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海俊
(首都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北京 100089)
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将其表述为人自由自觉的劳动、人的社会关系以及人的需要。第一层意义上的人的本质为自由自觉的劳动,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说道:“劳动这种生命活动、这种生产活动本身对人来说不过是满足一种需要即维持肉体生存的需要的一种手段。而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一个种的整体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1]56这里所讲的人的类特性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即人的自然本质,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此时对人的类特性与人的本质还没有做明显的区分,两者在一定意义上是通用的。接着,马克思从人与动物的区别来规定人的类本质,并认为人的类本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生产生活就是类生活,这是产生生命的活动,正如马克思所言:“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同动物的生命活动直接区别开来。正是由于这一点,人才是类存在物。”[1]56因此,马克思把人的本质界定为人的类特性。
马克思之所以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劳动是因为马克思意识到了黑格尔关于劳动是人的本质思想的不完整性,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费尔巴哈异化思想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的表现,并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复归人性、全面占有人的本质的诉求,马克思指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了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它是历史之谜的解答,而且知道自己就是这种解答。”[2]514显然,马克思是站在人本主义的立场预测未来共产主义,也就是说,共产主义是“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是“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
第二层次主要从人的社会性方面规定人的本质,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说道:“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139这里的人的本质是指社会关系。马克思提出这一论断的理论基础主要是针对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费尔巴哈认为人是以一种普遍、抽象的类特性的存在而存在,并批评在费尔巴哈那里,“本质只能被理解为‘类’,理解为一种内在的、无声的、把许多个人自然地联系起来的普遍性”[1]56。正是针对费尔巴哈的抽象人性论,马克思才提出人的本质的有关规定,表明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并随着历史的不断变化而变化。
相较于第一层次人的自然本质来说,第二层次意义上的人的本质表现为人的社会本质,人的本质的演化过程就是历史进步的过程,马克思在不同时期完成的著作都是特定年代的现实反映,同时也是对第一层次人的本质性规定的超越。简言之,人的社会本质是建立在人的自然本质的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人的现实本质是以人的类特性为前提的,人之所以能够成为现实的、社会历史性的存在,就是因为其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人之所以能够从事实际活动,是因为人是自由的有意识的类存在物。从这个意义上说,把人的本质规定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和社会关系是有一定道理的。
第三个层次把人的本质界定为人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在任何情况下,个人总是‘从自己出发的’,但由于从他们彼此不需要发生任何联系这个意义上来说他们不是唯一的,由于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两性关系、交换、分工),所以他们必然要发生相互关系。”[3]514这里人的本质即人的需要。马克思、恩格斯曾预言,在未来,当生产力极大发展、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极大缩短、劳动条件极大改善时,“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4]305,“生产劳动给每一个人提供全面发展和表现自己全部的即体力的和脑力的能力的机会,这样生产劳动就不再是奴役人的手段,而成了解放人的手段,因此,生产劳动就从一种负担变成一种快乐”[4]144。