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税降费政策效应与地方财政高质量发展研究
——以H省为例

2019-02-18 21:29陈莉莉
社会科学动态 2019年10期
关键词:政策企业

陈莉莉 邓 腾

一、减税降费政策背景及理论综述

1.减税降费政策背景

(1)国内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特定的财税政策总是与具体的宏观经济环境紧密相连。在我国经济高速度增长阶段,主要矛盾是总量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需求侧。当出现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时候,采用的主要是扩张性或积极的财税政策,如减税、增支等手段来寻求短期供给总量的平衡。而在我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之后,主要矛盾是结构问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①。当出现总供给大于总需求的时候,采用的主要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三去一降一补”,以降成本为主要着眼点来实施减税降费。

早在2016年,我国就把“营改增”等增值税制度改革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予以推进。2018年3月,国务院宣布,从2018年5月1日起,进一步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适当降低税率水平(将制造业等行业增值税税率从17%降至16%,将交通运输、建筑、基础电信服务等行业及农产品等货物的增值税税率从11%降至10%);统一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标准;对部分企业实行留抵税额退税。

为了应对“三期叠加”阶段(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带来的经济下行压力以及外部中美经贸、科技等领域的摩擦所带来的不确定性,2019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19年将实行更大规模的减税降费措施。我国新一轮减税降费政策有三个方面主要特征:一是规模空前。2019年减税降费力度预计高达2万亿元左右,是2018全年减税降费规模的1.5倍,是2017年全年减税降费规模的2倍,力度前所未有。二是流转税为主。增值税方面,预计全年减税约8000—1万亿元,占减税降费总规模的比重约40%—50%,是减税降费的主力;个人所得税方面,预计全年减税规模超过3000亿元,占比约15%。三是普惠性减税与结构性减税相结合。重点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对小微企业和科技型初创企业实施普惠性税收减免。在重点降低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的同时,减税几乎覆盖了所有行业和企业。

在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后,工作重心、政策主线、立脚点、出发点和归属点都集中到高质量发展的轨道上,当前我国减税降费走的是一条调结构和扩需求相融合的路径:一方面,盯着调结构的目标,以降成本为主要着眼点推进减税降费;另一方面,也关注扩需求的目标,采取适当的扩需求减税降费措施。

(2)国际税收竞争环境变化。2017年底,美国众议院共和党公布税改议案,将一次性下调公司税从35%至20%,个人所得税从七档降至四档,标志着“特朗普税改”迈出实质性步伐。美国税改在全球掀起减税浪潮,为防范美国减税计划引发资本外流、企业外迁等风险,英国、德国、日本、法国等国宣布会跟随减税。其中,日本2018年的新税改主要在个人所得税、法人税等方面进行了调整,旨在为个人和企业减税。在全球化仍是时代主流的背景下,美国税收政策的变动会进一步推动世界经济格局的变革,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制造业大国,在空间范围和产业纵深上必然会受到深远影响②。

2.减税降费理论综述

(1)轻徭薄赋理论。西汉开国初吸取秦国横征暴敛的深刻教训,奉行政治上清静无为、经济上自由放任的黄老之学治国理政。在财税政策实行节省政府开支和减轻赋税并行,田租税率在文帝、景帝时由“十五税一”(6.7%) 降为“三十税一”(3.3%)③,由此形成“文景之治”。此外,中国古代历史上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乾隆盛世”都是轻徭薄赋、休养生息、放水养鱼、涵养税源才形成的太平盛世④。

(2)凯恩斯总需求理论。当经济出现危机或周期性衰退的时候,社会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时,政府主要运用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通过减税、增加政府公共投资、增列赤字等政策工具来增加社会总需求⑤。凯恩斯的有效需求理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西方各国应对经济危机的主要手段,在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和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都有采用。

(3)供给学派理论。阿瑟·拉弗是供给学派的代表人物,曾任里根总统的经济顾问,他提出了拉弗曲线。拉弗曲线是一条倒U型曲线,直观地描绘了政府的税收收入(经济增长)与税率之间的关系。当税率在一定的限度(最佳平衡点)以下时,提高税率能增加政府税收收入;但超过这一限度时,再提高税率反而导致政府税收收入减少。因为较高的税率将抑制经济的增长,使税基减小,税收收入下降;反之,减税可以刺激经济增长,扩大税基,增加税收收入。美国里根总统、英国撒切尔夫人等都是供给学派理论的践行者。

