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万芹
摘要:当前我国的农村社会发展,关注的重点在于农民增收,农民创富,因此农民的就业问题成为影响农村经济发展的关键所在。文章通过对连云港市平明镇农民非农就业现状以及非农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现状展开调查分析,结果表明:该镇非农就业人员持续增多,但农民非农就业面临诸多约束,同时农民对非农职业教育培训需求明显,突出了该镇开展非农职业教育培训的迫切性。
关键词:连云港市平明镇农民;非农就业;职业教育培训;迫切性
为了更加全面的了解到平明镇农民非农就业教育培训的迫切形势,通过查阅东海县统计局统计年鉴,走访平明镇的相关部门,获取相关的统计资料和详细的数据信息。同时,为了更具体的了解到平明镇农民非农就业情况,以及他们对非农职业教育培训的态度和想法,本人设计了一项《关于农民非农就业职业教育培训现状调查》问卷,该问卷内容针对平明镇的非农就业群体,在平明镇非农产业领域发放问卷共400份,最终回收有效问卷数量376份,回收率为94%。通过以上方式调查,并对相关数据进行分类整理,从而具体分析平明镇农民非农就业职业教育培训的迫切形势。
一、当地农民非农化转移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一方面是该镇的城镇化进程缓慢。虽然平明镇的基础设施建设日趋完善,但依然处于起始阶段。根据平明镇建设管理部门提供数据显示,当前平明镇只有一处公共休闲娱乐兼健身场所,一个剧场,一个文化站。虽然该镇在城镇建设方面,投入了资金,做了很大的努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内生动力不足,镇区功能不完善,这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还相差甚远。另一方面是乡镇企业的吸纳饱和。现查阅东海县统计年鉴,有关平明镇二三产业从业人口和生产总值的具体数据见表1、2所示。
从表中可以看出,2012~2015年,平明镇第二产业中的乡镇工业非农就业人员占地区非农就业总人数的比重提高了24.5%,但其产业值占地区总产值的比重在同期却下降了2.9%,这说明2015年平明镇从事工业就业人口数量虽然庞大,已将近非农就业人口总数的60%,但经济出现负增长意味着工业产业对劳动力的吸收能力开始减弱,当地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渐近饱和,工业生产值的上升空间基本达到顶端。平明镇现代城镇化建设较为缓慢,乡镇企业规模整体较小,非农领域就业已接近饱和,但农村的剩余劳动力持续增加,迫切需要对当地农民进行教育培训,以增强就业能力,实现向非农领域的平稳就业。
二、农民收入来源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平明镇是县内耕地面积最大的产粮大镇,年稻麦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左右,土地流转进行适度规模化经营成为平明镇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目前,全镇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作业,综合性服务体系比较健全。根据平明镇经济管理部门提供的最新数据显示,目前平明镇已有家庭农场37家,经营土地面积达到9648.68亩,其中流转土地面积占94.9%。另外,平明镇现已成立农业合作社105个,其中种植业合作社30个,农机及服务业合作社36个。土地规模化范围日趋扩大,农业生产也基本实现机械化。具体数据信息见表3、4所示。
随着农业逐渐实现机械化、规模化,大量农村劳动力剩余,愈来愈多的农民需要进入非农领域就业。而农民的就业能力远远达不到非农产业需要的专业要求,薪资收入也无法满足当今社会发展的消费水平,这也是平明镇广大农民当前就业面临的困境。
根据对平明镇《关于农民非农就业职业教育培训现状调查》问卷数据分析,有效样本中,农民非农就业领域主要集中在乡镇企业,占总数的68.35%;在家庭土地种植情况调查中,71.01%的农民家庭都是自家种植,租赁出去的占15.69%,被大户承包的只占4.79%;而在家庭的主要收入来源调查中,绝大部分农民认为工资收入和农业收入是他们的主要来源,其中有68.09%的调查对象的家庭收入来源有工资收入,59.31%的调查对象的家庭收入来源有农业收入,工资收入在农民纯收入中的比重日益上升,和家庭经营的农业收入共同构成了平明镇农民收入来源的主要渠道。具体数据见表5、表6、表7所示。
数据表明,高达70%以上的农民进行非农就业的同时,又兼顾了对土地的投入来增加收入。这部分农民家庭没有选择完全的舍弃农业生产,而是利用空闲时间忙于农业作业,这种兼业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农民的收入水平较低的现状。
三、当地产业发展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一方面是当地二、三产业结构发展不协调。近年来,平明镇二、三产业发展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其发展对乡村城镇化推进具有重大意义,而这两个产业存在的问题也日益显现。首先,第二产业领域中以工业为主体的乡镇企业,发展迅速,在平明镇经济中占一半以上的比重,而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相较于乡镇工业的发展,第三产业比重偏小,特别是一些社会化服务行业还是空白。其次,二三产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需求情况有所变化,第二产业中乡镇工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基本饱和,而第三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还有很大空间。据数据分析,第三產业在2015年的非农就业人员比重只有20.3%,但其产业值的比重则提高了4.8%。具体数据见表1、表2所示。
另一方面当地二三产业缺乏高素质的技能劳动力。从《关于农民非农就业职业教育培训现状调查》问卷分析来看,在选取的376个有效样本中,调查对象男性比重略小于女性,其中中专以上学历的只有6.12%,而初中学历人数比重高达47.61%,高中学历人数比重38.03%,由此可见,平明镇非农领域就业人员的文化水平主要集中在初中和高中。这样的文化水平严重制约了二三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具体数据见表8、表9所示。
四、农民自身素质问题的调查与分析
客观因素对农民的约束在一定程度上是可选择性避免的,而农民自身素质方面的主观因素却是不可避免的,是阻碍他们进入非农领域就业的根源所在。