在那时,劳动将成为一种快乐甚至成为人的第一需要,同时成为人发展自由个性的创造性劳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在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中,每个人都是具有个性自由的人,每个人有着丰富的自由个性。这里的“自由个性”,是以每个社会成员都实现了自由全面发展为基础的,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在个体身上的实现。到那个阶段,个人的身份得到最大的尊重和体现,个体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来发展自己的能力、素质和个性,个人的主体性和能力得以发挥,进而使人全面占有自身的本质。 从这里可以看出,马克思预想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也就是说,共产主义使“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个人、个人的独创的和自由的发展”[5]39成为可能。
较之前两个层次意义上的人的本质来说,第三层次意义上的人的本质更加完善,更加接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实现,并为第二层次人的本质的社会性作了一个具体的规划,也就是说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自由的有意识的人应该如何发展自我,如何完善作为人的本质。这三个层次意义上的人的本质性的规定既有不同之处,也有共同之处,那就是马克思有关人的本质的不同规定是逐步演变、层层递进的关系,每一层次意义上的人的本质的规定都是建立在前一层次的基础之上的,但马克思对于每一层次人的本质的实现都作了一个科学的预想,那就是共产主义社会的到来。
马克思所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对人的本质全面占有、规定了人的本质的实现的社会形态,但对于每一次层次上的人的本质的实现来说都具有不同的路径。从人自由自觉的劳动层面上来说,只有劳动者的地位与劳动条件得到彻底的改变和改善,人才能在对象化的创造性活动中确证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本质。这一层面意义上人的本质的实现主要表现为人不再受奴役,人的劳动不再是外在于人的尺度的,不再是否定自身,也不再仅仅是谋生手段。相反,人应当从异化劳动中解放出来,包括从不合理的劳动关系中解放出来以及从繁重的劳动过程中解放出来,使劳动内在于人的尺度,并使人本身在肯定自身的活动中全面占有自己的本质、发展自己的能力和个性。
马克思在论及“自由时间”时曾将其分为“闲暇时间”和“从事较高级活动的时间”[6]225-226,并预言“把社会必要劳动缩减到最低限度,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6]219。“较高级活动”就是非谋生的、自由的、发展性的活动。恩格斯也谈到过,当生产力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时,“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交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去获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加以进一步发展”[4]150。在那时,劳动将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也就是说那种劳动既可以创造财富又可以发展自身,既可以发展人的体力又可以发展人的智力和个性,既可以增强人的主体性又能够满足人自我实现的需要,最后劳动终于成为人自由全面发展的过程。
从人的社会关系层面来说,马克思把人的社会性看作人的本质的实现条件和路径。马克思认为人类生产的目的是社会性的,而且生产活动本身也是社会性的,人的本质的社会性应该在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来实现。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在改造人自身并实现人的发展。人只有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改造自己、完善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清晰地指出:“革命之所以需要,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一切陈旧的肮脏的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7]91显然,革命者本身也不是完美无缺的,他们也必须在革命中才能得到改造和洗礼,成为建设未来新社会的新人,也就是说,人只有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才能改造主观世界,才能不断完善自我、提高自身素质,不断实现人的本质力量。这样看来,提高人在社会中的实践能力成为人的本质的实现的现实力量。
