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培养文化自信的三重逻辑

2019-02-16 11:41汝倩倩吴家华
关键词:文化自信逻辑新时代

汝倩倩 吴家华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作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必然要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必须坚持立足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逻辑,坚持指向文化发展实践的现实逻辑,坚持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的未来逻辑,借助三重逻辑的关联耦合,推动文化自信的广泛生成。

关键词:新时代;文化自信;逻辑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595(2019)01-0086-05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自身文化价值的认同,对文化生命力的肯定,以及对未来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它体现了这个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同时也彰显着这个民族文化所拥有的强大精神动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1]40-41近年来,党和国家一直重视文化自信的培养,致力于推动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兴盛,为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需要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新时代背景下,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必须坚持立足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逻辑,坚持指向文化发展实践的现实逻辑,坚持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撑的未来逻辑,不断借助三重逻辑的关联耦合,推动文化自信的广泛生成。

一、培养文化自信的历史逻辑:立足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进入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地位和价值越来越突出。习近平强调,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新时代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要坚持立足深厚文化底蕴的历史逻辑:一是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不竭养分,传承数千年来中华文化的精神命脉;二是继承革命先烈们的宝贵精神财富,传承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三是始终坚持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极回答与解决时代问题。

(一)文化自信积淀于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之中

培育文化自信,必须根植于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土壤。习近平向来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弘扬,他强调:“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如果丢掉了,就割断了精神命脉。我们要善于把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紧密结合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2]这充分肯定了传统文化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和对一个民族的重要性,对于新时代坚持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明有着5 000多年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其他古国的文明相继消逝或中断,只有中华文明历经曲折绵延至今,也因而成为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今天我们提出文化自信,并不是空喊口号,而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有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品德要求;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责任担当;有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爱国情操。这些千百年传承的文化思想,以润物无声的形式浸润着中华儿女的精神世界。习近平指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3]。这些传统思想历久弥新,历经代代传承已成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深深渗透于每一个中华儿女的骨血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融汇成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自信。

(二)文化自信熔铸于百折不挠的革命文化之中

近代革命文化产生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具有生动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时代精神标识,不仅在革命年代成为中华民族自信心的来源,也为当下培养文化自信提供不竭养分。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文明一度十分辉煌,曾拥有古代四大发明。在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中,以小农经济为基础的中国,整体来说实现了国泰民安的理想,并且地大物博的自然优势也增加了中国人的自信。但是近代以来这种自信遭受了巨大的挫折,一向奉行闭关锁国政策的中国被迫卷入世界市场之中,成为任人宰割的鱼肉。随着各种丧权辱国条约的签订,中华民族面临着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了救亡图存,前赴后继的革命先驱们不断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重新树立了中华儿女的文化自信。

历史证明,对传统文化不加批判地盲目自信只会陷中国于险境之中,不顾实际地“全盘西化”也不能拯救中国。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使中华文化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盎然生机。我们通过几代人前赴后继的努力,创造了鲜明独特、奋发自强的革命文化。这一革命文化集中体现在中华儿女自强不息、顽强抗争的宝贵精神中。

这些精神包括在革命战争中形成的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等。这些富有时代特征、民族特色的宝贵精神文化财富,脱胎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又结合新形势不断重塑再造、凝炼升华,充分展现了中国文化蓬勃的内在生命力及其与历史命运相搏的顽强韧性,不仅为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推进文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开启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推动中国重新回到世界舞台的中心。

(三)文化自信丰富于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中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近代以来中华文化建设的历史选择,是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历经曲折、艰苦求索的产物,是培养文化自信的时代源泉以及回答时代课题的智力支持。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1]23这一论述既强调了文化自信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重要性,又指明了文化自信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间的紧密联系。继往开来、薪火相传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所进行的文化创造,同时也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在短短数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我们创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造了中国特有的经济发展奇迹、创造了发展中国家争相学习的中国模式,这些客观事实是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生命力的有力确证,也充分说明这是一种体现人类文明发展进步方向的文化。拥有这样一种兼备科学性和时代性的先进文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充实,有着丰厚文化给养的中华儿女始终都充满着自信和希望。正如习近平所说:“站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拥有13亿中国人民聚合的磅礴之力,我们走自己的路,具有无比广阔的舞台,具有无比深厚的历史底蕴,具有无比强大的前进定力。中国人民应该有这个信心,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有这个信心。”[4]我们只用了短短数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并且与西方国家的残酷原始积累和殖民掠夺的发展方式不同,我们始终坚持走自己的路,坚守本民族和谐文化的基因传承,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道路。历史见证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中华儿女更加应该不忘初心,自觉认同本民族文化,对中华文化充满自信。

