、批评实践中道德责任的缺失、文学伦理学的相关研究与文学中深厚的伦理内涵不成正比、缺乏从伦理学角度对中西文学进行的比较研究、现有的文学批评方法缺乏原创性、文学伦理学批评有助于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等六个方面的事实,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提出与提倡是有其现实针对性、历史根源性以及文化渊源性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兼容品格,主要体现在其研究对象、批评方法以及以审美为基础等三个方面。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其他批评方法在批评对象、批评方法上具有重合性,然而它们都离不开审美批评。③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用性与有效性问题》一文中,作者详细论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形态与理论基础。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形态,是指文学伦理学批评由社会学批评、历史学批评、艺术学批评三个维度构成,文学伦理学批评是这三者的有机结合,缺一不可。但是,他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首先是一种艺术批评,社会学批评与历史学批评都是在艺术批评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理论基础,是由以下三个方面所构成的:中外文学批评史上的大量伦理批评事实及其经验教训、对普通伦理学方法的适当借鉴、当代学者所进行的大量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④

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论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邹建军教授访谈录》一文中,邹建军全面概括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基本思想及其方法论特点。他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基本思想,主要由以下五个方面所构成。(1)文本基础理论:文学文本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首要对象。(2)人物基础理论:在进行文学伦理学批评与研究时,主要是研究关注文学作品里的人物,而不是故事情节与语言形式。(3)心理基础理论:关注人本身、人的心理、情感、思想等,主要由自然意志、自由意志和理性意志三个术语构成。(4)人性基础理论:文学伦理学是关于人的学问,而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人性,即人的基本属性与意志。(5)人类学基础理论:文学伦理学批评中人类学基础的运用。他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具有自己的方法论特点,这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具有特定的研究对象,即文学文本;二是具有对于文学作品的文学审美过程;三是注重于对于具体的人物形象的研究。⑤

新的批评术语的提出,对于一种批评方法来说,是至关重要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术语,主要是指《文学伦理学批评导论》的附录中所列的53个术语。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核心问题——邹建军教授访谈录》一文中,邹建军对此进行了初步的分类,把所有的术语分成心理学、生理学、哲学、伦理学、科学技术、文学伦理学、哲学等七个方面,这有助于厘清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内涵与外延。这些术语的意义和价值,主要体现在构建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基石,为文学研究特别是具体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提供助益,为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提供指导,为后来的文学研究术语的提出、提供经验。对一些有争议的术语,他进行了细致深入的探讨,力求提出一些新的见解,以促进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发展。⑥在《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运用问题——邹建军教授访谈录》中,他又将文学伦理学的本体概念细分为四层,为批评术语在文学批评实践中的具体运用,指明了方向。他认为“文学伦理学”、“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伦理”、“道德批评”等是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一级概念,主要指向文学伦理学的观念和方法、范畴和类型。“伦理观念”、“伦理意识”、“伦理意义”、“伦理启示”、“伦理解构”、“伦理建构”等是文学伦理批评理论的二级概念,主要指向创作了作品的作家本人。“伦理结构”、“伦理线”、“伦理结”、“伦理网”、“伦理主题”等,属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三级概念,主要是针对整体性的文学作品的。“伦理身份”、“伦理困境”、“伦理冲突”、“伦理选择”、“伦理指向”、“伦理理想”、“伦理景观”等属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四级概念,主要针对文学作品中的具体伦理内容。他认为针对作品的概念不可用于作家,针对作家的概念不可用于作品,针对文学的概念不可用于伦理,针对伦理的概念不可用于文学。⑦这些理论探讨,进一步明确了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相关术语,以及概念与概念之间的层级与界限,有助于减少后学者在使用这些术语时的混乱。

最近十多年以来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及其实践,在取得重要成就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严重的问题。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关键词阐释》一文中,邹建军认为有以下问题是必须要予以重视的:一是在研究文学作品伦理内涵时,往往缺乏对于文学之美的分析,即伦理分析与审美的脱离;二是有的学者认为伦理批评是一种万能的批评方法,导致人们对于伦理价值产生了失当的认知;三是近几年的文学伦理学研究没有推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四是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为中心的多种批评方法的协同研究;五是“道德教诲”的非逻辑性问题,他认为道德教诲的功能产生于读者的阅读行为之后,文学作品的价值从根本上来说不是由教诲功能决定。⑧他认为这些问题是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中产生的,并不代表文学伦理学批评本身的合法性与合理性受到了严重的冲击,而之所以指出这些问题及其实质,正是为了促进中国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展。