从人的需要的满足层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实现应该建立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基础之上。生产力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通过提高劳动能力、丰富社会关系,逐步消解限制个性发展的社会条件,为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奠定了基础”[8]144-149。简言之,生产力成为人的本质实现的前提条件。生产力的发展有利于缩短劳动时间,增加自由时间,拓展人的自主活动空间。同时,生产力发展将改善劳动环境,消除旧式分工,将人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劳动成为人的自由自主的活动,人才能充分发展自己的能力,才能在他擅长的活动领域自由地发挥和展示他的才能,劳动才真正成为人的第一需要,也才能真正成为一种享受。
近年来,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推动下,尤其是深度学习与机器学习在人工智能系统中的应用,使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性能越来越强。正如蒸汽机取代马匹成为动力来源促进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一样,人工智能将取代人类体能成为人的本质的实现的途径促进生产力的巨大变革。
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的。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共产主义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人的全面发展的实现依赖于现存的生产条件,涉及到方方面面,而人工智能作为新的科学技术,在推动社会形态的演变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1.人工智能能够促进生产力的大幅提高和高速发展
首先,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生产要素可以促进生产力的提高。智能生产在提高生产效率的同时能够释放大量的劳动力,例如制造业、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行业,在这些行业中,自动化可以代替人类常规的生产活动,为人类的自由腾出更多空闲时间,使人类自身得到解放。比如,京东六轴工业机器人在物流仓储业的应用。无人仓的智能大脑在0.2秒内可以计算出300多个机器人运行的680亿条可行路径,并做出最佳选择。在机器人使用方面,在 40 000平米的仓库内,AGV叉车、六轴机器人、自动供包机器人等十几种不同工种的机器人,代替人类体力并以较高的效率完成仓储业工作。京东宣称这样的无人仓效率是传统仓库的10倍。
其次,人工智能作为新的生产力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新时代,代替以资本和劳动力推动经济发展的传统生产力,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正在登上历史舞台,并推动金融、医疗、自动驾驶、安防、家居以及营销等领域创造出巨大的经济价值。例如,普华永道在《抓住机遇——2017夏季达沃斯论坛报告》中提出:“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将创造出最大的商机。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2030年全球GDP将增长14%,相当于15.7万亿美元。其中超过50%的增长将归功于劳动生产力的提升,其他则主要来自人工智能激发的消费需求增长。”[9]379
基于大数据的人工智能,通过提高劳动生率推动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为人的全面发展积累了更多的财富。正如杰弗里·辛顿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说道:“机械式挖掘机和自动柜员机通过替代人类的简单、重复劳动,提高了生产效率。没有几个人会说,我们不应该引进这些自动化的机器。在一个公平的制度中,可以提高生产效率的技术进步会受到所有人的欢迎,因为它们会为每个人带来更为优越的生活。”[10]161所以,人工智能作为科技不仅能够创造虚拟的劳动力即“智能自动化”,而且还能够完善、提高现有劳动力的技术水平和物质资本的有效利用率。在科学技术的强有力推动下,人工智能将促进生产力的高速发展,为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2.人工智能能够加速人类改造现存社会的实践
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共产主义对我们来说不是应当确立的状况,不是现实应当与之相适应的理想。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这个运动的条件是由现有的前提产生的。”[1]166显然,共产主义是改造现存的实践,以机械化为代表的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创了以机器代替劳动的时代,以电气化为代表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促进了世界殖民体系的形成,以自动化为代表的第三次工业革命开创了空间、原子能、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新纪元,而以智能化为代表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将促成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服务等技术的形成,并成为人类改造现存社会的实践。
