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你知道吗”之窗,领略数学之光

2019-02-16 14:42许威红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2019年11期
关键词:圆周率数学课堂教学

许威红

摘要: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你知道吗”结合学习内容,贯穿于全套教材,内容丰富多彩,饶有生趣。既有描述数学发展文化的,又有介绍数学方法的,广角视野之类的等。教师通过重组整合、课堂教学中有机融合,让数学文化根植于学生的内心,培育他们的数学精神和创新思维,进而提高数学素养。

关键词:你知道吗  数学文化

人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的“你知道吗”是依据《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介绍数学背景知识、传播数学文化的重要载体,学生数学素养养成的平台。

那么如何打开“你知道吗”这扇融智慧与魅力于一体的数学之窗,让学生领略窗外的无限风光,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去尝试。

1.整合重组,丰富教学内容

“你知道吗”部分在小学数学教材主要材涉及以下三个方面:有关数学史料、关于教材内容的延伸或补充、涉及自然科学、环境保护和社会生活中的知识。我们不能简单的把“你知道吗”部分叠加于数学课堂教学上,当做一节课的点缀或附属品,而应该对教材进行再创造或二次开发,根据教学内容,从数学史、现实社会、身边的现象和问题找出与之相关的材料,进行重组和整合,变隐性形态为显形设计,使这些“花絮”“插图”成为课堂教学内容。

(1)瞻前顾后,补充内容

“你知道吗”这一知识窗里介绍数学文化方面的题材占了相当大的比例。编者的意图很明显,无非是想通过展示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让数学文化浸润学生的心田。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在认真钻研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好“你知道吗”这一可贵的课程资源的链接时机,适当补充相关的知识,让这一板块的资源的价值发挥最大化。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进行数学文化教育。

(2)小题大做,丰厚内涵

教材上的“你知道”知识窗,犹如一块“压缩饼干”,虽有一定的营养,但学生总感觉“吃”起来有些 “囫囵吞枣”,不求甚解。因为,它作为 “学习资源包”,呈现给学生的都是高度概括和抽象化的静态知识,而隐藏在其背后的关于知识的产生和形成时艰难地探索历程、精彩的动人故事、神奇的传播途径等数学背景知识,往往很难一一展现的。可这些却更能激起学生对知识的好奇、敬畏和探索欲望。因此教师可以结合对“你知道吗”这知识窗里材料的解读,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地将其扩充,赋予它以“血肉”,使之变得更加丰盈起来。

一提起“圆周率”,绝大部分学生乃至教师会而且只会想起“祖冲之”。这其实是狹隘的理解“圆周率”历史。在六年级上册第63页 “你知道吗”以图文结合形式介绍了“周三径一”即我国古代数学家刘徽利用“出入相补原理”把一个图形经过分割、移补,而面积保持不变,来计算出它的面积。这一材料,虽然对圆周率的发展史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但对于学生来说这样简单的介绍既不易理解“割圆术”的原理,也缺少对“圆周率”发展史的整体认识。因此可以这一材料为基础,结合第63页的“你知道吗”设计一节“圆周率的历史”的活动课,引导学生通过各种渠道去搜集有关圆周率的资料,了解数学家们探索圆周率的艰辛历程;知道“圆周率”从粗略到无比精确凝聚了几代数学家的智慧和心血,同时体会到数学是一门需要细致、踏实、严谨的科学态度。

(3)无中生有,生成资源

在教学中,常看到一些教师即使捕捉到了既有新意又富挑战性的题材,作为补充的课程资源,却因为教学进度的原因,不得不“忍痛割爱”,将难能可贵的学习材料置之一旁。其实,这并非明智之举。相反我们更注重它对学生学习数学的长远影响而“无中生有”地进行开发实践,开阔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

例如学习了认识了分数后,让学生课后去图书室、互联网等去搜集有关分数的来历,在搜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加深理解了分数的意义,也为我国古代数学方面的成就感到自豪。学习了“24时计时法”后,在数学活动课中让学生展示自己收集到有关计时方法的演变过程的资料:古人最初计时是用立竿测影的方法,后来又用到了日晷、滴漏等计时工具,今天从钟表知道时间。让学生体验到这个演变过程融合了多少先人的聪明才智,汇集了多少先人的辛勤劳动,从而激励学生热爱数学,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的文化。

2.有机融合,凸显数学文化

“你知道吗”,向学生传递数学知识,介绍数学背景知识,让学生了解数学的发展史,传播数学文化,因此数学课堂上选择适合载体,融合教学,更有效的把这些隐性的数学文化凸显出来。