(4)减税降费政策效应。减税在微观经济学上有两种效应:一种是收入效应;另一种是替代效应。前者指减税可以增加税后收入,从而增加需求;后者强调减税会提供一种激励,使人们用劳动替代闲暇,或者用投资替代储蓄。总体而言,需求侧减税,主要通过收入效应,带动短期需求增加,长期来看,会引起通货膨胀;而供给侧减税,主要通过收入效应叠加替代效应不仅可以直接增加总需求,还能通过供给带动需求,使得长期总供给曲线和需求曲线同时向右移,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得以扩张,且能得到需求的支撑,更加有利于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当然,供给侧减税的实际效果,还要看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相对大小。

需求侧减税政策主要通过税收抵免、投资扣除等增加消费者个人的可支配收入和企业的利润,激励个人增加消费支出、企业增加社会投资。如当前我国新一轮的个人所得税改革,提高免征额至5000元、新增六项个人所得税专项附加扣除;增值税进一步扩大进项税抵扣范围等。

供给侧减税政策主要通过降低税率,增加个人劳动供给、降低企业人工和资本等成本⑥,进而刺激经济增长。如我国自2019年4月1日起,将部分行业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的税率由16%调整为13%;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的部分,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等。

近年来,我国出台的供给侧减税降费政策,在降低企业税负、提高企业专业化分工、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⑦、促进创新创业、助力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的效应正在逐步显现。

二、减税降费政策执行情况及政策效应的调查

减税降费改革是今年财政工作的头等大事。笔者先后赴H省S市、Y县、X市、A区等地调研,为了全面跟踪了解减税降费政策执行落实情况、相关政策效应及存在的问题,调研从两个层面展开:一是召开由当地政府部门参加的座谈会。主要是财政局、税务局、社保局、发改委等部门;二是召开由代表企业参加的座谈会。主要是制造业企业和中小微企业,并对企业进行不具名的问卷调查和访谈。通过调研发现,H省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取得了阶段性成效,但与预期效果还存在一定差距,有些共性问题不容忽视。

1.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情况分析

(1)H省减税降费工作推进情况。这次减税降费政策密集出台、规模力度空前。H省各级财政部门精准掌握、全面落实,实打实、硬碰硬,让企业和人民群众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一是抓好政策细化和顶层设计工作。建立财政、税务、人社等部门协调联动机制,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工作专班,研究细化政策,制定操作办法,确保减税降费工作稳步推进。二是根据实际情况,按照预算法要求编制预算调整方案,分级次、分地区依法依规做好一般公共预算、社保基金预算的调整工作。三是严格依法治税治费,决不搞变通,决不收“过头税”,决不搞集中清欠。严格执行涉企收费“一张清单”制度,防止“堤内损失堤外补”,杜绝出现行政事业性收费大幅增加的现象。四是综合运用新闻发布会、传统媒体宣传、政务新媒体推介等形式,开展全方位、广覆盖的政策宣传和解读,完善咨询、服务、培训体系,帮助企业广泛知晓、用好用足政策。五是加强检查督办,全程跟踪政策落实情况,实行通报制度,及时查处纠正政策落实过程中的问题,打通政策落实的“最后一公里”,确保政策落地见效。

(2) H省减税降费规模测算。2019年1至4月,H省新增减税合计165.2亿元。其中,一是2019年新出台减税降费政策减税61亿元。小微企业普惠性政策新增减税21.11亿元;个人所得税专项扣除政策141.24万户享受减免,减税4亿元。二是2018年年中出台减税政策在2019年的翘尾新增减税100.09亿元。包括:个人所得税第一步改革今年573.51万人享受减免,减税45.19亿元;增值税17%和11%两档税率各降1个百分点24.5万户企业享受减免优惠,减税32.4亿元。此外,2018年到期后2019年延续实施政策新增减税1.1亿元。还有H省推出的2项地方税收优惠新增减税2.2亿元。

