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薇娓 (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 广东广州 510700)
高中生物学教学的核心之一是帮助学生构建科学概念。学生要自主建立新概念,需要教师营造恰当的情境引导他们的探究过程。 情境为内容服务,情境会直接影响学习活动的效果,因此情境设计就显得尤其重要。 如何设计有针对性的教学情境,让情境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提高学生探究兴趣和构建概念的自主性? 笔者采用5E 教学模式,以“DNA 的分子结构”为例进行探讨。
“DNA 的分子结构”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学模块2《遗传与进化》第3 章第2 节的内容。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概述DNA 分子是由4 种脱氧核苷酸构成的长链, 一般由两条反向平行的长链上的碱基互补配对形成双螺旋结构, 碱基的排列顺序编码了遗传信息。”既要让学生获得基础的生物学知识,又要让学生领悟DNA 分子结构研究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设计思路如下:首先明确2 个教学线索。线索①:单体—单链—双链—双螺旋空间结构,“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的结构特点。 线索②:科学史中科学家的研究观点和思维方法。然后利用图谱分析、信息检索、学生画图、角色扮演等直观化的教学手段, 融合基于事实和数据的推理式探究,设计论辩情境,找寻DNA 作为遗传物质的原因。总之,多角度、多载体强化对DNA 结构的认识,认同结构决定功能的基本原理,培养学生假说-演绎、模型构建的科学思维和方法,以概念模型为先导,物理模型再次强化。
1.1 从生命的本质设计问题情境吸引
吸引(engage):创设贴近生活、真实的,甚至是可触摸的课堂情境,吸引学生探究欲望。吸引目光和让学生有话可说是本环节的重要任务。 关于生命本质的研究一直是科学界的热点。 DNA 以怎样的结构满足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 这是本节课探究的核心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DNA 元素构成和基本单位,证明遗传物质的科学史实验。抛出本节课的探究核心,DNA 以怎样的结构实现它作为遗传物质的功能(携带遗传信息)? 展示脱氧核苷酸和脱氧核苷酸链的结构, 引导学生说出相邻核苷酸的连接方式:磷酸二酯键。
设计情境1:证明DNA 是遗传物质的科学实验图片;情境2:过渡性问题“构成DNA 的元素和基本单位,核苷酸的连接方式”;情境3:挑战性问题“DNA 以怎样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
本环节在情境设计上,既有知识铺垫,又设计了有层次、有挑战的思辨活动,通过真实的科学实验情境,引发学生思考,为什么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为什么绝大多数生物不选择RNA 作为遗传物质? 引而不发的认知冲突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要吸引学生, 在情境设计时应注意材料的趣味性、科学性、学科融合性和理解难度的过渡性。根据探究内容的不同, 在情境设计方法上可以是图片、视频、新闻报道,也可以是科学实验、实物展示、手工模型等,关键是通过视觉冲击、认知冲突,将学生由浅入深带入探究情境中。
1.2 利用科学史料设计真实情境引导探究
探究(explore):放手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背景尝试解读情境中的问题, 充分暴露前概念和认知冲突,打破因认知冲突造成的心理不平衡,刺激学生接受并初步建立新概念。
深入探究的前提需要事实依据, 而科学实验是最重要的事实。科学史情境设计,要尽可能还原科学史的完整细节,让学生自己检索关键信息。应注意素材的多样性, 从不同角度让学生逐步深入探究。还需要设计问题情境,通过有逻辑关系的问题串,在繁杂的科学史中引导学生的有序思考。
教师首先呈现问题情境:既然磷酸和脱氧核糖通过磷酸二酯键交替连接,2 条链怎样连接成双链结构? 碱基在双链的外侧还是内侧? 先让学生大胆猜测,然后提供科学事实和相关数据,通过问题串,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自主生成概念和规律。
资料1:图片展示磷脂分子的结构,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引导学生回顾分子基团的亲水性、疏水性与周围环境的关系。
资料2:碱基疏水,脱氧核糖和磷酸亲水,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基质, 少量分布在线粒体基质和叶绿体基质中,基质是一种水环境。引导学生思考DNA 中碱基、脱氧核糖、磷酸的相对位置关系,提出大胆猜想并说明理由。
资料3:1951 年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提供的DNA 衍射图谱。
引导学生观察,发现规则的十字对称图,如何做到对称?