邹建军认为,为了使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更加完善,应当全面地认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三维“层深结构”:第一维是指文学作品;第二维是对作家的研究;第三维是对作家背后广阔的历史、文化、传统等的研究。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中,只有实现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才能使文学伦理学批评获得更大的发展。⑨除此之外,对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审美批评的关系,他也有相当深刻的见解,曾撰《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审美批评》,专文进行过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重要领域就是从伦理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然而由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对象是文学作品,而不是现实生活,这就决定了其与审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文学作品里的种种伦理呈现,本身就是一种作家审美的产物,那么文学伦理学的批评过程,则离不开批评者的审美发现与审美判断,所以我们必须注重探讨伦理与艺术之间的关系。因而,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审美批评之间是一种水乳交融、相互促进的关系。⑩邹建军最重要的理论贡献之一,就在于他提出的对于中外文学史的文学作品以“伦理文学”与“非伦理文学”进行区分,从而规范了文学伦理批评的对象和范围,让文学伦理学建立在更加客观与科学的基础之上。⑪他在前人的基础上所提出的一系列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与概念,对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不失为一种重要的补充,同时也是一种必要的修正与完善。在西方特别是美国有所谓的伦理批评,但主要是注重批评实践;中国的文学伦理学批评源于对西方文学作品的分析与研究,邹建军的文学伦理学并不否定前人的研究和相关的理论,而是从中国文学的历史事实和文学作品所提供的艺术事实出发,重新审视现有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发现有的问题是需要重新讨论、重新认识的。任何学术目标都是为了追求真理,恢复事实,而不单单是为了个体的学术理想。邹建军教授有着自己的学术理想,然而其学术理想更多地是建立在服从于历史事实和文学事实的基础之上。正是在这些方面,体现了他独立的学术品格和卓越的理论力量。

二、批评实践——有深度的文本解析

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方面,邹建军教授积极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来进行文学研究,其批评实践不仅丰富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例,同时也推动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发展。在具体的文学批评过程中,他不仅非常注重针对作品的不同特色进行探讨,不盲从已有的分析套路,并且力图深挖作品伦理内涵的真正价值及其意义指向。他的批评对象,主要集中在挪威戏剧家易卜生和美籍华裔作家谭恩美及其作品。其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进行研究,从来不落俗套,总是能够提出一些新鲜精到的见解。

邹建军对易卜生作品的伦理分析,主要集中在易卜生的长诗和诗剧。在《易卜生诗歌的伦理主题》中,他指出易卜生诗歌作品在中国的关注度不够,然而其丰富的伦理内涵是值得中国读者特别关注的。对易卜生的诗歌作品,他从主题、意象、品格、观念等四个方面展开分析,认为主持正义、抨击邪恶是其诗歌的重要主题,上帝及其相关意象是其诗歌的主导意象,重然诺、斥谎言是其诗歌的主导品格,自省与忏悔是其诗歌伦理思想的主导观念。⑫在《泰尔耶·维根伦理身份问题探讨》中,他认为老水手泰尔耶·维根的人生,从幸福快乐到精神抑郁,再到重新恢复活力,其伦理身份有一个失而复得的过程。泰尔耶·维根的一系列变化,表现了诗人对于人生伦理、对于挪威民族的历史命运与国家关系的探讨,也表现了诗人对于乌托邦式人文理想的渴望。⑬在《伦理景观的重现及其审美意义建构——易卜生长诗〈泰尔耶·维根〉的艺术特质》中,他认为“长诗以丰富多彩的伦理景观呈现为主体,表现了泰尔耶·维根所拥有的丰富博大的人生情怀,从而体现了诗人独特的审美理想。诸多伦理景观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在艺术构思与艺术传达上达到了很高境界,体现了伦理探索与艺术创造相统一的特质。”⑭在《多种力量的交织与冲突——易卜生长诗《在高原》的伦理现场阐释》中,他认为易卜生长诗《在高原》独具魅力的关键,在于其多种力量的相互交织与冲突所形成的丰厚繁复的伦理景观。在这首长诗中,易卜生以“我”的五种伦理身份之间的相互纠葛为着力点,产生了巨大的艺术张力,展示了一个成长过程中的青年所要面对的种种疑惑。⑮让人眼前一亮的是,其对于易卜生笔下的布朗德形象的分析,提出了十分独到的学术观点。在《无爱的悲剧:布朗德形象本质新探》中,他认为易卜生早期诗剧《布朗德》具有丰厚的艺术内涵,然而布朗德的形象却不是以往学者们所认为的是一个正面形象,而是一个负面的、存在问题的形象。通过对其家庭伦理关系、社会伦理关系和宗教伦理关系三方面的分析,他认为布朗德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无爱的人,既无大爱也无小爱。布朗德的悲剧是由于其极端的个人主义思想所造成的,他在自己的一生中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在他的眼里根本没有他者,因而《布朗德》正是一出由于无爱而产生的伦理悲剧。⑯