根据H省财政部门测算,预计全省全年新增减税降费737亿元,其中减税583亿元,降费154亿元。

2.减税降费政策效应调查分析

(1)微型企业获得感最强。本次减税降费政策虽然具有普惠性,但政策红利主要针对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科技初创型企业等市场主体。从调研的实际效果来看,微型企业获得感最强。一是从减税降费政策在企业落实的成效来看。68%的被调查企业表示成效好,力度很大;24%的企业表示一般,效果不是很好。其中,94.74%的微型企业、60.71%的小型企业及52.63%的中型企业认为减税降费政策落实成效好,力度很大。二是从企业税费负担感受来看。被调查企业中57.89%的微型企业认为企业税费负担较轻和合理;而小型企业和中型企业认为企业税费负担较轻和合理的比重分别为32.14%和10.53%。

(2)汽车制造业税费痛感最强。2018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指出,2019年要实行结构性减税和普惠性减税相结合的办法,重点减轻制造业和小微企业税收负担,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从调研的实际效果来看,H省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企业税费负担感受仍然较重。被调查企业中48%的企业感觉税费负担较重;27%的企业感觉税费负担合理;14%的企业感觉税费负担非常重;3%的企业感觉税费负担较轻。制造业企业税费负担感受为较重及非常重的比重为77.5%,高于企业整体税费负担感受15.4个百分点。其中,汽车制造业企业税费负担感受为较重及非常重的比例高达81.25%。当前,汽车制造业下行压力较大,企业对税费负担感受尤其敏感。以S市为例,S市税务局分析了100家中小制造业企业近3年的财务状况,发现自2018年起以汽车制造业为主的中小制造业企业60%以上亏损,70%以上盈利能力下降,同时企业资产负债率攀升。

(3)降低社保负担呼声最高。根据调查问卷,有52%的企业认为企业税费负担重在“五险一金”,排名第一。相比降低社保费率,企业更关心社保缴费基数能否下降。不少企业反映自身处于多难境地:一是企业经营层面。一些企业担心社保费改由税务部门征收后,征管会更加规范,按照规定缴纳,企业经营成本上升太快承受不起;不按规定缴纳,企业有违法经营的风险。二是员工个人层面。不少建筑业、建材业、住宿和餐饮业的企业反映,农民工由于流动性大、需要退“新农合”等原因不愿意缴纳社保费,要求社保款兑现,否则就走人。

三、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1.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

今年元月至4月,H省新增减税165.2亿元,而今年出台的降低增值税税率政策从4月1日起执行,降低社保费率政策从5月1日起执行,减税降费效应主要在二季度以后显现,预计收入增幅将进一步明显回落。与此同时,H省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增长明显加快。在近年来不断出台的民生保障政策、养老政策等增长因素下,财政支出持续增加。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收支平衡难度加大。如X市,经初步测算,减税政策将影响全市及市本级地方财力分别达7.1亿元和2亿元,市本级年度收支缺口达5.7亿元。

2.增值税减税红包普惠难度大

增值税属于流转税,具有较强的税负转嫁性,实际上是将减税红利在整个价值链上进行再分配。价值链上的强势企业如垄断企业、大中型企业等议价能力较强,受益更多;而弱势企业如民营企业、小微企业等则相对受益较少。

此外,进项税额抵扣不足导致税负不减甚至增加。如建筑业,一是材料费难以做到全额抵扣。辅材、地材和零星材料的供应商大多是个人或小规模纳税人,仅能部分取得3%的进项税票或根本无法取票。二是财务费用和利息支出不能抵扣。建筑业融资成本高,银行贷款利息不能抵扣,导致企业税负增加。

3.税收征管难度增大

一是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与完成收入任务的两难。全面推进减税降费的大环境下,税收增速过快、征管力度过强、落实优惠政策不力等都有引发负面舆情的风险。随着各项减税降负政策逐步实施落地,税务部门组织收入的压力异常大。二是退税工作难度较大。由于自然人临时性开票,未留取联系方式;退库金额较小,纳税人嫌麻烦;注销户和转非户等原因税务部门无法获取退税账户,导致无法办理退库手续。三是政策宣传培训任务繁重。如S市2019年全市管理纳税人34万户,减税降费力度空前,覆盖范围广,为确保宣传培训全覆盖,税务部门面临政策多、时间紧、任务重等问题,工作压力巨大。