例如,京东无人仓工作的机器人首先会根据商品本身的条码、订单信息来判断如何对商品进行排列组合和运输,并测量商品的体积,最后完成商品的分类和打包。数以万计的商品由机器人和机器臂完成入库和出库,高密度存储将节省空间,在无人分拣区域,共有300个负责分拣的“小红人”,运行速度为每秒3米。在出库区域,300多个最小型“小红人”AGV负责将每个小包裹按照订单地址投放入不同的转运包裹中,中型AGV完成第二轮分配和打包,大型AGV则直接把最后要送往京东终端配送站点的大包裹送上传送带,而传送带可以直接从库房内延伸至库房外的运输车上。这些机器人代替人的劳动不仅会以不同的途径完成任务,而且还可以完成许多与以往不同的任务。
埃森哲在《人工智能:助力中国经济增长》中也提出:“通过转变工作方式和开拓新的价值和增长源,人工智能有潜力将2035年的中国经济总增加值提升7.111万亿美元,年增长率从6.3%提速至7.9%。报告进一步分析了人工智能对中国15个行业可能带来的经济影响,制造业、农林渔业、批发和零售业将成为从人工智能应用中获益最多的3个行业。到2035年,人工智能将推动这三大行业的年增长率分别提升2%、1.8%和1.7%。”[9]380
纵观历史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每一次工业革命都带来社会劳动力的重新分配,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是对现存社会实践的改造,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人工智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这不仅为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提供了技术支持,同时作为新的生产力手段为共产主义的实现提供了物质保障。
3.人工智能能够加速人类改造世界的历史进程
“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7]115当旧的生产关系不适应新的生产力的时候就会产生历史冲突的矛盾。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交往的任何扩大都会消灭地域性的共产主义。共产主义只有作为占统治地位的各民族‘一下子’同时发生的行动,在经验上才是可能的,而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的。”[1]166因此,“共产主义——它的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1]167。大工业开创了世界历史,使各个工业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当下人工智能的崛起与工业革命对世界的影响同等重要。正如马克思所言:“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社会。”[7]162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需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与之相适应。手推磨产生了封建主社会,蒸汽磨产生了工业资本家社会,那么人工智能产生的是什么社会呢?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强调,共产主义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11]649。那时,人工智能发展到一定程度,自动化系统将大幅度解放生产力,人类将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进而拥有大量的休闲时间,完全可以凭着自己的兴趣自由而全面地发展自己,到那时“人的精神得以完全解放,人的本质不再被压抑,人性得以全面恢复”[12]138-146,社会对文化、娱乐的追求就会达到一个更高的层次。正如李开复所说的:“即便人工智能普及后,人类中的很大一部分人会失去现有的工作,但这为什么不是一次人类真正意义上的个人解放呢?用开放的心态设想一下,人工智能的普及必将带来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整个世界不需要所有人都努力工作,就可以保证全人类的物质富足。在这一基础上,如果各国像萨姆·奥尔特曼所做的实验那样,给每个人定期发放基本生活资助,那所有人就可以自由选择自己想要的生活方式。喜欢工作的人可以继续工作,不喜欢工作的人可以选择旅游、娱乐、享受生活,还可以完全从个人兴趣出发,去学习和从事艺术创作,愉悦身心。”[10]227
新时代人工智能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就是人的不断进步与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发展与进步,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以及人与其自身的关系都将得到一个巨大的提升,在人工智能的强有力推动下,人的劳动能力得以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关系得以丰富、人的需要得以满足以及人的自由个性得以全面发展。