邹建军对于谭恩美作品的伦理分析,主要集中在其长篇小说。《从分离到融合:〈通灵女孩〉中的三个伦理维度》,是针对谭恩美单篇小说所进行的深入分析。《通灵女孩》是一部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伦理小说,小说中存在如下三个伦理维度:邝与奥利维亚——从分离到共鸣的亲情回归;西蒙与奥利维亚——从危机到生机的情爱回归;东方与西方——由冲突到多元的文化回归,并认为作品的主题、意义在于为我们指明从分离到和解的路径。⑰《“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首次将谭恩美的五部长篇小说作为整体的研究对象,其作品中的伦理内涵主要是通过母女关系来得到揭示的,因而母女关系是其长篇小说中的核心主题,在作者所有的小说中具有本位的意义。邹建军认为,在谭恩美的小说中,总是存在一种从冲突到和解的母女关系,这体现了作家独立的审美理想与伦理指向:母女之间的和解是一种美好的情感共鸣,民族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也是人类的最高目标——和解与和平的实现。在大量具体分析与探讨的基础上,邹建军认为“和”的伦理思想是谭恩美长篇小说的思想核心,也是其长篇小说创作的总体目标。然而,其作品中不仅存在“和”的正向,也存在“和”的反向,正是正向与反向的共存,使得其长篇小说中的伦理表达总是极具张力。而以“和”为核心的伦理思想,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和历史价值。⑱可以说,这是一篇关于谭恩美长篇小说研究方面具有开创性的学术论文,在学术上与理论上达到了相当的高度。

邹建军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古今中外的文学现象皆有所涉及。他从事文学伦理学批评之时,中国文学伦理学研究也才刚刚开始起步,并且其理论与实践也还相当的初步。作为国内最早运用文学伦理学方法探讨华兹华斯等英国湖畔派诗歌的学者,他是最早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探讨美国当代小说的学者,更是最早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探讨北欧戏剧大师易卜生文学作品的学者。当然,在具体的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中,他最有代表性的成果还是《“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在这部著作中,他对这位作家的五部长篇小说进行了全面的、具体的、客观的分析,探讨了其中丰富多彩的伦理现象,并用大量的事实分析证明了谭恩美是当代美国的伦理文学大师,是世界上少有的伦理叙事大师,正是她开创了当代美国伦理文学的先河。⑲

三、研究特点——有新意的文学研究

邹建军教授的文学伦理学批评与文学伦理学研究,具有创新性、辩证性、针对性三个重要特点。作为一位一直走在学术前沿的学者,他始终把创新作为学术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其学术研究的自觉追求。他从历史事实出发,以唯物辩证法作为其底色,保持自己的独立思考,绝不盲从。同时,他脚踏实地从现实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出新的学术问题,并且力争在理论探讨中解决这些问题。