4.基层财政风险防范难度增大

一是市县财政运行风险增大。2019年减税降费对财政收入的影响主要由市县承担,据测算市县承担比例占全省总规模的80%以上,市县财政运行会相当困难。二是养老金支付风险加大。社保降低费率有利于减轻企业负担,但短期内养老保险基金减收,养老金支付风险加大,防范养老保险金“穿底”风险的难度增大。三是地方债务还本付息风险加大。对于收入块头小、底子薄的地区,尤其像Y县等国家级贫困县,是典型的“吃饭型”财政,大部分支出依靠上级转移支付,收入来源有限但支出刚性,地方财政面临“无钱办事”的困难,化解地方债务的压力很大。

5.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仍待解决

虽然相关部门已陆续出台一系列缓解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政策,但政策落地难,受益面有限。由于缺乏抵押物、创业成果未转化、担保体系不健全、信息交换不充分等原因,小微企业融资难问题尤其突出,高融资成本不断蚕食企业利润。X市50%以上样本企业反映缺乏流动资金,融资困难;S市物流企业反映本地农商行利率上浮50%仍然贷不到款,企业一年期贷款实际利率高于8%;Y县样本企业2018年应收账款和存货两项资金占用同比增长23.7%。此外,由于国有银行贷款审批权在省分行,整个贷款手续繁杂、时间冗长,有企业反映,为期1年的贷款企业需要2个月的办理期。

6.降费政策落地难

为了降低企业制度性成本,发改委出台了降电价、降天然气价格、降水费等政策,动态调整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清单,开展中介服务性收费专项清理等基本实现工业项目零收费。但在落实降费政策过程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使得降费政策落地难:一是电力、天然气部门属于强力垄断部门,出台政策集中在中央和省级,市、县级层面只能落实,相关部门在天然气、电、水降价方面不主动或是降价幅度小;二是治理中介服务性收费效果不是很明显。

四、落实减税降费政策促进地方财政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党中央、国务院对减税降费高度重视,为了确保全面精准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精神,建议从增收、减支、提效、防风险、优政策、抓落地、促改革等方面多管齐下,化解现实难题,实现地方财政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1.增收:全力做大财政收入蛋糕

要精准地落实好减税降费政策,财政收入管理要更精细化。一方面,抓好开源,坚持放水养鱼,培育涵养税源,该“放”的放到位;另一方面,盘活财政存量资金、资产、资源,应“收”的收上来、能“统”的统筹好、可“争”的多争取、需“增”的努力增。

(1)该“放”的放到位。提升政治站位,不折不扣落实减税降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涵养税源。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核减审批事项,切实降低企业经营成本。通过政策执行的“加速度”,进一步减轻企业负担,让纳税人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从而激发市场活力。

(2)应“收”的收上来。坚持依法征管,保证应收尽收。一是推进涉税信息互联互通。拓宽畅通涉税信息采集渠道,打破信息壁垒,推进涉税信息互联互通,提高综合治税信息共享系统与各涉税部门数据传输的自动化水平。二是加强行业税收治理。以行业税收整治为抓手,堵塞税收征管漏洞,防控税收流失。

(3)能“统”的统筹好。一是统筹好当年预算和中长期规划。进一步提高对预算收支预测的准确性和财政政策的前瞻性,合理编制中长期滚动预算,逐步健全与经济周期和结构调整相适应,与政府规划相衔接的中长期预算框架。二是增加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规模。规范对预算稳定调节基金的管理,根据各地公共预算收支缺口大小以及财政承压能力,适当加大预算稳定调节基金调入规模和比例,健全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三是做好“四本”预算的统筹衔接。严格按照《预算法》要求,健全政府性基金预算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相互配合、相互协调的资金衔接机制,进一步加大政府性基金预算中不符合专款专用属性的资金统筹到一般公共预算的比重,有效弥补一般公共预算缺口。

(4)可“争”的多争取。争取更多中央补助,弥补一般公共预算缺口。提高我省标准财政收支测算的精准性。严格按照转移支付公式,精确测算我省标准财政收入的各项指标和支出的各项指标,尤其是与乡村振兴、生态环保、重大民生有直接关系的标准财政支出的分解指标,为争取中央更多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均衡性转移支付、提高我省可支配财力提供数据支撑。

