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行三位一体对接模式提高大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

2019-02-18 17:54王淑静张文君张家宁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年3期
关键词:毕业设计创新能力考核

王淑静, 张文君, 张家宁, 张 茹, 杨 洋, 赵 瑛

(哈尔滨商业大学药学院,哈尔滨150076)

0 引言

目前,社会对创新性人才的需求日益迫切,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强弱影响着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高等院校是培育创新人才的重要基地,高校要担负起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创新创业能力训练,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高水平人才的重任[1]。早在2005年,教育部倡导“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注重能力培养,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007年教育部再次提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要大力加强实验、实习、实践和毕业设计(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特别要加强专业实习和毕业实习等重要环节。要努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015年教育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并在“十二五”期间实施了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我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规定:本科生应“具有从事本专业实际工作和研究工作的初步能力”,提高学生科研素质,使之具备初步的科研能力,是实现本科生培养目标的基本要求,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培养创新性人才的根本途径[2]。知识不实践就很难发挥作用,实践对科研创造起到了重要的基础保障作用,所以加强教育改革,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是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1 制约实践和创新能力提高的一些问题

1.1 创新意识淡薄

目前对高校办学质量考核普遍存在“高水平、高质量”的偏见,仅重视学位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发表论文数等因素,而忽视了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因素;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教师水平的高低以及学生学习的优劣,都是通过考试成绩的高低来判断,这种应试教育模式严重忽略了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培养,从而造成学生创新意识的淡薄和创新能力的低下[3],不少高校老师将创新教育视作少部分学生的培养工作,忽视了将创新教育融入人才培养体系,融入教学课程体系,贯穿高等教育全过程的理念。

1.2 实践课程重视不足

目前,我国的高等院校重在传授知识,而指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比较欠缺,忽略了实践和理论课程的联系,两者没有有效的结合,造成学生只是一味去学,争取高分为目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相结合是获取知识的有效方式,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实践教学为辅的传统教学方式往往是将学生视为理论知识的容器进行满堂灌,使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不能养成主动思考问题的习惯,动手实践能力较弱的学生收获的只是知识的堆积,却难以深刻理解理论知识的真髓并激发学习的兴趣[4]。

1.3 条件和经费不足

高校主要依赖于财政的投入和支持,尤其对于理工类高校来说,实践需要大量的设备和人员的投入,而且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技术手段的更新,对设备的更新需要不断增加,而对于很多高校来说由此产生的资金瓶颈问题制约了实践课程的开展。对实践课程的投入不足,造成实践课程设置比较陈旧,不能紧跟本领域的一些前沿和热点,学生只是低水平的实践,造成实践效果离目标相去甚远。

1.4 实践课程的设置没有连续性

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实践教学没有内在的联系,各自孤立,学生是片段化进行实践学习,不成体系,自己设计实验能力比较弱;毕业设计不能按照专业和学生的兴趣有针对性实施,毕业设计的时间有限,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充分发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因为实践课程设置缺乏连续性和深入性,造成大创项目和挑战杯学生热情比较高,但真正的参与意识比较弱,没有足够的能力自己寻找本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实际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而过分依赖于老师。

2 加强实践教育改革、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措施

2.1 学校、教师、学生有效对接

要实现学校政策总体把握、教师专业水平提高、学生主动参与三者有效对接。从学校层面要有提高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全局意识,并贯穿于学校的所有工作环节中,是多部门联动的系统工程,不能仅仅依赖教务处进行简单的实践内容的设置,而是需要人事处、科研处、资产处、团委、学工等部门的相互协作,才能达到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目的。要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设计合理的专业培养方案,根据不同课程需要,设置不同实践课程的学时,根据不同年级水平,设置实践课程内容,提高课程设置的合理性、有效性。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和激励机制,建立教师和学生的科研创新团队,定期进行培训和指导,对参加大创项目和挑战杯比赛、创业活动的老师和学生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工作认可,提高对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的参与热情[5]。对某些实践要求高的实验课程,可进行实验课程独立设课,对任课教师进行考核后才可以上课,同时也要定期进行指导和培训,要求实验教案和实验内容设计合理,对实验设计进行检查,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比例,增加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并定期进行督导和学生教学效果反馈,提高学生和老师对实验课重视程度。实验课选课和实验课考核采取开放形式,不拘泥某个固定时间和固定内容,可以就某个方面自己进行选择、设计,提高学生的兴趣,根据课上表现、课下准备、查阅文献等进行考核评分,加强过程的管理和考核[6]。