1.创新性

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创新性,主要体现在新的批评术语、概念的提出上。新的术语的提出,是在其丰富的批评实践中才有可能性。在《“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一文中,他提出了“伦理纠葛”、“记忆之链”、“情感回旋”、“多元混生”、“阴阳凝视”、“叙事定位”、“伦理指向”、“时空体小说”等新的术语,并一一进行了界定。⑳虽然这些术语主要针对谭恩美的长篇小说,但是对于其他作者的一些长篇小说和戏剧作品,也具有一定的阐释功能。此外,邹建军在系列论文中,还提出了“伦理演化”、“伦理景观”、“伦理泛化”、“伦理偏执”、“伦理冲撞”、“美学伦理”、“伦理文学”与“非伦理文学”等术语和概念。㉑“伦理景观”和“伦理冲撞”指向具体的文学作品,前者指文学作品中人物之间的伦理冲突达到相当强烈的程度所形成的景观,后者指文学作品中不同的人物形象由于其拥有的伦理身份的不同,所产生不可避免的激烈冲突。“伦理演化”并不针对具体文学作品,而是指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伦理的发展演变。“伦理泛化”和“伦理偏执”是对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中一些问题和现象的概括,前者是指将文学视为伦理的产物,那种认为所有文学作品都具有伦理内涵的批评现象,后者是指将道德教诲作为文学创作的目的、评价文学的标准这一种不良现象。“美学伦理”指文学伦理学批评所研究的文学作品中的伦理现象,从本质上来看是审美的产物,首先是具有重要美学价值的。“伦理文学”指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那些关注伦理现象、以表现伦理情感和思想为主题的文学作品。“非伦理文学”指那些不具有伦理内涵的文学作品。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对于伦理文学作品的批评与研究。这一对概念的提出,来源于邹建军对于文学史实的深度考察,是以大量文学事实为依据的,并非一种凭空的捏造。“伦理文学”与“非伦理文学”概念,明确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对象,对于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有限性,也是一种正确的认识。笔者以为,这些术语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不仅仅是一位学者创新能力的体现,也说明文学伦理学批评所具有的蓬勃生命力。

2.辩证性

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辩证性,体现在他既看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立价值与巨大前景,也具有强烈的学术自省意识,认识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所存在的有限性。在《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立品质与兼容品格》一文中,他提出不能将文学伦理学批评“简单化”与“机械化”。“简单化”是指过分夸大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意义和价值,认为任何文学现象都可以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来进行研究,或者所有的作家作品都具有深厚的伦理内涵,甚至认为所有的文学都是伦理的产物。“机械化”则是指有的学者在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进行具体文学批评实践时,总是遵循一些简单的、僵化的框架与步骤。㉒因此,他认为没有一种理论能够“包打天下”,所有的文学批评方法都具有相对性,应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看待事物。“因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只能解决一部分文学作品的问题,只有文学作品里存在伦理问题,我们才可以用此种方法进行解读。任何一种文学批评方法都是有限的,不可能代替其他行之有效的研究方法。”㉓除此之外,他还注意到在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中,那种过分扩大伦理价值的现象。如有些学者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伦理内涵,文学正是为了表现伦理而存在的,邹建军认为这种看法是片面的、没有依据的。“伦理文学”与“非伦理文学”这对概念的提出,正是其文学伦理思想辩证性的鲜明体现。他认为并不是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伦理内涵,因而要将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分为“伦理文学”和“非伦理文学”,只有“伦理文学”才可以用文学伦理学的批评方法进行研究;“非伦理文学”的存在,即是文学伦理学批评有限性的证据。㉔由于始终坚持辩证地看待文学伦理学所存在的问题,邹建军才能够在学术研究的过程中,始终保持应有的冷静态度和独立的学术风骨。

3.针对性

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针对性,是指他所从事的文学伦理学研究具有现实针对性,来源于目前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从新的术语概念的提出到学术论文的写作,都是如此。邹建军的学术研究总是从现实问题出发,回到解决现实问题中去,这一理念贯穿于其学术研究的全过程。针对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中简单地将伦理与审美分割开来、只讲伦理而抛弃审美的现象,他曾撰写《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审美批评》一文,具体论述了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审美批评之间的关系,认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研究的是文学作品中的伦理问题,因而文学伦理学批评是不能离开审美而独立存在的。㉕他还提出了“美学伦理”概念,认为文学作品中的伦理内容从本质上来讲都是美学化的,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审美的产物。这一概念的提出,就是为了解决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中产生的将伦理与审美、艺术分割开来,只关注伦理的现象。针对那种将文学视为伦理的产物、认为所有的文学作品都具有伦理内涵的观点,他提出了“伦理泛化”这一概念,认为这种现象如果不能解决,文学伦理学批评是没有前途的。他提出“伦理文学”与“非伦理文学”这对概念,就是试图纠正中国学者的文学研究中一些过于片面的想法。针对那种过分强调文学作品的道德教诲功能的现象,他提出了“伦理偏执”这一概念。㉖针对批评实践中术语乱用的现象,他对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术语进行了初步的分类,以明确术语的层级、区分,减少术语运用时所带来的含混。此外,在其一系列关于文学伦理学的访谈录中,他也对文学伦理学批评实践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概括,并提出自己的解决办法。如他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三维层深结构,就是为了解决批评实践中产生的只注重文本研究而忽略作家研究、只重视研究西方作品而忽视中国作家、只侧重内容研究而疏忽美学研究的问题。㉗