1.人工智能有利于促进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首先,人工智能有利于促进人的自然力与社会能力的发展。人的自然力就是人本身具有的力量,是人身上至今只作为天资而存在的那种能力,是人的全部力量的生理基础,人只有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才能取得发展和完善。马克思曾说过:“人自身作为一种自然力与自然物质相对立。为了在对自身生活有用的形式上占有自然物质,人就使他身上的自然力——臂和腿、头和手运动起来。当他通过这种运动作用于他身外的自然并改变自然时,也就同时改变他自身的自然。”[13]208较之人的自然力,人的社会能力比较复杂,集中体现为社会生产力,处在社会历史实践活动中的人,需要不断学习,更新知识,不断锻炼自身的能力。所以,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不仅是人的自然力的发展,同时也是人的社会能力提高的过程。从人与机器的关系来说,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人类创造人工智能以及使用人工智能的技术水平都在提高,人工智能越发展,人在自然方面的劳动能力越能得到加强,人类的劳动能力越发得到发展,进而人在社会中的能力也能得到发展。
其次,人工智能有利于缓解人的体力与智力。马克思曾指出,“我们把劳动力或劳动能力,理解为人的身体即活的人体中存在的、每当人生产某种使用价值就运用的体力和智力的综合”[13]195,显然,人的劳动力既包括体力也包括智力。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将从大量简单、重复性、不需要复杂思考就能完成决策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例如,无人驾驶汽车将取代司机驾驶员的工作,机器翻译将取代人类翻译,计算机将取代人类交易员,人工智能在创造新的工作岗位的同时也造成社会就业的再分配,人类可以通过全新的社会福利体系更加自由地选择新的工作,人的体力不仅得到了解放,而且人的智力也得到了丰富和发展。纵观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我们不难发现,科技的每一次进步都能够缓解人的体力劳动,丰富和发展人的智力活动,只有在这两者充分发展的前提下,人的社会能力与自然力才能得到提高。
最后,人工智能有利于挖掘人的现实能力与潜力。在马克思看来,人的潜力是巨大的、无穷的,人的劳动能力的发展,不单单是对现实能力的促进和提高,更主要的是要尽可能地开发和发掘人的潜力,人通过劳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使自身的潜力发挥出来。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技术的推动下,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的创造物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着,人工智能每向前发展一步,人的现实能力就越得到充分发展,而每次的技术进步较之前一阶段的技术来说都是处于新的发展阶段的人类的新成果,即人的潜力的发挥。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充分证明人工智能不仅可以提高人类自身现实自然力,还可以激发人类自身潜在的能力。
2.人工智能有利于丰富人的社会关系
马克思提出的人的本质的第二个含义即社会关系是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把人的本质放到社会关系中去理解,突出表明人不是单个的、抽象的人,而在本质上体现为社会关系的集合体。人与社会的关系具体地表现为人与人的关系,在技术的主导下,人工智能将会给社会各个方面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人工智能的发展促使社会中各个关系重新组织,而社会关系的变化与发展就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改变,人工智能愈发展,人的社会性愈丰富。
人的社会性就是一切社会关系,人的劳动能力的提高过程就是人的社会性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同时也是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不断完善与发展,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均得到共同发展。因为人是社会的一部分,人的发展离不开社会的发展,换言之,在人工智能的推动下,人的劳动能力在社会关系的各个方面都得到了发展。
3.人工智能有利于满足人的需要以及丰富人的自由个性
马克思说:“他们的需要即他们的本性,以及他们求得满足的方式,把他们联系起来。”[3]514马克思把人的需要与人的本性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人的需要就是人的本性。需要同人类共始终,每个人都有满足正当需要的权利。一切压抑人的正当需要的行为,都是违背人性的,都从根本上否认了人本身。所以,人的需要的满足也是人全面占有自身的本质的一部分。
首先,人工智能能够满足人的正当需要。在符合人类繁衍规律的前提下,人工智能能够为人类创造出更多有爱、有创意、有人情味的岗位,为人类的可持续性发展与全面发展提供多种选择,满足人类的各种需要,替代人类从事更多重复性、机械性的工作,使人类从繁重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为人类的体力与智力腾出更多的空间,使人们拥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享受生活,全面占有自身的本质,感受生命的意义。