2.2 基础、专业基础、专业课程实验、实训有效对接

学生的课程实验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验,还有实训课程,这些贯穿理论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实验,一方面是为了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另一方面实践课程前后都有联系,前面是为了后面打基础,后面为了前面的拓展和加深。在不同阶段的学习过程中,知识、能力水平都在提高,不同阶段需要达到不同的实践教学目的,循序渐进,所以需要在不同课程的实验教案和实验内容设计时,要兼顾前后课程的内容,不断将实践教案和内容进行学习、研讨、修订,有针对性地设计每一阶段的实验内容,实现实验内容的及时更新[7]。基础课实验主要是熟悉了解一些实验的基本技术和实验原理,加强对一些仪器设备的了解和操作。专业基础课程实验主要是掌握本专业基础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初步解决专业所涉及的一些基本问题。专业课程实验是在能够结合已经掌握专业知识,联系实际,解决目前涉及的专业问题,根据专业的研究进展接触新的理论和技能、方法。实训就是利用所学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独立完成涉及专业知识的一个连续的系列实验,解决专业某一方面问题或能制备出相应产品。各个层次的实验都不是孤立的,一定要具有持续性和递进性,万丈高楼平地起,基础不牢,就不可能真正实现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8]。

2.3 课程实验、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竞赛有效对接

毕业设计的内容根据学生对于某个专业和某个方向的兴趣来选择,而且有些学生在进行课程学习过程中参加过大创项目和挑战杯等科研比赛,有良好的研究基础,在进行毕业设计时,可以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对该领域进一步深入研究,使毕业设计水平再提高一步。同时将课程实验和毕业设计、课题研究、竞赛、创业有机结合,使得学生在4年的不同阶段进行实践的分阶段训练,并将几种实践环节有机结合,相互促进,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根据问题导向、社会需求导向,进一步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就某个问题不断深入研究,得到一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也可以成立科研志愿小组,通过参与导师的科研课题研究,进而可以自己设计课题,参加后续大创项目、毕业设计、创业实践等[9]。

2.4 实践教学、考核、管理模式及激励机制有效对接

实践教学有不同的方式与层次,其形式也具有多样性,根据专业的不同特点,可以采用产学研合作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产学双方共同参与专业综合改革和实施人才培养计划的“教学渗透型”,以培养当地急需专门人才的“教学适应型”,学校教学与下厂实践的“工学交替型”,以及建立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等模式,达到技术、资源、条件共享,引导学生自主、独立发现企业问题,获得解决问题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益。对实践教学环节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和激励机制,加强对学生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分阶段考核,采取操作、演示、答辩、综合性研究、项目策划设计考核,必要时实行实际任务考核或产学研合作单位联合考核[10],对实践和创新能力强的学生,鼓励进行大创项目及其他项目的申报,并给与一定学分折算,提高学生主动参与热情[11]。

3 结语

高校实践教育的改革任重而道远[12],要想真正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必须通过社会、学校、教师、学生的有机对接,从思想意识、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进行培养,注重实践教育改革[13-14],从不同阶段的实践课程内容安排到毕业课题设计、大创项目研究以及创业实践等要有持续性、递进性,要紧密结合地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需求,以问题为导向[15],将实践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渗透到教育的每一个环节,才能使得大学生能在实践中思考、思考中去实践,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获得高质量的成果[16]。

猜你喜欢
毕业设计创新能力考核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内部考核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毕业设计优秀作品选登
基于FPGA的毕业设计实践平台实现
应用型院校“导师组”毕业设计实践与研究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