(1)加深知识理解

在课堂教学中,在适当的时候引入有关的内容,往往能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学“垂直”时,为了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垂直”表象,就可适时引入教材第46页的“你知道吗”,结合这两个典型的生活实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生活现象,这样既可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又可使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学习数学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渗透数学内涵

在“你知道吗”的内容中,作为常识性的介绍比比皆是。最大程度地发挥其效能,确保介绍内容与新授课紧密联系,将其渗透到教学内容之中是教学过程中是我们解决“你知道吗”问题的一大亮点。

例如,六年级上册“认识比”教材中安排了的介绍“黄金比”的内容。在教学比的概念时又往往难以找到非常好的引人入胜的情境设计。这时可以设计进行“选择舞台站位”活动:如果举行一次以“黄金分割”为主题的演讲活动,现在,你就是一名即将上场的演讲者,这就是你将要登上的舞台。(指着讲台)你会选择站在什么位置进行演讲呢?学生讨论交流,请两位学生上讲台测量,计算,找出黄金分割点,再请几位学生上台站位,比较体会哪种方案效果最好。学生在计算、讨论、亲身体验、比较等过程中,自然真切的体验到选择黄金分割点站位,整体效果最美。在教学结束后进行首尾呼应,解释黄金比值0.618的实际意义,再来仔细研读“你知道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加深理解数学的内涵。

(3)演绎数学文化

课堂是传承数学文化的主阵地,针对某些“你知道吗”内容的特点,用心挖掘其内涵,我们可将其放大,演绎成一节节课——不妨将其称为“数学文化阅读课”。例如,针对三(下)第60~61页关于对自然界和建筑中的对称的介绍,可设计《数学的对称美》一课,从0到9,从四则运算中的“+、-、×、÷”到比较大小的“<、>、=号”,还有改变运算顺序的小括号()、中括号[]、大括号{}等等,这些字符都讲究大小适中,上下左右对称,同时它们的书写形式和意义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引领学生在欣赏和描述中,在想象和交流中,感受对称的奇妙,体验对称的美和价值。

(4)拓展数学实践

充分发挥“你知道吗”应有的文化价值,有些还可将其拓伸放大为一次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各种实践活动中获得发展。在五(下)第97页“你知道吗”介绍了圆的有关内容,以其为起点,可安排实践活动《走进“圆”的世界》,包括“走进生活——找寻圆的踪影、课题研究——探索圆的价值、走进历史——倾听圆的故事”三大活动。又如,六(上)第71页“你知道吗”介绍了有关黄金比的知识,以其为要点,可设计实践活动《走进“黄金分割”》,包括网上搜寻、生活调查、主题阅读、课堂分享等活动。这样开展一次次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课内与课外成为一个真正的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

3、根植內心,提高数学素养

教育家波利亚指出:“只有理解人类如何获得某些事实或概念的知识,我们才能对人类的孩子应该如何获得这样的知识作出更好的判断。”“你知道吗”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文化价值和人文精神,我们不能简单的把“你知道吗”部分叠加于数学课堂教学上,当做一节课的点缀或附属品,而应让它根植于学生的内心深处,与数学思想和方法一起生长、一起生成。

(1)动手实践,培育思维能力

“你知道吗”的知识课程的挖掘和补充,能促进学生深刻的理解数学,把握和了解数学家们的原始思想和数学的发展历程,感悟数学思想的魅力,同时能引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培育创新思维。

(2)了解故事,培养探索精神

数学在前进和发展的道路上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数学家们为了追求真理,坚持不懈,有的甚至付出了宝贵的生命。介绍一些数学家是如何面对挫折又是如何执著追求的故事,不但会对学生正确看待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会产生巨大的作用,而且能引导学生学习数学家的优秀品质。

(3)揭示过程,熏陶数学文化

“你知道吗”里相当一部分涉及数学史方面的材料,讲述一些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古代劳动人民的数学思想以及他们解决问题的数学方法。让学生参与这些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并对这些知识进行有意识的建构与反思,感受到数学文化的丰厚内涵。

参考文献:

[1]邓东皋、孙小礼、张祖贵编.《数学与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0年

[2]王梓坤著.《面向21世纪的中国数学教育》.教育出版社,1994年

[3]张维忠著.《数学文化与数学课程》.教育出版社, 1999年

[4]郑毓信、王宪昌、蔡仲著.《数学文化学》.教育教育出版社,2000年

猜你喜欢
圆周率数学课堂教学
说说圆周率
“好玩”的圆周率的好伙伴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