一方面是农民思想观念的陈旧对他们非农就业的约束。首先,农民思想保守,行为守旧,接受新事物的能力低,对新工作、新的生活方式的改变有所排斥,这一点严重制约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进程。其次,农民受到农业生产季节性作业的影响,形成了时间自由,方式自主的工作习惯,农民不受约束,难以管理,受奖不认罚,容易引起冲突,会直接影响到他们工作的稳定性。再者,由于经济条件拮据,农民的风险意识强烈,不敢冒险投资,不愿承担风险的择业观念,也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农民群体向第三产业领域发展和创业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是农民文化技能的缺乏对他们非农就业的约束。现代就业环境下,人才辈出,大多数非农行业和部门都以文凭和职业技能水平作为准入标准,然而不管是从学历角度的文凭主义,还是技能角度的能力主义,对农民非农就业堆累起的门槛障碍都是难以逾越的。《关于农民非农就业职业教育培训现状调查》的调查问卷中,在“您觉得哪些原因影响您找到更好的工作”问题上,受访对象根据原因的重要程度排序,分数越高代表重要程度越强。据表10中的数据显示,学历不够因素对他们非农就业造成的约束最大,综合得分3.3,其次就是技术能力不足因素,综合得分2.67。可以看出,该镇农民在非农领域的工作经验已经让他们意识到受教育程度和職业技能水平在就业方面的重要性。
五、当地农民非农职业教育培训需求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当前平明镇非农就业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对象主次分明,通过问卷《关于农民非农就业职业教育培训现状调查》的数据整理,从性别和年龄角度分析,该镇农民非农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对象主要分为两个部分。
一是需要非农就业职业教育培训的男青年。据问卷数据统计,有效问卷376份,其中平明镇农民想要参加非农就业职业教育培训的有349人,高达92.82%,说明该镇农民对非农就业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很大,在这占绝大部分的需求群体中,男性数量略小于女性,年龄在16~60岁之间。而在男性需求群体中,需求量最大的是16~30岁之间的年轻男青年,占男性需求比重是42.67%,需求量较小的是41~60岁之间的中老年男性,占男性需求比重是21.34%。数据表示,该镇的男青年们相对中老年人更需要非农职业教育培训。青年群体大都受过六年或九年制义务教育,受到现代文明理念的熏陶,加上土地“30年不变政策”的实行,青年农民普遍没有务农的强烈愿望。越来越多的青年农民要进人本地非农领域或者外地寻找就业机会,但由于文化基础薄弱,缺乏专业技能,很难找到既合适又稳定的工作,因而他们更需要接受非农职业教育培训。具体数据信息见表表11、表12、表13所示。
二是需要非农就业职业教育培训的妇女。由表12可见,女性需求群体中,需求量最大的是31~40岁之间的中年妇女,占女性需求比重是44.72%,其次就是16~30岁之间的年轻女青年,占女性需求比重是35.18%。数据表明,该镇的女青年和中年妇女相对其他年龄阶段的女性更需要非农职业教育培训。农村妇女相较于男性而言,受到的就业限制会更多。首先,农村长期存在重男轻女的旧观念加上贫困的大环境,农村妇女受教育程度普遍比男性低。由上表13可见,女性非农就业职业教育培训需求群体中,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有65.83%,而男性需求群体中,高中学历是主体,占51.33%。农村妇女就业机会相对不多,她们身体素质条件较弱,无法胜任一些技术含量不高的体力工作,而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她们又缺乏文化和技术条件更是难以胜任。其次,由于传统旧观念的影响,妇女外出务工会受到就业部门对性别的区别待遇。一些城市的一些就业岗位对求职者会明确要求只要男性,或者针对女性相对更加苛刻的选择要求。这些因素的根源就是她们缺乏职业技能,就业能力不足,所以她们对非农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更大。
由上分析可知,当前平明镇农民非农化转移已进入瓶颈期;农民增加收入的空间也受限压缩;当地产业结构也急需调整升级;同时农民非农就业受到自身素质条件约束。总而言之,平明镇农民非农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农民迫切需要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能力,以适应当下劳动力市场对农村劳动力提出的更高要求。而教育是解决农民素质问题的根本出路,因此开展农民非农就业职业教育培训刻不容缓。针对当地农民对非农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分析,平明镇农民对非农职业教育培训的需求十分明显,占绝大部分的需求对象是男性青年和中年妇女,因此该镇应针对这部分群体的职业教育培训需求,提供具有针对性的一些专项的职业技能培训,帮助他们在非农行业实现就业。
参考文献:
[1]罗仁福,张林秀,Scott Rozelle.我国农村劳动力非农就业的变迁及面临的挑战[J].农业经济问题,2011(09).
[2]奂平清,何钧力.中国农民职业化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10)的分析[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4).
[3]罗万纯.中国农民职业技能培训状况分析[J].中国农村观察,2013(02).
[4]刘新智,刘雨松.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人力资本积累对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16(06).
[5]石伟平,陆俊杰.城镇化市民化进程中我国城乡统筹发展职业教育策略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4).
[6]马晓河.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J].中国合作经济,2015(02).
[7]田书芹,王东强.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教育培训主体博弈与政府治理能力提升[J].教育发展研究,2014(19).
[8]王华.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城镇化建设[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2).
(作者单位:南京林业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