总体而言,邹建军教授从事文学伦理学批评十余载,所取得的成果是有目共睹的。其独立的品格与兼容的气度,一直以来备受学界钦佩。在具体的学术研究中,他能够保持独立思考,不盲目跟随,专注于学术创新。在从事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同时,秉持开放、兼容的心态,将其他批评方法纳入到自己的研究中来,为我所用,时常碰撞出别样的火花,进而打开一片新的天地。他以其出色的洞察力、惊人的创造力,为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其言值得深思、其文值得细读。本文并不涉及他所开创的另一种文学批评方法——文学地理学批评,那是另一个更为广大、更为引人入胜的学术领域。他以自己的前半生,同时开创了两种文学批评方法,为文学批评的“中国话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作为后学的我们,只有加强学习,通过多年的努力,也许方可望其项背。

注释:

① 艾布拉姆斯:《镜与灯:浪漫主义文论及批评传统》,郦稚牛、张照进、童庆生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3页。

② 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三维指向》,《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1期。

③㉒ 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独立品质与兼容品格》,《外国文学研究》2005年第6期。

④ 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的实用性与有效性问题》,《“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研究方法新探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年。

⑤㉓ 李柯霓:《文学伦理学批评的方法论特点及其存在的问题——邹建军教授访谈录》,《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2017年第11辑。

⑥涂慧琴:《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核心问题——邹建军教授访谈录》,《世界文学评论》 (高教版)2017年第10辑。

⑦ 邹建军、熊素娟:《文学伦理学批评术语运用问题——邹建军教授访谈录》,《社会科学动态》2018年第3期。

⑧㉑㉔㉖ 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存在的问题及关键词阐释》,《当代文坛》2017年第5期。

⑨㉗ 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层深结构》,《世界文学评论》 (高教版)2017年第12辑。

⑩㉕ 邹建军:《文学伦理学批评与审美批评》,《江汉大学学报》 (人文科学版)2012年第4期。

⑪ 邹建军:《伦理文学与非伦理文学的区分及其理论意义》,《学习与探索》2019年第7期。

⑫ 邹建军:《易卜生诗歌的伦理主题》,《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

⑬ 胡朝霞、邹建军:《泰尔耶·维根伦理身份问题探讨》,《四川外国语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2期。

⑭ 胡朝霞、邹建军:《伦理景观的重现及其审美意义建构——易卜生长诗〈泰尔耶·维根〉的艺术特质》,《华中学术》2014年第9辑。

⑮ 杜雪琴、邹建军:《多种力量的交织与冲突——易卜生长诗〈在高原〉的伦理现场阐释》,《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4年第1期。

⑯ 邹建军:《无爱的悲剧:布朗德形象本质新探》,《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3期。

⑰ 邹建军:《从分离到融合:〈通灵女孩〉中的三个伦理维度》,《外国文学研究》2007年第6期。

⑱⑲⑳ 邹建军:《“和”的正向与反向——谭恩美长篇小说中的伦理思想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第21、24、27页。

猜你喜欢
建军伦理学术语
庆祝建军95周年
环球时报(2022-08-02)2022-08-02 22:41:57
开拓·前沿·创新与学科建设——简评《中医生命伦理学》
“纪念中国伦理学会成立40周年暨2020中国伦理学大会”在无锡召开
伦理学研究(2021年1期)2021-03-11 05:19:36
Spatio-temporal evolu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attern formation of a gas–liquid interfacial AC current argon discharge plasma with a deionized water electrode
无论等多久
当代人(2020年4期)2020-05-08 08:18:04
伦理批评与文学伦理学
“蚁族现象”的伦理学思考
有感于几个术语的定名与应用
从术语学基本模型的演变看术语学的发展趋势
庆祝建军八十三周年
中国火炬(2010年8期)2010-07-25 11:3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