其次,人工智能有利于丰富人的自由个性。新时代进入生产领域的人工智能能够将劳动力从工作中解放出来,代替人类完成生产资料的生产活动,这样人类将在生产力得到巨大发展的同时,获得巨大的闲暇时间,而闲暇时间与人类的自由个性息息相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具体展望了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任何人都没有特殊的活动范围,而是都可以在任何部门内发展,社会调节着整个生产,因而使我有可能随自己的兴趣今天干这事,明天干那事,上午打猎,下午捕鱼,傍晚从事畜牧,晚饭后从事批判,这样就不会使我老是一个猎人、渔夫、牧人或批判者。”[1]163
总之,从马克思有关人的本质的角度审视人工智能的发展就会发现人工智能不仅为人类自由个性的发展提供了手段,而且也为人的自由个性的发展提供了自由的时间与空间,这在一定程度上既满足了人类的需要又丰富了人类的自由个性。
从马克思有关人的本质的规定性出发可以看出,人工智能发挥作用的条件是其自身的技术属性即工具属性,这与人类智能的能动性是有区别的,更不能与人类智能相媲美,所以人类利用人工智能全面占有人自身的本质,这既符合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也符合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趋向。
此外,在人的驾驭下,人工智能也可以成为人全面占有自身的本质的支撑,这又从另一方面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在人的主体范围内讨论人工智能的历史发展趋向,我们应把人全面占有人自身的本质与人工智能全面占有人自身的本质区分开来。这不仅有利于人类进一步思考人全面占有自身的本质后人类的存在意义,而且有利于人类避免陷入对人工智能全面占有人的本质后人类的存在意义和价值这一问题的担忧,不过我们应该清醒地意识到人工智能在造福人类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挑战。
1.人工智能的普及给人类思想上带来的担忧
当前,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加速迭代演进,人与人、机器与机器、人与机器的交流互动愈加频繁,人工智能在生活、社会、经济、法律、政治、全球格局等诸多方面的应用也逐步拓展和加深。随着人工智能在实践应用中的拓展和加深,不仅许多媒体、专家学者、大众都在讨论人工智能控制人类的“奇点”何时到来,而且人类也开始担心人工智能是否会给自身带来损害,例如:人类是否会失业?人工智能是否会失控?人工智能是否会毁灭人类?等等。其实,我们不该过分担忧,冷静思考人工智能作为人类的创造物还未能摆脱技术身份而独立于人之外,人工智能作为本质性技术的存在而存在,它的进步与发展正是“奇点”理论提出的前提条件。
首先,人工智能技术现状不符合“奇点”理论。以“推理”和“搜索”为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虽然可以解决特定问题,但不能解决人类社会的常识性问题。以“语音识别”为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虽然能够听懂人类的语言,但是听不懂人类的全部语言。以“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为核心技术的人工智能虽然在性能、处理能力等方面有了大幅度提高,但也不能与人类智能相媲美。人工智能进化的速度无论有多快都只是人类的产物,而绝不像“奇点”预言家霍金所宣称的那样:“人工智能可以在自身基础上进化,可以一直保持加速度的趋势,不断重新设计自己。而人类,我们的生物进化速度相当有限,无法与之竞争,终将被淘汰。”[10]121因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台可以修理洗衣机的机器,还没有一个可以检查停电原因的机器,更没有一台摆脱人类控制的可以检查系统出现故障的机器。
其次,人工智能技术使人类发生改变的只是形式。智能自动化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表面上是给一个国家的一定地区的受教育程度较低的人群带来了失业的恐惧与危险,但是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以及2008—2011年席卷西方世界的经济危机,我们不难发现,某些工种的退出与自动化确实存在一定的联系,但是自动化并不是造成人类失业的主要原因。一方面,科技进步带来的自动化在剥夺某些工作的同时,也创造了更为人性化的工作机会,这些工作不仅会减轻人类的体力劳动,而且还会丰富人类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自动化技术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使某些工作性质、工作方式发生了转变,人工智能在剥夺沉重烦闷的重复性工作时,也会增加高价值的工作任务,从而使人类的工作得以改造。
从历史中我们不难发现,科学技术都在以加速度的方式发展,第一次工业革命放大了人的体力和体能,第二次工业革命放大了人的脑力和智能,第三次工业革命使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革,以人工智能为主要标志的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终走向也是为了人。引领人工智能热潮的是技术的发展,也就是技术的环环相扣,技术开发研制的过程就是技术进步的体现。人工智能技术每向前一步,人类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也就向前推进一步。当然,新生事物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人工智能在发展中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2.人工智能的普及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的挑战