(5)需“增”的努力增。在拓展新增税源财源方面,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强力推进项目建设,努力做大地方经济规模和税源;二是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财源。

2.减支:全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将减税降费与削减、优化财政支出通盘考虑,不仅涉及到财政发展的可持续性,也是保障“减税降费”效力切实、持久落地的关键。一方面,削减、优化财政支出,通过改变政府与私人部门间的资源配置格局,可从实质上降低企业成本负担,确保减税降费效力。另一方面,随着未来增值税减税与全面降费空间的逐渐缩小,进一步减税降费将愈发困难,而削减、优化财政支出,并以此为突破口推进财政体制和行政体制改革,将为减税降费创造更多空间⑧。

(1) 该“减”的减下去。一是压缩一般性支出。坚决贯彻落实过“紧日子”的要求,除了必要的刚性支出外,坚决压缩一般性支出。2019年争取各级一般性支出比上年压减5%以上,“三公经费”再压减3%左右。二是硬化预算约束。坚持“无预算不支出、先预算后支出”,除应急救灾等支出外,预算执行中一般不再追加支出。加强预算合规性审核,严把支出政策审核关。充分考虑当前财力和长远影响,加强财政承受能力论证和预算评审工作,对群众实际受益面较窄、与当地产业及经济无法形成有效循环关联的公共服务项目暂缓推进或停止执行。

(2)该“保”的保障好。一是兜牢“三保”底线。在预算安排和资金保障顺序上要把“三保”(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放在首位,要明确渠道足额保障基本工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等国家统一规定和地方按照国家政策出台的工资及津补贴。地方自行出台的工资及津补贴项目要充分考虑本级财政承受能力,严防发生财政运行风险。要强化市县主体责任,兜牢社保、医疗卫生、教育等基本民生底线。二是集中财力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重点保障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重大政策、重大项目实施,支持“一芯、两带、三区”战略、三大攻坚战、乡村振兴、基础设施补短板、科技创新、新旧动能转换、高质量发展等重点工作任务。统筹资金,着力解决发展中的关键突出问题。

3.提效:全面提高财政资金效率

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加大政策和项目绩效评价力度,集中财力和资金,确保政策和刚性支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提高财政资金支出效率。

(1)全面实施绩效管理。加大政策和项目绩效评价力度,强化结果应用,对低效性支出、固化性项目一律取消,对实际执行进度偏慢的项目予以调整。集中财力和资金,确保政策和刚性支出,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提高财政资金支出效率。

(2) 全面清理财政存量资金。对财政存量资金、部门结余结转资金进行清理,对结余资金和不符合要求的结转资金,予以统筹收回;对历年财政对外借款资金进行清理,运用合法合规措施予以清收,防止资金闲置沉淀和损失浪费。

4.防风险:全力做好财政风险防控

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下,财政面临大规模减税降费、加大公共投资、加速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等多重艰巨任务,收支矛盾较突出,财政收支平衡难度加大。财政防范和化解各类重大公共风险,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运行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必要性。

(1)把控好财政运行风险。要客观看待减税降费的影响,不能过度放大减税降费效应,以此为由随意调减收入预期目标。要在省级政府统筹安排下,市县政府实事求是下调2019年的财政收入目标。减税降费作为积极财政政策刺激企业投资、拓展税源是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见效的,在短期必然表现为财政收入的下降。

(2)防范好重点部位和领域的风险。要处理好发展和风控的关系,落实政府债务化解方案,稳步降低政府综合债务率;高度关注养老保险金“穿底”风险,足额核定社保缴费基数和参保人数,做到应收尽收;制定相应的预警方案,及时预警支付风险;在争取上级支持同时,安排年度预算资金弥补收支缺口,切实履行兜底责任,保证养老保险待遇的及时兑现。

5.优政策:全面落实减税政策

在支持企业发展的诸多方式中,减税能使各类所有制企业普遍受益,是最为直接有效、公平普惠的办法,因此也是近期最受企业关注的政策。

(1)完善协调联动机制。减税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各部门联动起来。建议在政府层面成立机构,统筹协调财政、税务、人行、审计等部门,畅通渠道,联动互动。各部门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不折不扣落实减税政策。让企业实实在在感受到税收负担的降低,从而激发市场活力。