资料4:4 种碱基A、C、G、T 的分子结构式。
设计问题:4 种碱基的相同点是什么? 嘌呤有何共性?嘧啶有何共性?环的多少有什么影响?环的多少影响分子大小。结合DNA 是规则对称的结构,你能作出怎样的猜测? 怎么进行碱基配对?
学生作出4 种假设:假设1:A=A;假设2:A=G;假设3:A=C;假设4:A=T,G=C。
资料5:2 条长链之问的距离恒等于2 nm;引导学生思考:单环、双环会影响什么? 如何让2 条链的距离恒等? 由此顺利排除假设1 和假设2。
资料6:查哥夫发现腺嘌呤的量等于胸腺嘧啶的量, 鸟嘌呤的量等于胞嘧啶的量。 通过假设、演绎、验证,学生最终推导出正确的碱基配对方式。
过渡:碱基搭配的结果是什么?是否会发生像氨基酸脱水缩合那样的化学反应?
教师用PPT 展示2 种碱基的连接方法, 并介绍这种以H 为媒介形成的一种共价键叫氢键。 2个互补的碱基通过氢键结合成碱基对。 让学生在学案上用笔圈出每个脱氧核苷酸的位置, 氢键的位置,更直观感受磷酸、脱氧核糖、碱基的排列情况。 有一些学生将连接在3 号碳的磷酸归在同一个脱氧核苷酸中,通过教师的引导,纠正了错误,强调了核苷酸中磷酸的连接位置。
教师设疑:①哪种碱基对更稳定,耐热性更强?(引导学生作出假设,并解释其合理性)②怎样验证自己构建的模型是正确的? (制作物理模型,将模型进行X 射线衍射, 与DNA 的衍射图谱进行对比)
最后要求学生绘制DNA 片段的平面结构图,体现磷酸二酯键和氢键。
在上述环节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素材,引导学生不断假设,否定,再假设,验证,最终构建新概念(碱基互补配对原则,碱基对,氢键),得出相应的规律(磷酸、脱氧核糖、碱基对的空间位置,氢键和耐热性的关系)。 在此过程中,将必修1 相关的背景知识、科学史资料、化学结构式、有序的问题串进行了有机整合, 再现了科学发现的曲折性和逻辑性。通过重走科学发现之路,锻炼了学生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强化了对假说-演绎法的理解和应用。 圈出核苷酸、 氢键的位置, 绘制DNA 片段的结构图,这些可触摸的直观化手段是对新概念的一种有效强化和反馈。
信息检索和问题串,可磨练学生的思维过程。当信息量庞杂时, 设计有针对性的问题情境可帮助学生有序思考。 若学生能独立发现这种逻辑关系,教师也可给课堂留更多的空白,更宽广的思维空间。 例如,将这些资料打乱,以科学文献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初建新概念既美好,又充满了不确定性,需反复磨合。 因此还要注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概念,联系生活实际,通过举例、画图、构建物理模型等手段抓住新概念的本质。 同时还要将已有类似的概念加以对比联系, 例如核糖核苷酸、肽键、肽链等,完善概念的外延和内涵。
1.3 设计论辩情境诱导解释
解释(explain):引导学生通过思辨建立事物之间的联系、规律、识别变量,并运用新概念解释现象,以此展示新概念的可理解性和合理性,逐步发现概念间的关联。 这是新概念建立的“磨合期”,力求不断呈现新概念的不同侧面。
论辩1:作为遗传物质,有什么条件?
生1:结构稳定,能遗传给后代。
生2:携带遗传信息,控制生物性状。
生3:结构多样,满足不同人的遗传物质不同。
论辩2:DNA 的结构有什么特点对应遗传物质的条件?
