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2019-02-16 14:44蒋如娟
文教资料 2019年34期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蒋如娟

摘    要: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增进民族团结的关键环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教育主体的特殊性和改革创新的紧迫性,决定了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然性。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要推进教育内容生活化和教育形式生活化。

关键词: 少数民族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生活化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新要求。这一重要思想观点深刻回答了党在新时代“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才培养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增进民族团结的关键环节,是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引擎,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进入新时代,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这一特殊群体,对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研究意义重大。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简单灌输,还要将其植根于生活之中。“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对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超越,它与脱离生活尤其是理想化、知识化、工具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相对而言,强调生活之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不能忽视生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真实根基这一主体性的规定,它是思想政治教育达到预期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1](172)。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其在思想状况、生活习惯等多方面皆有自身的特点,如何掌握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转向,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推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必要性

1.教育主体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既有大学生具有的普遍性特征,又有特殊性。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宗教信仰,一些学生从小在浓厚的宗教氛围中长大,部分学生宗教情感较为强烈,不少时间、精力用于参加宗教活动,对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内容较容易产生一定的疏离。并且,在宗教信仰中,如果不能时刻注重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问题,容易出现一些认识上的偏差。还有一个民族认同感问题。民族认同本身是积极的,是自己民族心理上的认同、归属状态。有研究者指出:民族认同过于强烈,则可能引起一些狭隘的民族感情,在一定程度上带来民族区隔,不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不利于民族团结、国家认同。

2.改革创新的紧迫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并且提出“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坚持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坚持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坚持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坚持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坚持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坚持显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统一。”“八个统一”的具体要求涵盖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方面面,真正达到有机统一,为思政课改革创新指明正确的方向。从这“八个统一”可以看到,思想政治教育不仅仅局限于课堂,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从多层次、多维度思考、实践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革创新。如今,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教育,创新力度不够,导致一些学生的获得感不足,未能满足大学生的求知、提高综合素质的需求,未能达到“立德树人、铸魂育人”的要求。这就需要我们时刻以“八个统一”为指导,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

在“八个统一”中,“坚持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既要考虑讲习内容、方式,特别是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更要有多样化的教育内容、方式。“坚持灌输性与启发性相统一”,需要我们在课堂主渠道中既注重理论、知识的灌输,又使学生受到启发、启迪,启发大多来自生活,来自生活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生活化的教育方式,使大学生在感同身受中受到启迪。“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隐性教育更多地指向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使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修养、提高素质。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实现路径

1.教育内容生活化

一是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内容的生活化。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政治性、理论性、思想性、系统性均十分突出。在授课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注重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需要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将教材中的抽象概念、原理加以生活化解读。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授课中,讲到理想、信念时,会涉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共产主义信仰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将概念、理论形象化,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特别是宗教信仰的特点,通过举例子、对比等,引导学生从生活中的点滴入手,做到既尊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宗教信仰,又真正领会理论、概念的含义,进而实现思想境界的提升。在授课过程中,突出生活化的内容,必然需要生活化的语言。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堂文化氛围的营造作用重大。只有生活化的语言,才会使教育内容生活化。因此,贴近学生实际、从生活素材中解读抽象的理论、概念,伴随其语言必然是形象的、生动的、取自生活的。

二是充分利用“地方性知识”,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地方性知识”本是一个人类学概念,和人类学家格尔茨密切相关,大意指这种“知识”与“一般性”的“知识”不同,是和某个族群、民族有关的。我们在这里提到这个概念,是充分考虑到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大多数少数民族来自边疆地区,文化样态、特征有较大区别,对于相同问题的理解也有所不同。我们应努力挖掘有利于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样既能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又能贴近大学生的生活,收到较好的教育效果。如在讲到“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问题时,可以请不同少数民族的大学生讲讲自己民族的生态观,引导学生从生产方式、饮食习惯、仪式活动、传说、习俗等方面探讨,积极吸收各少数民族生态观中的积极因素,同教材阐述中的原理、思想,形成有效对接,加深广大学生的认识,并促进其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以‘地方性知识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不失为一条可选之路。只有把‘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辩证统一,才能有效协调高度统一的国家意志与各地高校、各个教育对象发展差异性和多样性之间的关系,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更大的实效”[2](28)。

2.教育形式生活化

一要深入多场域,实现形式的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需覆盖多个场域,对于大学生而言,在学校的活动最多,除了课堂外,主要覆盖宿舍、运动场、图书馆、食堂等。在这些场域中,学生在宿舍活动时间最长。因此,加强宿舍文化建设非常重要,需要充分利用这个载体,把涉及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内容在宿舍大厅、走廊中通过黑板报、标语、展板等形式表现出来。对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而言,特别是笔者在西南民族地区的高校中看到的,少数民族较多且集中的学生宿舍中,随处可见穿着民族服装的人物形象印制在展板上,上面传达的信息是关于“中华民族共同体”“民族团结一家亲”等极具“民族特色”的内容。在宿舍来回穿梭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久而久之必然受其积极影响。除了宿舍外,类似于以上提到的图书馆、食堂等,也要进行此方面建设。另外,校园多个场域中进行的社团活动,是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的重要载体。特别是一些类似于民族文化的社团,更能传递相关信息,并且较集中地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有助于收到更好的教育效果。无论以上哪个场域,都属于校园,文化构建都属于校园文化范畴。因此,高校必须努力地推进校园文化建设,重点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二要综合利用各种媒体,构筑全方位的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平台。各种媒体的迅速发展,使当今世界成为一个媒体联结的世界。校园媒体包括的内容很广泛,如校园广播、校报等传统媒体,依然起着一定的作用。如今新媒体快速发展,需要更新观念,与时俱进。传统媒体的特点是单向的,校园新媒体则有更多大学生的参与空间。大学生总是走在时代前列的群体,当今大学生许多活动都通过各种新媒体完成。高校要在多个相关网站中开辟生活化的思想政治教育专栏,其中一部分需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建设,但一定是接地气的、来自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的,才能让他们更好地接受。同时,高校应努力引导、管理好相关的大学生网上论坛,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引导进行正面的讨论、交流、学习。如今社会已进入全媒体时代,调查发现,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于校园公众号关注度很高,他们从公众号中获取较多的信息,这就需要高校努力做好相关工作。在校园公众号中加入思想政治教育相关内容,通过相关理论、信息的传达,优化校园网络文化,使他们受到积极影响。在充分利用新媒體的过程中,为了增强吸引力,要根据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特点、接受能力设置相关内容。可以采用学生更容易接受的视频、图片等方式,特别是基于身边的事例而拍摄的视频、短片,很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另外,还要充分利用好辅导员、班主任的自媒体,这些老师在管理学生上是主力,更能了解、掌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状况。为了便于管理学生,这些老师都建有微信群,应在群中、朋友圈中及时更新内容,全面关注少数民族大学生,传递正能量,解决新问题,进一步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成长。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推进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是提高其教育质量、水平的必然要求。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生活化方面,对其路径进行探索,是一个重要的研究思路。时代向前,新的问题随之出现,这就要求我们始终秉承不断创新的精神,推进其继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韦霄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人性化与生活化[J].学术论坛,2013(3).

[2]李小鲁,傅薇.用“地方性知识”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生活化创新[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2).

基金项目:本文系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教育科学规划项目“新时代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与方法创新研究”(AFSZ18020)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生活化
初中生活化写作教学实践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