二、培养文化自信的现实逻辑:适应文化发展的实践要求

(一)以文化自信抵御多元思潮的冲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各项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扩大和加深,中国在经济和外交事业良好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国内外各种思潮的交织碰撞。多元思潮的涌入,不可避免地冲击着中国民族文化和意识形态安全,广大人民群众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出现了思想混乱的状况。在这种现实背景下,我们必须培养高度的文化自信,以此来抵御多元社会思潮的冲击。

古语云“居安思危”,尽管我们生活在和平的年代,但也不能幻想着过高枕无忧、一劳永逸的生活,而要时刻捍卫革命前辈们用生命换来的成果。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始终未曾放弃过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和文化的渗透。近年来,部分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破坏分子再次试图否定历史、否定中华文化,极力宣扬西方的价值观念和文化理论。一次次和平演变无不警醒我们:中国的社会发展迫切需要正确的思想引导。越是到关键时期,我們越是需要坚定正确的意识形态引导,越是需要深厚的文化支撑。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当前要进一步加深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迫切需要唤起全民族的文化自信。因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深厚的自信,一个文化自信的民族能最大程度上自觉抵御多元思潮的冲击,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历史。

(二)以文化自信增强国家的软实力

当前中国正处于由社会主义大国向社会主义强国转变的关键时期,这一转变的基础依赖于国家实力的不断积蓄。而国家实力包括国家硬实力和软实力。硬实力是指一国的基本资源、经济、军事和科技力量;软实力是指一国在文化上的凝聚力和影响力,本质上是文化力量的体现。新时代背景下,必须凝聚全民族的文化自信,不断增强国家的软实力,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但是,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的定位没有发生改变。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目前还只是一个文化大国,而不是文化强国。虽然中国有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强劲的文化发展势头,但是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前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与物质硬实力并不匹配。因而,中国要实现国家强大必然要求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强盛的软实力是一种硬形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提升比硬实力的提升更为困难。通过多年的努力,中国已经实现了经济实力的提升,然而文化实力的提升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实现的,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积淀过程。古语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要从当下开始,重视文化自信的培养,注重软实力的提升,以便为国家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新时代,文化自信的培养事关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形势紧迫,不容忽视。我们应积极践行文化自信,主动承担增强文化软实力的时代重任。

(三)以文化自信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文化作为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的自我确证的体现。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改革开放40年以来,中国共产党稳定地解决了十几亿人的温饱问题,社会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中国社会正在由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迈进。在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也越来越高,为此,要坚持文化成果由人民共享,不断推出能够体现文化自信的精神产品,以文化自信满足人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社会发展积极向好的情况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广泛,提出了更高的物质文化生活要求。然而,目前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这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文化的供给与需求不能实现对接,出现了差序错位,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具有自发性、随意性,而文化供给良莠不齐,娱乐化、碎片化特点比较突出,这显然与美好生活的需要不相适应。如何才能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文化需求?我们首先要清楚人们的文化需求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首先,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全覆盖,国际间交流日益密切,人民群众文化需求呈现出国际化、全球化趋势;其次,随着义务教育的普及,人们的精神文化水平普遍提高,对文化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再次,人类作为文化产品的消费主体,其精神世界富有个性化特征,对文化生活的追求也有明显的个人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更要坚定本民族的文化自信,相信人民群众创造的精神文化财富具有时代性和持久生命力,以文化自信提振精气神,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坚定自信心,从民族文化中汲取营养,从国际文化中吸收优秀成分,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的原则,丰富文化创作,丰润文化滋养,更好地满足人民在文化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三、培养文化自信的未来逻辑:圆“梦”的精神支撑