人工智能在使人全面占有自身本质的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挑战,比如经济问题、环境问题、安全问题、教育问题、伦理问题、道德问题、法律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等。这些问题将会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构成挑战,在经济方面,人类对人工智能的不同掌握程度,造成人类利用人工智能创造经济价值的能力不同,这在一定程度上会拉大贫富差距,而贫富差距的拉大将不利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智能机器的不合理运用以及智能应用程序的过度滥用在创造经济利益的同时会造成环境污染;在安全方面,大数据的应用会使人工智能系统掌握大量的人类的基本信息,一定程度上会造成个人隐私的泄漏;在教育方面,智能教育的不公平引进会造成教育资源分配不公、课程结构设置不对称、教师教育方法出现偏差等问题;在道德方面,与机器人恋爱、与机器人性交往会对传统道德评判标准构成威胁;在法律方面,一旦无人机器发生交通事故,法律责任归谁承担等,这些挑战都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以上问题的解决需要人类建立良好的人机关系,处理好人与人、人与机器、机器与机器之间的关系,使人工智能在人的驾驭下更好地造福人类。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利用人工智能和自主系统最大化人类福祉,使人工智能的崛起成为人类世界上最好的事情。因此,人类应该发挥自己的能动意识为人工智能系统设置一般原则与道德规范,使人工智能在遵从一般原则的情况下为人类服务,满足人类的需要,推动人的本质的实现。
1.人类利益原则
人类在为人工智能规定人类利益原则时应考虑如何确保人工智能不侵犯人权。人有自由自觉劳动的权利、有发展自由个性的权利、有满足正当需要的权利,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的一般原则要符合人类利益,一切剥夺人的正当权利的系统程序都应该禁止开发,相反,一切彰显人的本质的程序都应该加以开发和利用。
2.责任划分原则
人类在为人工智能规定责任划分原则时应考虑如何确保人工智能是可以被问责的。当人工智能对人类构成威胁或危害人类时,人类需要明确责任划分问题,为了解决人工智能过错的问题,人工智能系统必须证明自己为什么以特定的方式运作。首先,为了使制造商和使用者明确人工智能权利和义务分别是什么,立法机构应当规范人工智能系统开发和部署过程中的职责、过错、责任、可责性等问题;其次,设计者和开发者应当在遵循群体文化多样性范围内研发人工智能系统;再次,当人工智能系统的使用范围超越既定的规范之内时,利益相关方应该制定新的规范。只有这样,才能既保证人工智能系统的安全性,又满足人类追究问题的需要。
3.透明性原则
人类在为人工智能制定透明性原则时必须确保人工智能自主系统的运作是透明的,也就是说使人能够清楚人工智能为何要做出决定以及应该如何做出决定。透明性原则的制定对不同利益的人有着不同的作用。第一,对使用者而言,制定透明性原则有利于增进人类对人工智能的信任度,并能够让人类知晓人工智能可以做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做;第二,对人工智能认证机构来说,人工智能透明性原则能够确保人工智能系统在出现故障时能够接受审查;第三,对人工智能核心技术来说,一定程度的透明性原则有助于增强公众对技术的信心;第四,对特殊情况(比如交通事故)来说,透明性原则有利于法官、陪审团、律师、专家证人等调查事故发生的原因。因此,透明性原则对不同人类需要的满足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人类应该为人工智能制定可测量的、可测试的透明性原则,进而满足人类的不同需要。
人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在共同的物质和精神活动过程中所结成的相互关系的总称,即人与人之间的一切关系。从社会关系的不同领域来说,人的社会关系包括经济关系、政治关系、法律关系、伦理道德关系、宗教关系等。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系统在做决定以及操纵所处的环境方面越来越具有自主性,为了确保人类的最基本利益,遵守人类的道德规范,让人工智能采纳、学习并遵守其所服务的社会和团体的规范和价值是人的本质的最高体现,有利于丰富人的社会关系,满足人的需要。
1.法律规范
人类在为人工智能系统制定法律规范时应确保其和现实的规范和价值相一致、相兼容。首先,人类应当识别人工智能系统并确定规范和价值。人类应该把成文的、形式化的法律规范嵌入到人工智能系统中,也就是说人工智能系统应当受到法律的约束,这既是人的需要,也是整个社会的需要。其次,人工智能法律规范应该考虑到广大利益相关群体,而非普通的个人,同时也要考虑到不同场景法律规范的可行性。
2.社会道德规范
社会道德规范体现在行为、语言、习俗、文化符号、手工艺品等之中,相对于法律规范,社会道德规范较为复杂。因为规范和价值不是普世的,伴随特定社会或团体,人类需要为人工智能的特定任务制定一套特殊规范。首先,要明确嵌入人工智能系统的道德规范是什么。其次,将社会道德规范和价值嵌入到人工智能系统中。最后,评估人工智能系统的规范和价值是否和人类的规范和价值相符。
总之,人工智能繁琐复杂的程序是人类自我意识的最大发挥,更是人的本质的最高体现,规范人工智能系统的道德和价值,不仅有利于形成良好的人机关系,而且有助于推动人全面占有自身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