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埋线联合自血疗法治疗急性湿疹的疗效分析

2019-02-17 07:44:00程孝顶
成都医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羊肠线湿疹皮损

吴 波,程孝顶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 皮肤科(成都 610017)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一种具有明显渗出倾向的皮肤炎症反应,属于Ⅳ型变态反应。湿疹患者皮损常累及颈部、四肢,严重者会全身泛发,表现为丘疹、斑块、红斑、水疱和丘疱疹,皮损表面常因搔抓出现糜烂和渗出,剧烈的瘙痒会严重影响患者睡眠和工作学习质量,甚至导致抑郁焦虑情绪。湿疹恢复期,皮损虽变平,但会遗留色素沉着,影响容貌;同时湿疹治愈后极易复发,治疗难度大,对患者身心影响极大。急性湿疹的反复发作易演变成慢性湿疹,出现皮肤浸润增厚,表面干燥脱屑,伴色素沉着和剧烈瘙痒。慢性湿疹病程缓慢,常会急性发作,临床治疗棘手。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采用针灸穴位埋线联合自体静脉血穴位注射疗法治疗急性湿疹,疗效理想,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10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皮肤科收治的140例急性湿疹患者为研究对象,西医诊断标准参考《中国临床皮肤病学》[1],中医诊断标准参见《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纳入标准:1)性别不限、年龄18~65岁; 2)同时符合急性湿疹西医和中医诊断标准者(诊断标准见临床资料);3)入组前4周内未口服任何抗组胺药物;4)入组前4周未外用药物和皮肤保湿润肤剂;5)入组前4周未口服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6)同意参加本研究并签署书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1)妇女妊娠期、月经期或哺乳期;2)皮肤有感染、溃疡、瘢痕、肿瘤患者;3)高血压或(和)糖尿病史患者;4)心脑血管疾病患者;5)凝血功能障碍和出血倾向等血液疾病者;6)恐针史、晕针史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70例。治疗组男36例,女34例;年龄18~65岁,平均32.5岁;病程6~20 d,平均5.5 d。对照组男39例,女31例;年龄18~65岁,平均33.7岁;病程5 d~1月,平均6.2 d。两组患者性别、发病年龄、病程及治疗前皮损轻重及瘙痒程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方案经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议同意并签署批准意见,制定了详细的不良反应处理和上报流程,以保护入组患者治疗和用药安全。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 口服氯雷他定片(国药准字:H10970410;商品名:开瑞坦;上海先灵葆雅制药有限公司)10 mg,1次/d;皮损处外涂卤米松乳膏(国药准字:HC20050017,商品名:香港澳美制药公司)2次/d。

1.2.2 治疗组 口服氯雷他定片及外用卤米松乳膏同对照组;同时给予医用羊肠线穴位埋线、自体静脉血穴位注射(自血疗法)。医用羊肠线穴位埋线操作流程:1)患者取舒适的俯卧体位,选择肾俞、肺俞穴,定位后局部碘伏消毒; 2)准备无菌的一次性埋线针,1.5 cm长度的医用羊肠线塞入埋线针的前端;3)操作者的左手绷紧进针部位的皮肤,快速刺入埋线针,推进针芯的同时退针;4)针芯里的羊肠线被推至穴内,拔针后消毒针眼、棉签轻压针眼处止血。患者改为仰卧,选择舒适体位放松,选择阴陵泉、足三里、曲池、血海、关元,碘伏消毒再按上述相同的流程进行穴位埋线。每3周进行1次医用羊肠线穴位埋线治疗,6周为1疗程。嘱患者穴位埋线后注意:1)48 h内禁止洗澡; 2)72 h内暂停体育锻炼和剧烈运动;3)1周内忌口,忌食辛辣、酒精类食物;4)穴位埋线后,患者3 d内肢体会伴有胀麻酸痛感,是针灸治疗后“得气”的表现,几天后可自行消失。自血疗法采用患者自体静脉血进行穴位注射:患者肘部皮肤消毒,用10 mL的一次性注射器抽取患者静脉血8~10 mL,轻轻震动摇匀后迅速注射到提前确定且已消毒皮肤的特定穴位中。本研究选择的穴位有:肝俞、承山、曲池、太冲、三阴交,将患者的自体静脉血注射到选好的穴位,每个穴位注射量为1 mL,同时结合患者中医症候和舌脉改变,行中医证型辨证后,符合湿热下注的证型加水道、中脘,血燥风燥加膈俞、风门;脾虚加脾胃俞,2次/周。

1.3 观察指标

两组均于治疗后每周复诊1次,复诊时由皮肤专科医师观察、记录患者的瘙痒程度、皮损表现,包括:丘疹、红斑、烧灼感、丘疱疹、糜烂程度,以上症状和体征每项均采用4级评分法:3=重度,2=中度,1=轻度,0=无。皮损轻重及瘙痒程度的评价参考赵辨提出的改进EASI评分法[3]。询问患者治疗期间有无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如出现不良反应均逐项详细记录。对穴位埋线联合自血疗法组患者询问记录穴位埋线和注射部位有无红、肿、疼痛和灼热;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完善肝功能、肾功能、尿常规、血常规检查,患者一旦发生严重不良反应,均退出本研究并及时对症处理,按无效记录。两组患者于治疗完成后进行治疗评分,判断记录疗效。