(一)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推动中华文化走近世界文化舞台中央

文化多样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文化多样性是指世界上每个民族和国家都有自己的独特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从民族节日和文化遗产中,人们能够深切感受到世界文化的异彩纷呈。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以和为贵”“家和万事兴”等“和”思想贯穿中国文化发展的始终。目前,中国正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同时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和”思想在今天的体现。中国人民的梦想同世界各国人民的梦想紧密相连,实现“中国梦”离不开和平的国际环境和和谐的文化交流。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君子和而不同”的智慧告诉我们,在认同本民族文化的同时尊重其他民族文化,才能实现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理想文化模式。各民族文化应当相互借鉴、求同存异、互相尊重,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作为一个文化大国,中国有能力也有义务为世界人民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品和文化选择。要实现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首先要提振文化自信,相信中国的历史底蕴,坚守文以化人、文以载道的信念,让中华民族的文化理念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让文化成为不同地域、不同国家和平交流沟通的媒介。“欲人勿疑,必先自信”,只有对自己的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出文化创造创新的活力。在展现中华文化底蕴的同时,让文化自己展现中国和平发展、和平崛起的理念,阐明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没有侵略的基因,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和睦相处、共谋发展、共享和平,从而为中国文化走向世界营造良好的软环境。

(二)助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促进文化的繁荣兴盛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中国未来发展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软实力在当今世界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实践证明,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那种把文化归结为上层建筑,只能对社会发展产生间接作用的思想已经不符合实际发展的情况了。在信息化时代,文化与政治、经济的联系日益密切,文化带来的社会效益和经济价值对社会发展的作用更加深厚持久。正如习近平所说:“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41在知识经济高度繁荣的今天,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源泉。

在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新时代,只有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才能为人民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逐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促进文化的繁荣兴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既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又要善于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但吸收外来优秀文化不是无原则地照单全收,而是坚持以我为主,有所选择。只有充分树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与融合中始终保持民族独立性,不被颠覆和分解。只有全面培养本民族的文化自信,才能更好地发挥文化的向心力,才能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护航,有序构建和谐稳定而又生动活泼的文化环境。同时,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繁荣发展又会为文化自信的培养提供强有力的现实支撑。在文化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文化产业越来越成为文化现实力量的体现。文化产业是增强文化自信的现实保障,这要求新时代的文化产业发展要尊重文化发展规律,同时也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而实现文化价值的最优化,提高人民的文化获得感,更全面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个人梦”汇聚成“中国梦”,增强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高潮,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5]这充分肯定了文化的意义和价值,揭示了文化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我国蓄力已久,现阶段我国已经基本上实现了总体小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已经是指日可待。但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们目前所实现的小康是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主要体现在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的错位上,我们强调文化自信,就是为了调节这种失衡,补足中华民族精神上的“钙”。

現阶段中国的经济、政治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要实现“中国梦”最根本的是要挖掘文化自信的深厚力量。毕竟“中国梦”是13亿多中国人共同的梦想,需要中国人民有自信,需要中华民族有信心、有毅力,需要汇聚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力量,没有这种万众一心谋发展的向心力,就无从谈论“中国梦”的实现。那么如何才能汇聚全民族的力量?正如习近平所说:“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6]凝聚历史最大合力,我们要加倍重视文化自信的培养,要从数千年积累的民族文化中汲取力量,坚信属于自己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追求,使每一个中华儿女都能肯定中华文化的价值、坚信中华文化的生命力,从而以正确的心态对待中华文化的发展,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这是因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的人民和政党对自己文化身份的认同,它蕴含着这个民族最深沉、最广泛的自信,也彰显着这个民族文化所拥有的强大凝聚力。“文化自信为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大团结的力量提供了精神动力,也为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提供了精神自信。”[7]正如习近平说的那样,生活在我们伟大祖国和伟大时代的中国人民,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站在民族文化自信的基石上,我们比任何一代人都更有底气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携手共筑“中国梦”。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习近平.努力实现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M]//

習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13.

[3] 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5(2).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6:699.

[5]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1).

[6] 习近平.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N].人民日报,2014-03-28(2).

[7] 苟颖萍,白冰.文化自信:中国为什么能?[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83.

责任编辑:赵 玲

Abstract: The Report at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has regarded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entering a new era as the new historical orientation for Chinas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cultural confidence is an inevitable requirement for developing a strong socialist culture and the strong motivation for realizing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To cultivate high cultural self-confidence, we must adhere to the historical logic based on deep cultural background, adhere to the practical logic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practice, and adhere to the future logic of providing spiritual support for the realization of the Chinese dream.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the three logics, cultural confidence can be extensively generated.

Key words: new era; cultural confidence; logic

猜你喜欢
文化自信逻辑新时代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如何让西方文化帝国主义“退场”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