背景资料: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中,S 型细菌经过60℃温度处理,导致蛋白质变性,失去感染能力,但这种处理后的细菌却能将R 型活菌转变成S 型活菌。 同等高温下,DNA 没有变性,实现了转化。 联合国环境署最近发表的一份报告称地球上共有870 万种生物, 每个物种又包含了许多个体。 DNA 条形编码技术可以对物种进行识别和描述,而不同个体的条码都有所区别。 2010 年8 月一架客机在黑龙江省某机场发生坠机事故, 需要对死亡者遗体进行身份确认,通过DNA 采样和鉴定比对,很快确认了40 名遇难者的身份。
生答:资料体现了DNA 结构的稳定性、多样性、特异性。
论辩3:DNA 依靠什么体现这些特点?可同时让2 位学生在黑板上写出不同的DNA 片段,找出二者的不同点,进而思考什么才可以代表特异性,代表遗传信息。
生1:DNA 依靠碱基互补配对原则,以磷酸二酯键和氢键维持结构的稳定性。
生2:不同个体的DNA 中碱基对的排序不同,代表了DNA 的特异性。
生3:DNA 中碱基对的排列顺序代表了遗传信息,这种信息从整体看具有多样性。
论辩4:纵观科学史,科学发现中的哪些思维方法值得学习?
生1:模型构建、假说演绎、大胆猜想。
生2:类比推理、多学科相互配合、多交流。
在解释的过程中,由于学生没有足够的知识背景进行前后联系,因此教师需设计论辩情境,提供相关背景资料,引发学生深层次的思考,注意知识横向和纵向的对比联系,寻找规律和概念之间的关联。在论辩问题的设计上,教师要注意前后依托,逻辑关系的彼此衔接,这样通过论辩解释,学生才会有一种运用新概念拨开云雾见青天的成就感。
1.4 设计角色扮演,防癌宣传画报助力迁移和评价 迁移(elaborate)和评价(evaluate)是检验学生是否掌握概念并有效应用的必要环节, 也是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重要环节。本环节的核心任务是引导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准确描述概念,规律并有效融入已有的知识体系,进一步巩固概念网络; 辨析识别新情境, 发现概念本质,对规律方法进行再创造,进而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恰当融入过程性评价,既有教师、同伴的点评,也有个人的反思自评,通过有效的评价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热情。
情境1:角色扮演,用人体模拟核苷酸单体,一列学生扮演RNA, 另外2 列学生扮演DNA, 体现磷酸二酯键和氢键,感悟DNA 双链反向的原因。
教师画图展示人体各部分代表的含义, 由学生小组讨论后上台展示。 他们有的在2 号碳位上贴上H 或OH 以区分脱氧核糖和核糖, 有的学生右手专门标注了碱基的种类, 在模拟时还以3 个手指或2 个手指相连区分氢键的数目。 在细节的考虑上超过了教师的预估, 师生互动也达到了高潮。期间还有别的小组学生点评,例如如何体现核苷酸链的方向, 如何体现脱水缩合形成的磷酸二酯键,如何体现双链的距离恒等。
情境2:教师补充材料,在碱性条件下,核糖2号位碳原子相连的羟基中氢的电子容易被夺走,氧失去电子就容易攻击磷, 容易使磷酸二酯键发生断裂。 这说明了什么? 引导学生发现RNA 和DNA 稳定性的差别, 再次认同绝大多数生物以DNA 作为遗传物质。
情境3:细胞癌变的本质是基因突变,紫外线、二甲基亚硝酸胺、苯并芘、黄曲霉素、病毒都是常见的致癌因子,请从DNA 结构的角度设计宣传海报,向人们普及致癌机理。
本环节在情境设计上,要注意材料的新颖性、真实性和完整性,由浅入深,围绕问题的解决过程展开教学,通过角色扮演、材料分析、设计海报等多种途径实现有效的迁移和评价。
在教学中常会发现, 学生的情绪对于师生配合、教学效果至关重要。 情由境生,情境设计才显得尤为重要。5E 教学模式强调了知识方法规律的自主生成, 而无论哪个环节都需要相应的情境进行配合。 在“DNA 的分子结构”课例中,情境设计的方法有很多,例如,科学实验和科学史的真实情境;画平面图和角色扮演的模拟情境;围绕DNA特点的论辩情境;围绕DNA 平面结构的问题情境等。 这些背景资料、新闻素材、知识点铺垫、问题串、画结构图、角色扮演,归纳起来就是要通过多种载体,提供多个平台,引导学生进行有序的逻辑思考和自主表达。通过摸索的过程,才能消除前概念的错误认识, 新概念才能牢固地内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网络中。 如何设计更贴合生活的教学情境应用和评价, 如何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拓展应用的价值,这是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探索未知,寻找逻辑规律,解决生活问题是人类的本能, 而强烈的表现欲望则是学生的天性。5E 课堂就是要保护这种本能和天性,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生物学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