1.4 疗效评定

采用《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4]进行疗效判断,分为痊愈、显效、进步及无效4级。疗效率= [(治疗前瘙痒和体征的总积分-治疗后瘙痒和体征的总积分)÷治疗前瘙痒和体征的总积分]×100%,总积分=瘙痒程度分值+体征各项的分值。疗效指数≥95%判断为痊愈;疗效指数60%~94%判断为显效;疗效指数20%~59%判断为有效;疗效指数<20%则判断为无效。总有效率指痊愈率及显效率(有效率不纳入)。两组患者均随访6个月,记录痊愈患者治疗结束后 1、3、6个月后有无复发情况(如果疗效指数较痊愈时上升20% 则判断为复发,复发病例均在门诊后继续治疗)。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等级资料比较采用秩和检验,定性资料采用2检验,检验水准α除特别说明外均设定为0.05。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

治疗组痊愈39例,显效20例,有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84.30%。对照组痊愈22例,显效24例,有效15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65.7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1)。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70)

2.2 两组痊愈患者复发情况比较

治疗结束后,对两组痊愈患者继续随访半年,每1、3、6个月复诊或者电话随访患者,评估病情和判断有无复发,复发者按照批复专科诊疗流程给予及时治疗。治疗组痊愈的39例患者中,7例复发;对照组痊愈的22例患者中,10例复发,治疗组和对照组复发率分别为17.90%和45.50%,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2=10.34,P<0.05)(表2)。

表2 两组痊愈患者复发情况比较(n=70)

2.3 两组患者安全性比较

治疗组仅1例患者于穴位埋线后第2天局部有轻微肿胀和轻微压痛,嘱其减少运动后3 d缓解,其余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结束后检查肝功能、肾功能、血常规、小便常规、肝肾功能均提示正常。

3 讨论

急性湿疹在皮肤病中发病率较高,因为瘙痒剧烈、皮损外观的改变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长期反复发作和剧烈瘙痒可引起患者头痛、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出现。现代医学治疗急性湿疹主要采用口服抗组织胺药、维生素、钙剂,以上药物虽可快速抗炎抗过敏、止痒,一旦好转停药,皮损和瘙痒症状很快复发。患者往往反复使用以上药物,出现皮肤色素沉着、皮肤萎缩、毛囊炎及其他局部感染等不良反应。中医药治疗方法较多,包括中药外洗、口服、针灸等疗法,这些中医药疗法因其疗效好、不良反应小而受到临床医生和患者的认同[5]。因此,研究中医药治疗方法是近几年皮肤治疗研究热点。中医称湿疹为“湿疮”、“浸淫疮”,认为本病是因患者先天禀赋不耐,久居潮湿之地或饮食不调,嗜食辛辣甜腻之品,损伤脾胃。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主运化水湿,一旦脾胃受损则导致湿热蕴结,加之外受风邪,从而导致风湿热邪浸淫肌肤,引起皮疹发生。本研究采用埋线针将可吸收羊肠线埋植入选定的相关穴位中,产生持续的穴位刺激作用来治疗湿疹。这种治疗方法结合了传统针灸治疗作用和放血效应、组织损伤后的修复作用,同时也利用了组织和免疫效应、留针效应[6,8]。在穴位选择上,筛选了血海、足三里、肺俞、肾俞阴陵泉、承山等穴位,这些穴位具有祛风、凉血、化瘀、解毒、透邪功效,操作简便、安全,患者易于接受[9-10]。自体静脉血进行穴位注射称为自血疗法,是中医传统特色疗法,其原理是利用静脉血在组织中的非特异性反应,降低机体的敏感性[11-12]。人体静脉血中含有多种抗体、微量元素、酶类和激素,将血液注入到穴位后能持续稳定地激发和调节免疫功能,改善微循环,帮助皮肤营养供应,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使气、血充盈,润泽肌肤,起到治疗湿疹的目的[13-14]。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西药基础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穴位埋线联合自体静脉血自血疗法疗急性湿疹,疗效优于单用常规西药,可明显提高急性湿疹的疗效,临床应用安全性好,操作简单,值得在皮肤科推广。但本研究没有对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的急性湿疹进行分组疗效观察,以筛选出不同中医证型的急性湿疹进行穴位埋线和自血疗法时的相关针灸选穴,今后将继续深入相关研究工作。

猜你喜欢
羊肠线湿疹皮损
中西医联合治疗慢性肛周湿疹1例
基层中医药(2022年7期)2022-11-17 08:25:18
羊肠线穴位埋穴治疗妊娠呕吐63例
医学概论(2020年50期)2020-09-10 07:22:44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烦人的湿疹何时休
幸福(2018年33期)2018-12-05 05:22:50
战胜湿疹是持久战
穴位埋线不良反应概述
高分子聚合物(PGLA线)—穴位埋线的新希望※
寻常型鱼鳞病患者皮损中间丝聚合蛋白及其基因的改变
面部肉芽肿1例并文献复习
寻常型银屑病皮损组织环氧合酶2(COX-2)的表达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