(2)出台精准的、操作性更强的细化政策。针对增值税不同行业、价值链弱势企业在减税降费政策中受益有限的情况,出台更加精准的、操作性更强的细化政策,确保优惠政策“精准滴灌”,确保所有行业和企业都能享受到减税降费的红利。

(3)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一是简并、进一步降低增值税率⑨;二是减少并规范税收优惠,尤其是中间环节的减免税优惠;三是进一步完善增值税留抵退税制度⑩。对于特殊行业、财力相对薄弱的中西部地区及市县级政府如何确保政策能够落实落地仍需进一步研究解决。

6.抓落地:督促落实降费政策

相对于规范的税收征管,企业反映突出的还是涉企收费项目的不规范,各种成本仍然居高不下。要降低企业成本,必须进一步推进收费管理改革,严格督促落实,降低企业非税收入负担。

一是完善涉企事项清单制度。严格执行涉企收费清单,探索建立包括收费审批、处罚检查等全部涉企行政事项独立清单制度,形成规范涉企行政事项的长效机制。二是加强对中介机构的管理。推广运用全省统一的行政审批中介服务管理平台,引入竞争机制,促进中介服务网上公开、透明运行,真正做到“一网通、一门进、一次办”。三是加强对垄断行业政府指导性收费监管。深化垄断行业收费市场化改革,加强引导和监管,降低企业要素成本,推动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当前重点是推动电力市场售电侧改革,有效降低企业用电用能成本。四是做实社保缴费基数,降低社保费率。以社保费征缴体制改革为契机,明确个人、企业和政府责任,加快推进全国全省统筹力度⑪,做实社保缴费税基,大幅调低社保费率,切实降低企业用工成本,减轻企业负担。

7.促改革:加强各项改革协同

减税降费的目的是通过“放水养鱼”来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但从调研中所了解的情况来看,短期内不宜过高估计减税降费政策对于刺激经济发展的作用。经济内生增长动力蓄积需要时间,减税降费取得实效往往有一定的滞后期。单靠减税降费政策不能立竿见影地解决实体经济所面临的诸多难题。只有加强各项改革的协同,才能切实解决市场主体所面临的困境。

一是树立新型政商关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数字化转型,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和创造力。树立市场有效、政府有为的新型政商关系⑫,政府与企业平时互不打扰,在各自的轨道上运行,政府对企业有求必应、无需不扰。学习晋江经验:“不叫不到、随叫随到、说到做到、服务周到。”提高涉企政策的精准性,精准识别营商环境中的痛点和隐蔽点,有效解决涉企政策落实不到位、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问题。二是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⑬。以高质量的标准提升金融服务,推动解决民企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取得实质性突破。摸清底数、掌握需求,推动金融服务更加普惠、供需更加匹配。扎实做好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信用体系和评估体系建设、金融和科技结合等基础性工作,从根本上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效能。

注释:

① 高培勇:《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减税降费》,《经济日报》2018年12月7日。

② 杨灿明:《减税降费:成效、问题与路径选择》,《财贸经济》2017年第9期。

③ 翁礼华:《皇粮国税:解读税史四千年》,浙江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15页。

④ 王建平:《我国古代赋税制度演进的内在逻辑及对营改增的启示》,《中国税务》2017年第8期。

⑤ 徐现祥:《图解宏观经济学(修订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300—308页。

⑥ 蔡红英:《供给学派关于减税政策的争论及其评价》,《税务研究》2016年第9期。

⑦ 范子英、彭飞:《“营改增”的减税效应和分工效应:基于产业互联的视角》,《经济研究》2017年第2期。

⑧ 李娟娟:《新一轮减税降费呈现四大特征》,《社会科学报》2019年3月24日。

⑨ 贾康:《财税体制改革前瞻》,《财政监督》2019年第8期。

⑩ 李旭红:《增值税留抵退税符合国际发展趋势》,《中国中小企业》2018年第10期。

⑪ 冯俏彬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的减税降费相关问题研究》,《国家治理与财税改革》,人民出版社2018年版,第335页。

⑫ 林毅夫:《中国经验:经济发展和转型中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缺一不可》,《行政管理改革》2017年第10期。

⑬ 赵锡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与选择》,《财会月刊》2019年第16期。

猜你喜欢
政策企业
政策
企业
企业
政策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政策
助企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