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泉霖 王照安
(内江师范学院, 四川 内江 641100)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不断扩大,高校招生人数呈不断上升趋势,高校毕业生人数也逐年上升,待就业人数也急剧上升,进而造成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就业层次和就业质量普遍不尽理想。
2017 年4 月,集合60 多所高校愿景的“天大行动”,对传统工学专业的改造提出了一系列新思路,认为,工学专业的设置应当结合技术与产业发展的趋势与要求,为不同类型的产业升级提供服务,例如建筑行业的BIM 技术与新学科新专业的结合;传统化工、石化行业在提倡环保、节能的大环境下,相应工学专业的学科体系调整与内涵升级;以及垃圾分类、海洋环境治理等热点问题引发的环境工程类专业的深化与细分等等。传统行业在社会需求的推动下不断朝着中高端价值链进行发展,基于这样的新趋势和新要求,在总结技术范式、科学范式、工程范式的基础上,工学学科范式同样需要焕然一新。同时,推进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以具备新工科理念和工程实践素养的高素质人才,支撑行业的深入发展和技术革新。由此,高校应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强度,促使产业和教育、实践和教学、实际和学生之间变得更为紧密;工学专业设置将逐步向以产业需求为导向转变,重视学科专业的交叉融合与宽口径、广适应,逐渐对行业起到支撑引领的作用。
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国家、地方政府,企业以及高校自身的共同努力。目前,我国正在推行的基于卓越工程师的教育模式;基于工程专业认证的教育模式;基于构思、设计、实现、运作的教育模式等探索,均是在“新工科”背景下,为大力发展变革性技术积累越来越多的高科技力量;为未来尖端技术领域提供更多的人才,建立国际领先的人才竞争优势;为确保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在高校教育层面进行的改革与创新。其核心理念就是在大学教育阶段,对在校学生进行工程实践素养的教育,以及应用能力的训练。 “新工科”概念的提出,充分表明中国在工程教育领域不再单纯效仿西方发达国家,并且已经开始探索与我国实际国情相符合的新道路;对科技发展趋势以及全球经济的走向开始有了自己的把握与导向。
当今世界的科技发展与变革展现出了不同的形态与特征,不同学科领域的融合速度变得越来越快,杂糅现象愈发普遍,新的学科不断涌现,传统学科的内涵不断扩展延伸。目前,科技创新与学术研究活动不断突破学科、技术、组织、地域等界限;我国的工学科学亦在不断探索与之相适应的转型方案。越来越重视实践的工程范式,催生了“应用型专业”这一概念,同时也不断将“新工科”的内涵充实完善。事实上,“新工科”基于新范式诞生,其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之一就是强调学生应具备职业化的工程实践素养。为使我国在未来发展中占领人才高地,学生的工程实践素养的培育十分重要。
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的发展建设过程中势必会面临包括,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能源紧张、资源短缺等方面的问题。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如何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需要工程伦理教育来解决上述问题。加强学生的工程伦理意识,不仅要在专业教育和社会实践中体现,还可以与目前提倡的“工科思政”教育相结合。
第一,对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强化教育。紧抓各种有利契机,依托学生社团组织,大力开展各种有关节能环保的比赛和宣传活动。第二,不断优化学生的知识结构,扩展其知识广度,摒除功利心态。工程项目与科学研究的进行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以建设项目为例,施工人员、设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不够过硬,对现场条件的调查研究不够,对工程风险评估不足等等,均可能导致工程事故出现,经济损失甚至人员伤亡的发生。因此,提升学生工程实践素养,建立工程伦理意识,让学生对所学专业领域有使命感、责任感,是高校工学教育至关重要的任务。第三,为学生建立正确的价值判断能力。在当下市场经济环境中,如果工程技术人员缺乏对工程伦理意识和工程实践素养,在经济诱惑下,可能做出违法伦理道德,甚至违法的行为。为保证学生在人文价值观与科学技术能力方面的同步发展,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其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
“新工科”的发展建设可分解为长期目标与短期目标。长远来看,我国高校的工学教育改革可能成为在世界工程教育领域独树一帜的“中国模式”;而短期而言,“新工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工学教育对新经济、新产业、新技术的发展的主动适应。二者目标的有机统一可以归结为大学生科研创新水平的提高。
首先,通过举办学术讲座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依托学生会、学生社团,广泛邀请著名学者、专家进行专题讲座,搭建多种多样的精品学术交流平台,对学生进行学术道德宣传、科技论文写作、学科前沿分享等。不仅将技术前沿、科学前沿介绍给学生,提升学生多学科交叉融合能力与跨学科思维整合能力;同时重视学术精神、研究意识、思想道德的正面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与职业操守。
其次,建立有效的立体竞赛生态,能够满足各层次需学生求,开展多种多样的竞赛形式,全面覆盖学生群体。例如,通过院校级开展工程技能类竞赛,强化训练学生的专业技能,让学生所学专业知识能够迅速再现、应用,以提高其工程实践能力;通过组织参与省级与全国性的学科专业竞赛,在夯实学生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学科专业的了解,以及对当前行业热点的认识,形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模式;通过鼓励在校学生参与大学生科研立项,以让学生紧跟学术前沿,扩展专业知识,提升实践能力,并逐渐形成其工程伦理和职业素养。
综上所述,在“新工科”发展背景下,高校学生的工程素养培育,应当遵循道德伦理、实践能力、专业知识“三位一体”的培养构架。在道德伦理方面,注重对学生工程伦理意识的建立,同时培养其意志力与奋斗精神、敬业精神与社会责任;在实践能力方面,注重建立学生的实践意识和实践习惯、让学生敢于动手、乐于动手,并逐步发展为有计划的实践和团队协作实践,以及跨文化交流实践和自主学习实践;在专业知识方面,强调学生对自身知识储备和专业知识深度的要求,树立“应用型”专业与“学术型”专业在理论深度知识要求方面对等的观念,在注重实践的同时不可放松对理论知识的学习深化。只有切实贯彻以上“三位一体”的培养构架,工学专业才能在“新工科”发展背景下,持续保证人才输出质量,实现对学生工程实践素养的培育和提升。